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总结(一)文化和自我边界
![]() |
来美国15个月,收获最大的不是知识,虽然有点不好意思承认,但确实也没交到什么称得上高山流水的朋友。唯一欣慰的是,回顾一下这段日子,收获了三次非常剧烈的成长。第一次是关于文化和融入,就是刚来美国的那段时间;第二次是关于事业,三月到五月跨专业选了一门课,不小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东西;第三是对identity和自我的重新认知,发生在九月底,从北京回美国之后。
刚回美国的那个月,芝加哥秋意刚起,我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发现过去一年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心里明镜儿般通透。于是在朋友圈总结了一段“那些美国教我的事”:真实比完美重要,创造比消费重要,自律比自由重要,孤独比依附重要,客观比主观重要,给予爱比索取爱重要,恒久忍耐比即刻满足重要,尊重别人比表达自我重要,痛苦有时候比幸福还重要。
成长是靠积累得来的,而积累大部分来自于细小的经历和际遇。下面我会玉米棒子般地写写思考与收获,也算是给自己交一份答卷。
1 什么是“融入”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每个留学生必然都或有意或无意地问过自己。刚来美国的那段时间,觉得这里不过是一个更高阶的中国,松鼠圆滚滚,厕所里永远有手纸,用塑料袋浪费到堪称丧心病狂。但由于语言文化的问题,我从来没有觉得我属于这个国家。我不知道点咖啡的时候要先花十秒钟和对方how are you good yourself pretty good来一个回合的问好,不知道怎么networking才得体。我参加所有派对,酒醒之后也没有和派对里的人更熟一点。
一年后再回北京,我感到陌生。美国容纳着的各种肤色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的小群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一个generation来划分的群体。路上走着的是戴着黑框的90后,他们消耗着一样的内容,有相似的打扮,有着大同小异的价值取向。不能说没有心怀梦想的人,但社会的人情淡薄到让人难过,主流风气浮躁到可感。当然,陌生不是因为北京变了(它仍然是我最爱的城市),而是我脱离了这个文化一整年,有了比较,再回来,才以一个“他乡客”的身份意识到它存在的种种问题。
神奇的是,回美国之后,我很明显感觉到一年多来自己对美国文化的隔阂消失了。第一是相对表象的生活习惯、礼仪习俗上的融入(前方大量中英夹杂,过敏不适者慎读):
比如懂得schema和script,比如去餐厅要在reception等待waiter领位,入座后要一杯ice water,然后跟她说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点单。懂得collective ritual,比如感恩节要吃火鸡,火鸡上要浇gravy。火鸡和gravy做得好不好是很多美国家庭主妇们/母亲们的自我衡量的标准之一,做不好的话很多妈妈会在社会隐形的expectation下感到愧疚和自责。懂得social norm,比如怎样networking才得体、不失礼仪。走在路上不得不从后方超过旁人、或者距离很近的时候要说excuse me,因为侵犯了别人的空间。
这些细节,看似无足轻重,但不懂的话就会觉得自己是个这个文化的局外人。刚开始我也常常陷入很尴尬的境地,有时也会感到非常frustrated,然而也没人教我这些东西,后来就放平心态,自己用心看,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被社会化的过程一样,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渐渐内化成了自己habitus的一部分。
现在我进门出门都会注意一下身后有没有人,有的话顺手hold一下门,会向路边的乞丐笑着问好,和街边遛狗的old lady一同走一段路闲聊两句,一切对我来说都那么自然。
有很多出国很多年的人还是没有融入所谓美国文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种二度社会化过程的未完成,甚至从未开始。而往往来美国的第一年——这也是人对陌生文化和环境最敏感的时期——如果没有学会这些看似无聊的东西,在美国再呆多少年也不太会有巨大的改变(此处暂且不探讨为什么要融入美国文化)。
更深层次的是心理上的转变,我很明显感受到自己变得“不卑不亢”。心理上我不依附别人,因为社会制度的完善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能以自己的能力获得我想要的物质,态度上也因此不有求于人,不看轻自己,哪怕是在LinkedIn上给陌生人写cold inmail也不会气短。我有我自己的精神愉悦(博物馆都很便宜或免费),信息的透明和开放让我可以获得任何我想要的信息(感谢谷歌感谢维基感谢推特),我也有与我互相价值认同的小群体。人与人的交往头一次守得明月见天开,变得平等也互相尊重。
回顾这一年,我很清晰地看到自己从刚来美国时对自己文化和identity的有意疏离,到对自己文化的重新和归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打个比方,大家高中应该都学过化学,有机化合物大多含有共价键,而共价键的性质是很稳定的。融入美国的过程就有点像有机化合物在外界刺激下发生了化学反应,一些共价键断裂,而另一些共价键形成了。这个外界的刺激,就是文化的冲击,和在这个冲击下不断的反省反思。
2 什么是identity
有个段子说清华的门卫很有境界,只问访客三个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笑)。identity就是“你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上文提到我对自己identity的有意疏离,其一表现在我对中国“圈子”的疏离——不过我从来没有试图否认过我是中国人,我在美国一直都在用中文名(每次解释完都要掉一半血…),来美国的时候还从国内背了12本中文书——我否认我的identity很大原因是我本身就讨厌中国文化中的某些糟粕。
我讨厌物质又现实的人,讨厌唯唯诺诺的人,讨厌不会思考没有主见的人,讨厌不尊重女性/假装尊重女性/自以为尊重女性的人,讨厌倚老卖老、扎堆八卦喧闹、虚荣炫耀、戾气官派。只不过这些特性在很多中国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所以我矫枉过正,干脆摒弃了中国圈子,只和少数聊得来的人交往。
更重要的是其二,潜意识里我凡事都在按美国标准来要求自己。我错误地以为融入就是把自己变成美国人,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价值观什么的都可以改变,但identity是不可改变的。我是黄皮肤就是黄皮肤,我是黑头发就是黑头发。我的文化里没有吃起司喝红酒的习惯,我不懂起司和红酒的品类无可厚非。我也确实来自一个没什么人情味、不会和服务员先来十秒钟深情对视问好的文化。I was brought up that way.
我在比较之后,发现起司确实好吃,红酒确实比二锅头好喝,有人情味的社会环境确实让人心情愉悦。我因此愿意去学、去优化自己的行为,但我不需要为我的文化感到shameful,旁人也没有权利judge我。美国文化会对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融入美国”,我并不需要摒弃我之前所有的文化烙印,因为我身上确实就是有两种文化留下的痕迹。
说了我自己identity认知的变化过程,let's step back a bit,来看看所谓的二代移民对自我identity的认知是怎样的呢?举我身边的三个例子。
第一个是我的亚裔室友E,她的父母来自上海。在她的教唆下我爱上了bagel + onion&chive味的cream cheese,她跟我讲在上海到处找bagel找不到,她简直要发狂(这和我心心念念小笼包子和鸡蛋灌饼不是一样么…)E就是典型identity完全美化的亚裔,念昂贵的私立,朋友70%是白人(我们学校偏white),其中也有不少亚裔但都是二代移民。中文讲得不好,也并没有要追根溯源的想法。她不讨厌也不否认自己亚裔的identity,但对她来说中国是她父母的identity,不是她的。
第二个是我在旧金山遇到的亚裔男生R。R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台湾人。他是一个很少表露情感的人,聪明但很低调。他可以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注不受打扰。不过有一个和他的性格不太一致的细节:他喜欢吃垃圾食品、在frat house里get drunk并觉得很酷,我就会一脸嫌弃对他翻白眼:ugh, you're so American。他就会说,well I'm American. 接着掩饰不住骄傲地下巴微微一抬,一字一顿清晰吐出:I'm half white.
因为他小我四岁,每次他跟我说这句话时语气中透出的孩子气就想发笑。后来有一次他对我说,亚裔女生在美国不会很难熬,但是亚裔男生就要难一点。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和我提到“亚裔”这个话题。我看过他小时候的照片,面黄肌瘦,一个人抱着吉他躲在角落,我能猜想到作为一个亚裔男性在主流白人社会所受过的排挤和孤独。不过也很为他高兴,因为那些经历造就了现在拥有自己世界的他。R的行为习惯价值观都非常American,但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亚裔这个identity给他带来的影响。
第三个是我的好朋友L。她在夏威夷长大,父母来自奥地利,前前后后在芝加哥呆了八年。她爱欧洲文学,穿衣审美有品位,典型introvert。朋友大多是少数族裔,其一是因为她和美国女生确实没什么兴趣交集,其二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认同。有一次我们去酒吧,她喝多了跟我说,她其实从来没有搞清楚自己的identity,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夏威夷,还是属于奥地利,还是属于芝加哥。她是美国人,但夏威夷和美国本土差异很大,加上她受欧洲的影响不浅,因此she lost her identity。我当时抱了抱她,跟她说believe me you're not alone.
这在中国当然完全不会发生,但是在美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identity。大多数美国人往上数两代,都是从别的地方移民过来的。而最不平常的是,这对美国人来说非常平常。我每每看到每个个体被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塑造成今天的自己,就觉得非常有趣。我有时想,如果我可以自由选择的话,我会希望自己成为美国人吗?是pure white,还是像我的亚裔室友一样呢?我仔细想了想,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会希望自己高中就来美国,语言上完全native,可以在两种文化中自由切换,但我仍旧希望保留我身上的中国文化。
不过我对现在的自己也很满意,依旧有颗中国胃,在地铁上读着中文书,很开心看到国内的进步,又为很多恶心的“中国现象”闹心。不夸张地说,有时走在路上读到北京污染天津爆炸,我心疼得眼睛都会湿掉。我不爱中国吗?爱啊,当然爱。我不想念中国吗?想啊,当然想,每时每刻。只是我经过一年的衡量、判断,最终做出了留在美国的选择,不是因为它更好,而是因为它更适合我。选择本身没有对错,只有不同。
现在我坦然接受自己的background,也不犹豫尝试学习新鲜事物和文化。我想,这就是我新的identity:一个平凡的美漂,来自中国,在美国打拼,和北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夹在两种文化之间,我和两边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时常要抛弃自己的一种文化以理解另一种文化,成了游离的“自由的异乡人”。看问题的视角更广,对两种文化的认知更客观,在观察和反思中自得其乐。
3 什么是自由
喜欢美国的人大多都会崇尚它的自由,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美国自由的看法。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边界理论,刚出生的婴孩是不知道什么叫“自我边界”的,它以为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自己饿了整个世界都会饿,自己哭了整个世界都会难过,直到它发现自己哭着要喝奶的时候母亲有时不在身边,它的需求常常得不到即刻满足。这时它才逐渐懂得,自己和母亲、和世界是分离的,但胳膊是自己控制的,是“我”的一部分,这样它才对“自我边界”建立起了清晰的概念。(《The Road Less Traveled》by M. Scott Peck)
I wanna take this concept a step further. 我觉得人在社会中,还会建立一种另一种比“自我边界”要广阔一点的“群体边界”(不是社会学出身,也没查资料,班门弄斧请包涵)。当人self-select了和自己互相价值认同的小群体时,往往会跟随这个群体做出很多选择(两者的选择常常趋同),模糊掉一些“自我边界”以融入群体。不难举例,很多人念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都是跟着人群在麻木行走,有一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过自我觉醒。
而美国首先就把你和你熟悉的群体剥离开来,将你和群体融合之后的边界完全瓦解。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如果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小细菌的话,那时候我就是走失了自己的菌落。我就如同一个思想和行为能力都发育不健全的婴儿被给予了过马路的自由,而婴儿既不知道过马路的规则,也还没学会走路。边界瓦解之后,我只能重新去学习规则,去尝试很多事情,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渐渐重塑出一个新的独立的边界。
所以说自由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它要求你独立自主,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有自己一套实现目标的方法论,同时拥有按照方法论去执行的自律。自律让你成为思想的主人,而不是冲动的奴隶,你才能正确地行使你的自由。美国的自由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社会的制度完备。约束的职责交由社会规则来行使,在此前提下,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保持高度自律。个体间平等且互不干涉,尊重他人,自己也因此获得一定范围内的极度自由。
很多人嚷嚷着要自由,可我猜如若真的给了他们自由,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一定知道怎么用。当人们被给予绝对自由的时候,大部分人会惶然无措,因为他失去了依附,失去了参考,失去了衡量标准,失去了他让他感到安全的小群体。那种感觉就像潜水时你和你的buddy走散了,你在能见度很差的海底,只能靠着潜水表和自己的水下导航技能做出方向判断,游回海岸。
美国的另一种自由是知识的自由,这是去中心化的前提。去中心化有很多好处,只要你有主观意愿,你可以自己“扫盲”。信息的传达变得扁平,一个人不再依靠单一的信息源做出判断,媒体的导向不再有用。当信息多元引发冲突时,他就会不再轻信观点,而是学会去伪存真,完善自己的逻辑判断,甚至发出自己的声音。社会阶层的流动也因此更加容易,不再严重依赖权力和财富,而更多凭借个人能力,公平也就由此而生。
关于美国自由最有趣的部分是,一旦人跳出过一次围墙,真正见识过一次自由,就再也回不去牢笼了。就好比一个生下来就是奴隶的孩子,一直任劳任怨地当奴隶,一次偶然机会成了自由之身,尝到了自由的滋味,往后就算再苦再累,他也不会愿意再回去当奴隶。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觉醒。
4 什么是自我
最近新学了一个概念,ego。说“新学”不是说我以前不知道ego这个词,单词当然很早就认识了,但真正的意义是最近才领会的。可能是因为中文翻译的缘故,ego和self都被翻译成了“自我”。但我觉得ego可能翻译成自负更合适。
我以前一再强调表达自我的重要性,也是最近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一味重申自我往往是没有自我的表现。真正拥有自我是坚定不移自己对它的拥有,因此无需通过占领道德制高点或者压榨别人的智商、凌驾于别人之上来“宣布自我的主权”。相反,真正拥有自我的人懂得礼让、懂得聆听、懂得宽容,懂得适时地放弃自我。反思一下,曾经很多时候我所谓的“表达自我”不过是在表达ego。
有ego的人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喜欢take it personal。美国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很喜欢讲一句话,叫don't take it personal but ..(此处插入反对意见)有ego的人就会想,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错了,是不是我怎样怎样。他们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和“我”有关,而不会摆脱ego去思考这个行为的本身是不是有问题。有很多被错判的“种族歧视”就是这个原因,很可能只是他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别人对他的这个行为表示了反感,他就觉得是对他个人以及他整个种族的不友好甚至仇视。
网上很多骂战也是这样引起的,他们觉得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其实他们“捍卫”的不过是自己的ego。所以有句话叫,don't attach your ego to your opinions. 而没有ego的人是怎样的呢?他们wouldn't take a no for an answer。你说no我就继续学习、优化,然后继续尝试争取。因为没有ego的人会觉得问题不在“我”本身,而在由“我”这个主体做出的选择和行为上,他抱着终生学习的心态,不断优化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而不去抱怨别人的“不公平对待”。
没有ego是件好事儿。但另一方面,没有self可不是件好事儿(self在这里也翻译成“自我”)。很多中国人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没有self。中国人最喜欢看别人在做什么,多方打听小道消息,大家做什么他就跟着去做什么。他不能围绕self形成一个自己的世界,因此总需要关注旁人来获取一个参考系;他们也没有建立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因此完全依赖于别人对他的评价,总是担忧“别人怎么看我”。别人今天夸他了他就沾沾自喜,明天被批评了就开始自我怀疑。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不同,评价必然不会consistent,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自然不会开心。
4.5 一个老绅士以及一个和尚的故事
豆瓣上有个妹子写了一篇《纽约印象笔记》,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讲她在54街过马路的时候偶遇的一位老绅士,他自顾自地像天外仙人一般一边走一边跟妹子介绍了一路纽约三四十年代的样子,它无人所知的坊间传闻,它的豪华和它的没落。直到两人走到中央公园,他才眨眨眼,去找他的俄罗斯date去了。(此处脑补了一下天使爱美丽搀盲人过马路的画面)
故事很有趣,不过我当时更好奇的是,妹子是顺路还是因为觉得老绅士有趣而跟着他走了一段。妹子答说更在乎有趣的人,因此不顺路也跟他走了一段。我情景置换了一下,如果换作是我,我会犹豫,因为不想让对方觉得我对他感到好奇因此“迁就”他而非顺路才和他走一段,这样无形中我就处于了索取的地位。
这里有个很subtle的自我意识在作祟。我听过一个和尚手心冒汗的故事(出自《A New Earth》by Eckart Tolle)摆在这里很合适。大意是说,有一个叫Kasan禅师被邀请主持一名贵族的葬礼,当他站在那里等待省长和其他贵族、小姐们到来的时候,他注意到自己的手掌被汗浸湿了。第二天他就召集了他的弟子,坦白说他还没有准备好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他解释说他还不能对众生一视同仁,不论是对王还是对乞丐。于是他离开成为了其他大师的学生,八年后完全开化,回到了他的学生中。而在上述的情景中,我的顾虑可能正体现出我的ego很大。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上一篇《偷不走的灵气》中写,自我是对自己无疑。无疑,就是认同自己的客观存在,真实,不卑不亢,且抱着终生学习的心态。当你真正能做到对自己无疑之后,才会摒除外界对你的看法和质疑,发挥才能和天赋,也就是我们常常能看到的“无心而为”。这种人往往自带气场,眉宇舒展,气定神闲,你从他们的眼神里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5 结个尾
前两天面试完乘Uber回家,我那天实在太累了,从早到晚一直在讲话,简直就像上了一天班,于是不过脑子地一路自言自语,司机也随声附和。他夸我英文好,我说英文好与什么用,有很多文化的东西我还是没办法克服,比如美国football吧我是真不懂一个球有什么好抢的,我甚至连球都能跟丢!规则是很好学,不过美国人看足球长大,这个是他们人生经验的一部分,而我是缺失的。还有好比他们讨论老电影,talk show的主持,都是我很难跟上的。
噼里啪啦抱怨了一堆,最后我转过头,对他说,but you know what's the best part of America? 就是you know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like you out there, happily living their own lives. 不管你来自怎样的背景,你都可以自由而有尊严地生活。你仍然可以成为“美国人”,只不过比那些旧人,都新一点儿。
我所看到的都是虚幻,我所说的都是谬误。
文 / 鹿君
12.21 于旧金山
·
Dost thou think, 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
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
- Shakespere
·
微信号:cakesandale_
![]() |
-
玉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27 15:08:1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7 19:42:05
-
杨海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3 07:19:09
-
安可小姐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3 23:10:03
-
信风带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5 12:41:50
-
月朦胧鸟朦胧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4 22:04:22
-
平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9 17:32:57
-
Caroly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7 14:27:38
-
豆友2163425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5 21:06:41
-
再见北极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1 00:25:31
-
早早睡觉ye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7 19:22:21
-
不知其几千里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2 10:29:27
-
浅滩拾贝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2 01:47:06
-
响亮亮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7 20:42:5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9 13:08:29
-
阿芸芸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7 14:10:00
-
猜猜我的头像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2 13:18:47
-
人间失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0 17:36:39
-
cooool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8 00:21:39
-
阿当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9 12:23:22
-
chipsandyogur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1 10:18:08
-
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5 10:12:37
-
两脚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4 19:20:07
-
松鼠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31 14:28:05
-
奥莉莉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8 12:51:03
-
CC圙圙圙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8 00:33:14
-
inhersilen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5 15:28:42
-
Nord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5 09:12:29
-
6 5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4 15:05:45
-
泉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15 14:45:35
-
茉琳达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06 16:30:3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1 10:18:25
-
Floradaiii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15:07:52
-
华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5 23:28:34
-
宥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0 05:49:56
-
Rach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31 19:29:44
-
Thom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31 11:25:24
-
贱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20:00:21
-
loseclow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11:56:16
-
Ma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4 17:43:23
-
EbaeeofPilChu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4 15:55:41
-
Mr. Jo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4 14:32:33
-
hellomaym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14:03:36
-
小饱吃蟹堡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12:09:35
-
Ange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03:58:34
-
朝阳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00:20:38
-
Cheu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2 17:22:36
-
沁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2 16:37:24
-
An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2 15:52:52
-
pikapi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2 15:12:04
-
大金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2 10:57:2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2 00:38:58
-
你好明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23:26:20
-
巨无霸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21:47:46
-
羊亦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20:43:46
-
後東塾—待注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19:29:05
-
悠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18:53:23
-
十二悦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16:48:03
-
云溪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15:52:22
-
湖绵绵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05:13:31
-
黄色火鸡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00:42:23
-
Violin Ba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05 19:15:38
-
海阔天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0 19:36:59
-
少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8 11:08:06
-
吉娅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8 11:06:14
-
亲爱的Cob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24 10:29:08
-
楼豆友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5 10:56:35
-
Shyt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5 08:44:35
-
M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4 14:36:42
-
想做好青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3 22:57:29
-
Ju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3 21:33:24
-
进击的罗文姬💪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3 16:06:38
-
曲水流觞的伤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2 15:04:32
-
山山的小小书柜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2 10:45:51
-
烽火與流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31 08:02:13
-
阿妹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29 13:23:08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21 08:49:13
-
知味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27 10:28:30
-
≮一米阳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22 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