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見聞
1. 紐約部份區域,如中央公園(Central Park)周邊、華爾街(Wall Street)附近,高樓林立,符合傳統對紐約都市化現代化的想像。而格林威治村(Greenwhich Village)和布魯克林(Brooklyn)則以四層小高樓為主,一棟挨着一棟緊密排列在道路兩旁。小高樓的形狀略有變化,高樓外栽種著各種植物做點綴,繁花點點,美劇愛好者見著這些場景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老友記(Friends),慾望都市(Sex and City)還有其他美劇都曾在這裡取過外景。分兩天分別參觀了格林威治村和布魯克林,這兩天恰巧都遇上了劇組拍攝。
2. 格林威治村和布魯克林都是生活區,都被認為是有藝術家氣質的地方(裡面確實住了不少藝術中人)。兩地方里的高樓從外形還有顏色上很是相近,如果要說區別的話,大約是格林威治村看上去更為精緻,這和道路寬窄,建築大小有一定關係──小的總是精緻的。格林威治村里的街道在我看來都大同小異,不開導航一不留神就會在裡面迷路,分不清這條小巷是否有走過。布魯克林的街道也是如此。不知道那兩條被選作外景的街道有什麼不同。
3. 紐約人被貼上傲慢冷漠的標籤。走在曼哈頓的街道上,周圍人步履匆匆,神色嚴肅。一不小心擋著道還會被人不客氣地“hey hey hey”。也是。曼哈頓高樓林立,要想在這片鋼鐵森林中呼吸,向上生長,甚至看到陽光,不努力又怎樣行呢?曼哈頓是個讓人無法放慢步伐的地方。即使是在旅遊放鬆,也不免被這種爭分奪秒奮發向上的情緒影響到,恨不得掏出電腦閱讀文獻。然而,等我一回到加州,打開電腦,點開的全是娛樂八卦網頁。
4. 或許是因為居住的人大多都是藝術中人的緣故,走在布魯克林的街道會被人搭訕,因為我脖子上挂了個單反,會時不時變換角度觀察一個建築或者是一處風景。一位帶著黑色禮帽,黑色修身長裙上套著黑色修身大衣的老太太便主動和我討論藝術和攝影。老太太的打扮很修身,恰到好處或許是她的藝術理念。老太太給我兩個建議:一,多試著拍拍人像,藝術需要合作溝通才能有進步;二,邀請布魯克林的行人做我的攝影模特。她是我在紐約第一個正式的模特,在車來車往的路前,她笑得安詳而鎮定。那天我拍了探頭騎車穿行在車流中的女生,步履匆匆消失在色彩繽紛的街道的背影,還有和寵物互相對視的女士。我甚至向一位牽狗漫步在prospect park 的紳士提出和他的愛犬合影的要求。紳士欣然同意。於是便有了那張被不少人夸膽大的照片──與藏獒有幾分相似的狗站在我身邊,無論是體型還是氣場皆不遜於我。
5. 紐約和上海很是相像──都被一條大河穿城而過,穿過紐約的那條河叫Hudson River,河的一側是新澤西州,另一側則是讓不少人心馳嚮往的Wall Street(華爾街);黃浦江劃過上海,黃埔江東是浦東新區,金融中心陸家嘴便在那兒。
6. 除此之外,兩城的共同之處還有:高樓林立,街道狹窄,道路擁堵(在紐約甚至遇到了沒行進30秒便有一停的情況),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馬路想穿就穿,絲毫不顧及交通信號燈是紅還是綠(後遺症就是回到加州忍不住想橫闖馬路)。還有,兩城旅遊都很不規範:購票渠道不同,價格千奇百怪。而且在紐約時代廣場(Time Square)附近還遊蕩者穿著玩偶服騙人合影然後詐取小費,或者是聲稱自己是藝術家騙人買唱片的人。攻略上都有提到,只是防不勝防。
7. 紐約和加州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地方,他們代表了兩種極為極端的美國生活方式。從進入美國第一天便一直呆在加州的我,第一次離開加州,走在紐約的街道上有種深深的失望和不適應。我想如果一直生活在紐約的人,哪天突發奇想去了加州,或早或晚也會產生類似的情緒。
8. 紐約宗教氛圍極為濃厚,步行五分鐘內至少碰見兩間風格截然不同的教堂。紐約的每間教堂至少在建築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不必拘泥於攻略上提到的那兩三間教堂,路過便是有緣,有心的話就進去轉轉吧。給紐約的教堂做一個主題攝影或許是不錯的想法。在紐約以及新澤西州,遇上週日商店不開門也不是一件怪事──在這裡週日是留給宗教禮拜的。 北加(灣區矽谷)則有另外一番情形──為數不多的教堂鶴立雞群,走在路上很快便能發現幾個街區之外的教堂。週日是hiking的,也可以去逛街或者做其他事情──總之,這裡的週日和宗教沒太大關係。
9. 紐約的很多景點值得在不同的時間里分別造訪:比如說中央公園,即使冬日枯枝落葉,也別有風情,傍晚籠罩在煙雨中的中央公園朦朧地染上了哥特風情。再比如說自由女神像,捱到最後一班遊輪去參觀,會被海風吹成狗,但同樣會看到夕陽下金色的自由女神像和金色的華爾街高樓。聖誕節前後Columbus Circle(中央公園附近),Byrant Park(紐約圖書館附近)會有聖誕集市,緊密排列的小木屋,和童年在書中看到的聖誕景象極為相像。回到童話中了嗎?
離開紐約回加州了。平日好好學習,週末學著加州人一般,找個地方hiking吧。
2. 格林威治村和布魯克林都是生活區,都被認為是有藝術家氣質的地方(裡面確實住了不少藝術中人)。兩地方里的高樓從外形還有顏色上很是相近,如果要說區別的話,大約是格林威治村看上去更為精緻,這和道路寬窄,建築大小有一定關係──小的總是精緻的。格林威治村里的街道在我看來都大同小異,不開導航一不留神就會在裡面迷路,分不清這條小巷是否有走過。布魯克林的街道也是如此。不知道那兩條被選作外景的街道有什麼不同。
3. 紐約人被貼上傲慢冷漠的標籤。走在曼哈頓的街道上,周圍人步履匆匆,神色嚴肅。一不小心擋著道還會被人不客氣地“hey hey hey”。也是。曼哈頓高樓林立,要想在這片鋼鐵森林中呼吸,向上生長,甚至看到陽光,不努力又怎樣行呢?曼哈頓是個讓人無法放慢步伐的地方。即使是在旅遊放鬆,也不免被這種爭分奪秒奮發向上的情緒影響到,恨不得掏出電腦閱讀文獻。然而,等我一回到加州,打開電腦,點開的全是娛樂八卦網頁。
4. 或許是因為居住的人大多都是藝術中人的緣故,走在布魯克林的街道會被人搭訕,因為我脖子上挂了個單反,會時不時變換角度觀察一個建築或者是一處風景。一位帶著黑色禮帽,黑色修身長裙上套著黑色修身大衣的老太太便主動和我討論藝術和攝影。老太太的打扮很修身,恰到好處或許是她的藝術理念。老太太給我兩個建議:一,多試著拍拍人像,藝術需要合作溝通才能有進步;二,邀請布魯克林的行人做我的攝影模特。她是我在紐約第一個正式的模特,在車來車往的路前,她笑得安詳而鎮定。那天我拍了探頭騎車穿行在車流中的女生,步履匆匆消失在色彩繽紛的街道的背影,還有和寵物互相對視的女士。我甚至向一位牽狗漫步在prospect park 的紳士提出和他的愛犬合影的要求。紳士欣然同意。於是便有了那張被不少人夸膽大的照片──與藏獒有幾分相似的狗站在我身邊,無論是體型還是氣場皆不遜於我。
5. 紐約和上海很是相像──都被一條大河穿城而過,穿過紐約的那條河叫Hudson River,河的一側是新澤西州,另一側則是讓不少人心馳嚮往的Wall Street(華爾街);黃浦江劃過上海,黃埔江東是浦東新區,金融中心陸家嘴便在那兒。
6. 除此之外,兩城的共同之處還有:高樓林立,街道狹窄,道路擁堵(在紐約甚至遇到了沒行進30秒便有一停的情況),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馬路想穿就穿,絲毫不顧及交通信號燈是紅還是綠(後遺症就是回到加州忍不住想橫闖馬路)。還有,兩城旅遊都很不規範:購票渠道不同,價格千奇百怪。而且在紐約時代廣場(Time Square)附近還遊蕩者穿著玩偶服騙人合影然後詐取小費,或者是聲稱自己是藝術家騙人買唱片的人。攻略上都有提到,只是防不勝防。
7. 紐約和加州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地方,他們代表了兩種極為極端的美國生活方式。從進入美國第一天便一直呆在加州的我,第一次離開加州,走在紐約的街道上有種深深的失望和不適應。我想如果一直生活在紐約的人,哪天突發奇想去了加州,或早或晚也會產生類似的情緒。
8. 紐約宗教氛圍極為濃厚,步行五分鐘內至少碰見兩間風格截然不同的教堂。紐約的每間教堂至少在建築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不必拘泥於攻略上提到的那兩三間教堂,路過便是有緣,有心的話就進去轉轉吧。給紐約的教堂做一個主題攝影或許是不錯的想法。在紐約以及新澤西州,遇上週日商店不開門也不是一件怪事──在這裡週日是留給宗教禮拜的。 北加(灣區矽谷)則有另外一番情形──為數不多的教堂鶴立雞群,走在路上很快便能發現幾個街區之外的教堂。週日是hiking的,也可以去逛街或者做其他事情──總之,這裡的週日和宗教沒太大關係。
9. 紐約的很多景點值得在不同的時間里分別造訪:比如說中央公園,即使冬日枯枝落葉,也別有風情,傍晚籠罩在煙雨中的中央公園朦朧地染上了哥特風情。再比如說自由女神像,捱到最後一班遊輪去參觀,會被海風吹成狗,但同樣會看到夕陽下金色的自由女神像和金色的華爾街高樓。聖誕節前後Columbus Circle(中央公園附近),Byrant Park(紐約圖書館附近)會有聖誕集市,緊密排列的小木屋,和童年在書中看到的聖誕景象極為相像。回到童話中了嗎?
離開紐約回加州了。平日好好學習,週末學著加州人一般,找個地方hiking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