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雷雨”非彼“雷雨”
2014年《人民文学》第十二期的中篇小说《又见雷雨》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初见小说名字时——《又见雷雨》,我愣了一下,在心里嘀咕:这难道是曹禺著名话剧《雷雨》的改编版?就像什么《又见一帘幽梦》《又见流星雨》之类的“换汤不换药”的雷同之作。接着又看到作者的名字——滕肖澜,我却并不熟悉。于是我上网去搜索她,关于她的生平经历及作品介绍却是寥寥无几,只是说她是上海作家协会新世纪首届青年创作班学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因创作的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就是在这种对她的探究和好奇中,我开始阅读《又见雷雨》。然而,当我静静地读完整篇小说,我不禁为作者的独具匠心给深深折服了,这无疑是对曹禺话剧《雷雨》的致敬之作。
1.故事设计精巧
我认为故事的“精”在于把聚焦点放在《雷雨》话剧的演出上,通篇小说下来都是围绕在郑萍排演的话剧《雷雨》上,由此引出台前幕后发生的事。郑萍从英国留学回来,为了圆父亲郑寅生的梦,在上海卢湾区与徐汇区的交界处办起了“郑寅生话剧社”,当起了艺术总监。然而这个剧社的出资者,就是她母亲的现任丈夫周父的儿子周游。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我觉得整个话剧社就像一个腐朽斑驳的笼子困着这三家的两代人,他们在笼里互相报复,互相算计,不让别人进去,他们也出不来。他们虽然外表光鲜靓丽,内心都有自己阴暗不为人知角落,虚伪,自私,冷漠,强权,纨绔,攻击,仇视,出轨,吸毒……他们在话剧社演绎着“雷雨”中角色的人生,难道这就不是他们各自人生的映照吗?在小说的结构上,通过这个话剧社的演出过程的推进,一个又一个事实浮出水面:郑父遭此横祸的原因,郑母的情夫骆以达,郑父手机里的秘密,张一伟的报复,周父神秘的第一个妻子……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不断涌现,一个又一个真相不断被揭穿,就像涨潮的江边一个个浪花强势而来,冲击了你的神经。
故事的“巧”在于郑萍导演的话剧《雷雨》中的演员与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人,巧妙地叠合在一起。在《又见雷雨》里,当年社会生活中的故事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又发生了,但因为社会环境不同了,时代向前发展了,当然不会完全一样,但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周父与周朴园---周父是当地的企业家,强权伪善的面目透出周朴园的影子,为了权势抛妻弃子,自私虚伪。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罔顾夫妻情分逼着繁漪喝药,滕肖澜笔下的周父以非常手段逼迫骆以达与郑母分手,周朴园的江堤出事造成人员死亡,周父的建筑工程出事造成人员死亡,逃避承担事故责任的周朴园,“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慈善家周父……这些就像事故重现一般,暴露了资产阶级的污浊丑恶。虽然时代在变,但是他们自私虚伪的人性无论身处任何时代都会存在。我认为滕肖澜在借周朴园的形象讽刺现代社会中为富不仁的黑心承包商,“豆腐渣”工程背后是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那些钱是多少像过去的鲁家,现在的张家这样的在他们眼里不值钱的底层劳动小市民的命换来的。更可耻的是,他们热衷于为自己贴上慈善家的标签,虚伪的皮相下是一颗被利欲熏黑了的心。
郑母与繁漪---郑母的婚姻观和价值观里透出繁漪的影子,她们都是美丽的女性却又不甘于平淡的生活。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曹禺笔下的繁漪可以罔顾世俗和道德与自己的继子周萍私通,滕肖澜笔下的郑母可以置之婚姻法的约束,甚至不惜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职与初恋骆以达私通。我不禁想:究竟是什么会让这两位女性拥有这样的魄力去对抗世俗与道德伦理?是爱情的力量吗?我看不尽如此。繁漪是受旧时代压迫的女性,新旧交替时代的自由民主思想使繁漪的渴望自由甜蜜的爱情,但旧思想顽固的周朴园并没有把繁漪放在平等地位上,长时间的孤守空房,欲望与精神压抑使她冲破了道德底线。郑母和骆以达是初恋情人,但却受到现代世俗观念“门不当户不对”的影响,骆以达父母的坚决反对使昔日的恋人被迫分手。在与郑父平淡的生活中,郑母始终难以忘怀被世俗打败的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我想郑母是不甘?于是她改嫁给周父,成为门当户对中的高位者,用钱养着骆以达。我想这是郑母对世俗的报复,但是又不得不说郑母和繁漪一样是个可怜的女人,被世俗道德捆绑住幸福,她们不甘,于是愤争,去冲破世俗枷锁。然而现实社会是残酷的,这样罔顾道德得来的幸福是短暂的,她们最终不得不向世界妥协。
周游和周萍---周游和周萍一样是带有复杂思想的纨绔子弟。周萍作为周游形象的原型,他是一个极具时代特点的人物,他是父亲面前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乖儿子,他是繁漪面前逃避责任的情夫,他是四凤面前自信浪漫的情郎。我想性格的反差是因为周萍被父亲,被后母,被家庭扭曲,压抑得失了自己。刚回国的周游也有自己的壮志豪情。但是,社会和家庭的教养,长期的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早把他一点点的青年人的朝气和雄心消磨殆尽了,变得圆滑世故,从他让刁瑞陪城建局长过夜来换取利益就能看出他已经变得麻木市侩。无论是周萍还是周游,他们都会被我们贴上“富二代”的标签,不学无术,飙车泡妞,秀车炫富,疯狂派对……金钱的富足不能填补他们精神的缺失,时代使他们改变了,他们都是时代阴影腐朽下的产物。
刁瑞和四凤---曹禺笔下的四凤善良纯洁,为爱牺牲。而滕肖澜笔下的刁瑞反其道而行:是一个搏上位的花瓶女演员,为了金钱甘于被周游玩弄利用。这不得不说是社会思想变迁的驱使,善良纯洁的四凤不被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所接受,所谓不理世俗道德为爱而的爱“真爱”踪迹现在越来越少。对现代人来讲只有建立在面包基础上的爱情才会稳固。因此滕肖澜对刁瑞新的角色设定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
这些人物就像三维立体似的互相对应着,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戏中戏”一般在演绎着相似的人生,这也正是作家安排的巧妙之处。
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有三个“雷雨”一是暗含的曹禺话剧《雷雨》,二是郑萍话剧社排演的《雷雨》,三是自然界雷雨,这场自然界的雷雨一直贯彻在话剧《雷雨》中,与人物活动的“雷雨”相映衬,并推动着小说进入高潮。三种“雷雨”的自然叠加,非但没有一丝违和之感,反而更能引人深思,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的匠心独运!
借着《雷雨》当作利刃,滕肖澜以一种堪称力透纸背的现实批判力度,来警示当代社会中的相似现象,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1.故事设计精巧
我认为故事的“精”在于把聚焦点放在《雷雨》话剧的演出上,通篇小说下来都是围绕在郑萍排演的话剧《雷雨》上,由此引出台前幕后发生的事。郑萍从英国留学回来,为了圆父亲郑寅生的梦,在上海卢湾区与徐汇区的交界处办起了“郑寅生话剧社”,当起了艺术总监。然而这个剧社的出资者,就是她母亲的现任丈夫周父的儿子周游。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我觉得整个话剧社就像一个腐朽斑驳的笼子困着这三家的两代人,他们在笼里互相报复,互相算计,不让别人进去,他们也出不来。他们虽然外表光鲜靓丽,内心都有自己阴暗不为人知角落,虚伪,自私,冷漠,强权,纨绔,攻击,仇视,出轨,吸毒……他们在话剧社演绎着“雷雨”中角色的人生,难道这就不是他们各自人生的映照吗?在小说的结构上,通过这个话剧社的演出过程的推进,一个又一个事实浮出水面:郑父遭此横祸的原因,郑母的情夫骆以达,郑父手机里的秘密,张一伟的报复,周父神秘的第一个妻子……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不断涌现,一个又一个真相不断被揭穿,就像涨潮的江边一个个浪花强势而来,冲击了你的神经。
故事的“巧”在于郑萍导演的话剧《雷雨》中的演员与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人,巧妙地叠合在一起。在《又见雷雨》里,当年社会生活中的故事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又发生了,但因为社会环境不同了,时代向前发展了,当然不会完全一样,但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周父与周朴园---周父是当地的企业家,强权伪善的面目透出周朴园的影子,为了权势抛妻弃子,自私虚伪。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罔顾夫妻情分逼着繁漪喝药,滕肖澜笔下的周父以非常手段逼迫骆以达与郑母分手,周朴园的江堤出事造成人员死亡,周父的建筑工程出事造成人员死亡,逃避承担事故责任的周朴园,“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慈善家周父……这些就像事故重现一般,暴露了资产阶级的污浊丑恶。虽然时代在变,但是他们自私虚伪的人性无论身处任何时代都会存在。我认为滕肖澜在借周朴园的形象讽刺现代社会中为富不仁的黑心承包商,“豆腐渣”工程背后是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那些钱是多少像过去的鲁家,现在的张家这样的在他们眼里不值钱的底层劳动小市民的命换来的。更可耻的是,他们热衷于为自己贴上慈善家的标签,虚伪的皮相下是一颗被利欲熏黑了的心。
郑母与繁漪---郑母的婚姻观和价值观里透出繁漪的影子,她们都是美丽的女性却又不甘于平淡的生活。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曹禺笔下的繁漪可以罔顾世俗和道德与自己的继子周萍私通,滕肖澜笔下的郑母可以置之婚姻法的约束,甚至不惜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职与初恋骆以达私通。我不禁想:究竟是什么会让这两位女性拥有这样的魄力去对抗世俗与道德伦理?是爱情的力量吗?我看不尽如此。繁漪是受旧时代压迫的女性,新旧交替时代的自由民主思想使繁漪的渴望自由甜蜜的爱情,但旧思想顽固的周朴园并没有把繁漪放在平等地位上,长时间的孤守空房,欲望与精神压抑使她冲破了道德底线。郑母和骆以达是初恋情人,但却受到现代世俗观念“门不当户不对”的影响,骆以达父母的坚决反对使昔日的恋人被迫分手。在与郑父平淡的生活中,郑母始终难以忘怀被世俗打败的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我想郑母是不甘?于是她改嫁给周父,成为门当户对中的高位者,用钱养着骆以达。我想这是郑母对世俗的报复,但是又不得不说郑母和繁漪一样是个可怜的女人,被世俗道德捆绑住幸福,她们不甘,于是愤争,去冲破世俗枷锁。然而现实社会是残酷的,这样罔顾道德得来的幸福是短暂的,她们最终不得不向世界妥协。
周游和周萍---周游和周萍一样是带有复杂思想的纨绔子弟。周萍作为周游形象的原型,他是一个极具时代特点的人物,他是父亲面前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乖儿子,他是繁漪面前逃避责任的情夫,他是四凤面前自信浪漫的情郎。我想性格的反差是因为周萍被父亲,被后母,被家庭扭曲,压抑得失了自己。刚回国的周游也有自己的壮志豪情。但是,社会和家庭的教养,长期的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早把他一点点的青年人的朝气和雄心消磨殆尽了,变得圆滑世故,从他让刁瑞陪城建局长过夜来换取利益就能看出他已经变得麻木市侩。无论是周萍还是周游,他们都会被我们贴上“富二代”的标签,不学无术,飙车泡妞,秀车炫富,疯狂派对……金钱的富足不能填补他们精神的缺失,时代使他们改变了,他们都是时代阴影腐朽下的产物。
刁瑞和四凤---曹禺笔下的四凤善良纯洁,为爱牺牲。而滕肖澜笔下的刁瑞反其道而行:是一个搏上位的花瓶女演员,为了金钱甘于被周游玩弄利用。这不得不说是社会思想变迁的驱使,善良纯洁的四凤不被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所接受,所谓不理世俗道德为爱而的爱“真爱”踪迹现在越来越少。对现代人来讲只有建立在面包基础上的爱情才会稳固。因此滕肖澜对刁瑞新的角色设定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
这些人物就像三维立体似的互相对应着,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戏中戏”一般在演绎着相似的人生,这也正是作家安排的巧妙之处。
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有三个“雷雨”一是暗含的曹禺话剧《雷雨》,二是郑萍话剧社排演的《雷雨》,三是自然界雷雨,这场自然界的雷雨一直贯彻在话剧《雷雨》中,与人物活动的“雷雨”相映衬,并推动着小说进入高潮。三种“雷雨”的自然叠加,非但没有一丝违和之感,反而更能引人深思,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的匠心独运!
借着《雷雨》当作利刃,滕肖澜以一种堪称力透纸背的现实批判力度,来警示当代社会中的相似现象,发人深思,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