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后的荣耀》之人物篇
暑假的时候看了约翰•H•阿诺德的《历史之源》,里面提到历史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隐约记得里面提到,历史的编著者们,往往选择他们想要让人们相信自己的观点的那一部分来讲述,即“将自己的认同部分地诉诸过去”,再加上编著者们编写时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各方面相关的利益束缚,我们并不能够保证哪怕是所谓当时的一手史资,所讲述的内容是完全客观公正正确的。
就像史籍材料中风评不太好的万历皇帝,哪怕他在位期间,大明朝的经济得到空前的繁荣,但他长达28年不上朝听政,被认为是明朝最懒的皇帝,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等等,更多的是对他的负面评价。但在《帝国最后的荣耀》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却并不是那么不堪的皇帝,他甚至有远见,有手段。
壬辰倭乱发生之后,对于朝鲜的求援,大明朝廷就分成了主战派和反战派,说服不了反战派,万历皇帝也不好贸贸然派兵援助朝鲜。但万历朝在抵御倭寇时一直有一条原则——御敌人于国门之外。壬辰倭乱刚爆发时,在大明朝廷还未搞清楚朝鲜的来龙去脉,朝廷一片反战声音时,万历皇帝就意识到了朝鲜国对于大明边境的重要性,也在大明朝正式出兵朝鲜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援助朝鲜,于是他一开始便下了一道进可攻退可守的谕令。只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万历皇帝于朝政也并不是那么怠惰,用作者的话说——他有眼光,便能够先于群臣看到朝鲜对于大明之价值。有手段,可以冲破重重阻挠,去进行布局。
总体来说,《帝国最后的荣耀》中对于万历皇帝的评价是正面的,作者在著作的结尾部分,甚至还为万历皇帝的“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进行了一番解释,而且论据也较为充足,颇令人信服。
这大概就是阿诺德所谓的”将自己的认同部分地诉诸过去“吧。凡事无绝对。对于无法再现过去就无法认识过去的真相的我们,必须也只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所谓的史实资料,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思考。
本来还想说一说李如松,说说他的悍勇善战,他的平壤之战,碧蹄馆之战,虽然为人蛮横骄纵,带着些贵族世家子的毛病,但我心里仍然很敬佩或者说是崇拜这位将军的。也想说一说宋应昌,说一说杨元,还有沈惟敬那个大骗子,但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下笔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对于这个朝代,这个朝代的人物都不够了解,无从下笔来评价这些人物。
最后,个人认为《帝国最后的荣耀》是一本不错看的历史读物,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感慨万端,总觉得有很多话想说,此刻却觉得难以言尽。才学支撑不起想法。愿望有朝一日,重看这本书,我能回过头来,补全这篇书评。
噢顺便提一下,我真的是个起名废啊Σ(゚д゚;)
就像史籍材料中风评不太好的万历皇帝,哪怕他在位期间,大明朝的经济得到空前的繁荣,但他长达28年不上朝听政,被认为是明朝最懒的皇帝,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等等,更多的是对他的负面评价。但在《帝国最后的荣耀》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却并不是那么不堪的皇帝,他甚至有远见,有手段。
壬辰倭乱发生之后,对于朝鲜的求援,大明朝廷就分成了主战派和反战派,说服不了反战派,万历皇帝也不好贸贸然派兵援助朝鲜。但万历朝在抵御倭寇时一直有一条原则——御敌人于国门之外。壬辰倭乱刚爆发时,在大明朝廷还未搞清楚朝鲜的来龙去脉,朝廷一片反战声音时,万历皇帝就意识到了朝鲜国对于大明边境的重要性,也在大明朝正式出兵朝鲜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援助朝鲜,于是他一开始便下了一道进可攻退可守的谕令。只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万历皇帝于朝政也并不是那么怠惰,用作者的话说——他有眼光,便能够先于群臣看到朝鲜对于大明之价值。有手段,可以冲破重重阻挠,去进行布局。
总体来说,《帝国最后的荣耀》中对于万历皇帝的评价是正面的,作者在著作的结尾部分,甚至还为万历皇帝的“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进行了一番解释,而且论据也较为充足,颇令人信服。
这大概就是阿诺德所谓的”将自己的认同部分地诉诸过去“吧。凡事无绝对。对于无法再现过去就无法认识过去的真相的我们,必须也只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所谓的史实资料,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思考。
本来还想说一说李如松,说说他的悍勇善战,他的平壤之战,碧蹄馆之战,虽然为人蛮横骄纵,带着些贵族世家子的毛病,但我心里仍然很敬佩或者说是崇拜这位将军的。也想说一说宋应昌,说一说杨元,还有沈惟敬那个大骗子,但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下笔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对于这个朝代,这个朝代的人物都不够了解,无从下笔来评价这些人物。
最后,个人认为《帝国最后的荣耀》是一本不错看的历史读物,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感慨万端,总觉得有很多话想说,此刻却觉得难以言尽。才学支撑不起想法。愿望有朝一日,重看这本书,我能回过头来,补全这篇书评。
噢顺便提一下,我真的是个起名废啊Σ(゚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