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中心中学
那一年是一个至今都是敏感词的年份。直接导致中国的政局发生激烈变化。于我而言,也是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年,我读初中,在这里度过了最无忧无虑的三年。
这里,就是中心中学。
对于中心中学的了解,其实是在毕业以后。当年毕业的时候我也不过16岁,除了有点青春懵懂之外,对小镇的历史是一无所知,唯一看过的一本和中心有关的书是定远县志,不过注意力也是在图片上。毕业以后,确切说是有了网络以后,才慢慢对定远也就是中心镇的原名,有了一些了解。
至于中心中学的历史,可以百度。上世纪20年代就建校了,原来在武庙,大概位置是粮站。45年,当时的校长筹款在西门外的官山上建立新址,一直到现在。
官山,其实是棺山,也就是说,以前这里就是乱坟岗。因此学校也一直传闻某些地方不太平,而且有些地方的确比较阴森,不过好在我们正处在精力旺盛的时代,什么牛鬼蛇神都绕道走,倒也是啥也不怕。
这就是学校的效果图,远处的山应该是ps上去的。注意到那个台阶一样的建筑了吗?后面会提到。
还是从上学的路说起吧。
我家住在西南脚,学校在西北角,这就意味着我每次都必须横穿整个小镇。一路先后经过无逸街,无名小巷,北街,球场坝儿,农业银行,供销社,十字街,老电影院,爬西街上山坡,汪娃的哑巴徒弟就在坡顶开理发店,下坡,经过一段s型的田间石板路,就到了一个小山坡前,学校就在坡顶的平地上。
这就是西街的坡顶,站在路的尽头就能看到学校。
这个好像是校门外的那个池塘。
映象中学校是没有正式的校门的,整个山坡有一大半都是桔树,权作是围墙。桔树林中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坡顶。尽头是一颗云杉?还是雪松?只记得说是谁捐助的,好几万买来的。过了雪松的位置,就是正式踏上学校的范围了。
学校当年设计很合理。雪松右手边是一幢两层楼石头建筑,墙很厚,夏天进去很凉快。这楼叫跃进楼,听名字可能建于那个疯狂的年代。这里是学校的办公楼,我记得当年交学费都是在这里,透过一扇窗户的铁栅栏递进去。这幢楼现在还在,功能应该也没变,只是当年在楼前摆摊卖零食,卖凉水的老大爷估计也作古了。
在跃进楼右边的是女生宿舍,好像是90年建成的,一楼是年青女老师的宿舍,二楼以上住学生,映象中这个楼外形很奇怪,一层比一层要短一点,远看像一个巨大的台阶。
这幢楼当年的别称叫望夫楼。原因就在于它的对面。
右边红色的是女生宿舍,白色的这一排当年没有,是一排平房。医务室就在这里。
对面是教学楼,四层楼。每次下课,学生都不会下楼,一律都在走廊上活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男生,大家倚在栏杆上,举目远眺,对面就是女生宿舍,因此,明明是男生在望,偏要耐在女生头上,这也是那个年代男权主义的一个表现。
全校就一幢教学楼,当然,旁边还有一些零散独立的教室,专门供初三,高三的班用,用意是减少外界的影响。教学楼的一楼一边是各个教研室。另外一边是学校图书室。当年借书必须在规定时间去借,程序是,一楼的窗户上张贴着所有书名,你挑好了以后记住编号,然后走到橱窗报编号,里面的老师去找。很简单。不过这样肯定借不到。因为人多书少,挑书借书都要排队,而且那个年代大家想看的书都差不多,排在后面肯定没有,后来我们都聪明了,都是提前去把编号记好,而且一次记好几本,增加借到书的概率,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似曾相识啊,对了,后来我们就是这样买回家的火车票的。
教学楼和女生宿舍中间是足球场,四百米的环形跑道,弯道内是沙坑。跑道不是塑胶是炭渣压实的那种,足球场里就更寒酸,基本没有草。不过当年足球不是很火爆,所以这里大都是用来开全校大会的。在跑道右边弯道外有两块标语墙,上面书写的是校训,只记得勤奋啥的,可能是校训吧。
在教学楼的左边,当年是一个小院子,和一些平房。小院子好像还做过临时的女生宿舍院子中是一个水泥乒乓台,我还记得,入学没几天就是中秋节,我们班还在这个院子里搞过烛光晚会,够浪漫吧。
绿色的是教学楼,红色建筑的位置当年是那个小院子,最边上那个楼梯建筑的位置是老师宿舍,我最敬重的数学张老师就住那里。
足球场变成了水泥地。最右边树的位置就是进校的那条石板路。
足球场区域是学校的教学区,与之相邻的篮球场就是学校的生活区。大概并排有四五个篮球场。边上是一些平房,有老师宿舍,医务室,还有水房。篮球场的尽头,是一个挺大的礼堂,一些老师的家属会在这里摆摊买饭,也是作为学校食堂的一种补充,我有一段时间在练田径,晚饭很晚,多亏学校体育老师邓老师的夫人给我留饭。
穿过这个礼堂就是学校食堂了。映象最深的就是红烧土豆,皮也不削,不过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
食堂的后面就是男生宿舍了,这里已经是学校的角落了,因为不住校,映象不深,只记得有一年,小镇上疯传黄猪肉不能吃,大概是说有人抽猪的胆汁卖钱,这种猪肉不能吃,鉴别方式就是炒了后肉会变黄。后来学校传言说食堂一直用这种肉,一天晚上,男生宿舍集体在宿舍走廊里示威喊口号,愈演愈烈,就直接问候了后勤主任的母亲,气的后勤主任操起拖把冲上男生宿舍。
正中的建筑就是食堂,食堂面前原来是篮球场,也没了。左边白色建筑应该是当年男生宿舍。现在也是新造的了。食堂右边大概是新修的老师宿舍,当年那个位置也是宿舍,我的化学老师就住那里。左边那条蓝色的线的位置,当年就是校训墙,后面是一个坡,下面就是双杠区和池塘。
在足球场和篮球场交界处,有一条下坡的马路,直接通到学校外面的马路,在马路的左边,曾经是一片双杠区,和一个池塘。现在双杠已不是当年的双杠,而池塘已经被填满,变成了新的足球场。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不复存在了。操场右边应该是那条通往校外的下坡的马路,据说新校门就在坡底。
其实学校还有一些建筑,散落在各处,我已经很难用文字去描述了,比如班主任住的那个孤零零的筒子楼,那间后来被我们把窗户都砸碎了的教室,还有那条下坡的马路,当年我们送一位实习老师离校时,她在这条路上唱起来童安格的一首被禁的歌,梦开始的地方,扬长而去。回忆可以事无巨细地再现,可是那种情感却是很难再找回,即使是找回了,也不复当年的感动。
又想起92年毕业,班级里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而且绝大部分从此也将回到农村重复父辈的生活。对于他们和她们而言,考不上中专,这三年就是这一生最后与书本有关的三年,而高中于农家子第而言,不过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梦。
那一年,我在每个人的毕业留言册上为每一个人写下了一首或长或短的朦胧诗。
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离开学校,我想,也许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面临大规模的离别,给了我过于强烈的印象。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为任何一个人写临别赠言。
有了那一年的离愁,就够了。
这里,就是中心中学。
对于中心中学的了解,其实是在毕业以后。当年毕业的时候我也不过16岁,除了有点青春懵懂之外,对小镇的历史是一无所知,唯一看过的一本和中心有关的书是定远县志,不过注意力也是在图片上。毕业以后,确切说是有了网络以后,才慢慢对定远也就是中心镇的原名,有了一些了解。
至于中心中学的历史,可以百度。上世纪20年代就建校了,原来在武庙,大概位置是粮站。45年,当时的校长筹款在西门外的官山上建立新址,一直到现在。
官山,其实是棺山,也就是说,以前这里就是乱坟岗。因此学校也一直传闻某些地方不太平,而且有些地方的确比较阴森,不过好在我们正处在精力旺盛的时代,什么牛鬼蛇神都绕道走,倒也是啥也不怕。
![]() |
这就是学校的效果图,远处的山应该是ps上去的。注意到那个台阶一样的建筑了吗?后面会提到。
还是从上学的路说起吧。
我家住在西南脚,学校在西北角,这就意味着我每次都必须横穿整个小镇。一路先后经过无逸街,无名小巷,北街,球场坝儿,农业银行,供销社,十字街,老电影院,爬西街上山坡,汪娃的哑巴徒弟就在坡顶开理发店,下坡,经过一段s型的田间石板路,就到了一个小山坡前,学校就在坡顶的平地上。
![]() |
这就是西街的坡顶,站在路的尽头就能看到学校。
![]() |
这个好像是校门外的那个池塘。
映象中学校是没有正式的校门的,整个山坡有一大半都是桔树,权作是围墙。桔树林中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坡顶。尽头是一颗云杉?还是雪松?只记得说是谁捐助的,好几万买来的。过了雪松的位置,就是正式踏上学校的范围了。
学校当年设计很合理。雪松右手边是一幢两层楼石头建筑,墙很厚,夏天进去很凉快。这楼叫跃进楼,听名字可能建于那个疯狂的年代。这里是学校的办公楼,我记得当年交学费都是在这里,透过一扇窗户的铁栅栏递进去。这幢楼现在还在,功能应该也没变,只是当年在楼前摆摊卖零食,卖凉水的老大爷估计也作古了。
![]() |
在跃进楼右边的是女生宿舍,好像是90年建成的,一楼是年青女老师的宿舍,二楼以上住学生,映象中这个楼外形很奇怪,一层比一层要短一点,远看像一个巨大的台阶。
这幢楼当年的别称叫望夫楼。原因就在于它的对面。
![]() |
右边红色的是女生宿舍,白色的这一排当年没有,是一排平房。医务室就在这里。
对面是教学楼,四层楼。每次下课,学生都不会下楼,一律都在走廊上活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男生,大家倚在栏杆上,举目远眺,对面就是女生宿舍,因此,明明是男生在望,偏要耐在女生头上,这也是那个年代男权主义的一个表现。
全校就一幢教学楼,当然,旁边还有一些零散独立的教室,专门供初三,高三的班用,用意是减少外界的影响。教学楼的一楼一边是各个教研室。另外一边是学校图书室。当年借书必须在规定时间去借,程序是,一楼的窗户上张贴着所有书名,你挑好了以后记住编号,然后走到橱窗报编号,里面的老师去找。很简单。不过这样肯定借不到。因为人多书少,挑书借书都要排队,而且那个年代大家想看的书都差不多,排在后面肯定没有,后来我们都聪明了,都是提前去把编号记好,而且一次记好几本,增加借到书的概率,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似曾相识啊,对了,后来我们就是这样买回家的火车票的。
教学楼和女生宿舍中间是足球场,四百米的环形跑道,弯道内是沙坑。跑道不是塑胶是炭渣压实的那种,足球场里就更寒酸,基本没有草。不过当年足球不是很火爆,所以这里大都是用来开全校大会的。在跑道右边弯道外有两块标语墙,上面书写的是校训,只记得勤奋啥的,可能是校训吧。
在教学楼的左边,当年是一个小院子,和一些平房。小院子好像还做过临时的女生宿舍院子中是一个水泥乒乓台,我还记得,入学没几天就是中秋节,我们班还在这个院子里搞过烛光晚会,够浪漫吧。
![]() |
绿色的是教学楼,红色建筑的位置当年是那个小院子,最边上那个楼梯建筑的位置是老师宿舍,我最敬重的数学张老师就住那里。
![]() |
足球场变成了水泥地。最右边树的位置就是进校的那条石板路。
足球场区域是学校的教学区,与之相邻的篮球场就是学校的生活区。大概并排有四五个篮球场。边上是一些平房,有老师宿舍,医务室,还有水房。篮球场的尽头,是一个挺大的礼堂,一些老师的家属会在这里摆摊买饭,也是作为学校食堂的一种补充,我有一段时间在练田径,晚饭很晚,多亏学校体育老师邓老师的夫人给我留饭。
穿过这个礼堂就是学校食堂了。映象最深的就是红烧土豆,皮也不削,不过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
食堂的后面就是男生宿舍了,这里已经是学校的角落了,因为不住校,映象不深,只记得有一年,小镇上疯传黄猪肉不能吃,大概是说有人抽猪的胆汁卖钱,这种猪肉不能吃,鉴别方式就是炒了后肉会变黄。后来学校传言说食堂一直用这种肉,一天晚上,男生宿舍集体在宿舍走廊里示威喊口号,愈演愈烈,就直接问候了后勤主任的母亲,气的后勤主任操起拖把冲上男生宿舍。
![]() |
正中的建筑就是食堂,食堂面前原来是篮球场,也没了。左边白色建筑应该是当年男生宿舍。现在也是新造的了。食堂右边大概是新修的老师宿舍,当年那个位置也是宿舍,我的化学老师就住那里。左边那条蓝色的线的位置,当年就是校训墙,后面是一个坡,下面就是双杠区和池塘。
在足球场和篮球场交界处,有一条下坡的马路,直接通到学校外面的马路,在马路的左边,曾经是一片双杠区,和一个池塘。现在双杠已不是当年的双杠,而池塘已经被填满,变成了新的足球场。
![]() |
![]() |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不复存在了。操场右边应该是那条通往校外的下坡的马路,据说新校门就在坡底。
![]() |
其实学校还有一些建筑,散落在各处,我已经很难用文字去描述了,比如班主任住的那个孤零零的筒子楼,那间后来被我们把窗户都砸碎了的教室,还有那条下坡的马路,当年我们送一位实习老师离校时,她在这条路上唱起来童安格的一首被禁的歌,梦开始的地方,扬长而去。回忆可以事无巨细地再现,可是那种情感却是很难再找回,即使是找回了,也不复当年的感动。
又想起92年毕业,班级里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而且绝大部分从此也将回到农村重复父辈的生活。对于他们和她们而言,考不上中专,这三年就是这一生最后与书本有关的三年,而高中于农家子第而言,不过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梦。
那一年,我在每个人的毕业留言册上为每一个人写下了一首或长或短的朦胧诗。
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离开学校,我想,也许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面临大规模的离别,给了我过于强烈的印象。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为任何一个人写临别赠言。
有了那一年的离愁,就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