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使郄雍视盗(重点是最后一句)
《列子•说符》有云: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晋侯听赵文子言,国之举贤任能,教化明于上下,民有耻心,而盗奔秦矣。这个文本的最大转折之处莫过于文末最后一句:群盗奔秦。行仁义通教化只能使民有耻心,盗并不为之感化,只好奔秦,去祸害秦国去了。同为春秋时期的晏子出使楚国,楚人捕齐盗而故意使之过大堂,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以晋国之盗来看,晏子就难以立足。楚国为盗,在齐国必亦为盗。后世之盗多无名于世,然独盗跖名满天下。今天已经不知道他在先秦之时究竟做了何事,大名如斯。
晋侯听赵文子言,国之举贤任能,教化明于上下,民有耻心,而盗奔秦矣。这个文本的最大转折之处莫过于文末最后一句:群盗奔秦。行仁义通教化只能使民有耻心,盗并不为之感化,只好奔秦,去祸害秦国去了。同为春秋时期的晏子出使楚国,楚人捕齐盗而故意使之过大堂,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以晋国之盗来看,晏子就难以立足。楚国为盗,在齐国必亦为盗。后世之盗多无名于世,然独盗跖名满天下。今天已经不知道他在先秦之时究竟做了何事,大名如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