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没有斯宾诺莎的思想和人格,这个世界注定黯淡无光_慧田哲学
毫无疑问,这是篇要说斯宾诺莎的长文章,主要说他的思想和人格。
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中,他虽然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但受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影响较大。
那就先从斯宾诺莎的思想说起,确切来说,是从斯宾诺莎解决笛卡尔留下的思想遗产和问题说起。
前两天看到慧田哲友Pascal 写了一篇关于笛卡尔的文章,他的主要疑点在于无法给「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找到一个存在之基。
我们知道,笛卡尔所处的那个环境,正是经验哲学走向衰落,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一个过渡期,而哲学——这一号称一切科学之学,能给科学提供根基的学问,在此时貌似找不到了。
而笛卡尔一心想重树人们对哲学对理性的信心,想找一个「清楚明白,无可质疑」的东西出来。
所以他怀疑天怀疑地,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唯独有一点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之本身不能再怀疑了,由此也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第一条原理,就是「我思故我在」。
但这里有个问题,也是Pascal 童鞋关心的问题,除了「我思」之外,除了一切知识要「以我」为前提外,你其他一切东西都不能确定,那么,光一个「我」够不够呢?在「我」之外还有没有另一种东西的实在呢?
所以笛卡尔扔出了第二条形而上学原理,「上帝存在」。
笛卡尔是要通过上帝存在来保证客观世界的存在,「我」是不完满的,但「我思」之中有一个最完满的上帝概念,「我」不能作为这个上帝概念的原因,它一定在我之外另有原因,正如 Pascal 所说,「在第二沉思的这种原初的空间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匿名的“另一位”与“自我”之间的对话」。
也就是一个「完满的概念」一定要以一个「完满的存在」作为一个原因。
由此推断,在「我」之外,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心灵,一个完满的上帝,是上帝把这个观念放到我的头脑中。一旦这点可以证明,笛卡尔说:
我最大的怀疑就消除了,因为我怀疑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现在上帝得到了一种证明,是最完满的存在,那么当我感知到外部世界的时候,就不是一种虚幻的了。
不然上帝如果是个骗子,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他让我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的,你让我怪谁去?
现在笛卡尔说,上帝是完满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我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上帝肯定不会骗我。
但是,笛卡尔通过上帝来保证心和物两个东西的存在,但他却不能保证心和物之间的一致性,就是说从心灵出发,如何能达到和物质世界的一致?
因为你哲学家们总要解决我和世界的关系吧,这个问题不仅笛卡尔没解决,后来的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康德都没解决,直到黑格尔才算解决。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说: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后来恩格斯把这个扩大了,他说是所有哲学的问题。
所以,一方面笛卡尔确立了主体性的哲学地位,奠定了近代哲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给后来的哲学家们留下了一道二元论的难题。最先接手的就是斯宾诺莎,他想从实体一元论的角度切入,他说:
一般的哲学是从被创造物开始,笛卡尔是从心灵开始,我则是从神开始(注意,斯宾诺莎这里的神不是宗教神,而是神圣的必然性,是哲学的最高原则)。事物被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不外乎两个方式,「或者是事物存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加以关系去认识;或者是被包括在神内,神圣的必然性去加以认识」。
一个事物存在,总有这样存在不那样存在的条件和原因,以此类推,以至于无穷,这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认知方式,都是「在有限的相互关系里去认识事物」;
另一种认识方式就是从这个事物所属的神圣的必然性开始,斯宾诺莎推崇的是这种必然性,这也体现出哲学和科学研究的特点,哲学总要确定那个最高的原则,你叫它第一原理也好,第一实体也罢,都要从它去推演整个世界。
这是黑格尔后来给他的高度肯定,“你要研究哲学,要么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
从一个事物的相对时间的因果关系里,不是不能研究这个事物,但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因为一个事物存在有原因,原因还有原因,以此类推,到猴年马月都找不到那个最终的原因,而哲学就要从那个最高的存在入手,从一个最高原则出发。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很清晰,基本分三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本体论提供的是根据,认识论提供的是通达此路的方式和手段,伦理学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斯宾诺莎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如何消除笛卡尔的二元论,把它变成一个一元论的哲学体系」,笛卡尔给实体下了个定义,所谓实体就是自身存在,一个不需要别的东西的那个东西,一个独立自存的东西,笛卡尔想说满足实体定义的只有上帝,因为心灵和物体都是上帝的造物。
但又加了一句,说我不考虑上帝的话,心灵不依赖于物体,物体不依赖于心灵,他们是独立的,互相不是相互之间的原因,所以他们也可以看作是有限的实体,斯宾诺莎要消解这个二元论,首先就提出关于实体的定义。他说:
“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笛卡尔前面区分过两种东西,一个是在「自身内」,一个是在「他物内」,在「他物内」就意味着你的根据不在自身,你存在的原因在别的东西那儿。
在「自身内」而被自身认识的东西就是说,实体即自因,它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这是实体定义里最核心的思想,也是斯宾诺莎讨论各种规定的一个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就讲过无穷后退的问题,一个事物存在可以给别人做原因,但它还有原因,那这样推下去还是找不到哲学要的那个最高原则,这个实体规定的就是最高原则,就是自因,它不能再有别的原因。
所以实体即自因就一定是无限的、永恒的存在本身,决不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存在,今天还在,明天不知道还在不在,它的开端,也必须是它自己。
假如实体可分,分出来的部分,或者具有实体的属性,或者失去实体的属性,如果仍然保持实体属性,那它还是一个实体,如果失去实体的属性,不可能,因为你失去的属性意味着它在某些地方不存在,它就变成了相互限制的有限东西了。
如果有很多个实体,要么具有同样的属性,要么不具有同样的属性,假如有很多实体属性是相同的,那它还是一个实体,如果属性不同,它就违背了实体的定义。
意味着这个有这个的属性,那个有那个的属性,相互之间在限制,你怎么讲它是自因的呢,它违背了实体的定义嘛,斯宾诺莎在讨论他的实体的时候用了三个概念,「实体即神,实体即自因,实体即自然」,为什么是自然?
斯宾诺莎所说的“自然”不等同于物质世界,他有一本匿名出版的书叫《神学政治论》,他说我说的自然,不仅包括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物理自然,而且还包括另一种存在,我考虑到要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要超出那个心物二元论之上。
他所说的自然,是包括心和物两种东西在内,不单纯是物质世界,还有自然万物在内的大全。
自然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是自己的结果,实体就是自然的原因,但他这个原因并不在自然之外,它作为这个原因产生了这个世界,世界就是它的结果,所以他说「神不在世界之外而在世界之内,这个神就是神圣的自然必然性」,这就与宗教发生了大的冲突,这也是他生前死后遭到迫害的主要原因。
说到这儿,顺带提一下,自然神论和泛神论是当时比较流行的,自然神论是那时候科学家和哲学家普遍持有的观点,到休谟才去批判它。
自然神论以牛顿作为最大的代表,那个时候的自然观是以牛顿力学为模型的,他讲力学是「静者恒静,动者恒动」,任何一个事物它的运动会推动另外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就静止了,然后被推动的运动会再运动再撞击到别的东西,能量传递,如果我们考虑一个封闭的宇宙,所以就叫「能量守恒」。
因为你运动嘛,运动的结果就是把能量传递而物体停止了,但是那个能量在里面循环不已,他用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解释这个物理自然,但是牛顿在这里需要解决第一动力的问题。
如果它是一个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力学体系的话,它就需要一个第一动力,比如多米诺骨牌,必须推到第一块,才能造成连锁性反映,你不推到第一块,它就是不动的,所以牛顿的动因说就是上帝,是那个不动的动者,它给了这个宇宙一个力,然后宇宙就照此运行不已。
牛顿一方面并没有抛弃神学的东西,他给上帝保留了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在宇宙之外,甚至牛顿就想要证明有一个上帝存在,另一方面又给世界以科学的说明,用不着上帝再去干涉它了,上帝给了第一动力之后这个世界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行了,所以它几乎成了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一个观点。
牛顿在当时的影响太大了,人们几乎认为他发现了宇宙的奥秘,笛卡尔和康德都说过这话:「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给你造出宇宙来」。
除了上帝充当不了,其他的都解释清楚了,这种观点与基督教不会发生太大的冲突,但也有,恩格斯说「改头换面的其实带有无神论的思想」,就是说在自然界中排除了上帝的任何干扰。
宗教神学是需要有启示的,需要有神迹的,要有非自然的力量在其中体现,但是在科学的宇宙观里这一切不用了,我用自然就可以解释一切。
自然神论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设计论,一栋大楼总要有设计师来设计它吧,但宇宙是一个非常严密美妙的秩序,我们不能给它想象成一个非理性的盲目性,那它也一定有一个设计者,但它异曲同工,讲的都是自然神。
泛神论不一样,它等于承认「可以有一个自然神」,不在宇宙之外,就在宇宙之内,它就在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之中,它就是那个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它不是人格神。
斯宾诺莎等于是把它(神)等同于必然性,说你那个自然神任意改变世界,任意行使神迹就根本不可能,所以泛神论和无神论就差不多,它再不是人格神了,它讲的是神圣存在的必然性,而这一点对后来黑格尔影响很大,黑格尔应该说是最大的泛神论者。
关于斯宾诺莎的本体论,除了实体,还包括属性和样式,前面说「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形成实体的概念无需借助他物的概念。
属性是从知性的角度来看,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但斯宾诺莎在这里加了一个限制,要从知性和理智的角度看,为什么?他说:
你要从实体无限的角度来看,它有无限多的属性,但是从我们人所能把握的角度只知道两种,思维和广延,它有无限多,但从人的角度理解是两个。
你就发现「斯宾诺莎实际上是把笛卡尔的两个实体下降为同一个实体的两个属性」,这两个属性一方面斯宾诺莎和笛卡尔是一样的,心不是物,物不是心,思维不是广延,广延不是思维,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没有影响。
但是,它们是同一个实体的本质,它们是同一的,一致的,这就是心物两面论,所有事物都有两面,都有思维一面和广延一面,「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它们是同一个实体的两个方面」。
比如:任何一个事物既是广延的存在也是观念的存在,苹果占有广延,它是一个物体,但苹果的概念它就是观念,人也一样,从广延的角度看他是身体,从思维的角度看他是心灵。
所以,斯宾诺莎是以这种方式(实体一元论和心物两面论)来破解笛卡尔二元论的一道难题,也就是说心和物是一致的,是同一的,它反映着最高实体的本质。
接着他说「样式是实体的分疏,在他物而被他物所认知的东西」,我们所能看到的多种多样的大千世界,这就是实体的样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一个事物的存在要以其他事物的存在为前提。
实体讲自因,属性是是实体的本质,样式是实体的分疏和表现形式,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就是样式的世界,相互之间关联,一个事物的存在总有原因,原因还有原因,以此类推以至于无穷。
所以斯宾诺莎认为样式的世界是必然的世界,是个受限制的世界,「因为你要在他物内而被他物认识」,他甚至讲没有偶然性,他说「偶然性是人们无知的托词」,你没有认识到它的原因你说它是偶然的。
这个世界存在的东西都有其原因,因为它们都在他物内而被他物所认知,实体是在自身内而被自身所认知的东西,样式也是,所以说「实体、属性、样式是一个宇宙模型」,就是那个「能生的自然和被生的自然」。
那个实体就是能生的自然作为自然的原因,宇宙作为结果就是样式的世界,但是它们是一回事,它们自己是自己的原因,自己是自己的结果,只不过看你是从原因的角度说还是从结果的角度说。
实体即自因,这是斯宾诺莎讲的一套本体论,这跟伦理学有关系么?关系很大,他说我们像实体一样也有两面,有心的一面和物的一面,我们生活在样式的世界,还好我们有心灵,我们要想摆脱这种限制而达到自由的境界,「我们需认识实体去摆脱样式状态的束缚」,通过认识神圣的必然性而达到自由的境界,他的实体学说在此就给他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提供了基础。
斯宾诺莎给知识作了一个分类,感觉、推理和直观的知识,感觉最不可靠,推理的其次,最高的是直观的知识(直接影响了康德后来提出的“智性直观”),也就是直接把握实体的某一属性的客观本质。
洛克和斯宾诺莎对知识的分类是一样的,但对知识的理解有不同。笛卡尔讲天赋观念,斯宾诺莎把它讲为真观念,怎么给它找标准?真观念和事物一定是符合一致的,这是外在的标志,内在的一致就是自身的清楚明白,因此他说:
「正如光明之显示自身并显示黑暗,所以真理既是自身的标准也是错误的标准」。
《伦理学》主要想说的是自然界的事物不是通过自因而是通过他因认识的,都受到严格的必然性的束缚,那么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有没有可能达到自由,达到至善,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受自然法则的限制,还有没有可能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斯宾诺莎说:有,人虽然生活在自然必然性的限制之下,但人可以通过知神,认识神,然后遵从神圣必然性的这种能力,所以有可能达到至善的境界,所谓至善就是一经发现可以永久享受快乐的东西。
人生很多欲望,而这些欲望当它满足之后又会缺失,而真正持久的东西就是至善,什么是至善,他说就是认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和实体一致,这样一个境界就是通过对神圣必然性的认识来实现。
难能可贵的是,斯宾诺莎不仅是这么说,而且还是这么做的。前些天慧田君在他的朋友圈里说:
斯宾诺莎用大半辈子研究《伦理学》,研究人的心灵性质、情感起源、理智力量和人的自由问题,24岁时不愿屈服宗教淫威被逐出境,一辈子只靠麿镜片为生,他只活了45岁,死前曾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他还是不愿和官方大学存在一纸苟合。如果让当下心理学家来分析此人的职业生涯,肯定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人的情商忒低了。(所谓情商高就是虚伪、圆滑、没有原则的溢美之词)
最后就来说一下斯宾诺莎这个人的人格魅力,罗素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在哲学史上比他智力高的人可能很多,但是在德性上,他无与伦比。
这个人非常胸怀坦荡,从来不讳言自己的观点,当他有了新的思想(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实体即神」),就与犹太教会发生了极大冲突,教会使用了很多手段让他改变他的观点,但始终无法动摇。
当时他也就是24岁的年轻人(想想现在的5毛们,呵呵),最后犹太教采取了最极端的惩罚:「大开除」。
任何人不许跟他说话,走在大街上离他几肘尺距离,意思是这个人不能接触了,他就是魔鬼的化身,他几乎成了全民公敌,一个宗教狂热分子试图刺杀他,未遂。
斯宾诺莎没办法,他带着那件被刀刺穿的大衣,还有一点点行李和财产,孤身一人被迫离开了阿姆斯特丹,并多次迁居,最后隐居起来,住在带家具的陌生旅舍里,除了一堆不能发表的手稿外,别无它物。
白天靠磨制光学镜片和家庭教师维持贫穷的生活,从晚上10点一直工作到次日3点钟,都在坚持研究哲学。
他磨制的光学镜片技术也是很精湛的,居然惊动了最早提出动量守恒定律和光波动原理的科学家惠更斯,他因此与斯宾诺莎交往甚密。
斯宾诺莎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时,他的朋友、商人、崇拜者福里向他提供每年两千弗罗林的生活费,但被斯宾诺莎拒绝。
福里临死时要把遗产留给斯宾诺莎,他也不肯接受,只好让福里弟弟当继承人。他弟弟依然要每年给斯宾诺莎五百弗罗林,斯宾诺莎因为情不可却,在减到三百弗罗林的条件下接受了。
问题是,斯宾诺莎可以完全不过这样的生活,他父亲是个富有的犹太商人,在死后不久,斯宾诺莎嫁到首都的姐姐专程赶回来,要争夺那笔巨大的遗产,姐弟俩对薄公堂,斯宾诺莎赢了官司,却把遗产留给了姐姐。
他很清楚姐姐家境贫苦,而他自己孑然一身,并且已立志过德性的沉思生活,了无牵挂,只需清水和面包就足够了。(这里不妨给读者留个问题,就是他压根不想要财产,为什么还要打一场官司?)
往后的斯宾诺莎大部分时光在一个单间里度过,也出门,但很少,1673年普鲁士选帝侯曾邀请他到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说:
“我不是没有向往幸运的希望,但是由于一种对宁静生活的爱欲,「这种爱欲我认为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获得」,所以我不得不谢绝这一公共教职……”
1677年2月20日,斯宾诺莎因为长期磨镜片而得了肺炎,斯宾诺莎的房东一家在听他说他的病情没有什么异常之后,就上教堂做礼拜去了。
等他们回到家,发现这位哲学家已经躺在友人席勒的怀里离开了人世,年仅45岁,那本应是一个哲学家最富高产的年纪……
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家在世俗眼里,永远都是精神上的离群索居者,既轴又没多少情商。
斯宾诺莎生性温和,一生却坚守自己的信仰,在遥远的他乡,漫长的黑夜,孤独的出租屋里,却保持着难能可贵清醒和独立,不依附,不苟且……
海涅后来回忆道:我们所有的哲学家,往往自己并不自觉,却都是通过巴鲁赫·斯宾诺莎磨制的眼镜在观看这个世界。以斯宾诺莎的这句话结个尾吧: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相关推荐:
哲学从不指导生活,哲学就是生活
Via:慧田哲友Leslie 投稿
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中,他虽然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但受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影响较大。
那就先从斯宾诺莎的思想说起,确切来说,是从斯宾诺莎解决笛卡尔留下的思想遗产和问题说起。
前两天看到慧田哲友Pascal 写了一篇关于笛卡尔的文章,他的主要疑点在于无法给「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找到一个存在之基。
我们知道,笛卡尔所处的那个环境,正是经验哲学走向衰落,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一个过渡期,而哲学——这一号称一切科学之学,能给科学提供根基的学问,在此时貌似找不到了。
而笛卡尔一心想重树人们对哲学对理性的信心,想找一个「清楚明白,无可质疑」的东西出来。
所以他怀疑天怀疑地,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唯独有一点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之本身不能再怀疑了,由此也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第一条原理,就是「我思故我在」。
但这里有个问题,也是Pascal 童鞋关心的问题,除了「我思」之外,除了一切知识要「以我」为前提外,你其他一切东西都不能确定,那么,光一个「我」够不够呢?在「我」之外还有没有另一种东西的实在呢?
所以笛卡尔扔出了第二条形而上学原理,「上帝存在」。
笛卡尔是要通过上帝存在来保证客观世界的存在,「我」是不完满的,但「我思」之中有一个最完满的上帝概念,「我」不能作为这个上帝概念的原因,它一定在我之外另有原因,正如 Pascal 所说,「在第二沉思的这种原初的空间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匿名的“另一位”与“自我”之间的对话」。
也就是一个「完满的概念」一定要以一个「完满的存在」作为一个原因。
由此推断,在「我」之外,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心灵,一个完满的上帝,是上帝把这个观念放到我的头脑中。一旦这点可以证明,笛卡尔说:
我最大的怀疑就消除了,因为我怀疑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现在上帝得到了一种证明,是最完满的存在,那么当我感知到外部世界的时候,就不是一种虚幻的了。
不然上帝如果是个骗子,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他让我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的,你让我怪谁去?
现在笛卡尔说,上帝是完满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我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上帝肯定不会骗我。
但是,笛卡尔通过上帝来保证心和物两个东西的存在,但他却不能保证心和物之间的一致性,就是说从心灵出发,如何能达到和物质世界的一致?
因为你哲学家们总要解决我和世界的关系吧,这个问题不仅笛卡尔没解决,后来的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康德都没解决,直到黑格尔才算解决。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说: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后来恩格斯把这个扩大了,他说是所有哲学的问题。
所以,一方面笛卡尔确立了主体性的哲学地位,奠定了近代哲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给后来的哲学家们留下了一道二元论的难题。最先接手的就是斯宾诺莎,他想从实体一元论的角度切入,他说:
一般的哲学是从被创造物开始,笛卡尔是从心灵开始,我则是从神开始(注意,斯宾诺莎这里的神不是宗教神,而是神圣的必然性,是哲学的最高原则)。事物被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不外乎两个方式,「或者是事物存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加以关系去认识;或者是被包括在神内,神圣的必然性去加以认识」。
一个事物存在,总有这样存在不那样存在的条件和原因,以此类推,以至于无穷,这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认知方式,都是「在有限的相互关系里去认识事物」;
另一种认识方式就是从这个事物所属的神圣的必然性开始,斯宾诺莎推崇的是这种必然性,这也体现出哲学和科学研究的特点,哲学总要确定那个最高的原则,你叫它第一原理也好,第一实体也罢,都要从它去推演整个世界。
这是黑格尔后来给他的高度肯定,“你要研究哲学,要么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
从一个事物的相对时间的因果关系里,不是不能研究这个事物,但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因为一个事物存在有原因,原因还有原因,以此类推,到猴年马月都找不到那个最终的原因,而哲学就要从那个最高的存在入手,从一个最高原则出发。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很清晰,基本分三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本体论提供的是根据,认识论提供的是通达此路的方式和手段,伦理学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斯宾诺莎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如何消除笛卡尔的二元论,把它变成一个一元论的哲学体系」,笛卡尔给实体下了个定义,所谓实体就是自身存在,一个不需要别的东西的那个东西,一个独立自存的东西,笛卡尔想说满足实体定义的只有上帝,因为心灵和物体都是上帝的造物。
但又加了一句,说我不考虑上帝的话,心灵不依赖于物体,物体不依赖于心灵,他们是独立的,互相不是相互之间的原因,所以他们也可以看作是有限的实体,斯宾诺莎要消解这个二元论,首先就提出关于实体的定义。他说:
“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笛卡尔前面区分过两种东西,一个是在「自身内」,一个是在「他物内」,在「他物内」就意味着你的根据不在自身,你存在的原因在别的东西那儿。
在「自身内」而被自身认识的东西就是说,实体即自因,它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这是实体定义里最核心的思想,也是斯宾诺莎讨论各种规定的一个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就讲过无穷后退的问题,一个事物存在可以给别人做原因,但它还有原因,那这样推下去还是找不到哲学要的那个最高原则,这个实体规定的就是最高原则,就是自因,它不能再有别的原因。
所以实体即自因就一定是无限的、永恒的存在本身,决不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存在,今天还在,明天不知道还在不在,它的开端,也必须是它自己。
假如实体可分,分出来的部分,或者具有实体的属性,或者失去实体的属性,如果仍然保持实体属性,那它还是一个实体,如果失去实体的属性,不可能,因为你失去的属性意味着它在某些地方不存在,它就变成了相互限制的有限东西了。
如果有很多个实体,要么具有同样的属性,要么不具有同样的属性,假如有很多实体属性是相同的,那它还是一个实体,如果属性不同,它就违背了实体的定义。
意味着这个有这个的属性,那个有那个的属性,相互之间在限制,你怎么讲它是自因的呢,它违背了实体的定义嘛,斯宾诺莎在讨论他的实体的时候用了三个概念,「实体即神,实体即自因,实体即自然」,为什么是自然?
斯宾诺莎所说的“自然”不等同于物质世界,他有一本匿名出版的书叫《神学政治论》,他说我说的自然,不仅包括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物理自然,而且还包括另一种存在,我考虑到要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要超出那个心物二元论之上。
他所说的自然,是包括心和物两种东西在内,不单纯是物质世界,还有自然万物在内的大全。
自然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是自己的结果,实体就是自然的原因,但他这个原因并不在自然之外,它作为这个原因产生了这个世界,世界就是它的结果,所以他说「神不在世界之外而在世界之内,这个神就是神圣的自然必然性」,这就与宗教发生了大的冲突,这也是他生前死后遭到迫害的主要原因。
说到这儿,顺带提一下,自然神论和泛神论是当时比较流行的,自然神论是那时候科学家和哲学家普遍持有的观点,到休谟才去批判它。
自然神论以牛顿作为最大的代表,那个时候的自然观是以牛顿力学为模型的,他讲力学是「静者恒静,动者恒动」,任何一个事物它的运动会推动另外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就静止了,然后被推动的运动会再运动再撞击到别的东西,能量传递,如果我们考虑一个封闭的宇宙,所以就叫「能量守恒」。
因为你运动嘛,运动的结果就是把能量传递而物体停止了,但是那个能量在里面循环不已,他用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解释这个物理自然,但是牛顿在这里需要解决第一动力的问题。
如果它是一个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力学体系的话,它就需要一个第一动力,比如多米诺骨牌,必须推到第一块,才能造成连锁性反映,你不推到第一块,它就是不动的,所以牛顿的动因说就是上帝,是那个不动的动者,它给了这个宇宙一个力,然后宇宙就照此运行不已。
牛顿一方面并没有抛弃神学的东西,他给上帝保留了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在宇宙之外,甚至牛顿就想要证明有一个上帝存在,另一方面又给世界以科学的说明,用不着上帝再去干涉它了,上帝给了第一动力之后这个世界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行了,所以它几乎成了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一个观点。
牛顿在当时的影响太大了,人们几乎认为他发现了宇宙的奥秘,笛卡尔和康德都说过这话:「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给你造出宇宙来」。
除了上帝充当不了,其他的都解释清楚了,这种观点与基督教不会发生太大的冲突,但也有,恩格斯说「改头换面的其实带有无神论的思想」,就是说在自然界中排除了上帝的任何干扰。
宗教神学是需要有启示的,需要有神迹的,要有非自然的力量在其中体现,但是在科学的宇宙观里这一切不用了,我用自然就可以解释一切。
自然神论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设计论,一栋大楼总要有设计师来设计它吧,但宇宙是一个非常严密美妙的秩序,我们不能给它想象成一个非理性的盲目性,那它也一定有一个设计者,但它异曲同工,讲的都是自然神。
泛神论不一样,它等于承认「可以有一个自然神」,不在宇宙之外,就在宇宙之内,它就在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之中,它就是那个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它不是人格神。
斯宾诺莎等于是把它(神)等同于必然性,说你那个自然神任意改变世界,任意行使神迹就根本不可能,所以泛神论和无神论就差不多,它再不是人格神了,它讲的是神圣存在的必然性,而这一点对后来黑格尔影响很大,黑格尔应该说是最大的泛神论者。
关于斯宾诺莎的本体论,除了实体,还包括属性和样式,前面说「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形成实体的概念无需借助他物的概念。
属性是从知性的角度来看,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但斯宾诺莎在这里加了一个限制,要从知性和理智的角度看,为什么?他说:
你要从实体无限的角度来看,它有无限多的属性,但是从我们人所能把握的角度只知道两种,思维和广延,它有无限多,但从人的角度理解是两个。
你就发现「斯宾诺莎实际上是把笛卡尔的两个实体下降为同一个实体的两个属性」,这两个属性一方面斯宾诺莎和笛卡尔是一样的,心不是物,物不是心,思维不是广延,广延不是思维,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没有影响。
但是,它们是同一个实体的本质,它们是同一的,一致的,这就是心物两面论,所有事物都有两面,都有思维一面和广延一面,「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它们是同一个实体的两个方面」。
比如:任何一个事物既是广延的存在也是观念的存在,苹果占有广延,它是一个物体,但苹果的概念它就是观念,人也一样,从广延的角度看他是身体,从思维的角度看他是心灵。
所以,斯宾诺莎是以这种方式(实体一元论和心物两面论)来破解笛卡尔二元论的一道难题,也就是说心和物是一致的,是同一的,它反映着最高实体的本质。
接着他说「样式是实体的分疏,在他物而被他物所认知的东西」,我们所能看到的多种多样的大千世界,这就是实体的样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一个事物的存在要以其他事物的存在为前提。
实体讲自因,属性是是实体的本质,样式是实体的分疏和表现形式,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就是样式的世界,相互之间关联,一个事物的存在总有原因,原因还有原因,以此类推以至于无穷。
所以斯宾诺莎认为样式的世界是必然的世界,是个受限制的世界,「因为你要在他物内而被他物认识」,他甚至讲没有偶然性,他说「偶然性是人们无知的托词」,你没有认识到它的原因你说它是偶然的。
这个世界存在的东西都有其原因,因为它们都在他物内而被他物所认知,实体是在自身内而被自身所认知的东西,样式也是,所以说「实体、属性、样式是一个宇宙模型」,就是那个「能生的自然和被生的自然」。
那个实体就是能生的自然作为自然的原因,宇宙作为结果就是样式的世界,但是它们是一回事,它们自己是自己的原因,自己是自己的结果,只不过看你是从原因的角度说还是从结果的角度说。
实体即自因,这是斯宾诺莎讲的一套本体论,这跟伦理学有关系么?关系很大,他说我们像实体一样也有两面,有心的一面和物的一面,我们生活在样式的世界,还好我们有心灵,我们要想摆脱这种限制而达到自由的境界,「我们需认识实体去摆脱样式状态的束缚」,通过认识神圣的必然性而达到自由的境界,他的实体学说在此就给他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提供了基础。
斯宾诺莎给知识作了一个分类,感觉、推理和直观的知识,感觉最不可靠,推理的其次,最高的是直观的知识(直接影响了康德后来提出的“智性直观”),也就是直接把握实体的某一属性的客观本质。
洛克和斯宾诺莎对知识的分类是一样的,但对知识的理解有不同。笛卡尔讲天赋观念,斯宾诺莎把它讲为真观念,怎么给它找标准?真观念和事物一定是符合一致的,这是外在的标志,内在的一致就是自身的清楚明白,因此他说:
「正如光明之显示自身并显示黑暗,所以真理既是自身的标准也是错误的标准」。
《伦理学》主要想说的是自然界的事物不是通过自因而是通过他因认识的,都受到严格的必然性的束缚,那么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有没有可能达到自由,达到至善,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受自然法则的限制,还有没有可能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斯宾诺莎说:有,人虽然生活在自然必然性的限制之下,但人可以通过知神,认识神,然后遵从神圣必然性的这种能力,所以有可能达到至善的境界,所谓至善就是一经发现可以永久享受快乐的东西。
人生很多欲望,而这些欲望当它满足之后又会缺失,而真正持久的东西就是至善,什么是至善,他说就是认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和实体一致,这样一个境界就是通过对神圣必然性的认识来实现。
难能可贵的是,斯宾诺莎不仅是这么说,而且还是这么做的。前些天慧田君在他的朋友圈里说:
斯宾诺莎用大半辈子研究《伦理学》,研究人的心灵性质、情感起源、理智力量和人的自由问题,24岁时不愿屈服宗教淫威被逐出境,一辈子只靠麿镜片为生,他只活了45岁,死前曾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他还是不愿和官方大学存在一纸苟合。如果让当下心理学家来分析此人的职业生涯,肯定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人的情商忒低了。(所谓情商高就是虚伪、圆滑、没有原则的溢美之词)
最后就来说一下斯宾诺莎这个人的人格魅力,罗素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在哲学史上比他智力高的人可能很多,但是在德性上,他无与伦比。
这个人非常胸怀坦荡,从来不讳言自己的观点,当他有了新的思想(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实体即神」),就与犹太教会发生了极大冲突,教会使用了很多手段让他改变他的观点,但始终无法动摇。
当时他也就是24岁的年轻人(想想现在的5毛们,呵呵),最后犹太教采取了最极端的惩罚:「大开除」。
任何人不许跟他说话,走在大街上离他几肘尺距离,意思是这个人不能接触了,他就是魔鬼的化身,他几乎成了全民公敌,一个宗教狂热分子试图刺杀他,未遂。
斯宾诺莎没办法,他带着那件被刀刺穿的大衣,还有一点点行李和财产,孤身一人被迫离开了阿姆斯特丹,并多次迁居,最后隐居起来,住在带家具的陌生旅舍里,除了一堆不能发表的手稿外,别无它物。
白天靠磨制光学镜片和家庭教师维持贫穷的生活,从晚上10点一直工作到次日3点钟,都在坚持研究哲学。
他磨制的光学镜片技术也是很精湛的,居然惊动了最早提出动量守恒定律和光波动原理的科学家惠更斯,他因此与斯宾诺莎交往甚密。
斯宾诺莎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时,他的朋友、商人、崇拜者福里向他提供每年两千弗罗林的生活费,但被斯宾诺莎拒绝。
福里临死时要把遗产留给斯宾诺莎,他也不肯接受,只好让福里弟弟当继承人。他弟弟依然要每年给斯宾诺莎五百弗罗林,斯宾诺莎因为情不可却,在减到三百弗罗林的条件下接受了。
问题是,斯宾诺莎可以完全不过这样的生活,他父亲是个富有的犹太商人,在死后不久,斯宾诺莎嫁到首都的姐姐专程赶回来,要争夺那笔巨大的遗产,姐弟俩对薄公堂,斯宾诺莎赢了官司,却把遗产留给了姐姐。
他很清楚姐姐家境贫苦,而他自己孑然一身,并且已立志过德性的沉思生活,了无牵挂,只需清水和面包就足够了。(这里不妨给读者留个问题,就是他压根不想要财产,为什么还要打一场官司?)
往后的斯宾诺莎大部分时光在一个单间里度过,也出门,但很少,1673年普鲁士选帝侯曾邀请他到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说:
“我不是没有向往幸运的希望,但是由于一种对宁静生活的爱欲,「这种爱欲我认为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获得」,所以我不得不谢绝这一公共教职……”
1677年2月20日,斯宾诺莎因为长期磨镜片而得了肺炎,斯宾诺莎的房东一家在听他说他的病情没有什么异常之后,就上教堂做礼拜去了。
等他们回到家,发现这位哲学家已经躺在友人席勒的怀里离开了人世,年仅45岁,那本应是一个哲学家最富高产的年纪……
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家在世俗眼里,永远都是精神上的离群索居者,既轴又没多少情商。
斯宾诺莎生性温和,一生却坚守自己的信仰,在遥远的他乡,漫长的黑夜,孤独的出租屋里,却保持着难能可贵清醒和独立,不依附,不苟且……
海涅后来回忆道:我们所有的哲学家,往往自己并不自觉,却都是通过巴鲁赫·斯宾诺莎磨制的眼镜在观看这个世界。以斯宾诺莎的这句话结个尾吧: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相关推荐:
哲学从不指导生活,哲学就是生活
Via:慧田哲友Leslie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