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摘抄——第一波
以万字为基准同步上传豆瓣、空间。
《磨坊文扎》阿尔封斯·都德
《安居》
大为诧异惊恐的,是那一大群兔子!——很久以来,它们见磨坊的大门一直紧闭,墙上与平台上都荒草丛生,以为磨坊主已经断子绝孙,于是,就利用这块好地方当做它们的大本营,建立起它们的战略中心,整个磨坊成了兔子所向披靡,大获全胜的战场......我到达的那个夜晚,说真的,足足有二十来只兔子在平台上围坐成一圈,正在靠月光暖和暖和它们的小爪子呢......我刚把天窗打开半扇,呼噜一声,这一只露营队就东逃西窜了,一个个露着白色的臀部,高高地翘着尾巴,溜进了矮树丛中。我却巴不得它们再回到磨坊来呢!
另外有一个家伙见我来磨坊,也很诧异,这便是我楼上那个房客,一头阴阳怪气,老奸巨猾的猫头鹰,它二十多年来一直栖居在磨坊里。我在楼上的房间里发现了它,它一动也不动,挺立在风磨的传动轴上,在一堆灰泥残片和破损瓦砾之中。它用圆圆的眼睛盯了我一会儿,因为不认识我而有些惊慌,发出了呜呜呜的叫声,同时吃力地抖动它那满是灰尘的翅膀;这个喜欢沉思冥想的家伙!它从来不清刷清刷自己的羽毛......这无关紧要,瞧它这副样子,眯着眼睛,板着面孔,沉默无言,作为一个房客,倒也比别的房客更招我喜欢,于是我立刻就跟它续签了房租契约。它一如既往占用磨坊的顶层,可以从屋顶自由出入;而我呢,则住在下层的房间里,这一小间屋子里,房顶低矮成拱形,墙上刷了石灰,好像修道院里的饭厅。
《繁星》
如果你有在迷人的星空下过夜的经验,你当然知道,正当人们熟睡的时候,在夜的一片寂静之中,一个神秘的世界就开始活动了。这时,溪流歌唱得更清脆,池塘也闪闪发出微光。山间的精灵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微风轻轻,传来种种难以察觉的声音,似乎可以听见树叶在吐芽,小草在生长。
——
正当我想向她解释星星结婚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我感到有件清凉而柔细的东西轻轻地压在我的肩上。原来是她的头因为瞌睡而垂了下来,那头上的丝带、花边和波浪似的头发还轻柔可爱地紧挨着我。她就这样一动也不动,直到天上的群星发白,在初生的阳光中消失的时候。而我,我瞧着她睡着了,心里的确有点激动,但是,这个皎洁的夜晚只使我产生美好的念头,我得到了它圣洁的守护。在我们周围,群星静静地继续它们的行程,柔顺得像羊群一样;我时而这样想象:星星中那最秀丽最灿烂的一颗,因为迷了路,停落在我的肩上睡觉。
《散文诗》
这天早晨一打开门,只见我的磨坊周围已铺上白色霜冻的地毯,小草闪闪发亮,像玻璃那样清脆作响;整个山岗都冻得哆哆嗦嗦的......我亲爱的普罗旺斯竟也变成了一派北国风光;在挂着流苏般冰凌的松树林中,在开出一束束水晶般花朵的薰衣草丛中,我写出了两首颇有日耳曼情调的散文诗,写诗的时候,冰霜向我闪耀着白色的晶光,天上一片晴空,雁群排成三角形,从海因里希·海涅的故乡飞来,向卡尔马克方向飞去,不断地高叫:“天冷了......天冷了......”
《金脑人传奇》
世上有些可怜的家伙,他们不由自主地靠花销自己的脑子过日子,为生活中种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绞脑汁,耗精神,支付自己的纯金。对这种人来说,每天的生活都是痛苦,终于有一天,他们会苦不堪言。
《蝗虫》
我打开窗户,此时天已蒙蒙发亮,一团夏天的浓雾在缓缓移动,边缘镶着黑色与玫瑰色,它在空中飘忽,就像战场上空的硝烟。树上的叶片纹丝不动,在我尽收眼底的那些美丽的园子里,葡萄成行成行地排列在斜坡上,灿烂的阳光正在帮它们酿制甜美的汁液。躲藏在阴凉角落的各种欧洲果树,躯干矮小的橙子树,枝条细长的橘子树,都显得有些暗淡沉郁,纹丝不动的树叶,正在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到来。甚至那些像淡绿色高大芦苇的香蕉树,平时在微风吹拂下,总是散乱地飘荡着细柔的发丝,现在却笔直地挺立着,肃穆无声,像是一队带着羽饰头盔的士兵。
《在卡马尔克》
放眼眺望,一望无际的牧场上,有一些沼泽与灌溉渠,在盐角草草地中闪闪发亮。一丛丛怪柳与芦苇兀立着,好像平静海面上的海岛。没有一株高大的树木。一望无际的草原尽管显得单调,但并不凌乱。牲畜棚的屋顶鳞次栉比。由近而远,越来越低,看上去最后像是与地面平齐。牲口三五成群,零零落落,有的躺在盐角草中,有的在披着红色短斗篷的牧人身边散步,但都没有挣脱那根粗大的绳索,天苍苍,野茫茫,相应之下,它们何其小矣。草原如大海,海上虽波浪起伏,但毕竟单调,给人以寂寥空旷之感,加以朔风也大,吹个不停,以其强劲的风力,似乎要把平原刮得更加坦荡,更见辽阔。一切都在它面前匍匐低头,即使是那些低矮的灌木,身上也有风君逞威的痕迹,它们弯腰臣服,像永恒的溃败者那样逃遁,向南倾倒......
——
在此地中海冬季的晴和日子里,我喜欢一个人待在燃着怪柳木的火炉旁。在北风的吹打下,房门在扇动,芦苇在呼号,而所有这些东西的颤抖摇动,只不过是我周围大自然大震撼所引起的小反响而已。冬天的阳光,在劲风的冲击下,零碎洒落,时合时分,游移不定。湛蓝奇美的天空中,一大朵一大朵浮云飞驰而过。光影瞬息万变,万籁纷至沓来;不一会儿,突然响起了畜群的铃铛声,尔后又迅速消失在风声之中,再过一会儿,铃铛声又在颤动着的房门外响了起来,响个不停,像悦耳的重奏......最美好的时刻是黄昏,此时猎人即将回营,风也停息下来了。我走出屋外,溜达片刻。一轮红日冉冉下沉,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只是已没有热力。夜幕降临,用它潮湿的黑色翅膀,在你身旁一掠而过。在远处的地平面上,一道开枪的红光一闪,紧接着是红色流星般的光芒,在周围的夜空中格外耀眼。白天剩余的这点时光,万物都在分秒必争。一大群野鸭排列成三角形,从低空飞过,好像要找栖息的地方;但是草棚突然亮起了灯火,这群野鸭就被吓跑了:领头的那一只,伸长了脖子,腾空而起,跟在它后面的那一大群,发出一声惊叫,腾飞得更高。
不久传来了一大阵踢踏声,声势浩大,如漫天骤雨,成千上万只绵羊,由牧人吆喝着,猎狗护卫着,惊恐而无序地朝羊圈涌去,纷乱的脚步声与急促的喘气声闹成一片。这一股鬈毛与咩叫的潮流,淹没了我,在我旁边擦身而过,这真可谓是如潮如涌,如浪如涛,牧人与他们的身影则凌波其上......紧跟在羊群之后,是我所熟悉的脚步声与欢笑声。顿时,草屋充满了人声笑语,生气盎然,一片热闹。枝叶藤蔓燃起了熊熊大火。大家愈是劳累,愈是笑得起劲。这是辛苦之后感到惬意的陶醉,猎枪搁在一边,长筒靴扔得七零八落,猎袋已倒得空空如也,而在另一边,被猎取的飞禽摊成一排,赭红色的,金黄色的,绿色的,银白色的,全部血迹斑斑。餐桌已经摆好,味道鲜美的鳗鱼汤热气腾腾,鸦雀无声,这些食欲旺盛、吃得正香的人都一言不发,只有在门前舔着盘子的猎犬,不时发出恶狠狠的抱怨声,才打破屋里的寂静......
——
我来狩猎的时候,正当太阳落山之际,渐渐微弱的阳光投射在水中,池塘闪闪发亮,映照在水里的暗淡天空,也从灰色变成了纯银色。我喜爱这种水的气息,喜爱芦苇丛中那些昆虫的神秘窸窣声,那些细长叶片摇曳时的簌簌声。有时,传来一阵悲鸣,就像有人在空中吹响了海螺。这是大麻(开烏)把它捕鱼的长嘴伸进水里在吹气......由此发出呼噜呜呜的叫声!成群的白鹤在我头顶上空飞过。我听见它们羽翼的瑟瑟声,绒毛在劲风中的飒飒声,以至小翎骨过于劳累发出的咯吱声。尔后,万籁俱寂。黑夜来临,夜色浓郁,只有水面还残存一点点余光......
——
第一缕月光清晰地照射在我身旁,然后,一缕缕又渐次远照......此时,整个池泽地带已如同白昼。细小的草束也身影绰约。狩猎结束,各种鸟类都瞧着我们,似乎在说:你们总该撤了吧。猎人们在一片如烟如纱的清辉中踏步而归,在池沼与水沟中每走一步,就把落在水里的群星与深透水底的月光,搅得七零八落。
《思念》
随着鼓声渐渐远去,我似乎看见我的整个巴黎正在松树林子中若隐若现......
《茨威格读书随笔——邂逅人与书籍》
《懒惰的胜利》
自然生命的法则几乎永远与文学的法则相同,如果我们离一个东西极近,简直处在它的支配之下,又不能从更高的立足点俯瞰它,那么我们往往就会对它视而不见。我们不会忽略它,但我们总有这样的习惯:一个人总会使我们理解它,在我们心中唤起同样的印象,就像一个发现者把那远离的迄今为止看不到的东西带到我们面前一样。这在文学中就是那些单纯而自然的法则,它们向前推进或向后牵扯我们的命运,而我们却对它们一无所知,事后我们又通常把那些只有结局的无足轻重的表面事件归在它们的影响之下。
——
这三位小说家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现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不能用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以个人的好恶去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每一个伟大的创造者都是一个统一体,它以自己的尺度锁定它的界限和它的重量:在一部作品的内部只有一种比重,没有公平秤上的绝对重量。
——
我们可以用数百种比喻来形容这种魔鬼主人和奴仆之间发人深省的对比,而我只选择最一目了然的,几何学比喻。歌德的生活公式是一个圆:闭合的线条,对生活圆满的包容,永远向自己回归,从不可动摇的中心与无限保持着同等的距离,从里到外全方位的生长。因此在他的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如日中天的顶点,没有创作的顶峰——在任何时间,朝任何方向,他的本性都均匀饱满地朝着无穷生长。而着魔的人的表现却是抛物线形的:迅猛地朝着唯一的方向上升,朝着更高,朝着无穷,骤然地升起又骤然地坠落,不管在文学创作上还是生活中他们的崩溃总离顶点不远:是的,它们总是神秘地交织在一起。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这些着魔的人的毁灭也是他们命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普罗旺斯的一年
午后,树影筛出的阳光斜进半开半合的百叶窗,如同半梦半醒的眼波,那诱惑令人难以抗拒。
石屋背倚拔地而起的吕贝隆山,此山高达三千五百英尺,由西向东绵延起伏四十多里。杉树、松树和胭脂终年繁茂翠绿,为野禽和山鸟提供了安全的栖息之所。树下岩间长有野花、麝香草和薰衣草,还有蘑菇藏匿其中。晴空万里的好天气,登到峰顶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山的一侧是阿尔卑斯雪山的美丽风光,另一侧是地中海的一片宽广蔚蓝。山里终年静谧无人,假如有兴致漫步八九个小时,途中也不会看见一辆车或一个人影。如此一来,我们的后花园仿佛外扩了二十四万七千英亩,成了狗儿撒欢的乐园,外来入侵者的天然屏障。
除了宁静空旷的山野景色,冬季的普罗旺斯还有一种独特的气息,浓浓地弥漫在凛冽的寒风和清冷的空气里。漫步山间,通常还没看见屋舍,远远就能嗅到它的气味——视野之外的某个烟筒飘出的柴火味儿。这种自然纯朴的生活气息,在城市早已难得体会。囿于消防法规和室内装修所限,城里的壁炉要么被堵死,要么变成了有意而为的特色装饰。而在普罗旺斯,家家都使用壁炉,或烧烤食物,或围聚畅谈,或暖暖脚趾,总之是美好的享受。炉火清早点燃,整日不息,烧得是吕贝隆山上的橡木枝或冯杜山上的山毛榉。日暮时分,带着两只爱犬散步回家,我总是会在山上停下脚步,望望山谷里的炊烟,如同飘带一般升起,又弥漫在博尼约村的山径上。此情此景,总让我无比惦念温暖的厨房,还有煨在火上的鲜美浓汤;念头乍起,便起了贪婪的食欲。
杏树枝头,点点花苞初绽芳颜。白昼变长,黄昏时天边泛起迷人的粉色涟漪。
樱桃闪现出点点红晕,葡萄藤一改冬日枯颜,覆上了鲜绿的叶片。山色葱茏,尽显妩媚。轮胎规律的沙沙声回响于耳边,迷迭香、薰衣草和野生麝香草的阵阵幽香索绕于鼻际。
阳光是极好的镇静剂,时光悄无声息如梦幻般流去。日子舒缓悠长,甚至有些慵懒,生活如此快乐,还有什么事情好烦呢?
路边的葡萄叶蔫蔫地耷拉着,农家的狗儿也懒得叫上一声,乡野出奇的沉寂,如同荒漠一般。这个午后最适合泡泡游泳池、躺躺吊床、看看闲书,这个午后也难得没有工匠施工,没有客人侵扰,连时间都好似慢下了脚步。
《僧侣与哲学家》
子:佛法融合了心智如何作用的知识,关于这一点有完整的论述,以及心性究竟本质的知识。这种知识对自我的信念有一种解放的效果。走向这个目标的技巧既多样又有效,其中一种初步方法就是向负面情绪下药;我们要培养耐心来降服愤怒,培养不执着来降服欲望,分析因果的运作来降服混乱,也可以说降服判断力的缺乏。如果我们让情绪,好比说憎恨自由发展,这只会产生更多的憎恨。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不论是针对个人或国家,憎恨从来不能解决冲突。
对负面情绪下药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有限,因为有无数种负面情绪。如果要全盘对抗它们,就需要有无数种药。所以有第二种方法,就是试图了解念头的本质,追踪到其根源本身。举例说,一种憎恨的情绪可能感觉上很具体、强大,甚至可以在我们胸中制造一个结,也可以完全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但如果我们正眼看它,会发现它并非持有武器,并不像一颗把我们压扁的巨石,也不像能够把我们烧伤的火。事实上,整个事情是从一个极微小的念头开始的,这个念头逐渐扩大膨胀,就像是暴风雨的云层。夏天的云从远处看是壮观而立体的,感觉简直可以坐到上面,可当我们真的走到它里面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没有。搞了半天,完全没有任何实质。我们正眼去看一个念头,追溯它的起源,一样找不到任何具体的东西。当你发现这一点的刹那,那个念头就会消失掉。这称为“通过认识念头的本质来释放它”。意思是要认出念头的“空性”。我们一旦解放一个念头,就不会产生连环作用,反而像是天空中飞过去的一只鸟,消失了,却不留痕迹。
子:一个不存在的自我没有办法真正被“毁灭”。但是我们可以认出它的不存在性。我们想毁灭的就是那个幻觉,那个错误,那个原来并非存在的东西。关于这一点经常有如下隐喻:如果你进到一个房间,在阴暗光线下看到一条绳子,以为是一条蛇,你会害怕,你会想要逃走,或者想拿一根棍棒把它赶跑。这时候突然一个人把灯打开,你马上看到了那根本不是一条蛇。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之中,什么都没有发生;你也没有消灭那头蛇,因为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你只不过是驱除了一个幻觉。只要我们认为自我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会不断追逐那些好的或有利的东西,同时排除那些不好或有害的东西;但是当我们一旦认识到自我并非真正的存在,所有被吸引或排斥东西都会消失,就像我们误以为绳子是蛇所经历的恐惧一样。自我无始无终,在现在时刻中,它的存在完全是我们的心多给予的。所以“涅磐”并不是毁灭一切,而是对一切事物本质的最终认识。
父: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有对自我的幻觉?这是怎么来的?
子:我们自然会有一种自我的感觉,对“我”的感觉,这会让我们想“我冷了、我饿了、我在走路”等等。就这个感觉本身来说,它是中性的。它本身不会带领我们趋向快乐和痛苦。但是接着而起的是认为自我是一种固定值的概念,它一辈子都会存在,不管我们经历多少生理上或和心理上的变化,我们渐渐被这个概念吸引,一个自我、“我自己”、一个“人”、“我的”身体、“我的”名字、“我的”思想等等。佛法接受意识有其连续状态,但在这连续状态中,佛法否认有任何具体的、永恒的、以及独立的自我存在。佛法修行的精华,就是抛弃这种对自我的幻觉,而这个幻觉创造出我们对世界的错误画面。
子: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意念慢下来、平静下来,我们做一种“单点专注”的训练。就是把意念集中在一个外在物件上,好比说一尊佛像,或者说一个内在对象上,好比说慈悲的概念,或观想当中的意象。到后来你会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透明、清晰的觉性状态,客观和主体二元对立不再存在了。念头还会偶尔在这种觉性中升起,但在这个时候,它会自动把自己解开,不留下任何痕迹,就如同飞过天空的小鸟,也同样不留下任何痕迹。
不可能发生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可能发生的事就不是奇迹。——西塞罗
当信仰离开理性,就变成迷信,当信仰背叛理性时更甚之。但当信仰与理性合并的时候,就能够防止理性变成一种纯粹知识性的游戏。
子:念头解脱的意思就是要消除它在心中的任何痕迹,让它不再被混乱所捆绑,不然它非常容易创造出连锁反应。好比说,一个“不喜欢”的念头可以转化成“敌意”,再成为“愤怒”,最后它会完全占据心,直到最后我们非要用行为或言语来对他人做出负面的事,而同时自己内在的平静也被毁灭。欲望、骄傲、嫉妒、恐惧等念头都是一样,我们可以完全放纵自己的冲动,去毁灭、拥有、控制,但是这种方式之下,得到的满足都是短暂的,它永远没有办法带给我们深沉、稳定、长久的喜悦。
向自己的心下功夫的关键不只是在于辨识出自己的意念和情绪,更要让他们消融,在心的宽广空间中消融。这有很多技巧,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专注在情绪的内容上,也不要专注在引发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状况上,而是要追踪这些情绪,直到它们的根源。有两种禅定方式,一种像狗,一种像狮子。你可以追踪自己的念头,就像小狗追踪掉在他前面的石头一样,一个接一个。这其实也是人们大部分时间在做的事情:当一个念头升起,我们就会被它带走,第一个念头引出第二个念头,再引出第三个,然后引向一个永无止境的念头锁链,这只会让我们的心一直在混乱状态中。但是,另外一种方式就像一只狮子一样,你只能对狮子丢一次石头,因为它会立即冲向丢石头的人,扑到他身上。这第二种比喻所描述的禅定是转向念头的根源,研究念头在心中升起的首要机能。
耐性给我们力量,让我们选择正确的行动,不因愤怒和渴望报仇而变得盲目,因为那样会剥夺我们的判断能力。就像丹增仁波切经常说,真正的容忍不是单纯地说:“来吧,伤害我把!”它既不是屈服,也不是不在乎,而是伴随着勇气、心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心理痛苦,同时阻止我们掉入恶意之中。
政客努力累积权势,隐士努力抛开权势。所以说,情绪的模式取决于如何辨认现实。我不是说要切除所有属于人性的情绪,而是要得到一个宽广平静的心,令这个心不再属于情绪的玩物,不再被挫折所动摇,不再被成功所陶醉。
父:对于苏格拉底而言,学习是回忆我们所遗忘事物的过程。
子: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也是一个净化的过程,不是要净化什么原罪或者什么本来不干净的东西,而是净化那些并非固有但却把我们深层本性隐藏起来的东西。就像飞机飞过云层。从地面上看来,天空可能是灰蒙蒙的,好像太阳根本不存在。但是只要你在飞机上,穿过云层,会发现天上太阳,正在灿烂地照耀着。
掉进任何极端都是不好的,当物质性进步能有效减轻痛苦时,否定它或不信任它是荒谬的。但是另外一个极端也不健康:忽略内在的发展,纯粹去经历外在的发展,很可能从长期来讲会造成更有害的结果,因为这就是不容忍和攻击性的来源、战争的来源,无法满足的占有欲的来源,于是导致整体的,不满足的权力追求,以及自私。理想中,我们应该非常有选择性地运用物质的进步,让它不要侵犯我们的心和我们的活动。而我们自己应该把重点放在内在发展上,因为那样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子:如果你所谓的“个性”就是“我执心”的膨胀,一个人单单因为有强烈的个性而成功,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成功条件。希特勒就有很强烈的个性。
父:确实没错。
子:所以说,拥有不可改变的坚定决心,不可遏止的行动力,并不能算是一个正面的个性特质。一切要看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我们不要把坚强的“个性”和强大的“心”混为一谈。我有机会接触到的伟大的心灵导师,都有不可屈服的坚强心智。你也可以说他们有很坚强的个性,从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自然的力量,任何人见到他们都能感觉得到。但这跟我们刚才说到的最大差别,,就是在他们之中,你找不到“我执心”的痕迹。所谓“我执心”就是鼓励一个人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西藏大师的心的力量来自知识、宁静以及内在自由,而外在表现出一种坚定。他们和希特勒之辈是天壤之别,那些人的坚强个性,源自没有被约束的征服欲,也源自骄傲、贪婪和仇恨。这两种例子的人都有极大的能量,但在第一类之中,能量是一种建设性的利他主义,在第二类中,是负面的,是毁灭性的。
艺术家必须先发掘他艺术的根,发展技术,发展他的灵感,让自己有能力把灵感投射到世界上。
事实上,真正的目标在于不变成感官世界的奴隶,不再因它而受苦,不再像飞蛾扑火,被火吸引,最后却又要被火烧死。一个不受任何执着牵引的人,不但能够自由地享受世界和众生所有的美,同时还可以回到世界本身,发挥无限的慈悲,不再成为负面情绪的玩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人:完全执着于自己的人和经常把心转向他人的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前着永远不安、不满,狭窄的心造成他们人际关系上的障碍,他们很难从他人那取得任何东西,因为他们不断敲着各种被紧紧关闭的门。而后者心胸开阔,对自己不那么在乎,一直把焦点放在如何对他人好。他们坚强的心,使得自己的问题不太会影响他们,而其他人随时愿意听他们要说的话。
工厂式的农业技术所创造的“进步”,其实加深了动物的痛苦,似乎也同时创造出了人类的新型疾病,这真是一种可悲的进步。
如果我们思考死亡的时候,把它当作一种提醒,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而努力让存在的每一刻有意义,那么思考死亡就不会是一件沮丧的事情。一则西藏的开示教导说:“如果你不断思考死亡,你的心会转向心灵修行,你会找到修行的新力量,你会看到,死亡将你和绝对真理结合在一起。
西藏谚语:“不要只顾着爬梯子,要记得你要爬向哪里。”
真正的创造力,意味着渐渐去除无知和自我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揭开心和现象的究竟本性。这才是真正“新”的发现。
父:人类精神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陷入固定的模式。如果我们没有努力检视前人所留下来的观念,满足于现成的观念,接受事物的表面价值,而不去重新思考,根据理性和经验决定要保留什么,要抛弃什么,那么人类的思考不过是一场懒惰的睡眠。
西奥然:智慧就是要受苦,至少智慧是要通过受苦才能得到。
《霍乱时期的爱情》
开头:不可避免,苦杏仁的香气总是让他想起爱情受阻后的命运。
她一直都陪伴着他,直到他死前几个小时,一如她半生都怀着仰慕和谦卑的温柔陪伴着他一样。这种感情几乎与爱情无异,但在这座连国家机密都处在众人掌握之中的昏睡省城,竟然无人知晓。他们是在太子港的一家慈善医院认识的,她在那里出生,而他在那里度过了最初的流亡岁月。她比他晚一年来到这座城市,声称是短期拜访,但二人心照不宣,都明白她是要永远地留下。
她就像一尊河神的雕塑,眼睛如蛇眼一般,无所畏惧地裹在一袭黑衣之中,耳边别着玫瑰花。很久以前,在海地一片荒凉的沙滩上,两人做爱后赤露着躺在那里,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突然感叹道:“我永远也不会变老。”她把这句话理解为他要与时间的劫掠进行殊死搏斗的英勇决心,但接下来他说得更为清楚明白:他决定要在六十岁结束自己的生命。
回家路上,这句话一直在胡维纳尔·
乌尔比诺医生的耳边回响:“穷人等死的墓穴。”这个评价绝非信口胡言。因为这座城市,他的城市,至今仍处在时代的边缘:它依旧是当初那个炎热干燥的城市,夜晚也仍旧充斥着那些让他觉得恐怖不已的事,但同时,也仍能让人感受到青春期那种孤独的快乐。在这里鲜花会生锈,盐巴会腐烂。四个世纪以来,除了在凋谢的月桂树和腐臭的沼泽间慢慢衰老,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冬天,瞬间而至,席卷一切的暴雨使厕所里的污水漫溢,把街道变成令人作呕的泥塘。夏天,有一种看不见的微尘,粗糙得就像烧红的白垩粉,被狂风一吹,便会从各个缝隙钻进屋里,堵得再严也无济于事。此外,狂风还会掀开屋顶把小孩抛向空中。星期六,那些黑白混血的穷人们会乱哄哄地离开用纸板和锌铜合金板搭建在沼泽边的棚屋,带着吃饭和饮水的家什,一窝蜂兴高采烈地去占领殖民区那布满岩石的海滩。直到几年前,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身上还带着真真正正的奴隶印记,那是用烧红的烙铁印在胸口的。整个周末,这些人毫无节制地纵情跳舞,拼命用自家蒸馏酿制的烧酒把自己灌得烂醉,在梅子丛中交欢。而到了星期日的半夜,他们会以一场血腥的群体斗争来结束自己的方丹戈舞。一周的其他几天,这群风风火火的人则混迹于老城区的广场和大街小巷,摆起小摊,做起各式各样的生意,为这座死气沉沉的城市注入一种散发着炸鱼味的集市的躁动:一种新的生活。
先是从西班牙统治中取得独立,而后又废除了奴隶制,这些都加速了贵族的衰落,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便是在这种环境中出生和成长的。昔日的显赫家族在他们撤消了守卫的城堡里渐渐归于沉寂。一条条铺着石砖的街道曾经是那么有效地抵御了突然来袭的战争和登陆的海盗,而如今,杂草从阳台上沿街垂落,石灰和石块砌成的城墙裂开一道道缝隙,即便是最好的府邸也难逃衰败的厄运。下午两点,唯一有一点生气的迹象,就是在午休的昏暗中传来的阵阵无精打采的钢琴练习声。府邸里,凉爽的卧室中弥漫着薰香的味道,女人们躲避着阳光,就像躲避着某种令人不耻的传染病,就连在清晨的弥撒中,她们也用纱巾遮着脸。她们的爱情迟缓而艰难,常常被不详的预兆干扰,生命对她们来说简直没完没了。傍晚,街上车水马龙,一大群嗜血的蚊子从沼泽中飞起,带着一股柔柔的人粪气味,温热而感伤,扰得灵魂深处泛起对死亡的信心。
他离她那么近,甚至能听到她每一次的呼吸声,闻到她身上散发的馨香,在此生余下的岁月中,他正是靠着这种馨香来辨认她。他仰着头,坚定地对他说了一句话,这种坚定他半个世纪以后才再次拥有,而且为的是同一个缘由。
“我对您唯一的请求,便是请您收下我的一封信。”他对她说。
“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他对儿子说,“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
他的梦幻在阳台上筑起黑燕子的巢穴,在午睡的昏沉中留下亲吻和扇动翅膀的窸窣。
多年以后,当他试图回忆那个被诗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姑娘原本的模样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她从昔日那些支离破碎的黄昏中分离出来。即便是在急切等待着她回信的那些日子里,在他悄悄地望着她不让她发现的那些日子里,他看到的也只是午后两点的阳光下和纷纷扬扬的杏花中她隐约的轮廓,无论季节如何变化,那情形始终停留在四月。而他之所以愿意站上唱诗楼的首席位置,用小提琴与洛达里奥合奏,唯一的目的就是看她的长裙如何在赞美诗的歌声中轻轻飘动。但他的出神最终让他丧失了这种愉悦的机会:神秘的宗教音乐对他当时的灵魂来说是那么不痛不痒,于是他试着用爱的华尔兹为它注入激情,最后洛达里奥不得不把他从唱诗班中开除了。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屈从于自己的欲望,偷食了特兰西多·阿里萨在院中花坛里种的栀子花。就这样,他知道了费尔明娜·达萨的味道。同样也是那个时候,他偶热在母亲的一个箱子里找到一瓶一升装的香水,是汉堡至美国航线的海员走私品。他禁不住诱惑尝了尝,想从其中找到深爱女人的其他味道。他喝了一口又一口,细细品味直到天亮,最终醉倒在费尔明娜·达萨的芬芳之中。他先是在港口的小酒馆里喝,然后又来到海边的防波堤上。在那里无家可贵的恋人通过做爱彼此安慰。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出神地望着大海,最终失去了意识。特兰西多·阿里萨提心吊胆地等他到早上六点,然后跑遍各个意想不到的角落去找他。午后不久,她终于在一个常有人跳海的海湾里找到了他,当时他正在一摊散发着香气的呕吐物中翻滚。
2015.11.15
《磨坊文扎》阿尔封斯·都德
《安居》
大为诧异惊恐的,是那一大群兔子!——很久以来,它们见磨坊的大门一直紧闭,墙上与平台上都荒草丛生,以为磨坊主已经断子绝孙,于是,就利用这块好地方当做它们的大本营,建立起它们的战略中心,整个磨坊成了兔子所向披靡,大获全胜的战场......我到达的那个夜晚,说真的,足足有二十来只兔子在平台上围坐成一圈,正在靠月光暖和暖和它们的小爪子呢......我刚把天窗打开半扇,呼噜一声,这一只露营队就东逃西窜了,一个个露着白色的臀部,高高地翘着尾巴,溜进了矮树丛中。我却巴不得它们再回到磨坊来呢!
另外有一个家伙见我来磨坊,也很诧异,这便是我楼上那个房客,一头阴阳怪气,老奸巨猾的猫头鹰,它二十多年来一直栖居在磨坊里。我在楼上的房间里发现了它,它一动也不动,挺立在风磨的传动轴上,在一堆灰泥残片和破损瓦砾之中。它用圆圆的眼睛盯了我一会儿,因为不认识我而有些惊慌,发出了呜呜呜的叫声,同时吃力地抖动它那满是灰尘的翅膀;这个喜欢沉思冥想的家伙!它从来不清刷清刷自己的羽毛......这无关紧要,瞧它这副样子,眯着眼睛,板着面孔,沉默无言,作为一个房客,倒也比别的房客更招我喜欢,于是我立刻就跟它续签了房租契约。它一如既往占用磨坊的顶层,可以从屋顶自由出入;而我呢,则住在下层的房间里,这一小间屋子里,房顶低矮成拱形,墙上刷了石灰,好像修道院里的饭厅。
《繁星》
如果你有在迷人的星空下过夜的经验,你当然知道,正当人们熟睡的时候,在夜的一片寂静之中,一个神秘的世界就开始活动了。这时,溪流歌唱得更清脆,池塘也闪闪发出微光。山间的精灵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微风轻轻,传来种种难以察觉的声音,似乎可以听见树叶在吐芽,小草在生长。
——
正当我想向她解释星星结婚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我感到有件清凉而柔细的东西轻轻地压在我的肩上。原来是她的头因为瞌睡而垂了下来,那头上的丝带、花边和波浪似的头发还轻柔可爱地紧挨着我。她就这样一动也不动,直到天上的群星发白,在初生的阳光中消失的时候。而我,我瞧着她睡着了,心里的确有点激动,但是,这个皎洁的夜晚只使我产生美好的念头,我得到了它圣洁的守护。在我们周围,群星静静地继续它们的行程,柔顺得像羊群一样;我时而这样想象:星星中那最秀丽最灿烂的一颗,因为迷了路,停落在我的肩上睡觉。
《散文诗》
这天早晨一打开门,只见我的磨坊周围已铺上白色霜冻的地毯,小草闪闪发亮,像玻璃那样清脆作响;整个山岗都冻得哆哆嗦嗦的......我亲爱的普罗旺斯竟也变成了一派北国风光;在挂着流苏般冰凌的松树林中,在开出一束束水晶般花朵的薰衣草丛中,我写出了两首颇有日耳曼情调的散文诗,写诗的时候,冰霜向我闪耀着白色的晶光,天上一片晴空,雁群排成三角形,从海因里希·海涅的故乡飞来,向卡尔马克方向飞去,不断地高叫:“天冷了......天冷了......”
《金脑人传奇》
世上有些可怜的家伙,他们不由自主地靠花销自己的脑子过日子,为生活中种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绞脑汁,耗精神,支付自己的纯金。对这种人来说,每天的生活都是痛苦,终于有一天,他们会苦不堪言。
《蝗虫》
我打开窗户,此时天已蒙蒙发亮,一团夏天的浓雾在缓缓移动,边缘镶着黑色与玫瑰色,它在空中飘忽,就像战场上空的硝烟。树上的叶片纹丝不动,在我尽收眼底的那些美丽的园子里,葡萄成行成行地排列在斜坡上,灿烂的阳光正在帮它们酿制甜美的汁液。躲藏在阴凉角落的各种欧洲果树,躯干矮小的橙子树,枝条细长的橘子树,都显得有些暗淡沉郁,纹丝不动的树叶,正在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到来。甚至那些像淡绿色高大芦苇的香蕉树,平时在微风吹拂下,总是散乱地飘荡着细柔的发丝,现在却笔直地挺立着,肃穆无声,像是一队带着羽饰头盔的士兵。
《在卡马尔克》
放眼眺望,一望无际的牧场上,有一些沼泽与灌溉渠,在盐角草草地中闪闪发亮。一丛丛怪柳与芦苇兀立着,好像平静海面上的海岛。没有一株高大的树木。一望无际的草原尽管显得单调,但并不凌乱。牲畜棚的屋顶鳞次栉比。由近而远,越来越低,看上去最后像是与地面平齐。牲口三五成群,零零落落,有的躺在盐角草中,有的在披着红色短斗篷的牧人身边散步,但都没有挣脱那根粗大的绳索,天苍苍,野茫茫,相应之下,它们何其小矣。草原如大海,海上虽波浪起伏,但毕竟单调,给人以寂寥空旷之感,加以朔风也大,吹个不停,以其强劲的风力,似乎要把平原刮得更加坦荡,更见辽阔。一切都在它面前匍匐低头,即使是那些低矮的灌木,身上也有风君逞威的痕迹,它们弯腰臣服,像永恒的溃败者那样逃遁,向南倾倒......
——
在此地中海冬季的晴和日子里,我喜欢一个人待在燃着怪柳木的火炉旁。在北风的吹打下,房门在扇动,芦苇在呼号,而所有这些东西的颤抖摇动,只不过是我周围大自然大震撼所引起的小反响而已。冬天的阳光,在劲风的冲击下,零碎洒落,时合时分,游移不定。湛蓝奇美的天空中,一大朵一大朵浮云飞驰而过。光影瞬息万变,万籁纷至沓来;不一会儿,突然响起了畜群的铃铛声,尔后又迅速消失在风声之中,再过一会儿,铃铛声又在颤动着的房门外响了起来,响个不停,像悦耳的重奏......最美好的时刻是黄昏,此时猎人即将回营,风也停息下来了。我走出屋外,溜达片刻。一轮红日冉冉下沉,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只是已没有热力。夜幕降临,用它潮湿的黑色翅膀,在你身旁一掠而过。在远处的地平面上,一道开枪的红光一闪,紧接着是红色流星般的光芒,在周围的夜空中格外耀眼。白天剩余的这点时光,万物都在分秒必争。一大群野鸭排列成三角形,从低空飞过,好像要找栖息的地方;但是草棚突然亮起了灯火,这群野鸭就被吓跑了:领头的那一只,伸长了脖子,腾空而起,跟在它后面的那一大群,发出一声惊叫,腾飞得更高。
不久传来了一大阵踢踏声,声势浩大,如漫天骤雨,成千上万只绵羊,由牧人吆喝着,猎狗护卫着,惊恐而无序地朝羊圈涌去,纷乱的脚步声与急促的喘气声闹成一片。这一股鬈毛与咩叫的潮流,淹没了我,在我旁边擦身而过,这真可谓是如潮如涌,如浪如涛,牧人与他们的身影则凌波其上......紧跟在羊群之后,是我所熟悉的脚步声与欢笑声。顿时,草屋充满了人声笑语,生气盎然,一片热闹。枝叶藤蔓燃起了熊熊大火。大家愈是劳累,愈是笑得起劲。这是辛苦之后感到惬意的陶醉,猎枪搁在一边,长筒靴扔得七零八落,猎袋已倒得空空如也,而在另一边,被猎取的飞禽摊成一排,赭红色的,金黄色的,绿色的,银白色的,全部血迹斑斑。餐桌已经摆好,味道鲜美的鳗鱼汤热气腾腾,鸦雀无声,这些食欲旺盛、吃得正香的人都一言不发,只有在门前舔着盘子的猎犬,不时发出恶狠狠的抱怨声,才打破屋里的寂静......
——
我来狩猎的时候,正当太阳落山之际,渐渐微弱的阳光投射在水中,池塘闪闪发亮,映照在水里的暗淡天空,也从灰色变成了纯银色。我喜爱这种水的气息,喜爱芦苇丛中那些昆虫的神秘窸窣声,那些细长叶片摇曳时的簌簌声。有时,传来一阵悲鸣,就像有人在空中吹响了海螺。这是大麻(开烏)把它捕鱼的长嘴伸进水里在吹气......由此发出呼噜呜呜的叫声!成群的白鹤在我头顶上空飞过。我听见它们羽翼的瑟瑟声,绒毛在劲风中的飒飒声,以至小翎骨过于劳累发出的咯吱声。尔后,万籁俱寂。黑夜来临,夜色浓郁,只有水面还残存一点点余光......
——
第一缕月光清晰地照射在我身旁,然后,一缕缕又渐次远照......此时,整个池泽地带已如同白昼。细小的草束也身影绰约。狩猎结束,各种鸟类都瞧着我们,似乎在说:你们总该撤了吧。猎人们在一片如烟如纱的清辉中踏步而归,在池沼与水沟中每走一步,就把落在水里的群星与深透水底的月光,搅得七零八落。
《思念》
随着鼓声渐渐远去,我似乎看见我的整个巴黎正在松树林子中若隐若现......
《茨威格读书随笔——邂逅人与书籍》
《懒惰的胜利》
自然生命的法则几乎永远与文学的法则相同,如果我们离一个东西极近,简直处在它的支配之下,又不能从更高的立足点俯瞰它,那么我们往往就会对它视而不见。我们不会忽略它,但我们总有这样的习惯:一个人总会使我们理解它,在我们心中唤起同样的印象,就像一个发现者把那远离的迄今为止看不到的东西带到我们面前一样。这在文学中就是那些单纯而自然的法则,它们向前推进或向后牵扯我们的命运,而我们却对它们一无所知,事后我们又通常把那些只有结局的无足轻重的表面事件归在它们的影响之下。
——
这三位小说家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现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不能用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以个人的好恶去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每一个伟大的创造者都是一个统一体,它以自己的尺度锁定它的界限和它的重量:在一部作品的内部只有一种比重,没有公平秤上的绝对重量。
——
我们可以用数百种比喻来形容这种魔鬼主人和奴仆之间发人深省的对比,而我只选择最一目了然的,几何学比喻。歌德的生活公式是一个圆:闭合的线条,对生活圆满的包容,永远向自己回归,从不可动摇的中心与无限保持着同等的距离,从里到外全方位的生长。因此在他的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如日中天的顶点,没有创作的顶峰——在任何时间,朝任何方向,他的本性都均匀饱满地朝着无穷生长。而着魔的人的表现却是抛物线形的:迅猛地朝着唯一的方向上升,朝着更高,朝着无穷,骤然地升起又骤然地坠落,不管在文学创作上还是生活中他们的崩溃总离顶点不远:是的,它们总是神秘地交织在一起。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这些着魔的人的毁灭也是他们命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普罗旺斯的一年
午后,树影筛出的阳光斜进半开半合的百叶窗,如同半梦半醒的眼波,那诱惑令人难以抗拒。
石屋背倚拔地而起的吕贝隆山,此山高达三千五百英尺,由西向东绵延起伏四十多里。杉树、松树和胭脂终年繁茂翠绿,为野禽和山鸟提供了安全的栖息之所。树下岩间长有野花、麝香草和薰衣草,还有蘑菇藏匿其中。晴空万里的好天气,登到峰顶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山的一侧是阿尔卑斯雪山的美丽风光,另一侧是地中海的一片宽广蔚蓝。山里终年静谧无人,假如有兴致漫步八九个小时,途中也不会看见一辆车或一个人影。如此一来,我们的后花园仿佛外扩了二十四万七千英亩,成了狗儿撒欢的乐园,外来入侵者的天然屏障。
除了宁静空旷的山野景色,冬季的普罗旺斯还有一种独特的气息,浓浓地弥漫在凛冽的寒风和清冷的空气里。漫步山间,通常还没看见屋舍,远远就能嗅到它的气味——视野之外的某个烟筒飘出的柴火味儿。这种自然纯朴的生活气息,在城市早已难得体会。囿于消防法规和室内装修所限,城里的壁炉要么被堵死,要么变成了有意而为的特色装饰。而在普罗旺斯,家家都使用壁炉,或烧烤食物,或围聚畅谈,或暖暖脚趾,总之是美好的享受。炉火清早点燃,整日不息,烧得是吕贝隆山上的橡木枝或冯杜山上的山毛榉。日暮时分,带着两只爱犬散步回家,我总是会在山上停下脚步,望望山谷里的炊烟,如同飘带一般升起,又弥漫在博尼约村的山径上。此情此景,总让我无比惦念温暖的厨房,还有煨在火上的鲜美浓汤;念头乍起,便起了贪婪的食欲。
杏树枝头,点点花苞初绽芳颜。白昼变长,黄昏时天边泛起迷人的粉色涟漪。
樱桃闪现出点点红晕,葡萄藤一改冬日枯颜,覆上了鲜绿的叶片。山色葱茏,尽显妩媚。轮胎规律的沙沙声回响于耳边,迷迭香、薰衣草和野生麝香草的阵阵幽香索绕于鼻际。
阳光是极好的镇静剂,时光悄无声息如梦幻般流去。日子舒缓悠长,甚至有些慵懒,生活如此快乐,还有什么事情好烦呢?
路边的葡萄叶蔫蔫地耷拉着,农家的狗儿也懒得叫上一声,乡野出奇的沉寂,如同荒漠一般。这个午后最适合泡泡游泳池、躺躺吊床、看看闲书,这个午后也难得没有工匠施工,没有客人侵扰,连时间都好似慢下了脚步。
《僧侣与哲学家》
子:佛法融合了心智如何作用的知识,关于这一点有完整的论述,以及心性究竟本质的知识。这种知识对自我的信念有一种解放的效果。走向这个目标的技巧既多样又有效,其中一种初步方法就是向负面情绪下药;我们要培养耐心来降服愤怒,培养不执着来降服欲望,分析因果的运作来降服混乱,也可以说降服判断力的缺乏。如果我们让情绪,好比说憎恨自由发展,这只会产生更多的憎恨。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不论是针对个人或国家,憎恨从来不能解决冲突。
对负面情绪下药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有限,因为有无数种负面情绪。如果要全盘对抗它们,就需要有无数种药。所以有第二种方法,就是试图了解念头的本质,追踪到其根源本身。举例说,一种憎恨的情绪可能感觉上很具体、强大,甚至可以在我们胸中制造一个结,也可以完全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但如果我们正眼看它,会发现它并非持有武器,并不像一颗把我们压扁的巨石,也不像能够把我们烧伤的火。事实上,整个事情是从一个极微小的念头开始的,这个念头逐渐扩大膨胀,就像是暴风雨的云层。夏天的云从远处看是壮观而立体的,感觉简直可以坐到上面,可当我们真的走到它里面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没有。搞了半天,完全没有任何实质。我们正眼去看一个念头,追溯它的起源,一样找不到任何具体的东西。当你发现这一点的刹那,那个念头就会消失掉。这称为“通过认识念头的本质来释放它”。意思是要认出念头的“空性”。我们一旦解放一个念头,就不会产生连环作用,反而像是天空中飞过去的一只鸟,消失了,却不留痕迹。
子:一个不存在的自我没有办法真正被“毁灭”。但是我们可以认出它的不存在性。我们想毁灭的就是那个幻觉,那个错误,那个原来并非存在的东西。关于这一点经常有如下隐喻:如果你进到一个房间,在阴暗光线下看到一条绳子,以为是一条蛇,你会害怕,你会想要逃走,或者想拿一根棍棒把它赶跑。这时候突然一个人把灯打开,你马上看到了那根本不是一条蛇。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之中,什么都没有发生;你也没有消灭那头蛇,因为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你只不过是驱除了一个幻觉。只要我们认为自我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会不断追逐那些好的或有利的东西,同时排除那些不好或有害的东西;但是当我们一旦认识到自我并非真正的存在,所有被吸引或排斥东西都会消失,就像我们误以为绳子是蛇所经历的恐惧一样。自我无始无终,在现在时刻中,它的存在完全是我们的心多给予的。所以“涅磐”并不是毁灭一切,而是对一切事物本质的最终认识。
父: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有对自我的幻觉?这是怎么来的?
子:我们自然会有一种自我的感觉,对“我”的感觉,这会让我们想“我冷了、我饿了、我在走路”等等。就这个感觉本身来说,它是中性的。它本身不会带领我们趋向快乐和痛苦。但是接着而起的是认为自我是一种固定值的概念,它一辈子都会存在,不管我们经历多少生理上或和心理上的变化,我们渐渐被这个概念吸引,一个自我、“我自己”、一个“人”、“我的”身体、“我的”名字、“我的”思想等等。佛法接受意识有其连续状态,但在这连续状态中,佛法否认有任何具体的、永恒的、以及独立的自我存在。佛法修行的精华,就是抛弃这种对自我的幻觉,而这个幻觉创造出我们对世界的错误画面。
子: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意念慢下来、平静下来,我们做一种“单点专注”的训练。就是把意念集中在一个外在物件上,好比说一尊佛像,或者说一个内在对象上,好比说慈悲的概念,或观想当中的意象。到后来你会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透明、清晰的觉性状态,客观和主体二元对立不再存在了。念头还会偶尔在这种觉性中升起,但在这个时候,它会自动把自己解开,不留下任何痕迹,就如同飞过天空的小鸟,也同样不留下任何痕迹。
不可能发生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可能发生的事就不是奇迹。——西塞罗
当信仰离开理性,就变成迷信,当信仰背叛理性时更甚之。但当信仰与理性合并的时候,就能够防止理性变成一种纯粹知识性的游戏。
子:念头解脱的意思就是要消除它在心中的任何痕迹,让它不再被混乱所捆绑,不然它非常容易创造出连锁反应。好比说,一个“不喜欢”的念头可以转化成“敌意”,再成为“愤怒”,最后它会完全占据心,直到最后我们非要用行为或言语来对他人做出负面的事,而同时自己内在的平静也被毁灭。欲望、骄傲、嫉妒、恐惧等念头都是一样,我们可以完全放纵自己的冲动,去毁灭、拥有、控制,但是这种方式之下,得到的满足都是短暂的,它永远没有办法带给我们深沉、稳定、长久的喜悦。
向自己的心下功夫的关键不只是在于辨识出自己的意念和情绪,更要让他们消融,在心的宽广空间中消融。这有很多技巧,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专注在情绪的内容上,也不要专注在引发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状况上,而是要追踪这些情绪,直到它们的根源。有两种禅定方式,一种像狗,一种像狮子。你可以追踪自己的念头,就像小狗追踪掉在他前面的石头一样,一个接一个。这其实也是人们大部分时间在做的事情:当一个念头升起,我们就会被它带走,第一个念头引出第二个念头,再引出第三个,然后引向一个永无止境的念头锁链,这只会让我们的心一直在混乱状态中。但是,另外一种方式就像一只狮子一样,你只能对狮子丢一次石头,因为它会立即冲向丢石头的人,扑到他身上。这第二种比喻所描述的禅定是转向念头的根源,研究念头在心中升起的首要机能。
耐性给我们力量,让我们选择正确的行动,不因愤怒和渴望报仇而变得盲目,因为那样会剥夺我们的判断能力。就像丹增仁波切经常说,真正的容忍不是单纯地说:“来吧,伤害我把!”它既不是屈服,也不是不在乎,而是伴随着勇气、心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心理痛苦,同时阻止我们掉入恶意之中。
政客努力累积权势,隐士努力抛开权势。所以说,情绪的模式取决于如何辨认现实。我不是说要切除所有属于人性的情绪,而是要得到一个宽广平静的心,令这个心不再属于情绪的玩物,不再被挫折所动摇,不再被成功所陶醉。
父:对于苏格拉底而言,学习是回忆我们所遗忘事物的过程。
子: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也是一个净化的过程,不是要净化什么原罪或者什么本来不干净的东西,而是净化那些并非固有但却把我们深层本性隐藏起来的东西。就像飞机飞过云层。从地面上看来,天空可能是灰蒙蒙的,好像太阳根本不存在。但是只要你在飞机上,穿过云层,会发现天上太阳,正在灿烂地照耀着。
掉进任何极端都是不好的,当物质性进步能有效减轻痛苦时,否定它或不信任它是荒谬的。但是另外一个极端也不健康:忽略内在的发展,纯粹去经历外在的发展,很可能从长期来讲会造成更有害的结果,因为这就是不容忍和攻击性的来源、战争的来源,无法满足的占有欲的来源,于是导致整体的,不满足的权力追求,以及自私。理想中,我们应该非常有选择性地运用物质的进步,让它不要侵犯我们的心和我们的活动。而我们自己应该把重点放在内在发展上,因为那样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子:如果你所谓的“个性”就是“我执心”的膨胀,一个人单单因为有强烈的个性而成功,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成功条件。希特勒就有很强烈的个性。
父:确实没错。
子:所以说,拥有不可改变的坚定决心,不可遏止的行动力,并不能算是一个正面的个性特质。一切要看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我们不要把坚强的“个性”和强大的“心”混为一谈。我有机会接触到的伟大的心灵导师,都有不可屈服的坚强心智。你也可以说他们有很坚强的个性,从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自然的力量,任何人见到他们都能感觉得到。但这跟我们刚才说到的最大差别,,就是在他们之中,你找不到“我执心”的痕迹。所谓“我执心”就是鼓励一个人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西藏大师的心的力量来自知识、宁静以及内在自由,而外在表现出一种坚定。他们和希特勒之辈是天壤之别,那些人的坚强个性,源自没有被约束的征服欲,也源自骄傲、贪婪和仇恨。这两种例子的人都有极大的能量,但在第一类之中,能量是一种建设性的利他主义,在第二类中,是负面的,是毁灭性的。
艺术家必须先发掘他艺术的根,发展技术,发展他的灵感,让自己有能力把灵感投射到世界上。
事实上,真正的目标在于不变成感官世界的奴隶,不再因它而受苦,不再像飞蛾扑火,被火吸引,最后却又要被火烧死。一个不受任何执着牵引的人,不但能够自由地享受世界和众生所有的美,同时还可以回到世界本身,发挥无限的慈悲,不再成为负面情绪的玩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人:完全执着于自己的人和经常把心转向他人的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前着永远不安、不满,狭窄的心造成他们人际关系上的障碍,他们很难从他人那取得任何东西,因为他们不断敲着各种被紧紧关闭的门。而后者心胸开阔,对自己不那么在乎,一直把焦点放在如何对他人好。他们坚强的心,使得自己的问题不太会影响他们,而其他人随时愿意听他们要说的话。
工厂式的农业技术所创造的“进步”,其实加深了动物的痛苦,似乎也同时创造出了人类的新型疾病,这真是一种可悲的进步。
如果我们思考死亡的时候,把它当作一种提醒,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而努力让存在的每一刻有意义,那么思考死亡就不会是一件沮丧的事情。一则西藏的开示教导说:“如果你不断思考死亡,你的心会转向心灵修行,你会找到修行的新力量,你会看到,死亡将你和绝对真理结合在一起。
西藏谚语:“不要只顾着爬梯子,要记得你要爬向哪里。”
真正的创造力,意味着渐渐去除无知和自我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揭开心和现象的究竟本性。这才是真正“新”的发现。
父:人类精神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陷入固定的模式。如果我们没有努力检视前人所留下来的观念,满足于现成的观念,接受事物的表面价值,而不去重新思考,根据理性和经验决定要保留什么,要抛弃什么,那么人类的思考不过是一场懒惰的睡眠。
西奥然:智慧就是要受苦,至少智慧是要通过受苦才能得到。
《霍乱时期的爱情》
开头:不可避免,苦杏仁的香气总是让他想起爱情受阻后的命运。
她一直都陪伴着他,直到他死前几个小时,一如她半生都怀着仰慕和谦卑的温柔陪伴着他一样。这种感情几乎与爱情无异,但在这座连国家机密都处在众人掌握之中的昏睡省城,竟然无人知晓。他们是在太子港的一家慈善医院认识的,她在那里出生,而他在那里度过了最初的流亡岁月。她比他晚一年来到这座城市,声称是短期拜访,但二人心照不宣,都明白她是要永远地留下。
她就像一尊河神的雕塑,眼睛如蛇眼一般,无所畏惧地裹在一袭黑衣之中,耳边别着玫瑰花。很久以前,在海地一片荒凉的沙滩上,两人做爱后赤露着躺在那里,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突然感叹道:“我永远也不会变老。”她把这句话理解为他要与时间的劫掠进行殊死搏斗的英勇决心,但接下来他说得更为清楚明白:他决定要在六十岁结束自己的生命。
回家路上,这句话一直在胡维纳尔·
乌尔比诺医生的耳边回响:“穷人等死的墓穴。”这个评价绝非信口胡言。因为这座城市,他的城市,至今仍处在时代的边缘:它依旧是当初那个炎热干燥的城市,夜晚也仍旧充斥着那些让他觉得恐怖不已的事,但同时,也仍能让人感受到青春期那种孤独的快乐。在这里鲜花会生锈,盐巴会腐烂。四个世纪以来,除了在凋谢的月桂树和腐臭的沼泽间慢慢衰老,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冬天,瞬间而至,席卷一切的暴雨使厕所里的污水漫溢,把街道变成令人作呕的泥塘。夏天,有一种看不见的微尘,粗糙得就像烧红的白垩粉,被狂风一吹,便会从各个缝隙钻进屋里,堵得再严也无济于事。此外,狂风还会掀开屋顶把小孩抛向空中。星期六,那些黑白混血的穷人们会乱哄哄地离开用纸板和锌铜合金板搭建在沼泽边的棚屋,带着吃饭和饮水的家什,一窝蜂兴高采烈地去占领殖民区那布满岩石的海滩。直到几年前,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身上还带着真真正正的奴隶印记,那是用烧红的烙铁印在胸口的。整个周末,这些人毫无节制地纵情跳舞,拼命用自家蒸馏酿制的烧酒把自己灌得烂醉,在梅子丛中交欢。而到了星期日的半夜,他们会以一场血腥的群体斗争来结束自己的方丹戈舞。一周的其他几天,这群风风火火的人则混迹于老城区的广场和大街小巷,摆起小摊,做起各式各样的生意,为这座死气沉沉的城市注入一种散发着炸鱼味的集市的躁动:一种新的生活。
先是从西班牙统治中取得独立,而后又废除了奴隶制,这些都加速了贵族的衰落,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便是在这种环境中出生和成长的。昔日的显赫家族在他们撤消了守卫的城堡里渐渐归于沉寂。一条条铺着石砖的街道曾经是那么有效地抵御了突然来袭的战争和登陆的海盗,而如今,杂草从阳台上沿街垂落,石灰和石块砌成的城墙裂开一道道缝隙,即便是最好的府邸也难逃衰败的厄运。下午两点,唯一有一点生气的迹象,就是在午休的昏暗中传来的阵阵无精打采的钢琴练习声。府邸里,凉爽的卧室中弥漫着薰香的味道,女人们躲避着阳光,就像躲避着某种令人不耻的传染病,就连在清晨的弥撒中,她们也用纱巾遮着脸。她们的爱情迟缓而艰难,常常被不详的预兆干扰,生命对她们来说简直没完没了。傍晚,街上车水马龙,一大群嗜血的蚊子从沼泽中飞起,带着一股柔柔的人粪气味,温热而感伤,扰得灵魂深处泛起对死亡的信心。
他离她那么近,甚至能听到她每一次的呼吸声,闻到她身上散发的馨香,在此生余下的岁月中,他正是靠着这种馨香来辨认她。他仰着头,坚定地对他说了一句话,这种坚定他半个世纪以后才再次拥有,而且为的是同一个缘由。
“我对您唯一的请求,便是请您收下我的一封信。”他对她说。
“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他对儿子说,“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
他的梦幻在阳台上筑起黑燕子的巢穴,在午睡的昏沉中留下亲吻和扇动翅膀的窸窣。
多年以后,当他试图回忆那个被诗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姑娘原本的模样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她从昔日那些支离破碎的黄昏中分离出来。即便是在急切等待着她回信的那些日子里,在他悄悄地望着她不让她发现的那些日子里,他看到的也只是午后两点的阳光下和纷纷扬扬的杏花中她隐约的轮廓,无论季节如何变化,那情形始终停留在四月。而他之所以愿意站上唱诗楼的首席位置,用小提琴与洛达里奥合奏,唯一的目的就是看她的长裙如何在赞美诗的歌声中轻轻飘动。但他的出神最终让他丧失了这种愉悦的机会:神秘的宗教音乐对他当时的灵魂来说是那么不痛不痒,于是他试着用爱的华尔兹为它注入激情,最后洛达里奥不得不把他从唱诗班中开除了。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屈从于自己的欲望,偷食了特兰西多·阿里萨在院中花坛里种的栀子花。就这样,他知道了费尔明娜·达萨的味道。同样也是那个时候,他偶热在母亲的一个箱子里找到一瓶一升装的香水,是汉堡至美国航线的海员走私品。他禁不住诱惑尝了尝,想从其中找到深爱女人的其他味道。他喝了一口又一口,细细品味直到天亮,最终醉倒在费尔明娜·达萨的芬芳之中。他先是在港口的小酒馆里喝,然后又来到海边的防波堤上。在那里无家可贵的恋人通过做爱彼此安慰。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出神地望着大海,最终失去了意识。特兰西多·阿里萨提心吊胆地等他到早上六点,然后跑遍各个意想不到的角落去找他。午后不久,她终于在一个常有人跳海的海湾里找到了他,当时他正在一摊散发着香气的呕吐物中翻滚。
201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