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笔记
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对的存在,物质和精神之间不能直接发生联系。若二者之间要发生联系,就必须有一个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那就是高等动物和人。人既具备物质的一面,也具备精神的一面,物质和精神在人这个机体上发生联系。而“实践”,就是物质和精神相互发生作用的活动。或许可以把人看做是有一定逻辑规则的黑匣子,外界环境向黑匣子输入信息,信息在黑匣子中经过一定的规则,就会向外界输出相应的信息。我们往往就通过观察这个黑匣子向外界输出的信息来定义这个黑匣子的性质,但实质上,黑匣子向外输出什么,是和输入信息和内部的逻辑规则有关系的。这里说的信息输入输出,就是实践过程,黑匣子里的逻辑规则,就是人在接受了信息之后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也就是认识过程。
《实践论》中提到“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这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马克思则通过更加抽象的一句话来描述实践——“改造世界”。面对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难以相信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改造世界”。比如我写论文累了出去散个步,情人节了和恋人去看个电影,周末和同学出去吃个饭,这难道也有“改造世界”吗?难以理解。但如果我们把“改造世界”放到广义上理解,这种说法也没什么不妥。越是抽象的概念,越能涵盖全部,也越容易忽略细节。经过归纳梳理,我认为人的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化、知识传承,改变/维护关系(人与人之间/阶级之间),科学试验,艺术创作,和生产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以上的几类活动似乎都有同一个目的——为了更好的生产活动服务。文化、知识的传承是为了能够利用前人已有的经验;科学试验是为了能够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维护关系,这其中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这是为了能够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匹配,以促进生产。至于艺术创作怎么促进生产,这其中的关系并不明显。经过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生产活动并不是人的唯一目的,这一切活动的背后还有另一个隐藏的目的——享用劳动成果,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依次满足人的需求。或许这才是上面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就不难理解艺术创作的出现了。综上所述,人的实践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或者促进生产,一类是享用劳动成果。
《实践论》中有很大篇幅在谈到人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没有实践提供原材料,认识就无从谈起;没有认识的实践,就只能是毫无变化的机械式实践。我们的认识过程,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认识,一类是间接认识。人认识事物最终总结出来的知识,按理说是应该不带有任何感情倾向的。但这些知识被具体的人所掌握的时候,又往往和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情感,和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经历有关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理性,他接触到一种事物首先引起的是感官上的反应,进而引起感情上的反应,再次之才是理性上的判断、反思与总结。正如《实践论》中说的一样“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人要认识一个事物大体要经历一下三个阶段:
感官接触和感性认识 形成概念 发现本质和内在联系(推理得出相应的预测)
认识到这里还不算完,人们这时候会把思考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之上,不断地修正,最终达到共识。对于科学上客观的知识,大家会得到一个统一看法。但是对于那些不能由精确的科学语言描述的感觉层面的东西,比如说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嚼口香糖,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候大家会把自己思考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相比较,若出现了冲突,则会回过头来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者坚持下去。
根据以上观点来看认识,我们还能从中发现许多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工程热力学需要学习锅炉的结构和原理,我们从未见过锅炉,只是从书本和ppt上了解到它,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认识了它,这是为何?比如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理”在心中,通过格心来获得真知,虽然这是唯物论一直反对的观点,但是这种方式可以获得一些结论我们不能否认,有多少伦理、正义、道德是实践出来的呢?这些概念都是思辨出来的,这似乎与以上理论相悖,这又是为何?我们作为一个生物,所有行事都受到我们躯体的限制,我们的感官能够感受到的刺激十分有限。如果空中传播着超声波,我们会对此“听而不闻”,但是对于蝙蝠它们却是能听到的。既然我们的感官限制住了我们感受自然的能力,那么我们认识的事物是不是也是有限的呢?那我们为什么又认识到了超声波等我们感官无法感觉到的事物呢?
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就要追溯到认识过程的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认识,二是间接认识。间接认识,就是指从书本上,或者从别人的口授中获得的知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追溯间接认识过程中认识的来源,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其实也是来源于他人的直接认识,只是这些认识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他人的主观倾向,让你在接受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客观的知识和主观的感情都一并接受了。间接认识过程中的知识中带有的主观倾向,并非全都是无意中加进去的,有些情况下这些知识经过了人的有意加工,给人以一定的引导。就比如说“只有劳动党才能救朝鲜,没有劳动党,就没有新朝鲜。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劳动党”还有“忠君爱国”如此等等,都是有意引导的知识。在我看来,这样的知识是不道德的,真正负责任的知识,特别是大学的课本,应该做的是告诉我们事实如何,至于如何判断,应交由我们自己独立思考。一切强加给你感情而又没有实际内容的知识都是强奸人的思想。综上,间接认识最原初也来源于直接认识,我们通过认识他人认识事物得到的结论,同样可以获得自己的认识,但是缺乏实践,会使得我们最终获得的知识缺乏印象而显得空洞。
第二个问题,“格心”、“反思”获得的知识,是不是无本之源?不是。格心和反思属于认识过程中的梳理和推理阶段,虽然看似没有经过实践,也没有最初的感觉和印象就获得了知识,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知识就是凭空产生,只能说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感性材料的获得和感性材料的加工在时间上离得比较远,给人一种无本之源的感觉,其实感性材料在很久之前已经获得,储存在我们的脑海中而已。举个例子,比如说柏拉图在与他人辩论什么是“正义”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伤害别人算不算正义?如果这个人正好是我们的敌人,伤害了他可以拯救一城的人,这算不算正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头脑中必然会浮现具体的情景,模拟出当时经历这类事情时候的心境,再得出结论。这样的认识过程,并不是没有经历过实践的,只是或许我们也不清楚这实践是曾经何时发生过,是在多大的时候谁伤害了自己或者目睹他人伤害了小动物,具体的事情已经不记得,但是这种心理感受却是一直留了下来。
第三个问题,我们的感官有限,能感受到的东西有限,那我们认识的事物会有限吗?
如果从“世间万物都会有联系”这个起点出发,答案是我们认识的事物是无限的。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细胞,原子,但是我们巧妙地利用仪器来拓展了我们的感觉范围,这种拓展,其实是利用事物的联系,把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的刺激转变成了我们能感受到的刺激。因此只要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我们理论上就可以认识所有的事物。如果世间万物并不是都有联系的,那这样的事物必然不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也无法在我们能感受到的世界留下丁点痕迹,能不能认识到,都是无意义的。
最后,《实践论》中提到,认识的过程是无止境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互动,不断反馈的过程。我总结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事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认识也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不断改变。2、一次实践过程中事物暴露的方面有限,不能认识到事情的全貌,需要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3、人每次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可能存在偏差,需要多次实践来验证或者修正。
《实践论》中提到“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这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马克思则通过更加抽象的一句话来描述实践——“改造世界”。面对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难以相信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改造世界”。比如我写论文累了出去散个步,情人节了和恋人去看个电影,周末和同学出去吃个饭,这难道也有“改造世界”吗?难以理解。但如果我们把“改造世界”放到广义上理解,这种说法也没什么不妥。越是抽象的概念,越能涵盖全部,也越容易忽略细节。经过归纳梳理,我认为人的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化、知识传承,改变/维护关系(人与人之间/阶级之间),科学试验,艺术创作,和生产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以上的几类活动似乎都有同一个目的——为了更好的生产活动服务。文化、知识的传承是为了能够利用前人已有的经验;科学试验是为了能够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维护关系,这其中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这是为了能够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匹配,以促进生产。至于艺术创作怎么促进生产,这其中的关系并不明显。经过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生产活动并不是人的唯一目的,这一切活动的背后还有另一个隐藏的目的——享用劳动成果,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依次满足人的需求。或许这才是上面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就不难理解艺术创作的出现了。综上所述,人的实践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或者促进生产,一类是享用劳动成果。
《实践论》中有很大篇幅在谈到人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没有实践提供原材料,认识就无从谈起;没有认识的实践,就只能是毫无变化的机械式实践。我们的认识过程,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认识,一类是间接认识。人认识事物最终总结出来的知识,按理说是应该不带有任何感情倾向的。但这些知识被具体的人所掌握的时候,又往往和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情感,和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经历有关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理性,他接触到一种事物首先引起的是感官上的反应,进而引起感情上的反应,再次之才是理性上的判断、反思与总结。正如《实践论》中说的一样“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人要认识一个事物大体要经历一下三个阶段:
感官接触和感性认识 形成概念 发现本质和内在联系(推理得出相应的预测)
认识到这里还不算完,人们这时候会把思考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之上,不断地修正,最终达到共识。对于科学上客观的知识,大家会得到一个统一看法。但是对于那些不能由精确的科学语言描述的感觉层面的东西,比如说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嚼口香糖,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候大家会把自己思考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相比较,若出现了冲突,则会回过头来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者坚持下去。
根据以上观点来看认识,我们还能从中发现许多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工程热力学需要学习锅炉的结构和原理,我们从未见过锅炉,只是从书本和ppt上了解到它,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认识了它,这是为何?比如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理”在心中,通过格心来获得真知,虽然这是唯物论一直反对的观点,但是这种方式可以获得一些结论我们不能否认,有多少伦理、正义、道德是实践出来的呢?这些概念都是思辨出来的,这似乎与以上理论相悖,这又是为何?我们作为一个生物,所有行事都受到我们躯体的限制,我们的感官能够感受到的刺激十分有限。如果空中传播着超声波,我们会对此“听而不闻”,但是对于蝙蝠它们却是能听到的。既然我们的感官限制住了我们感受自然的能力,那么我们认识的事物是不是也是有限的呢?那我们为什么又认识到了超声波等我们感官无法感觉到的事物呢?
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就要追溯到认识过程的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认识,二是间接认识。间接认识,就是指从书本上,或者从别人的口授中获得的知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追溯间接认识过程中认识的来源,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其实也是来源于他人的直接认识,只是这些认识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他人的主观倾向,让你在接受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客观的知识和主观的感情都一并接受了。间接认识过程中的知识中带有的主观倾向,并非全都是无意中加进去的,有些情况下这些知识经过了人的有意加工,给人以一定的引导。就比如说“只有劳动党才能救朝鲜,没有劳动党,就没有新朝鲜。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劳动党”还有“忠君爱国”如此等等,都是有意引导的知识。在我看来,这样的知识是不道德的,真正负责任的知识,特别是大学的课本,应该做的是告诉我们事实如何,至于如何判断,应交由我们自己独立思考。一切强加给你感情而又没有实际内容的知识都是强奸人的思想。综上,间接认识最原初也来源于直接认识,我们通过认识他人认识事物得到的结论,同样可以获得自己的认识,但是缺乏实践,会使得我们最终获得的知识缺乏印象而显得空洞。
第二个问题,“格心”、“反思”获得的知识,是不是无本之源?不是。格心和反思属于认识过程中的梳理和推理阶段,虽然看似没有经过实践,也没有最初的感觉和印象就获得了知识,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知识就是凭空产生,只能说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感性材料的获得和感性材料的加工在时间上离得比较远,给人一种无本之源的感觉,其实感性材料在很久之前已经获得,储存在我们的脑海中而已。举个例子,比如说柏拉图在与他人辩论什么是“正义”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伤害别人算不算正义?如果这个人正好是我们的敌人,伤害了他可以拯救一城的人,这算不算正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头脑中必然会浮现具体的情景,模拟出当时经历这类事情时候的心境,再得出结论。这样的认识过程,并不是没有经历过实践的,只是或许我们也不清楚这实践是曾经何时发生过,是在多大的时候谁伤害了自己或者目睹他人伤害了小动物,具体的事情已经不记得,但是这种心理感受却是一直留了下来。
第三个问题,我们的感官有限,能感受到的东西有限,那我们认识的事物会有限吗?
如果从“世间万物都会有联系”这个起点出发,答案是我们认识的事物是无限的。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细胞,原子,但是我们巧妙地利用仪器来拓展了我们的感觉范围,这种拓展,其实是利用事物的联系,把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的刺激转变成了我们能感受到的刺激。因此只要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我们理论上就可以认识所有的事物。如果世间万物并不是都有联系的,那这样的事物必然不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也无法在我们能感受到的世界留下丁点痕迹,能不能认识到,都是无意义的。
最后,《实践论》中提到,认识的过程是无止境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互动,不断反馈的过程。我总结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事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认识也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不断改变。2、一次实践过程中事物暴露的方面有限,不能认识到事情的全貌,需要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3、人每次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可能存在偏差,需要多次实践来验证或者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