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许嵩,也谈谈我自己
因音乐鉴赏选修作业缘故,在豆瓣看了很多关于“嵩歌”的乐评。感触颇多,故留下文字以作回忆。
许嵩是我偶像,一开始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歌曲,准确说是歌词。也庆幸那时自己不懂音乐,连谁唱的好听都难以分辨,故以歌词评判。随着对他的慢慢了解,自己对音乐也渐渐地懂得多了,也能听出他的唱功不好,毕竟他是大学才半路出家的野路子。但是我对他的喜欢却没有丁点儿减少,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喜欢的不只是他的歌(词),而是他整个人。
每个粉丝都会尝试去模仿自己的偶像,我也不例外,从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文艺,说我是大诗人,有很大程度就是源于他。在高中,听他的歌,读他的文章,了解一切有关他的事迹,自己总能学到很多,情感的态度、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人性的思考等等。潜移默化中,我身上就有了他的烙印了,在我看来,这对当时跟现在的我来说无疑是优胜于劣的。怎么说呢?前面说到庆幸能喜欢上他,是因为当时的我 ── 一个渐渐长大却还很多都不懂的少年,在他的引领下自然少走了些弯路,现在是将来应该也还是。
人们把许嵩标榜为一名独立音乐人,但他在我心中,却是一位学者。他用音乐表达自己对情感和处世的态度,也尝试用音乐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以及揭露批判人性的丑恶。据了解,他现在变忙了之后的年阅读量是五六十本,虽不值得夸炫,但至少是我现在要学习和努力的一点。他曾因为一本书写了一首歌,叫《胡萝卜须》,还引发了V迷的购书狂潮,我也看了这本书,但我还是不怎么懂这首歌的歌词,当然对这本书也还很多不理解。而许嵩本人呢,也不会对这首歌作任何解释,毕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他向来就是这样,不会对自己作品做详细解释,毕竟解释了别人也不一定懂,反而让自己落在了下层。
关于许嵩的话还有很多,而我现在也不想多说,毕竟对于不喜欢的人多说无益,懂他的人嘴角自然会上扬。这一点我跟许嵩很像,用我的话说就是懒得去解释。看完乐评我还特地去看了许嵩的博文,看完《无常》后,回想自己这几年,也算洞察了无常,但也一样期待一个合适的人出现在我生命。回顾自身,于这时代落于下层,但依旧不愿改变。如自己写的诗词,别人读完会大家赞赏,而我却很难高兴起来,因为我希望的是有人能读懂我的诗,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而不是凭感觉论好坏。而我本人,也如同诗歌一般,令人难懂,其实只是自己不喜欢向别人表露太多,故作神秘也是因为受过伤害,但是自己呢,又非常渴望别人的关心,希望有人了解支持自己,就如陈奕迅唱的“有人问我我就会讲”,在这矛盾体下,自然而然就成了闷骚。
“闷骚”一词曾是小映对我的评价,当时我还不懂这个词,但百度之后我欣然接受了。我真心觉得这个词形容我很贴切,平时的我看起来就是一个文文静静的男生,内心却异常敏感,往往一个小细节都能引起我很多思考,而自己一般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别人,只有在特定场合才会把一些事拿出来说一说。仔细想想自己这一性格形成是有原因的,小时候的我是个爱哭的男孩,因为经常受人欺负,如同胡萝卜须一般,不过他比我坚强多了,至少不会哭。
许嵩曾说过:“一首歌一个回忆。即便某日没有人再听我写的歌,我还有最后一个歌迷,叫许嵩。”有些伤感,却也很正常,因为没一个人能真正懂他写的歌,就如我写的诗,是包含了自己20年的经历在里面的。比如《清明雨上》里的“上”,我到现在都理解不了,但是我们也不用真正去弄懂,只要感同身受,只要引起共鸣就足够了。所以现在又绕回来了,我们还是要凭感觉去论好坏,真是打脸,还是自己打自己。
其实,不用去想太多,该怎样就怎样,只要自己开心就足够了。好了,不想多说了,说再多也没多少人会看,看了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地球依然自转公转,我依旧无所谓,依然无所畏。
许嵩是我偶像,一开始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歌曲,准确说是歌词。也庆幸那时自己不懂音乐,连谁唱的好听都难以分辨,故以歌词评判。随着对他的慢慢了解,自己对音乐也渐渐地懂得多了,也能听出他的唱功不好,毕竟他是大学才半路出家的野路子。但是我对他的喜欢却没有丁点儿减少,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喜欢的不只是他的歌(词),而是他整个人。
每个粉丝都会尝试去模仿自己的偶像,我也不例外,从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文艺,说我是大诗人,有很大程度就是源于他。在高中,听他的歌,读他的文章,了解一切有关他的事迹,自己总能学到很多,情感的态度、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人性的思考等等。潜移默化中,我身上就有了他的烙印了,在我看来,这对当时跟现在的我来说无疑是优胜于劣的。怎么说呢?前面说到庆幸能喜欢上他,是因为当时的我 ── 一个渐渐长大却还很多都不懂的少年,在他的引领下自然少走了些弯路,现在是将来应该也还是。
人们把许嵩标榜为一名独立音乐人,但他在我心中,却是一位学者。他用音乐表达自己对情感和处世的态度,也尝试用音乐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以及揭露批判人性的丑恶。据了解,他现在变忙了之后的年阅读量是五六十本,虽不值得夸炫,但至少是我现在要学习和努力的一点。他曾因为一本书写了一首歌,叫《胡萝卜须》,还引发了V迷的购书狂潮,我也看了这本书,但我还是不怎么懂这首歌的歌词,当然对这本书也还很多不理解。而许嵩本人呢,也不会对这首歌作任何解释,毕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他向来就是这样,不会对自己作品做详细解释,毕竟解释了别人也不一定懂,反而让自己落在了下层。
关于许嵩的话还有很多,而我现在也不想多说,毕竟对于不喜欢的人多说无益,懂他的人嘴角自然会上扬。这一点我跟许嵩很像,用我的话说就是懒得去解释。看完乐评我还特地去看了许嵩的博文,看完《无常》后,回想自己这几年,也算洞察了无常,但也一样期待一个合适的人出现在我生命。回顾自身,于这时代落于下层,但依旧不愿改变。如自己写的诗词,别人读完会大家赞赏,而我却很难高兴起来,因为我希望的是有人能读懂我的诗,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而不是凭感觉论好坏。而我本人,也如同诗歌一般,令人难懂,其实只是自己不喜欢向别人表露太多,故作神秘也是因为受过伤害,但是自己呢,又非常渴望别人的关心,希望有人了解支持自己,就如陈奕迅唱的“有人问我我就会讲”,在这矛盾体下,自然而然就成了闷骚。
“闷骚”一词曾是小映对我的评价,当时我还不懂这个词,但百度之后我欣然接受了。我真心觉得这个词形容我很贴切,平时的我看起来就是一个文文静静的男生,内心却异常敏感,往往一个小细节都能引起我很多思考,而自己一般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别人,只有在特定场合才会把一些事拿出来说一说。仔细想想自己这一性格形成是有原因的,小时候的我是个爱哭的男孩,因为经常受人欺负,如同胡萝卜须一般,不过他比我坚强多了,至少不会哭。
许嵩曾说过:“一首歌一个回忆。即便某日没有人再听我写的歌,我还有最后一个歌迷,叫许嵩。”有些伤感,却也很正常,因为没一个人能真正懂他写的歌,就如我写的诗,是包含了自己20年的经历在里面的。比如《清明雨上》里的“上”,我到现在都理解不了,但是我们也不用真正去弄懂,只要感同身受,只要引起共鸣就足够了。所以现在又绕回来了,我们还是要凭感觉去论好坏,真是打脸,还是自己打自己。
其实,不用去想太多,该怎样就怎样,只要自己开心就足够了。好了,不想多说了,说再多也没多少人会看,看了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地球依然自转公转,我依旧无所谓,依然无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