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声电台|【观心物语】——安慰剂效应
我有一闺蜜,生平最大的爱好是吃糖,小到糖豆,巧克力,大到跟她脸一般大小的棒棒糖,她都爱得死去活来,但甜蜜的糖背后却暗含着钻心的牙痛,每次看到她摸着鼓鼓的腮帮子,(心疼地)问她还吃糖吗,她竟嘴硬道:“吃”。然而陪着她去牙医那看牙,每次一踏进牙医的门诊室,她却跟我说:“我感觉牙不疼了,我们走吧。”
起初以为,她是害怕见到带着口罩一脸漠然(看不清表情)的牙医,后来才知道其实这是安慰剂效应,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是暗示效应的一种,就是一种心理影响。当她踏入牙医的门诊室,她可能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她的牙病,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也可能已经预感到牙疼会缓解,心理影响她就导致牙真的不疼了。
最开始发现这个效应的是美国的毕阙博士,早年他是一个二战战场的麻醉师。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的战斗中,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双方损失都很惨烈,为伤员止痛的镇痛剂很快便用完了。当伤员们哀嚎着请求护士为他们打镇痛剂时,不忍心告诉伤员们镇痛剂用完了的护士们,无奈地为他们注射了盐水,但却告诉他们现在给他们注射的(打的)就是强力镇痛剂。这一情形深深地印在了毕阙博士脑海中,回国后,他开始了一些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于是,1955年,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强力的安慰剂”,描述了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真的有效吗?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疼痛、抑郁、心脏疾病、胃溃疡等病人,高达50%—60%的人可以仅仅因安慰剂得到缓解。说明安慰剂确实是真实有效的,有些医生认为这是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然而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心理暗示会分泌多巴胺从而使病症得到缓解同时为安慰剂效应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其实这种效应在生活中也十分的常见,例如周末我们去野外郊游,总觉得郊外的空气格外的清新,甚至每呼吸一下,都显得格外的心旷神怡,其实空气检测发现两者(空气)并无明显区别。
那么安慰剂是否完全无害呢?
它也为虚假医疗提供了犯罪的温床,一些江湖术士通过花言巧语兜售假药,骗到一批又一批的病人就是狡猾地利用了人们这种心理, 一粒普普通通对身体毫无用处的药丸,因为人们潜在的相信江湖术士,从而误以为病情得到了缓解,但通常这种非正规医疗的安慰剂效应却会耽误及时有效的正常医疗而延误病情。所以生病了还是要相信医生,乖乖去医院就医!
欢迎收听来自云声电台的节目
起初以为,她是害怕见到带着口罩一脸漠然(看不清表情)的牙医,后来才知道其实这是安慰剂效应,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是暗示效应的一种,就是一种心理影响。当她踏入牙医的门诊室,她可能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她的牙病,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也可能已经预感到牙疼会缓解,心理影响她就导致牙真的不疼了。
最开始发现这个效应的是美国的毕阙博士,早年他是一个二战战场的麻醉师。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的战斗中,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双方损失都很惨烈,为伤员止痛的镇痛剂很快便用完了。当伤员们哀嚎着请求护士为他们打镇痛剂时,不忍心告诉伤员们镇痛剂用完了的护士们,无奈地为他们注射了盐水,但却告诉他们现在给他们注射的(打的)就是强力镇痛剂。这一情形深深地印在了毕阙博士脑海中,回国后,他开始了一些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于是,1955年,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强力的安慰剂”,描述了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真的有效吗?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疼痛、抑郁、心脏疾病、胃溃疡等病人,高达50%—60%的人可以仅仅因安慰剂得到缓解。说明安慰剂确实是真实有效的,有些医生认为这是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然而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心理暗示会分泌多巴胺从而使病症得到缓解同时为安慰剂效应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其实这种效应在生活中也十分的常见,例如周末我们去野外郊游,总觉得郊外的空气格外的清新,甚至每呼吸一下,都显得格外的心旷神怡,其实空气检测发现两者(空气)并无明显区别。
那么安慰剂是否完全无害呢?
它也为虚假医疗提供了犯罪的温床,一些江湖术士通过花言巧语兜售假药,骗到一批又一批的病人就是狡猾地利用了人们这种心理, 一粒普普通通对身体毫无用处的药丸,因为人们潜在的相信江湖术士,从而误以为病情得到了缓解,但通常这种非正规医疗的安慰剂效应却会耽误及时有效的正常医疗而延误病情。所以生病了还是要相信医生,乖乖去医院就医!
欢迎收听来自云声电台的节目
![]() |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一档关于心理学的轻广播节目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