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整体:
一、爱是一门艺术
二、爱的理论
1.本质(关乎人类生存)
2.形式(父爱和母爱)
3.对象(自爱&他爱&神爱)
三、西方社会中的爱
四、爱的实践
细部:
一、爱是一门艺术
1.爱首先是能否爱,而不是能否被爱
2.爱是能力问题,而不是对象问题
3.无法区分“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二、爱的理论
1.爱的本质
1)存在产生自我意识,认识到孤独,进而寻求同一
2)克服孤独,追求同一
(a)通过纵欲(强烈但短暂)
(b)追随群体,保持一致(刻板而平静)
(c)创造性劳动,聚焦于劳动对象(不是人与人间的同一)
3)人与人间的同一
(a)共生有机体(控制与服从)
(b)成熟的爱(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前体下实现同一与结合)
4)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
(a)运用内部力量去“给”,分享自己的生命力
(b)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5)认识生命的秘密
(a)通过掌控、支配、破坏
(b)通过爱去认识本质
6)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关于爱)
(a)从生理需求(错)到心理需求(对)
(b)从唯物(错)到唯心(对)
(c)从生物性(错)到神性(对)
2.爱的形式
1)无条件的母爱
2)有条件的父爱
3.爱的对象
1)博爱
(a)博爱的基础是平等观念和对人共有核心的认识
(b)平等观念和共有核心的认识的基础是深入了解
2)母爱
(a)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好母亲,肩负成长的责任并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
(b)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幸福的母亲,热爱生活)
3)性爱
(a)同一性:从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体验对方的本质
(b)独占性: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会为一体(灵与肉)
(c)博爱: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4)自爱
(a)自爱不等于利己和自恋
(b)爱己和爱人是保持一致的
5)神爱
(a)神的形象:由图腾到人化到象征
(b)神的本质:神代表了真理和爱,对神的爱体现了精神追求;神性是人内在追求的外显,通过发展对神的信仰,反过来促进人的发展
(c)神爱的发展:从母爱的依赖到父爱的服从到象征的同一
(d)宗教信仰:宗教的任务不在于思考,真理不能被认识(道可道,非常道);宗教的任务在于行动,通过爱的行动来体验爱、发展爱,体验神性与人性的结合(禅坐)
三、西方社会的爱
1.受资本主义的影响,资本主义把一切都打上价格标签,但生命是不能用价格来衡量
2.被物化的精神追求使学者对人格、信仰等核心问题的探讨变成了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而不是自我完善
四、爱的实践
1.掌握艺术的条件(间接性)
1)自律:体现自我意志,而不是受迫
2)集中:能够独处,并对人对己保持清醒
3)耐心
2.爱的艺术的条件
1)克服自恋能够保持客观和理智思考,进而产生谦恭的感情
2)信仰:相信自己(能发展创造性倾向,从而能做出承诺)、相信他人(基本态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和影响的区别))、相信人类(能够维护平等、正义和爱的原则)
3)合理信仰:以体验为基础,体验越深,信仰程度越高;爱是信仰的一种行动,信仰少必定爱得少
一、爱是一门艺术
二、爱的理论
1.本质(关乎人类生存)
2.形式(父爱和母爱)
3.对象(自爱&他爱&神爱)
三、西方社会中的爱
四、爱的实践
细部:
一、爱是一门艺术
1.爱首先是能否爱,而不是能否被爱
2.爱是能力问题,而不是对象问题
3.无法区分“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二、爱的理论
1.爱的本质
1)存在产生自我意识,认识到孤独,进而寻求同一
2)克服孤独,追求同一
(a)通过纵欲(强烈但短暂)
(b)追随群体,保持一致(刻板而平静)
(c)创造性劳动,聚焦于劳动对象(不是人与人间的同一)
3)人与人间的同一
(a)共生有机体(控制与服从)
(b)成熟的爱(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前体下实现同一与结合)
4)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
(a)运用内部力量去“给”,分享自己的生命力
(b)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5)认识生命的秘密
(a)通过掌控、支配、破坏
(b)通过爱去认识本质
6)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关于爱)
(a)从生理需求(错)到心理需求(对)
(b)从唯物(错)到唯心(对)
(c)从生物性(错)到神性(对)
2.爱的形式
1)无条件的母爱
2)有条件的父爱
3.爱的对象
1)博爱
(a)博爱的基础是平等观念和对人共有核心的认识
(b)平等观念和共有核心的认识的基础是深入了解
2)母爱
(a)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好母亲,肩负成长的责任并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
(b)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幸福的母亲,热爱生活)
3)性爱
(a)同一性:从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体验对方的本质
(b)独占性: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会为一体(灵与肉)
(c)博爱: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4)自爱
(a)自爱不等于利己和自恋
(b)爱己和爱人是保持一致的
5)神爱
(a)神的形象:由图腾到人化到象征
(b)神的本质:神代表了真理和爱,对神的爱体现了精神追求;神性是人内在追求的外显,通过发展对神的信仰,反过来促进人的发展
(c)神爱的发展:从母爱的依赖到父爱的服从到象征的同一
(d)宗教信仰:宗教的任务不在于思考,真理不能被认识(道可道,非常道);宗教的任务在于行动,通过爱的行动来体验爱、发展爱,体验神性与人性的结合(禅坐)
三、西方社会的爱
1.受资本主义的影响,资本主义把一切都打上价格标签,但生命是不能用价格来衡量
2.被物化的精神追求使学者对人格、信仰等核心问题的探讨变成了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而不是自我完善
四、爱的实践
1.掌握艺术的条件(间接性)
1)自律:体现自我意志,而不是受迫
2)集中:能够独处,并对人对己保持清醒
3)耐心
2.爱的艺术的条件
1)克服自恋能够保持客观和理智思考,进而产生谦恭的感情
2)信仰:相信自己(能发展创造性倾向,从而能做出承诺)、相信他人(基本态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和影响的区别))、相信人类(能够维护平等、正义和爱的原则)
3)合理信仰:以体验为基础,体验越深,信仰程度越高;爱是信仰的一种行动,信仰少必定爱得少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