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豆瓣笔记整合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马上经历,仅次一次,不能准备。einmal its keinmal
她对他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
“你说:‘你什么也看不见’,然后你就帮我擦掉眼里的土。
“我回答你说:‘不管怎么样,我都看不见了。我的眼睛变成了两个洞’
“然后你就离开了,很久,我知道你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很多个星期过去了,你一直都没有回来。我一点都睡不着,因为我害怕错过你回来的时候。一天,你终于回来了,你敲了敲墓穴,可是我等了整整一个月,都没有睡觉,精疲力尽,连爬出来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当我终于爬出地面。你一副很失望的样子。你说我的脸色不好。我知道我让你扫兴,我的两颊凹陷,动作又生硬又不连贯。
“为了请求你的原谅,我对你说:‘原谅我吧,我这段时间一直都没睡觉。’
“你用一种让人宽心的声音说:‘瞧,你应该休息。你应该休一个月假。’但听起来却不那么真实。
“我知道你说到假期意味着什么!我知道你想要整整一个月不见我,因为你要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你走了,我又掉进了坟墓的底层,我知道为了不要错过你,我还是会一个月不睡,一个月后你回来的时候,我会变得更丑,你会更加失望。”
他再没有听过比这更令人心碎的话了。他把特蕾莎紧紧地抱在怀里,感到她的身体在颤抖,他觉得自己再没有力量来承担对她的爱了
爱情和性欲是否应该分开?抑或说爱情和性欲就本不该被结合在一起。没有什么能够证明爱情和性欲原本属于一对,除非道德,而道德仅是人类主观的自我设限,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道德也鼓励爱情中的性爱。相反的,它限制了这样的一种可能,而偏偏把两者栓在一起。这或许是不合理的。
前几夜,在与朋友的交谈中。我再一次听到了性不应与感情联系的观点。有不少人都觉得性不应分得很清,这其实就是一种欲望,很原始,和呼吸进食一般。只不过性不能一个人完成,否则那便是自慰,是自我欺骗。
为何偏偏的我们要把性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这使得我们的爱那么的不纯净。
一个女孩曾经对我说,她曾经希望爱情是干净的。
她的话让我十分的悲伤。我觉得是我让她烙上了爱情的阴影。我在不断的后悔悲伤的同时又在无尽的讨厌这“性爱”这个词。是什么让我们被道德束缚住了才让爱情那么不纯净?如果下体能够思考,想必它们一定会笑出声来。
看啊!我们多么可笑!
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每次成功,于她都是令人陶醉的一刻,灵魂又一次浮现在肉体的表面,如同船员伞冲出底舱,奔上甲板,向着天空挥臂高歌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这是卡夫卡在他的日记或书信里写过的一句话。确切的出处,弗兰茨已经记不起。他被这种说法吸引住了。活在真实里,是什么意思?否定式的定义很简单:不说谎,不欺骗,不隐瞒。从他认识了萨比娜,他就活在谎言里。他跟妻子谈起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说去马德里讲学,可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他害怕同萨比娜一道在日内瓦的大街上散步。说谎和欺骗,正因为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他觉得好玩,就像当初他在班里是第一名,可最终却决定逃学一样,心头痒痒的
对于萨比娜而言,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萨比娜瞧不起那些披露个人全部隐私,乃至朋友私密的文学作品。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则是怪物。所以萨比娜并不因需要隐藏自己的爱情而感到痛苦。相反,这正是她能活在“真实”里的唯一方式
至于弗兰茨,他肯定地认为,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于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私底下是一个人,公众场合又是另一个人,依弗兰茨看来,“活在真实里”便要消除私人生活和公众之间的阻隔。他常引述安德烈布勒东的话说他情愿生活在一间“玻璃房”里,没有任何秘密,对所有的目光敞开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于是托马斯又想起了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跟自己同床的女人是自己的母亲,然而当他明白所发生的一切之后,他绝没有感到自己是无辜的。他无法面对因自己的不知而造成的不幸,戳瞎了自己的双眼,黯然离开底比斯!
托马斯常常听到人们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灵魂的纯洁性进行辩护,他心里想:由于你们的不知,这个国家丧失了自由,也许将丧失几个世纪,你们还说什么你们觉得是无辜的吗?你们难道还能正视周围的一切?你们难道不会感到恐惧?也许你们没有长眼睛去看!要是长了眼睛,你们该把它戳瞎,离开底比斯!
P5】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P9】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托马斯自言自语:einmal ist 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P106】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P133】
“活在真实里”
这是卡夫卡在他的日记或书信里写过的一句话。确切的出处,弗兰茨已经记不起。他被这种说法吸引住了。活在真实里,是什么意思?否定式的定义很简单:不说谎,不欺骗,不隐瞒。从他认识了萨比娜,他就活在谎言里。他跟妻子谈起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说去马德里讲学,可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他害怕同萨比娜一道在日内瓦的大街上散步。说谎和欺骗,正因为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他觉得好玩,就像当初他在班里是第一名,可最终却决定逃学一样,心头痒痒的。
对于萨比娜而言,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萨比娜瞧不起那些披露个人全部隐私,乃至朋友私密的文学作品。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则是怪物。所以萨比娜并不因需要隐藏自己的爱情而感到痛苦。相反,这正是她能活在“真实”里的唯一方式。
至于弗兰茨,他肯定地认为,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于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私底下是一个人,公众场合又是另一个人,依弗兰茨看来,“活在真实里”便要消除私人生活和公众之间的阻隔。他常引述安德烈布勒东的话说他情愿生活在一间“玻璃房”里,没有任何秘密,对所有的目光敞开。
【P144】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虚空。这虚空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极?
直至此时,她显然仍未明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萨比娜也不清楚隐藏在自己叛逆的欲望背后的究竟是什么目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目的就是这个吗?自从离开了日内瓦,她已朝这个目的越走越近。
【P210】
而被控诉的人这样回答:都不知道啊!都被欺骗了啊!当时都以为是呢!其实在内心深处,都是无辜的!
于是争论归结到了一个问题:他们当时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呢?还是现在他们装出一副当初一无所知的样子?
[...]
托马斯心里想,根本问题并不是:他们当初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而是:是不是只要他们不知道就算是无辜?如果王位上坐的是个蠢蛋,那么是否只因为他是个蠢蛋就可推卸自己的一切责任?
[...]
于是托马斯又想起了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跟自己同床的女人是自己的母亲,然而当他明白所发生的一切之后,他绝没有感到自己是无辜的。他无法面对因自己的不知而造成的不幸,戳瞎了自己的双眼,黯然离开底比斯!
托马斯常常听到人们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灵魂的纯洁性进行辩护,他心里想:由于你们的不知,这个国家丧失了自由,也许将丧失几个世纪,你们还说什么你们觉得是无辜的吗?你们难道还能正视周围的一切?你们难道不会感到恐惧?也许你们没有长眼睛去看!要是长了眼睛,你们该把它戳瞎,离开底比斯!
【P233】
托马斯为了让特蕾莎高兴,也开始喜欢上贝多芬。不过他不太醉心于音乐,我甚至怀疑他是否知道贝多芬的著名动机“es muss sein? es muss sein!"的真实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个叫登普金的先生欠贝多芬五十个弗罗林金币,于是手头总是缺钱的贝多芬找上门来要钱。可怜的登普金叹气道:“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贝多芬乐了,笑着回答:“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 后来,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几个字及其音调,并根据这个很真实的动机谱了个四重唱的短曲:其中三个人唱“es muss sein, ja ja ja (非如此不可,是的,是的,是的)”,第四个人接着唱:“heraus mit dem Beutel!(掏出你的钱袋!)”
一年之后,在他编号为一三五的最后一部四重奏的第四章里,这一动机成为了核心动机。这时,贝多芬想的不再是登普金的钱袋。“es muss sein!”这几个字对他来说已经具备越来越庄严的调子,仿佛是命运之神的亲口召唤。一句话,若出自于康德,哪怕是一声“早安”,要是说得到位,听起来也可能像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德语是一种词语沉重的语言。“es muss sein!”根本已不再是一个玩笑,而是“der schwer gefasste Enschluss”,细加掂量的决断。
贝多芬就这样将诙谐的灵感谱成了严肃的四重奏,将一句玩笑变成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由轻到重(也就是巴门尼德的正负变化之说)的例子。奇怪的是,我们似乎并没对这样的转变表示出惊讶。如果倒过来,贝多芬将严肃的四重奏变成关于登普金还钱的无聊笑话的四重唱,想必定会引起我们的愤怒。然而这却是符合巴门尼德精神的,因为他把重变成了轻,把负变成了正!最初(作为一支没完成的短曲)表现了伟大的形而上学的真理,而最终(作为完成了的作品)却只是再无聊不过的玩笑?!我们经再也不会像巴门尼德那样思考了。
我相信,托马斯在自己内心深处,早已十分恼火这一庄重、严肃、逼人的“es muss sein!”,于是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对改变的深切渴望,渴望按照巴门尼德的精神,把重变为轻。我们还记得当初他片刻内就做了决断,永世不见第一任妻子和他的儿子,而且当他得知父母与他断绝关系,反倒松了口气。要推开那试图压到他身上的沉重责任,推开那“es muss sein!”,除了采取这突然且不合常理的举动,还会有什么呢?
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由社会习俗强加到他身上的“es muss sein!”,而他对于医学的热爱这一“es muss sein!”则是内在的必然。而恰恰这样更糟糕。因为内心的必然总是更强烈,总是更强力地刺激着我们走向反叛。
当外科医生,即是切开事物的表面去看看藏在里面的东西。也学正是这样的渴望推动着托马斯去看看在“es muss sein!”之外到底还有什么。换句话说,要去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些什么。
然而,当托马斯去报到,面对和善的布拉格玻璃窗及橱窗清洗店女老板的时候,他的那个决断的后果便突然向他展现了其全部的现实,他几乎惊慌失措。在惊恐中,托马斯度过了打工的头几天。而一旦克服了(大约一周以后)新生活令人惊恐的陌生感,托马斯猛然意识到自己等于在放长假。
做的是自己完全不在乎的事,真美。从事的不是内心的“es muss sein!”逼着去做的职业,一下班,就可把工作丢在脑后,托马斯终于体会到了这些人的幸福(而从前他总是对他们心存怜悯)。在这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感受过不在乎带来的快乐。以往每当手术没有如他所愿,出了问题,他就会绝望,会睡不着觉,甚至对女人都提不起兴致。职业的“es muss sein!”就像吸血鬼一样吸他的血。
【P291】
斯大林侄子因粪便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为粪便而死并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死。德国人不惜牺牲生命向东方拼命扩张帝国的领土,俄国人则为向西方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丧生,是的,这些人为愚蠢的事情而死,他们的死才毫无意义,才没有任何价值。相反,斯大林儿子之死是在战争的普遍愚蠢之中唯一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死。
【P320】
弗兰茨蓦然意识到伟大的进军到此为止了。死寂的疆界紧逼着欧洲,伟大的进军的空间只不过圈在了这个星球中间的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那些以前拼命挤在舞台下的观众早就扭过头去,伟大的进军在孤寂中继续着,没有一名观众。是的,弗兰茨想,尽管世界冷漠,伟大的进军仍在继续,它变得激奋、变得狂热起来:昨日反对美军占领越南,今日反对越军占领柬埔寨;昨日支持以色列,今日支持巴勒斯坦;昨日支持古巴,明日又反对古巴;对美国总是反对的。但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欧洲在列队行进,为了紧跟所有事件的节奏而不落下任何一桩,步子越来越快。因此,伟大的进军最后变成了一只急匆匆飞步向前的队伍,舞台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有一天,将变成一个没有任何空间维度的小点。
【P358】
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特蕾莎对卡列宁无所求。她甚至不要求爱。她从不提令夫妇头疼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他爱我吗?他曾经更爱过别人吗?他爱我是否比我爱他更深?这是些探讨爱情、度量其深度、对其进行种种猜测和研究的问题,也许正是它们将爱情扼杀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还有一点:特蕾莎接受了卡列宁当初的样子,她从未设法以自己的形象来改变它,她预先就已认可狗也有一个世界,所以不想把它占为己有,她也不想嫉妒卡列宁的秘密癖好。她养它不是为了改变它(而男人总想改变女人,女人亦想改变男人),而只是想教它一门基本的语言,使它得以与人类彼此理解,从而共同生活。
另外,特蕾莎对狗的爱是自愿的爱,没有人强迫她。(特蕾莎又一次想到了母亲,感到十分后悔:如果母亲是村子里她不熟悉的一个女人,她那乐呵呵粗野的劲儿或许会引起她的好感吧!啊!要是她母亲是个陌生人就好了!从孩童起,特蕾莎就一直为母亲占了她的五官,夺走了她的“我”而耻辱。最糟糕的事情是,“要爱你的父母!”这千年古训迫使她不得不接受被霸占的事实,把这种侵占行为称之为爱!特蕾莎和母亲断绝了关系,这可不是母亲的错,她跟母亲断绝关系,并非因为母亲是她的模样,而是由于是她的母亲。)
尤其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牧歌献给另一个人。只有动物能做到,因为它没有被逐出伊甸园。人与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心裂肺的长眠,没有变故的爱。卡列宁围绕在特蕾莎和托马斯的身边,过着建立在重复之上的循环生活,并期望他们也这样。
卡列宁如果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的话,它肯定早就对特蕾莎这么说了:“听我说,我不乐意一年到头嘴里叼着一个羊角面包。你就不能给我弄点新鲜的东西吃吗?”这句话蕴含着对人类的谴责。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P1:正如在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还再让人惧怕。”
“P2: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因为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P3:在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过重。”
“P9: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P10:现在,听说她的行李寄存在火车站,他心想,在她把自己的一生给他之前,已把自己存放在那个行李箱里,并寄存在了车站。”
“P12:托马斯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P13:他和他没有任何维系,除了那个不慎之夜”
PS: 血缘是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种无耐。
“P15: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 他回想起刚刚逝去的几个小时的时光,以为从中呼吸到莫名的幸福的芬芳”
“P22:就像有人砍掉了一只手,但很长时间内都会感觉到手还在。我们这些人已经没有尿了,可是我们还总想尿”
“P31:这个国家将永远像亚历山大。杜布切克那样,结结巴巴,忍气吞声,仰人鼻息。狂欢节结束了,屈辱从此成了家常便饭。”
“P40: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P43: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这样偶然的爱情。”
“P56:在这个世界里,青春和美貌了无意义,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
“特蕾莎感到她灵魂的船员冲上了她肉体的甲板。”
“那些女人为大家的身体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区别而兴高采烈,她们其实在庆贺面临的死亡,因为死亡终使她们变得绝对相似。”
“P72:她的生命已经被一分为二,白昼和黑夜争夺着对她的控制。”
“P101:对他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
“P110: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 PS:如果说知道后果,谁还选择背叛?”
“P120:她想跟他们说,在一切入侵,占领之下,掩盖着另一种更为本质,更为普通的恶;这种恶的表现便是结人游行的人们挥舞手臂,异口同同声地呼喊着同样的口号。”
“P138: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P141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的轻。”
“P159:这岂不是一种反常的需要--要展示毁灭,夸耀丑陋,标举悲惨,露出断臂的残痕,强迫全世界都来观看。”
“P196: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
“P210: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P211:难道不正是在“我不知道!”我当时以为是呢!的表白中铸成了永远不可弥补的错误。”
“P231:所以杀人不过是稍稍提前完成了上帝将亲自动手完成的事。”
“P249: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P291:斯大林之子因粪便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为粪便而死并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死。”
“P299: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专制。”
“P303:在极限的媚俗之王国,总是先有答案并排除一切新问题。所以极权的媚俗的真正对手就是爱发问的人。 人们总想以自己的生活制造媚俗,要摆脱它,得付出多少艰辛,令人绝望。”
“P306: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P359: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
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的善变一种感动的藉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的纠缠所感动。
后者的迷恋是放荡型的迷恋,女人在其中看不到丝毫感人之处:由于男人没有在女性身上寄托一个主观的理想,他们对所有女人都感兴趣,没有谁会令他们失望。的确,就是这从不失望本身带有某种可耻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恋是不可宽恕的,因为从不为失望而补赎
一个社会富裕了,人们就不必双手劳作,可以投身精神活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和越来越多的学生。学生要拿学位,就得写学位论文。既然论文能写天下万物,论文题目便是无限。那些写满字的稿纸车载斗量,堆在比坟墓也更可悲的档案库里。即使在万灵节也没有人去光顾他们。文化正在死去,死于过盛的生产中,文字的浩瀚推积中,数量的疯狂增长中。这就是贵国的一本禁书比我们大学中滔滔万卷宏论意义大的无比的原因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里。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 ”
“情人之间都会很快形成一些游戏规则,也许他们意识不到,但这些规则拥有法律般的效力,不可违抗。”
“在一切入侵、占领之下,掩盖着另一种更为本质,更为普遍的恶;这种恶的表现,便是结队游行的人们挥舞手臂,异口同声地呼喊着同样的口号。”
“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任何政治运动并非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之上,而是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等为基础,其总体构成了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媚俗。”
“当农民不再是土地的主人,而只是一名被雇来种地的职工时,他就不再依恋这片家园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一无所有,因而也不惧怕会失去什么。”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最为彻底的测试,但它处于极深的层次,往往不为我们注意),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此時,他猛然驚詫的發現其實自己並非不幸。薩賓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像他想的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當中留下的那道燦爛而神奇的印跡,無人可以奪走。何況從他的世界里消失之前,她已將赫拉克勒斯巨人之帚交到他手中,而他也已用之將一切厭惡的東西通通從自己的生活中清掃了出去。這不期的幸福,這美好的生活,這由新生和自由帶來的歡樂,是她給他留下的禮物
一个人生活在异国,就像在空中行走,脚下没有任何保护,而在自己的国家,不管什么人,都有祖国这张保护网,一切都颇具人情味,因为,在祖国,有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可以用童年时就熟悉的语言毫不费力地让人理解。 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的确,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易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因为他强大,而她却是软弱的。 正因为软弱才应该知道要强,才应该在强者也弱得不能伤害弱者的时候离开
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德国歌手和美国女明星属此列,那位下巴又长又尖的记者亦如此。……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就下去的人。那些不知疲倦地在组织鸡尾酒会和宴会的,就属此类。…… 接下来是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他们的境况与第一类人同样危险。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特蕾莎和托马斯应归于此类。…… 最后是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比如,弗兰茨就是。他来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因为萨比娜。汽车在泰国公路上颠簸,可他感到萨比娜久久地凝望着他。 托马斯的儿子也属于同一类。……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所以最美好的,就是属于你的我的共同的回忆。 在存在主义数学中,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 “被选中”原是一个神学概念,含意是:出于上帝的自由的,即使不是随心所欲的意志,不需要任何功绩,经过超自然的裁决,人被选中来做某件特殊的不同凡响的事。 被选中的想法,比如说,在一切爱情关系中都是存在的。因为爱情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件无功受禄的礼物;无名分而得到爱,这才说明是一种真正的爱。假如一个女人对我说:我爱你,因为你聪明,因为你诚实,因为你给我买礼物,因为你不勾引女人,因为你洗碗,我会很失望;这种爱好像有什么功力目的。我爱得你发疯,虽然你不聪明,不诚实,虽然你撒谎,自私,混蛋一个,要是说这样的话就动听多了。 可能是人还在襁褓中时,无功得到了母爱的关怀,第一次有了被选中的幻想。得到多也就要求更多。后来是教育使人摆脱了这种幻想,让他明白生活中的一切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已经太迟了。 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我们可称之为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及美丽的一切。爱开始于一个人以某种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人类根本的失败,就是这方面造成的,其为“根本”,是因为其他的一切失误均由此而产生。
她对他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
“你说:‘你什么也看不见’,然后你就帮我擦掉眼里的土。
“我回答你说:‘不管怎么样,我都看不见了。我的眼睛变成了两个洞’
“然后你就离开了,很久,我知道你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很多个星期过去了,你一直都没有回来。我一点都睡不着,因为我害怕错过你回来的时候。一天,你终于回来了,你敲了敲墓穴,可是我等了整整一个月,都没有睡觉,精疲力尽,连爬出来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当我终于爬出地面。你一副很失望的样子。你说我的脸色不好。我知道我让你扫兴,我的两颊凹陷,动作又生硬又不连贯。
“为了请求你的原谅,我对你说:‘原谅我吧,我这段时间一直都没睡觉。’
“你用一种让人宽心的声音说:‘瞧,你应该休息。你应该休一个月假。’但听起来却不那么真实。
“我知道你说到假期意味着什么!我知道你想要整整一个月不见我,因为你要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你走了,我又掉进了坟墓的底层,我知道为了不要错过你,我还是会一个月不睡,一个月后你回来的时候,我会变得更丑,你会更加失望。”
他再没有听过比这更令人心碎的话了。他把特蕾莎紧紧地抱在怀里,感到她的身体在颤抖,他觉得自己再没有力量来承担对她的爱了
爱情和性欲是否应该分开?抑或说爱情和性欲就本不该被结合在一起。没有什么能够证明爱情和性欲原本属于一对,除非道德,而道德仅是人类主观的自我设限,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道德也鼓励爱情中的性爱。相反的,它限制了这样的一种可能,而偏偏把两者栓在一起。这或许是不合理的。
前几夜,在与朋友的交谈中。我再一次听到了性不应与感情联系的观点。有不少人都觉得性不应分得很清,这其实就是一种欲望,很原始,和呼吸进食一般。只不过性不能一个人完成,否则那便是自慰,是自我欺骗。
为何偏偏的我们要把性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这使得我们的爱那么的不纯净。
一个女孩曾经对我说,她曾经希望爱情是干净的。
她的话让我十分的悲伤。我觉得是我让她烙上了爱情的阴影。我在不断的后悔悲伤的同时又在无尽的讨厌这“性爱”这个词。是什么让我们被道德束缚住了才让爱情那么不纯净?如果下体能够思考,想必它们一定会笑出声来。
看啊!我们多么可笑!
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每次成功,于她都是令人陶醉的一刻,灵魂又一次浮现在肉体的表面,如同船员伞冲出底舱,奔上甲板,向着天空挥臂高歌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这是卡夫卡在他的日记或书信里写过的一句话。确切的出处,弗兰茨已经记不起。他被这种说法吸引住了。活在真实里,是什么意思?否定式的定义很简单:不说谎,不欺骗,不隐瞒。从他认识了萨比娜,他就活在谎言里。他跟妻子谈起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说去马德里讲学,可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他害怕同萨比娜一道在日内瓦的大街上散步。说谎和欺骗,正因为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他觉得好玩,就像当初他在班里是第一名,可最终却决定逃学一样,心头痒痒的
对于萨比娜而言,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萨比娜瞧不起那些披露个人全部隐私,乃至朋友私密的文学作品。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则是怪物。所以萨比娜并不因需要隐藏自己的爱情而感到痛苦。相反,这正是她能活在“真实”里的唯一方式
至于弗兰茨,他肯定地认为,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于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私底下是一个人,公众场合又是另一个人,依弗兰茨看来,“活在真实里”便要消除私人生活和公众之间的阻隔。他常引述安德烈布勒东的话说他情愿生活在一间“玻璃房”里,没有任何秘密,对所有的目光敞开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于是托马斯又想起了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跟自己同床的女人是自己的母亲,然而当他明白所发生的一切之后,他绝没有感到自己是无辜的。他无法面对因自己的不知而造成的不幸,戳瞎了自己的双眼,黯然离开底比斯!
托马斯常常听到人们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灵魂的纯洁性进行辩护,他心里想:由于你们的不知,这个国家丧失了自由,也许将丧失几个世纪,你们还说什么你们觉得是无辜的吗?你们难道还能正视周围的一切?你们难道不会感到恐惧?也许你们没有长眼睛去看!要是长了眼睛,你们该把它戳瞎,离开底比斯!
P5】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P9】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托马斯自言自语:einmal ist 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P106】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P133】
“活在真实里”
这是卡夫卡在他的日记或书信里写过的一句话。确切的出处,弗兰茨已经记不起。他被这种说法吸引住了。活在真实里,是什么意思?否定式的定义很简单:不说谎,不欺骗,不隐瞒。从他认识了萨比娜,他就活在谎言里。他跟妻子谈起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说去马德里讲学,可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他害怕同萨比娜一道在日内瓦的大街上散步。说谎和欺骗,正因为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他觉得好玩,就像当初他在班里是第一名,可最终却决定逃学一样,心头痒痒的。
对于萨比娜而言,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萨比娜瞧不起那些披露个人全部隐私,乃至朋友私密的文学作品。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则是怪物。所以萨比娜并不因需要隐藏自己的爱情而感到痛苦。相反,这正是她能活在“真实”里的唯一方式。
至于弗兰茨,他肯定地认为,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于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私底下是一个人,公众场合又是另一个人,依弗兰茨看来,“活在真实里”便要消除私人生活和公众之间的阻隔。他常引述安德烈布勒东的话说他情愿生活在一间“玻璃房”里,没有任何秘密,对所有的目光敞开。
【P144】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虚空。这虚空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极?
直至此时,她显然仍未明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萨比娜也不清楚隐藏在自己叛逆的欲望背后的究竟是什么目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目的就是这个吗?自从离开了日内瓦,她已朝这个目的越走越近。
【P210】
而被控诉的人这样回答:都不知道啊!都被欺骗了啊!当时都以为是呢!其实在内心深处,都是无辜的!
于是争论归结到了一个问题:他们当时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呢?还是现在他们装出一副当初一无所知的样子?
[...]
托马斯心里想,根本问题并不是:他们当初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而是:是不是只要他们不知道就算是无辜?如果王位上坐的是个蠢蛋,那么是否只因为他是个蠢蛋就可推卸自己的一切责任?
[...]
于是托马斯又想起了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跟自己同床的女人是自己的母亲,然而当他明白所发生的一切之后,他绝没有感到自己是无辜的。他无法面对因自己的不知而造成的不幸,戳瞎了自己的双眼,黯然离开底比斯!
托马斯常常听到人们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灵魂的纯洁性进行辩护,他心里想:由于你们的不知,这个国家丧失了自由,也许将丧失几个世纪,你们还说什么你们觉得是无辜的吗?你们难道还能正视周围的一切?你们难道不会感到恐惧?也许你们没有长眼睛去看!要是长了眼睛,你们该把它戳瞎,离开底比斯!
【P233】
托马斯为了让特蕾莎高兴,也开始喜欢上贝多芬。不过他不太醉心于音乐,我甚至怀疑他是否知道贝多芬的著名动机“es muss sein? es muss sein!"的真实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个叫登普金的先生欠贝多芬五十个弗罗林金币,于是手头总是缺钱的贝多芬找上门来要钱。可怜的登普金叹气道:“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贝多芬乐了,笑着回答:“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 后来,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几个字及其音调,并根据这个很真实的动机谱了个四重唱的短曲:其中三个人唱“es muss sein, ja ja ja (非如此不可,是的,是的,是的)”,第四个人接着唱:“heraus mit dem Beutel!(掏出你的钱袋!)”
一年之后,在他编号为一三五的最后一部四重奏的第四章里,这一动机成为了核心动机。这时,贝多芬想的不再是登普金的钱袋。“es muss sein!”这几个字对他来说已经具备越来越庄严的调子,仿佛是命运之神的亲口召唤。一句话,若出自于康德,哪怕是一声“早安”,要是说得到位,听起来也可能像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德语是一种词语沉重的语言。“es muss sein!”根本已不再是一个玩笑,而是“der schwer gefasste Enschluss”,细加掂量的决断。
贝多芬就这样将诙谐的灵感谱成了严肃的四重奏,将一句玩笑变成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由轻到重(也就是巴门尼德的正负变化之说)的例子。奇怪的是,我们似乎并没对这样的转变表示出惊讶。如果倒过来,贝多芬将严肃的四重奏变成关于登普金还钱的无聊笑话的四重唱,想必定会引起我们的愤怒。然而这却是符合巴门尼德精神的,因为他把重变成了轻,把负变成了正!最初(作为一支没完成的短曲)表现了伟大的形而上学的真理,而最终(作为完成了的作品)却只是再无聊不过的玩笑?!我们经再也不会像巴门尼德那样思考了。
我相信,托马斯在自己内心深处,早已十分恼火这一庄重、严肃、逼人的“es muss sein!”,于是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对改变的深切渴望,渴望按照巴门尼德的精神,把重变为轻。我们还记得当初他片刻内就做了决断,永世不见第一任妻子和他的儿子,而且当他得知父母与他断绝关系,反倒松了口气。要推开那试图压到他身上的沉重责任,推开那“es muss sein!”,除了采取这突然且不合常理的举动,还会有什么呢?
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由社会习俗强加到他身上的“es muss sein!”,而他对于医学的热爱这一“es muss sein!”则是内在的必然。而恰恰这样更糟糕。因为内心的必然总是更强烈,总是更强力地刺激着我们走向反叛。
当外科医生,即是切开事物的表面去看看藏在里面的东西。也学正是这样的渴望推动着托马斯去看看在“es muss sein!”之外到底还有什么。换句话说,要去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些什么。
然而,当托马斯去报到,面对和善的布拉格玻璃窗及橱窗清洗店女老板的时候,他的那个决断的后果便突然向他展现了其全部的现实,他几乎惊慌失措。在惊恐中,托马斯度过了打工的头几天。而一旦克服了(大约一周以后)新生活令人惊恐的陌生感,托马斯猛然意识到自己等于在放长假。
做的是自己完全不在乎的事,真美。从事的不是内心的“es muss sein!”逼着去做的职业,一下班,就可把工作丢在脑后,托马斯终于体会到了这些人的幸福(而从前他总是对他们心存怜悯)。在这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感受过不在乎带来的快乐。以往每当手术没有如他所愿,出了问题,他就会绝望,会睡不着觉,甚至对女人都提不起兴致。职业的“es muss sein!”就像吸血鬼一样吸他的血。
【P291】
斯大林侄子因粪便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为粪便而死并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死。德国人不惜牺牲生命向东方拼命扩张帝国的领土,俄国人则为向西方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丧生,是的,这些人为愚蠢的事情而死,他们的死才毫无意义,才没有任何价值。相反,斯大林儿子之死是在战争的普遍愚蠢之中唯一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死。
【P320】
弗兰茨蓦然意识到伟大的进军到此为止了。死寂的疆界紧逼着欧洲,伟大的进军的空间只不过圈在了这个星球中间的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那些以前拼命挤在舞台下的观众早就扭过头去,伟大的进军在孤寂中继续着,没有一名观众。是的,弗兰茨想,尽管世界冷漠,伟大的进军仍在继续,它变得激奋、变得狂热起来:昨日反对美军占领越南,今日反对越军占领柬埔寨;昨日支持以色列,今日支持巴勒斯坦;昨日支持古巴,明日又反对古巴;对美国总是反对的。但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欧洲在列队行进,为了紧跟所有事件的节奏而不落下任何一桩,步子越来越快。因此,伟大的进军最后变成了一只急匆匆飞步向前的队伍,舞台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有一天,将变成一个没有任何空间维度的小点。
【P358】
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特蕾莎对卡列宁无所求。她甚至不要求爱。她从不提令夫妇头疼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他爱我吗?他曾经更爱过别人吗?他爱我是否比我爱他更深?这是些探讨爱情、度量其深度、对其进行种种猜测和研究的问题,也许正是它们将爱情扼杀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还有一点:特蕾莎接受了卡列宁当初的样子,她从未设法以自己的形象来改变它,她预先就已认可狗也有一个世界,所以不想把它占为己有,她也不想嫉妒卡列宁的秘密癖好。她养它不是为了改变它(而男人总想改变女人,女人亦想改变男人),而只是想教它一门基本的语言,使它得以与人类彼此理解,从而共同生活。
另外,特蕾莎对狗的爱是自愿的爱,没有人强迫她。(特蕾莎又一次想到了母亲,感到十分后悔:如果母亲是村子里她不熟悉的一个女人,她那乐呵呵粗野的劲儿或许会引起她的好感吧!啊!要是她母亲是个陌生人就好了!从孩童起,特蕾莎就一直为母亲占了她的五官,夺走了她的“我”而耻辱。最糟糕的事情是,“要爱你的父母!”这千年古训迫使她不得不接受被霸占的事实,把这种侵占行为称之为爱!特蕾莎和母亲断绝了关系,这可不是母亲的错,她跟母亲断绝关系,并非因为母亲是她的模样,而是由于是她的母亲。)
尤其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牧歌献给另一个人。只有动物能做到,因为它没有被逐出伊甸园。人与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心裂肺的长眠,没有变故的爱。卡列宁围绕在特蕾莎和托马斯的身边,过着建立在重复之上的循环生活,并期望他们也这样。
卡列宁如果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的话,它肯定早就对特蕾莎这么说了:“听我说,我不乐意一年到头嘴里叼着一个羊角面包。你就不能给我弄点新鲜的东西吃吗?”这句话蕴含着对人类的谴责。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P1:正如在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还再让人惧怕。”
“P2: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因为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P3:在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过重。”
“P9: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P10:现在,听说她的行李寄存在火车站,他心想,在她把自己的一生给他之前,已把自己存放在那个行李箱里,并寄存在了车站。”
“P12:托马斯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P13:他和他没有任何维系,除了那个不慎之夜”
PS: 血缘是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种无耐。
“P15: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 他回想起刚刚逝去的几个小时的时光,以为从中呼吸到莫名的幸福的芬芳”
“P22:就像有人砍掉了一只手,但很长时间内都会感觉到手还在。我们这些人已经没有尿了,可是我们还总想尿”
“P31:这个国家将永远像亚历山大。杜布切克那样,结结巴巴,忍气吞声,仰人鼻息。狂欢节结束了,屈辱从此成了家常便饭。”
“P40: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P43: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这样偶然的爱情。”
“P56:在这个世界里,青春和美貌了无意义,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
“特蕾莎感到她灵魂的船员冲上了她肉体的甲板。”
“那些女人为大家的身体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区别而兴高采烈,她们其实在庆贺面临的死亡,因为死亡终使她们变得绝对相似。”
“P72:她的生命已经被一分为二,白昼和黑夜争夺着对她的控制。”
“P101:对他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
“P110: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 PS:如果说知道后果,谁还选择背叛?”
“P120:她想跟他们说,在一切入侵,占领之下,掩盖着另一种更为本质,更为普通的恶;这种恶的表现便是结人游行的人们挥舞手臂,异口同同声地呼喊着同样的口号。”
“P138: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P141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的轻。”
“P159:这岂不是一种反常的需要--要展示毁灭,夸耀丑陋,标举悲惨,露出断臂的残痕,强迫全世界都来观看。”
“P196: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
“P210: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P211:难道不正是在“我不知道!”我当时以为是呢!的表白中铸成了永远不可弥补的错误。”
“P231:所以杀人不过是稍稍提前完成了上帝将亲自动手完成的事。”
“P249: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P291:斯大林之子因粪便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为粪便而死并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死。”
“P299: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专制。”
“P303:在极限的媚俗之王国,总是先有答案并排除一切新问题。所以极权的媚俗的真正对手就是爱发问的人。 人们总想以自己的生活制造媚俗,要摆脱它,得付出多少艰辛,令人绝望。”
“P306: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P359: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
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的善变一种感动的藉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的纠缠所感动。
后者的迷恋是放荡型的迷恋,女人在其中看不到丝毫感人之处:由于男人没有在女性身上寄托一个主观的理想,他们对所有女人都感兴趣,没有谁会令他们失望。的确,就是这从不失望本身带有某种可耻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恋是不可宽恕的,因为从不为失望而补赎
一个社会富裕了,人们就不必双手劳作,可以投身精神活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和越来越多的学生。学生要拿学位,就得写学位论文。既然论文能写天下万物,论文题目便是无限。那些写满字的稿纸车载斗量,堆在比坟墓也更可悲的档案库里。即使在万灵节也没有人去光顾他们。文化正在死去,死于过盛的生产中,文字的浩瀚推积中,数量的疯狂增长中。这就是贵国的一本禁书比我们大学中滔滔万卷宏论意义大的无比的原因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里。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 ”
“情人之间都会很快形成一些游戏规则,也许他们意识不到,但这些规则拥有法律般的效力,不可违抗。”
“在一切入侵、占领之下,掩盖着另一种更为本质,更为普遍的恶;这种恶的表现,便是结队游行的人们挥舞手臂,异口同声地呼喊着同样的口号。”
“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任何政治运动并非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之上,而是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等为基础,其总体构成了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媚俗。”
“当农民不再是土地的主人,而只是一名被雇来种地的职工时,他就不再依恋这片家园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一无所有,因而也不惧怕会失去什么。”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最为彻底的测试,但它处于极深的层次,往往不为我们注意),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此時,他猛然驚詫的發現其實自己並非不幸。薩賓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像他想的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當中留下的那道燦爛而神奇的印跡,無人可以奪走。何況從他的世界里消失之前,她已將赫拉克勒斯巨人之帚交到他手中,而他也已用之將一切厭惡的東西通通從自己的生活中清掃了出去。這不期的幸福,這美好的生活,這由新生和自由帶來的歡樂,是她給他留下的禮物
一个人生活在异国,就像在空中行走,脚下没有任何保护,而在自己的国家,不管什么人,都有祖国这张保护网,一切都颇具人情味,因为,在祖国,有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可以用童年时就熟悉的语言毫不费力地让人理解。 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的确,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易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因为他强大,而她却是软弱的。 正因为软弱才应该知道要强,才应该在强者也弱得不能伤害弱者的时候离开
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德国歌手和美国女明星属此列,那位下巴又长又尖的记者亦如此。……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就下去的人。那些不知疲倦地在组织鸡尾酒会和宴会的,就属此类。…… 接下来是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他们的境况与第一类人同样危险。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特蕾莎和托马斯应归于此类。…… 最后是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比如,弗兰茨就是。他来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因为萨比娜。汽车在泰国公路上颠簸,可他感到萨比娜久久地凝望着他。 托马斯的儿子也属于同一类。……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所以最美好的,就是属于你的我的共同的回忆。 在存在主义数学中,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 “被选中”原是一个神学概念,含意是:出于上帝的自由的,即使不是随心所欲的意志,不需要任何功绩,经过超自然的裁决,人被选中来做某件特殊的不同凡响的事。 被选中的想法,比如说,在一切爱情关系中都是存在的。因为爱情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件无功受禄的礼物;无名分而得到爱,这才说明是一种真正的爱。假如一个女人对我说:我爱你,因为你聪明,因为你诚实,因为你给我买礼物,因为你不勾引女人,因为你洗碗,我会很失望;这种爱好像有什么功力目的。我爱得你发疯,虽然你不聪明,不诚实,虽然你撒谎,自私,混蛋一个,要是说这样的话就动听多了。 可能是人还在襁褓中时,无功得到了母爱的关怀,第一次有了被选中的幻想。得到多也就要求更多。后来是教育使人摆脱了这种幻想,让他明白生活中的一切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已经太迟了。 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我们可称之为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及美丽的一切。爱开始于一个人以某种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人类根本的失败,就是这方面造成的,其为“根本”,是因为其他的一切失误均由此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