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与哲学家》——普通人观哲学
对于一个完全无任何哲学根基的普通人,该如何看待哲学?是如同青春期的高中生一般,在书桌上刻下:哲学就是扯淡,潇洒得白一白眼。还是发挥澎湃的求知欲,追问到底,直到玄之又玄,把自己掉入云里雾里,no zuo no die!因为一本世界畅销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从此我与哲学“纠葛不清”,但随着了解哲学日久,我开始有些稀里糊涂。从苏菲的世界粗略了解到西方的哲学发展与分支流派,再到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了解到东方哲学流派,一种矛盾便开始充斥于心中,这如同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各门各派,同台竞技于历史纵横线的“哲学大会”,各据一方,各执一词,似乎讲得都很有道理,似乎都能看透本质,“拯救世界于混乱和痛苦当中。”若是妄以对错之别,简单粗暴地判别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虽说有一种,你当你的圣贤,我挑我的鸡蛋的万丈豪情即视感,但不免沦入狭隘肤浅的思想界面,难以进入深层的智识共鸣。
抱着一种读了哲学,却得不到升华与指导的矛盾心情,相逢了《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该书光从书名就让人颇为玩味,一个与世无争的僧侣,碰到一个精于建构体系,善于辩证的哲学家会发生什么?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位僧侣与哲学家是父子关系。儿子曾为生物学的博士,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即将走向人生巅峰时,却毅然选择跑到西藏当一个“念经打坐”的和尚,认为这更符合生命的本质,而父亲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哲学家,从事的研究与现实世界的运作息息相关。本书的出版社在知道他们二人的关系后,安排了一次为期数日的对谈,想搞清楚,是什么让儿子下定决心出家,也想借此,让东方与西方两个有些陌生的思想,得到一次碰撞和了解的机会。
在书中两人的对谈中,经常处于一种质疑,询问、解答、认可或不认可的状态中,儿子坚持佛教心灵世界的修行,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内心的幻影,训练控制个人心灵的妄念,破除现象世界带来的物质迷障,才是解决人类痛苦和混乱的根本。而父亲则针对现象世界科技与制度的发展,为人类所带来的切身福祉,例如,疾病的治愈,制度完善后人民的社会保障,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宗教信仰与制度的问题所造成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惨剧。两人的对谈虽然常有互不相让,矛盾重重的时候,但胜在两人的学识与气量都极为广阔与包容,所谈所想涉及的社会、人文、科技等等,往往能达成共识,让人耳目一新,视野大开,也对东方佛教智慧与西方思想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有了一定的认知了解。
从两人由细致推演,到深层次的思想沟通中,我发觉了一些对于哲学的认知方式。对于佛法的修行来说,它希望通过心灵的锻炼,让人们摆脱对现象世界物质的依赖,从而更加专注于内在本性的快乐与幸福的追寻。但是佛法的方式对于广大众生有一个难点,想让一个并非长期保持修行状态的普通人,如同佛教徒一般看破现象世界的虚妄,实在有些困难。但如果想让人们认可一切现象与情绪的失控,皆是内在混乱的一种映照却并非不可,毕竟内心的思想念头决定着行为选择,已是共通的理念。如何减弱物质世界对人内心本性地袭扰,使人所共寻的快乐与幸福持久地显现,在这一点上,佛教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方法可以提供。
而对于一个立足于观察世界,寻获幸福,但只相信当下存在的力量,死亡即是终结的哲学家来说,无法认同的是佛教这种形而上的,很难通过观察去确定的理念,例如“中阴身”“来世”“意识河流的延续性”,这些都缺乏现象世界有力的根基,但有意思的是,恰好佛教就是要通过现象世界的修行,从而摆脱现象世界的幻影,所以佛教也不可能执着于向现象世界证明这些理念。这也可能是最终僧侣无法说服哲学家,佛教这一个重要理念的原因。
但无论是僧侣的方法与理念,还是哲学家的,对于一个普通的哲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起到了化解初入哲学门,云里雾里的状态,书中从头到尾,展现了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融合、共通、携手、抵触。多元地呈现,一时间可能让人觉得信息量如此巨大,真是累觉不爱,但随着适应,多元化呈现出的各式各样思想的可能性和发展性,让人感到如同进入一座灯火七彩的城市,选择哪一种颜色,都能在城市找到存在的理由。无论是相信当下存在的力量,只争朝夕,还是相信来世信念的延续,作万世想。哲学都旨在告诉我们,发觉生命的本质,为了生命本身的奇瑰多姿而活,尼采曰:“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不被物质所累,不被妄念纷扰,身在尘世,精进不休,这才是普通人的哲学指导。
抱着一种读了哲学,却得不到升华与指导的矛盾心情,相逢了《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该书光从书名就让人颇为玩味,一个与世无争的僧侣,碰到一个精于建构体系,善于辩证的哲学家会发生什么?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位僧侣与哲学家是父子关系。儿子曾为生物学的博士,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即将走向人生巅峰时,却毅然选择跑到西藏当一个“念经打坐”的和尚,认为这更符合生命的本质,而父亲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哲学家,从事的研究与现实世界的运作息息相关。本书的出版社在知道他们二人的关系后,安排了一次为期数日的对谈,想搞清楚,是什么让儿子下定决心出家,也想借此,让东方与西方两个有些陌生的思想,得到一次碰撞和了解的机会。
在书中两人的对谈中,经常处于一种质疑,询问、解答、认可或不认可的状态中,儿子坚持佛教心灵世界的修行,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内心的幻影,训练控制个人心灵的妄念,破除现象世界带来的物质迷障,才是解决人类痛苦和混乱的根本。而父亲则针对现象世界科技与制度的发展,为人类所带来的切身福祉,例如,疾病的治愈,制度完善后人民的社会保障,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宗教信仰与制度的问题所造成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惨剧。两人的对谈虽然常有互不相让,矛盾重重的时候,但胜在两人的学识与气量都极为广阔与包容,所谈所想涉及的社会、人文、科技等等,往往能达成共识,让人耳目一新,视野大开,也对东方佛教智慧与西方思想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有了一定的认知了解。
从两人由细致推演,到深层次的思想沟通中,我发觉了一些对于哲学的认知方式。对于佛法的修行来说,它希望通过心灵的锻炼,让人们摆脱对现象世界物质的依赖,从而更加专注于内在本性的快乐与幸福的追寻。但是佛法的方式对于广大众生有一个难点,想让一个并非长期保持修行状态的普通人,如同佛教徒一般看破现象世界的虚妄,实在有些困难。但如果想让人们认可一切现象与情绪的失控,皆是内在混乱的一种映照却并非不可,毕竟内心的思想念头决定着行为选择,已是共通的理念。如何减弱物质世界对人内心本性地袭扰,使人所共寻的快乐与幸福持久地显现,在这一点上,佛教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方法可以提供。
而对于一个立足于观察世界,寻获幸福,但只相信当下存在的力量,死亡即是终结的哲学家来说,无法认同的是佛教这种形而上的,很难通过观察去确定的理念,例如“中阴身”“来世”“意识河流的延续性”,这些都缺乏现象世界有力的根基,但有意思的是,恰好佛教就是要通过现象世界的修行,从而摆脱现象世界的幻影,所以佛教也不可能执着于向现象世界证明这些理念。这也可能是最终僧侣无法说服哲学家,佛教这一个重要理念的原因。
但无论是僧侣的方法与理念,还是哲学家的,对于一个普通的哲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起到了化解初入哲学门,云里雾里的状态,书中从头到尾,展现了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融合、共通、携手、抵触。多元地呈现,一时间可能让人觉得信息量如此巨大,真是累觉不爱,但随着适应,多元化呈现出的各式各样思想的可能性和发展性,让人感到如同进入一座灯火七彩的城市,选择哪一种颜色,都能在城市找到存在的理由。无论是相信当下存在的力量,只争朝夕,还是相信来世信念的延续,作万世想。哲学都旨在告诉我们,发觉生命的本质,为了生命本身的奇瑰多姿而活,尼采曰:“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不被物质所累,不被妄念纷扰,身在尘世,精进不休,这才是普通人的哲学指导。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