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八百年》- CCTV 观影笔记
1. 商朝初期(三千六百多年前),楚人的祖先由于不属于商朝血脉家族被迫向南迁徙,在不断被驱逐的过程中,终于在今武汉荆门定居。他们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垦出农田。
2. “楚”的由来,历史上众说纷纭但大多跟荆条有关,荆条=楚
3. 楚人从中原来定居南方,与当地部落通婚社交但依然有着高人一等的姿态,属于华夏血统。然而商人更宁愿用习俗和文化而不是血统来定论后裔,因此几百年之后,由于血统的稀释和已经跟当地有了非常融洽的融合,楚人被商人当做蛮夷。- 《诗经·商颂》记载
4. 商纣王的暴虐行为引起了周边诸国的不满,在周王的带领下联合诸小国一举歼灭了商朝。在分封典礼上,楚人期待着从此能扬眉吐气因为武王伐纣时,楚人首领为此鞠躬尽瘁贡献了他们的一切,却没有换来中原国家对他们的尊重。
5. 楚国建国之初熊绎被分封的土地少而贫瘠,生活拮据筹钱修建了寺庙却不得已向邻村偷了一头牛在夜间祭祀,因此楚人也一般选在晚上祭祀。
6. 楚王熊绎被视为蛮夷,未能入殿朝拜周成王,作为火师在殿外照看篝火,位卑又处于劣势的熊绎行韬晦之计,对周成王毕恭毕敬显出一副心悦诚服的样子深得周成王的喜爱。然而在分封之时又一次被周王朝忽略
7.楚人对待遇不公而心怀不满,因此便不再积极地向中央王朝进攻引来了周楚大战8年。长期生活在剽悍的少数民族之间,在漫长的蛰伏期积蓄了强大的力量,楚人血液中得尚武精神远远高于中原人,尽管被驱赶到长江以北,周人终于觉醒自己的强大才能站稳脚跟。
8. 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趁此良机楚国开始扩张。
第二集《觉醒》
1. 铜草花一般生长在铜离子较密集的地方,楚人根据此找到了铜绿山,春秋时期铜绿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采矿系统,通风、排水、矿石提升等都有明确地分工。
2. 铜绿山所能冶炼的铜器数量之大直接决定了一个大国的生死,周王朝也非常清楚它的战略地位,因此在汉水流域分封了一系列王室成员称为“汉阳诸姬”。
3. 周武王熊通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后因一直得不到中原的承认,自立为王开始急速扩张。熊通灭权之后,不受中原礼制束缚,改权为县,这是春秋时期第一次政治改革,春秋第一县。所管辖区域不再归诸侯国而是直属于中央。县由国君直接任命,不可世袭,财政不能留为所有,因此国王对于国土的控制大大加强。
4. 随国冶炼技术高于楚国,地处战略要地,因此成为楚国崛起的必争之地。三次讨随终于成功,铜绿山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三集《觉醒》
1. 齐国的管仲和楚国的屈完的能言善辩避免了一场又齐桓公带领诸侯国讨伐楚国的大战,遏制了楚国北上进军中原的大计。
2. 一代霸主齐桓公的趋势让野心勃勃的楚成王看到了新的希望,渴望成为新的诸侯霸主,而同样有此想法的还有宋国国君。宋楚两国交战,宋国大败(宋襄公尊周礼,不趁人之危偷袭敌人)。
春秋时代,“礼”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正因为楚人不尊礼守法一直不被中原国家承认,自封为王已是蛮夷之行径。宋襄公的做法其实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遵守战争之礼,不打不义之战。礼仪是一个阶级的文化信念(宋人沿袭了商的血统和礼仪)。 相比之下,楚人几百年一直不受周礼的束缚,使之更灵活更高效(亲舅舅都能杀死)。
3. 在楚国崛起的同时,身处金戈铁马与北狄为邻的晋国也在崛起,晋国接替齐国成为中原霸主。以晋国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形成。
4. 晋国讨伐楚国之战中,晋国第一次不尊周礼使用了诈术,标志着春秋时期实用主义的推进,诱敌深入使楚国大败。
第四集《称霸》
1. 楚成王被儿子逼宫接替皇权,儿子在位12年后病逝,留下了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楚国给儿子楚庄王。《史记·楚世家》记载,他上位三年沉醉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实则韬光养晦暗中观察挑选有识之士。
2. 楚庄王在楚周在洛水举行阅兵仪式,毫不掩饰问鼎中原的野心,周王朝排出王孙满以慰劳楚君的由头一探虚实。在这次会晤之中,楚庄王终于明白了几百年来楚国一直被排出在中原文化圈之外并不是经济和军事实力所决定的,而是文化的厚度,是礼仪是法律是等级秩序的差距。因此开始大力发展工商业农业为以后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中原礼仪文化重新制定宫廷礼仪制度,号召贵族深入学习中原文化。
3.楚庄王18年,灭了夹在楚晋之间的郑国,郑大败楚庄王却赦免了郑王赢得各诸侯国的好评,他们都感受到了楚国的变化不再是野蛮之国,楚国开始严格遵守道德礼仪。不断得到中原的认可。
4. 楚庄王时期,各国都缺乏具有雄才大略的国主,加之楚国文化底蕴的加深和国力的强大,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晋楚大战之后晋国大败,楚庄王否决了群臣建”京观“(埋葬晋国战死的士兵)用于炫耀国家实力以及让楚国子孙后代铭记他们的祖先的赫赫战功,楚庄王提出”武有七德“ - 一个国家动用武力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炫耀武功,而是制止战争,巩固胜利,稳定社会等,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后世铭记,而不是建立在伤残和肆虐的丰功伟绩上。(这也体现了楚庄王对于礼法的坚持,楚国一步一步在向中原文化圈靠近)
5.楚庄王信守仁义道德以及儒家文化的渗透例证:
- 打败陈国却不灭陈只是将其归服
- 打败郑国穷途末路之际,赦免郑襄公并与郑国议和
- 打败晋国,尊重生命,不建京观
第五集《歧途》
1. 楚才晋用
2. 晋国为了制衡楚国 扶持邻国吴国 加之楚国内部腐败 楚灵王贪图享乐 修建了豪华的章华台 百姓怨气冲天 各贵族联合推翻了楚灵王 楚国开始没落
看不下去了 拍得不吸引人 就酱。。
2. “楚”的由来,历史上众说纷纭但大多跟荆条有关,荆条=楚
3. 楚人从中原来定居南方,与当地部落通婚社交但依然有着高人一等的姿态,属于华夏血统。然而商人更宁愿用习俗和文化而不是血统来定论后裔,因此几百年之后,由于血统的稀释和已经跟当地有了非常融洽的融合,楚人被商人当做蛮夷。- 《诗经·商颂》记载
4. 商纣王的暴虐行为引起了周边诸国的不满,在周王的带领下联合诸小国一举歼灭了商朝。在分封典礼上,楚人期待着从此能扬眉吐气因为武王伐纣时,楚人首领为此鞠躬尽瘁贡献了他们的一切,却没有换来中原国家对他们的尊重。
5. 楚国建国之初熊绎被分封的土地少而贫瘠,生活拮据筹钱修建了寺庙却不得已向邻村偷了一头牛在夜间祭祀,因此楚人也一般选在晚上祭祀。
6. 楚王熊绎被视为蛮夷,未能入殿朝拜周成王,作为火师在殿外照看篝火,位卑又处于劣势的熊绎行韬晦之计,对周成王毕恭毕敬显出一副心悦诚服的样子深得周成王的喜爱。然而在分封之时又一次被周王朝忽略
7.楚人对待遇不公而心怀不满,因此便不再积极地向中央王朝进攻引来了周楚大战8年。长期生活在剽悍的少数民族之间,在漫长的蛰伏期积蓄了强大的力量,楚人血液中得尚武精神远远高于中原人,尽管被驱赶到长江以北,周人终于觉醒自己的强大才能站稳脚跟。
8. 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趁此良机楚国开始扩张。
第二集《觉醒》
1. 铜草花一般生长在铜离子较密集的地方,楚人根据此找到了铜绿山,春秋时期铜绿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采矿系统,通风、排水、矿石提升等都有明确地分工。
2. 铜绿山所能冶炼的铜器数量之大直接决定了一个大国的生死,周王朝也非常清楚它的战略地位,因此在汉水流域分封了一系列王室成员称为“汉阳诸姬”。
3. 周武王熊通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后因一直得不到中原的承认,自立为王开始急速扩张。熊通灭权之后,不受中原礼制束缚,改权为县,这是春秋时期第一次政治改革,春秋第一县。所管辖区域不再归诸侯国而是直属于中央。县由国君直接任命,不可世袭,财政不能留为所有,因此国王对于国土的控制大大加强。
4. 随国冶炼技术高于楚国,地处战略要地,因此成为楚国崛起的必争之地。三次讨随终于成功,铜绿山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三集《觉醒》
1. 齐国的管仲和楚国的屈完的能言善辩避免了一场又齐桓公带领诸侯国讨伐楚国的大战,遏制了楚国北上进军中原的大计。
2. 一代霸主齐桓公的趋势让野心勃勃的楚成王看到了新的希望,渴望成为新的诸侯霸主,而同样有此想法的还有宋国国君。宋楚两国交战,宋国大败(宋襄公尊周礼,不趁人之危偷袭敌人)。
春秋时代,“礼”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正因为楚人不尊礼守法一直不被中原国家承认,自封为王已是蛮夷之行径。宋襄公的做法其实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遵守战争之礼,不打不义之战。礼仪是一个阶级的文化信念(宋人沿袭了商的血统和礼仪)。 相比之下,楚人几百年一直不受周礼的束缚,使之更灵活更高效(亲舅舅都能杀死)。
3. 在楚国崛起的同时,身处金戈铁马与北狄为邻的晋国也在崛起,晋国接替齐国成为中原霸主。以晋国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形成。
4. 晋国讨伐楚国之战中,晋国第一次不尊周礼使用了诈术,标志着春秋时期实用主义的推进,诱敌深入使楚国大败。
第四集《称霸》
1. 楚成王被儿子逼宫接替皇权,儿子在位12年后病逝,留下了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楚国给儿子楚庄王。《史记·楚世家》记载,他上位三年沉醉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实则韬光养晦暗中观察挑选有识之士。
2. 楚庄王在楚周在洛水举行阅兵仪式,毫不掩饰问鼎中原的野心,周王朝排出王孙满以慰劳楚君的由头一探虚实。在这次会晤之中,楚庄王终于明白了几百年来楚国一直被排出在中原文化圈之外并不是经济和军事实力所决定的,而是文化的厚度,是礼仪是法律是等级秩序的差距。因此开始大力发展工商业农业为以后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中原礼仪文化重新制定宫廷礼仪制度,号召贵族深入学习中原文化。
3.楚庄王18年,灭了夹在楚晋之间的郑国,郑大败楚庄王却赦免了郑王赢得各诸侯国的好评,他们都感受到了楚国的变化不再是野蛮之国,楚国开始严格遵守道德礼仪。不断得到中原的认可。
4. 楚庄王时期,各国都缺乏具有雄才大略的国主,加之楚国文化底蕴的加深和国力的强大,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晋楚大战之后晋国大败,楚庄王否决了群臣建”京观“(埋葬晋国战死的士兵)用于炫耀国家实力以及让楚国子孙后代铭记他们的祖先的赫赫战功,楚庄王提出”武有七德“ - 一个国家动用武力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炫耀武功,而是制止战争,巩固胜利,稳定社会等,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后世铭记,而不是建立在伤残和肆虐的丰功伟绩上。(这也体现了楚庄王对于礼法的坚持,楚国一步一步在向中原文化圈靠近)
5.楚庄王信守仁义道德以及儒家文化的渗透例证:
- 打败陈国却不灭陈只是将其归服
- 打败郑国穷途末路之际,赦免郑襄公并与郑国议和
- 打败晋国,尊重生命,不建京观
第五集《歧途》
1. 楚才晋用
2. 晋国为了制衡楚国 扶持邻国吴国 加之楚国内部腐败 楚灵王贪图享乐 修建了豪华的章华台 百姓怨气冲天 各贵族联合推翻了楚灵王 楚国开始没落
看不下去了 拍得不吸引人 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