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不幸你有一位把你当烂白菜的母亲,有幸拥有一位视你如珍宝的父亲
昨日,重新看了一遍05年,凯拉 奈特莉版本的《傲慢与偏见》。 记得中学时代已经阅读原著,觉得伊丽莎白身处那样的年代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获得爱情感到动容,重看却又有新的感受。 所以感叹人心变化,看事物的角度也随之变化之余,如今,重新看故事,放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面的桥段何尝不是惊人的相似。 撇开电影对故事的还原度、手法、人物场景的选定,就本身故事而言,有两个场景让我觉得放在21世纪的今天,是神还原的桥段。 场景一:主角伊丽莎白一家居住的房屋其实是属于一位亲戚的,这位亲戚刚好被任命为牧师,调回这个镇子。这位亲戚想要在5个女儿当中选择一位作为他的妻子,那么他们全家还能在这个房子继续居住下去,否则就有被扫地出门的风险。但是,这位牧师不但相貌上毫无可以欣赏的地方,而且还喜欢使用荒唐的措辞,过于明显奉承的语气与他人交谈。看中了最为貌美的大女儿吉英,却因当时大女儿与彬克利先生交往甚密,婚事只能被推到伊丽莎白的头上。 以上背景。 当伊丽莎白义正言辞拒绝了牧师的求婚之后,母亲心急火燎跟牧师说:我一定会说服她的,你放心好了。然后跑去叫父亲去劝说女儿答应这门婚事。 当母亲将父亲带到伊丽莎白跟前,父亲说出了颇有勇气的话:如果今天你同意这门婚事,那么你将失去母亲的爱;如果你今天没有同意这门婚事,那么你将失去父亲的爱(大意如此)。作为父亲,他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女儿嫁给牧师的后果吗?他当然知道这个风险,但是当母亲如烂白菜一样想将5位女儿快快嫁出去的时候,父亲却最是了解女儿的脾性,并且觉得自己的女儿值得拥有更好的爱情或者是婚姻。 以前可能20没嫁出去就已经是老姑娘,现在,30岁没嫁出去同样也被父母亲友视为眼中钉。现实从未改变,只不过随着社会形态发展和人类寿命在加长,被歧视的年龄往后推了10年左右而已。这么多年来,居然还是以嫁的出去,嫁不出去这样的论调衡量一位女性的价值。正如影评《别担心世上没有人配得上你》里面的第一句:“等什么时候,每一个女人都完全不用考虑掩示自己的优秀了,再跟我提男女平等。 ” 人各有志,关键是在于选择权。 作为一名女性,我们有权选择成为家庭主妇,相夫教子; 我们有权利选择成为普通职员,平淡小日子; 我们有权利选择成为职场女强人,掌握小家庭的经济; 这个选择,区别在于主动和被动,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我们欣然接受; 然而,一旦这个选择是被动的,结果好也是皆大欢喜,若是结果不好,是不是还留存一些可以被埋怨、归咎的原因。 就是说,如果伊丽莎白被迫嫁给牧师,婚姻还算幸福,家庭还算美满,固然是好; 若是婚姻不幸,家庭分崩离析,在那一个年代对女性而言不是灾难。 而且,伊丽莎白倔强的个性,本跟这个人就不合,已经能够预见他们婚后的不幸。 场景二:伊丽莎白在最后向父亲陈情的时候,父亲说我一直以为你讨厌他,当伊丽莎白将所有事情都说出来的时候,父亲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那个场景。 这个最后的场景让我感受到那一刻,作为父亲的骄傲,因为他没有强迫,相信优秀的女儿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归宿,而不是在母亲强迫之下仓促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还记得里面母亲在得知小女儿与人私奔的时候,一边哭着一边说:如果你有5个女儿,你就会担心她们的婚事了。但是得知小女儿成功与私奔的军官结婚后,态度720度的转变,15岁嫁出去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情啊!即使在这桩婚事并不那么光彩的前提下。 所以说,这位父亲是一位多么明智理智的父亲,他了解他的所有女儿,大女儿生的美丽动人,婚事怕是不愁的;二女儿个性突出,坚持独立意志和有自己的见解,父亲非常欣赏;小女儿骄纵任性,惹是生非,父亲说:总是需要让她在别处受些教训的。其他两位配角女儿戏份不多暂且不表,这位父亲和母亲截然相反的态度,鼓励支持伊丽莎白作出自己的选择,为她最后寻觅到自己想要的爱情感到欢欣。父亲眼泪涌出的那一刻,也是为自己一开始的决定感到欣喜。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出现的只有电影中母亲的角色,父亲母亲,姊妹,亲戚都在奉劝你赶紧完成婚姻,完成生子,甚至完成二胎。 有“父亲”角色出现的时候,他们支持你,安慰你,鼓励你,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依然对你保持肯定,在众多话语和言论之间犹豫的时候,替你分析问题,保持清醒。 有时候,这个“父亲”并没有出现,最终是由自己完成这段戏份。 异见者普遍对普世价值不屑一顾,被认为是傲慢;人们对异见者亦心存偏见,现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角落,傲慢与偏见随时都可以上演。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主角,也可以不是主角,当结果已经成为结果的时候,傲慢和偏见最终才会消除。 希望每一位姑娘,在遇到把你当烂白菜的“母亲”的时候,自己也要充当一位视你如珍宝的“父亲”的角色,坚持自己所想,所渴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