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人士当家庭主妇合适吗?
最近一款电视节目《奇葩说》里辩论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就是高学历教育的女性当全职家庭主妇是否浪费。果不其然,这一问题与在节目中一样,在网上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教育资源,当然希望接受这些的人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一个做出选择是个人自由,而且家庭主妇也会为家庭付出很多,这些也是值得尊重的。而且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教育下一代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我不想把这个问题上升到这么社会责任这么高的高度,虽然确实因为目前我国的教育基本还是以公立教育为主,每个学生实际享受了不少了资金补贴。但本文不想从这个角度来谈问题,而是准备从一些更小的角度来看问题。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除了一些特别为国为民的大贤之辈外,大多数人在纳入利益考量时主要考虑的还是个人或者家庭因素,即这个决定能否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是否能让自己和家庭更幸福等。所以与其讨论是否浪费教育资源这么高大上的题目,不如返回到一些更小的个人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许会有更好的解释。
首先让我们回到家庭角度来想问题,大概就会明白为什么家庭主妇的出现的理由,这涉及到一个同样重要的得失取舍。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利益同一体。而众所周知,养育下一代是一件非常费心劳力的事情。所以如果能有一个人全职在家的话,往往能较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因为一般来说,女性的收入在家庭中较低一些,所以一般更可能牺牲工作的是女性。而换来的是男方可以更加投入工作。所以我们常常见到很多丈夫会提到自己的妻子为家庭付出很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对于某些家庭来说,这笔账是划算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点,就是家庭依然不是社会活动的最小分母,即使家庭确实很多时候是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其中个人利益的存在,事实上,家庭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因为这样做更好的符合个人利益,尤其是为了下一代。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在婚姻利益共同体的背景下女方与家庭利益的某些冲突,就不能充分理解家庭主妇问题。
从个人角度来说,全职主妇很难被称之为职业,因为一个人一旦选择做全职主妇的话,她就丧失了在社会上自主争取经济来源的道路,这样的话,她本人的经济来源被迫全部依靠男方。事实上将之陷入了一种依赖性的境地。她的生活开支都要依赖男方提供,缺少了很大程度上自主性。而且因为处于依赖状态,在男方不太尊重女方的情况下,这种问题会更加严重。
如果这份职业是一份稳定的铁饭碗,那么它的风险还可以接受。但问题是这种铁饭碗的预估很有可能也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出轨和离婚率的飙升显示了婚姻日渐加剧的不稳定性。而且即使婚姻稳定,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夫方意外亡故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长期脱离社会,职业发展出现了大量断层的人再重新融入社会是有难度的。她的职业技能,职业圈子和相关信息的储备上都可能要重新塑造,而如果她有了子女,甚至不止一个子女的话,问题就会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我们可以解释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为什么近代以来,妇女的出外工作率有了巨大的增长。基本上所有国家,所有的文化背景,都出现了这一情况。这里面当然有女权运动家们强力宣传的因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说法契合了大量女性自身的切身体验,而工业化带来的大量非重体力岗位和避孕套发明带来的子女的减少为之提供了外在的契机。这种妇女用脚投票的趋势其实反映了很多的问题。
而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带来的荣誉或者说是个人实现问题。虽然有人认为家庭主妇也是个平等的职业,我们对于职业不应该有歧视。但是这种说法很难让很多已经有社会经验的人满意。我们现实中都见到过女演员,女经理,女政治家,女作家等女成功人士享受到的瞩目和享有的关心,我们又能说出那位家庭主妇能享受这样的光荣。我们会关注希拉里,会关注默克尔,关注泰勒斯威夫特,会关注斯嘉丽约翰逊,但放眼望去,我们会注意一位普通家庭妇女吗,哪怕她确实是个高学历人士。我们关注这些女性成功人士,当然是因为她们成功的职业生涯,实际上还有非常可观的收入。而这些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是很难享有的。
所以也许我们并不必将这个问题看的非常重要,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全职主妇乃至高学历女士担任家庭主妇必然只是一个较为支流的现象。当事人自己做出自己的选择必然是经历很多的计算和取舍的。既不用把抹杀全职主妇和普通职业的区别,也不用扣上不负社会责任的大帽子。只是确实我们可以提示这一行业所具有的风险和机会成本,当事人自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
在这里,我不想把这个问题上升到这么社会责任这么高的高度,虽然确实因为目前我国的教育基本还是以公立教育为主,每个学生实际享受了不少了资金补贴。但本文不想从这个角度来谈问题,而是准备从一些更小的角度来看问题。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除了一些特别为国为民的大贤之辈外,大多数人在纳入利益考量时主要考虑的还是个人或者家庭因素,即这个决定能否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是否能让自己和家庭更幸福等。所以与其讨论是否浪费教育资源这么高大上的题目,不如返回到一些更小的个人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许会有更好的解释。
首先让我们回到家庭角度来想问题,大概就会明白为什么家庭主妇的出现的理由,这涉及到一个同样重要的得失取舍。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利益同一体。而众所周知,养育下一代是一件非常费心劳力的事情。所以如果能有一个人全职在家的话,往往能较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因为一般来说,女性的收入在家庭中较低一些,所以一般更可能牺牲工作的是女性。而换来的是男方可以更加投入工作。所以我们常常见到很多丈夫会提到自己的妻子为家庭付出很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对于某些家庭来说,这笔账是划算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点,就是家庭依然不是社会活动的最小分母,即使家庭确实很多时候是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其中个人利益的存在,事实上,家庭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因为这样做更好的符合个人利益,尤其是为了下一代。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在婚姻利益共同体的背景下女方与家庭利益的某些冲突,就不能充分理解家庭主妇问题。
从个人角度来说,全职主妇很难被称之为职业,因为一个人一旦选择做全职主妇的话,她就丧失了在社会上自主争取经济来源的道路,这样的话,她本人的经济来源被迫全部依靠男方。事实上将之陷入了一种依赖性的境地。她的生活开支都要依赖男方提供,缺少了很大程度上自主性。而且因为处于依赖状态,在男方不太尊重女方的情况下,这种问题会更加严重。
如果这份职业是一份稳定的铁饭碗,那么它的风险还可以接受。但问题是这种铁饭碗的预估很有可能也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出轨和离婚率的飙升显示了婚姻日渐加剧的不稳定性。而且即使婚姻稳定,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夫方意外亡故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长期脱离社会,职业发展出现了大量断层的人再重新融入社会是有难度的。她的职业技能,职业圈子和相关信息的储备上都可能要重新塑造,而如果她有了子女,甚至不止一个子女的话,问题就会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我们可以解释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为什么近代以来,妇女的出外工作率有了巨大的增长。基本上所有国家,所有的文化背景,都出现了这一情况。这里面当然有女权运动家们强力宣传的因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说法契合了大量女性自身的切身体验,而工业化带来的大量非重体力岗位和避孕套发明带来的子女的减少为之提供了外在的契机。这种妇女用脚投票的趋势其实反映了很多的问题。
而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带来的荣誉或者说是个人实现问题。虽然有人认为家庭主妇也是个平等的职业,我们对于职业不应该有歧视。但是这种说法很难让很多已经有社会经验的人满意。我们现实中都见到过女演员,女经理,女政治家,女作家等女成功人士享受到的瞩目和享有的关心,我们又能说出那位家庭主妇能享受这样的光荣。我们会关注希拉里,会关注默克尔,关注泰勒斯威夫特,会关注斯嘉丽约翰逊,但放眼望去,我们会注意一位普通家庭妇女吗,哪怕她确实是个高学历人士。我们关注这些女性成功人士,当然是因为她们成功的职业生涯,实际上还有非常可观的收入。而这些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是很难享有的。
所以也许我们并不必将这个问题看的非常重要,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全职主妇乃至高学历女士担任家庭主妇必然只是一个较为支流的现象。当事人自己做出自己的选择必然是经历很多的计算和取舍的。既不用把抹杀全职主妇和普通职业的区别,也不用扣上不负社会责任的大帽子。只是确实我们可以提示这一行业所具有的风险和机会成本,当事人自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