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痛了两千七百年的惆怅
《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故事回到两千七百多年前,颇具神话色彩的西周王朝。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山的那边晕晕欲坠,残阳不耐严寒亦早早地回家了,四野苍茫一片荒凉,远远传来一阵纷乱疲惫的脚步声,还有战车缓慢行驶的咯吱声,如此偏远无毛之地,是谁在披风戴雪不舍昼夜?
他们是周室宣王讨伐猃狁的军队,已经行军跋涉了数百里,不断地有人因为饥饿与困顿,接连倒下。军中少粮食,经过数十年战争的西周王朝早已消耗殆尽所剩无几,无力为他们提供太多的粮草,出征之时他们只凭昂扬壮志愿采薇为食,以豆苗薇菜裹腹。“薇亦作止”薇菜刚刚冒出芽儿时,他们采吃豆苗;“薇亦柔止”薇菜抽出柔嫩的枝条时,他们采吃嫩条儿;“薇亦刚止”薇菜已经变老时,他们甚至咽下那苦涩硬邦的枝梗;而今在这凄风苦雪的寒冬,他们还能去哪里寻找吃食呢?
提起周王朝,我们都不陌生,五年重拍一回的《封神榜》,家喻户晓的“姜太公钓鱼”的典故。我们对周王朝的印象被现代影视定格在文王武王的英明神武、姜太公的神机妙算,还有二郎神、哪吒等天兵神将的波澜壮阔上,仿佛那就是一个天命的王朝,没有战争,永不消逝。
电视上的周王朝终究只是遥远的远古神话,事实上,一个王朝的兴亡更迭早已浓缩在一句传家庭训的古谚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当然,那时的周王朝还没出这句话,然而,他们却早早地佐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自武王创朝,经成王康王三代文昌武治兴盛繁荣之后,周室王朝表现出好大喜功黩武穷兵自我膨胀式的盲目扩张,连年战乱的结果便是国力的巨大消耗。偏偏西北猃狁(即后来的匈奴)窥视中原肥沃良田多时,早想伺机而动取而代之,于是趁着周室实力大减之际,不断发兵侵袭周朝边境,暴虐中原,周室民众苦不堪言。到西周晚年,周宣王即位首发王令停止扩张,而后调兵遣将力挫猃狁。
《采薇》虽然具体年份作诗者谁已不可考,但它哀伤沉重的思归之情,歌颂装备精良的昂扬斗志,使得更多学者倾向于它是传唱于周宣王早期的劝战歌。那个时候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内有贤臣辅佐,外借助诸侯之力讨伐猃狁,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大有武成康的兴盛之象。那个时候的百姓终于在煎熬了数十年水深火热的悲苦生活之后迎来了难得的中兴复苏,自然欣喜从戎抵抗外敌。
两千七百多年太过遥远,很多史实已经不可考究,《采薇》中的很多细节我们亦无从得知,但凭诗及已知的极少极少的西周史料,我们可以想象,当春风化开渭水河畔的积雪,薇菜冒出嫩绿嫩绿的鲜芽儿时,丰镐城里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宣王在此誓师出征讨伐猃狁,他承诺将士:来年,薇亦作止的春天,便是归家之时。然而“猃狁之故”,战场莫测,归家的日期一拖再拖,“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都说回家了,回家了,从薇菜出嫩芽的春天盼到薇菜茎叶渐老的秋天,如今又盼到了风雪雨寒的冬天,可是回家的希望在哪儿呢?
“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应王的征昭他们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妻儿,离开那两情缱绻的姑娘,远赴天之边际的沙场,他们已经忘了家的模样,忘了路的方向,更不知道那等着的人是否还在原地。
哪怕有封书信送回家也好啊,哪怕只言片语的乡音到达也好啊,只是“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局瞬息万变,王令频频催战,猃狁又狡诈难防,王师的驻防地点常常需要迁移,从来都不能固定,鸿雁难传信,驿兵投无处,连音信书简都成了奢望,从此连乡音都断了。
队伍中已经有报怨的声音在四处流窜,这该死的严寒,这该死的饥饿,还有那再也压制不了的归家情切,让这群疲惫到极点的队伍处于焦躁暴动的边缘。西周王朝是奴隶制王朝,2700年前关于克制以谋取的教育只限于极少数的贵族,奴隶在那时的存在只是贵族的所属物,相当于猪牛铜器陶罐,甚至连马的价值都比不上,他们缺少最基本的教化,思想混沌暴动,是最本真的野蛮人,他们或许还不知道武力这个词,却意识到拳头和武器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他们争取到想要的东西。据载周厉王(周宣王的父亲)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周厉王为充实国库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百姓进入谋生。为防止民众纷议,周厉王又命卫巫监谤,禁止百姓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京都的民众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迫使周厉王出逃到彘(今山西霍州),至死都不能回到丰镐城。就是这样一群敢拿着铁头石箭冲进王宫驱赶他们暴虐的王的奴隶们,他们聚集起来远赴沙场抵抗猃狁,最真实的愿望就是家人及自身的和美生活。但如今,有家难归,生死难料,暴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就在此时,突然有人高歌,在这四野寂静的风雪傍晚显得格外辽阔昂扬:
那盛开着的啊,是什么花?当然是象征同袍战友手足情深的棠棣花啊。那奔驰着的车啊,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抵抗猃狁的将帅们的从乘。我们有高大雄俊的汗马,我们有制作精良的战车。可我们仍不敢安然住下?为什么?因为猃狁难防一个月就有数次恶战!雄马高大又强壮,同心协力驾驶着将帅们的战车,我们的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护。我们有斗志昂扬忠心护主的雄马,我们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制作的箭囊。可我们还必须每天戒备?为什么?因为猃狁狡诈战局紧张啊。
这歌唱得很高明,先表白了“与子同袍”割舍不断的战友情谊,又抛出精良的战备以提升战士“与有荣焉”的自豪感,同时又暗示他们不必为自身性命担忧,最后层层解析为什么“不遑启居”为什么“我戍未定”,在心理防线上消解他们因迟迟不能归家的积怨情绪。
这绝对不会是奴隶身份思归情切“忧心烈烈”的战士们所歌,如此昂扬的斗志又如此明显的劝勉,当是将帅们为安抚士气所唱。难道将帅们就是铁打的忠肝义胆,难道将帅们就不想回家,难道将帅们就没有那等着的人吗?
当然不是,只是他们受过教育,懂得克制,知道审时度势,更明白如何调动人心。最愚笨的激励是空头承诺,最无用的激励是粗暴赏罚,最高明的激励应是情感共鸣,《采薇》当是将这份共鸣发挥到极致。一层一层的利害关系已是深入人心,然后歌调陡然一转,深深地应和将士们的归家深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之时,还是杨柳多情随风依依的明媚春天。如今行走在这征途之中,却是大雪纷纷夹霜带风的严冬。我们饥寒交迫艰难地行走在这泥泞难行的道路上,满腔伤感满腔悲愤,却无人能体会,无人可深知!
这深厚苍凉的哀伤伴着这霏霏雨雪散落在战士们的脸上身上,将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击溃,深深地引起将士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排遣不散的忧伤甚至笼罩影响数千年,至今读来仍是沉甸甸的惆怅。
这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队伍最后如何,能否安然地了了归家的愿望,能否再遇那年渭水之滨的姑娘,答案都留在了2700年前空旷四寂的苍穹下。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追索,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连战连败。其子周幽王,更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的自取灭亡。“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不能人身自主完全依附大环境的遭遇下,他们的心愿注定要淹没在风沙雪雨中,引后世人无限哀伤。
我愿这哀伤只存在于诗歌中,我愿走过了这段泥泞路的他们,能如愿人生。
作者:观澜;
公众号:古风雅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故事回到两千七百多年前,颇具神话色彩的西周王朝。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山的那边晕晕欲坠,残阳不耐严寒亦早早地回家了,四野苍茫一片荒凉,远远传来一阵纷乱疲惫的脚步声,还有战车缓慢行驶的咯吱声,如此偏远无毛之地,是谁在披风戴雪不舍昼夜?
他们是周室宣王讨伐猃狁的军队,已经行军跋涉了数百里,不断地有人因为饥饿与困顿,接连倒下。军中少粮食,经过数十年战争的西周王朝早已消耗殆尽所剩无几,无力为他们提供太多的粮草,出征之时他们只凭昂扬壮志愿采薇为食,以豆苗薇菜裹腹。“薇亦作止”薇菜刚刚冒出芽儿时,他们采吃豆苗;“薇亦柔止”薇菜抽出柔嫩的枝条时,他们采吃嫩条儿;“薇亦刚止”薇菜已经变老时,他们甚至咽下那苦涩硬邦的枝梗;而今在这凄风苦雪的寒冬,他们还能去哪里寻找吃食呢?
提起周王朝,我们都不陌生,五年重拍一回的《封神榜》,家喻户晓的“姜太公钓鱼”的典故。我们对周王朝的印象被现代影视定格在文王武王的英明神武、姜太公的神机妙算,还有二郎神、哪吒等天兵神将的波澜壮阔上,仿佛那就是一个天命的王朝,没有战争,永不消逝。
电视上的周王朝终究只是遥远的远古神话,事实上,一个王朝的兴亡更迭早已浓缩在一句传家庭训的古谚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当然,那时的周王朝还没出这句话,然而,他们却早早地佐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自武王创朝,经成王康王三代文昌武治兴盛繁荣之后,周室王朝表现出好大喜功黩武穷兵自我膨胀式的盲目扩张,连年战乱的结果便是国力的巨大消耗。偏偏西北猃狁(即后来的匈奴)窥视中原肥沃良田多时,早想伺机而动取而代之,于是趁着周室实力大减之际,不断发兵侵袭周朝边境,暴虐中原,周室民众苦不堪言。到西周晚年,周宣王即位首发王令停止扩张,而后调兵遣将力挫猃狁。
《采薇》虽然具体年份作诗者谁已不可考,但它哀伤沉重的思归之情,歌颂装备精良的昂扬斗志,使得更多学者倾向于它是传唱于周宣王早期的劝战歌。那个时候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内有贤臣辅佐,外借助诸侯之力讨伐猃狁,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大有武成康的兴盛之象。那个时候的百姓终于在煎熬了数十年水深火热的悲苦生活之后迎来了难得的中兴复苏,自然欣喜从戎抵抗外敌。
两千七百多年太过遥远,很多史实已经不可考究,《采薇》中的很多细节我们亦无从得知,但凭诗及已知的极少极少的西周史料,我们可以想象,当春风化开渭水河畔的积雪,薇菜冒出嫩绿嫩绿的鲜芽儿时,丰镐城里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宣王在此誓师出征讨伐猃狁,他承诺将士:来年,薇亦作止的春天,便是归家之时。然而“猃狁之故”,战场莫测,归家的日期一拖再拖,“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都说回家了,回家了,从薇菜出嫩芽的春天盼到薇菜茎叶渐老的秋天,如今又盼到了风雪雨寒的冬天,可是回家的希望在哪儿呢?
“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应王的征昭他们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妻儿,离开那两情缱绻的姑娘,远赴天之边际的沙场,他们已经忘了家的模样,忘了路的方向,更不知道那等着的人是否还在原地。
哪怕有封书信送回家也好啊,哪怕只言片语的乡音到达也好啊,只是“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局瞬息万变,王令频频催战,猃狁又狡诈难防,王师的驻防地点常常需要迁移,从来都不能固定,鸿雁难传信,驿兵投无处,连音信书简都成了奢望,从此连乡音都断了。
队伍中已经有报怨的声音在四处流窜,这该死的严寒,这该死的饥饿,还有那再也压制不了的归家情切,让这群疲惫到极点的队伍处于焦躁暴动的边缘。西周王朝是奴隶制王朝,2700年前关于克制以谋取的教育只限于极少数的贵族,奴隶在那时的存在只是贵族的所属物,相当于猪牛铜器陶罐,甚至连马的价值都比不上,他们缺少最基本的教化,思想混沌暴动,是最本真的野蛮人,他们或许还不知道武力这个词,却意识到拳头和武器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他们争取到想要的东西。据载周厉王(周宣王的父亲)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周厉王为充实国库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百姓进入谋生。为防止民众纷议,周厉王又命卫巫监谤,禁止百姓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京都的民众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迫使周厉王出逃到彘(今山西霍州),至死都不能回到丰镐城。就是这样一群敢拿着铁头石箭冲进王宫驱赶他们暴虐的王的奴隶们,他们聚集起来远赴沙场抵抗猃狁,最真实的愿望就是家人及自身的和美生活。但如今,有家难归,生死难料,暴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就在此时,突然有人高歌,在这四野寂静的风雪傍晚显得格外辽阔昂扬:
那盛开着的啊,是什么花?当然是象征同袍战友手足情深的棠棣花啊。那奔驰着的车啊,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抵抗猃狁的将帅们的从乘。我们有高大雄俊的汗马,我们有制作精良的战车。可我们仍不敢安然住下?为什么?因为猃狁难防一个月就有数次恶战!雄马高大又强壮,同心协力驾驶着将帅们的战车,我们的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护。我们有斗志昂扬忠心护主的雄马,我们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制作的箭囊。可我们还必须每天戒备?为什么?因为猃狁狡诈战局紧张啊。
这歌唱得很高明,先表白了“与子同袍”割舍不断的战友情谊,又抛出精良的战备以提升战士“与有荣焉”的自豪感,同时又暗示他们不必为自身性命担忧,最后层层解析为什么“不遑启居”为什么“我戍未定”,在心理防线上消解他们因迟迟不能归家的积怨情绪。
这绝对不会是奴隶身份思归情切“忧心烈烈”的战士们所歌,如此昂扬的斗志又如此明显的劝勉,当是将帅们为安抚士气所唱。难道将帅们就是铁打的忠肝义胆,难道将帅们就不想回家,难道将帅们就没有那等着的人吗?
当然不是,只是他们受过教育,懂得克制,知道审时度势,更明白如何调动人心。最愚笨的激励是空头承诺,最无用的激励是粗暴赏罚,最高明的激励应是情感共鸣,《采薇》当是将这份共鸣发挥到极致。一层一层的利害关系已是深入人心,然后歌调陡然一转,深深地应和将士们的归家深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之时,还是杨柳多情随风依依的明媚春天。如今行走在这征途之中,却是大雪纷纷夹霜带风的严冬。我们饥寒交迫艰难地行走在这泥泞难行的道路上,满腔伤感满腔悲愤,却无人能体会,无人可深知!
这深厚苍凉的哀伤伴着这霏霏雨雪散落在战士们的脸上身上,将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击溃,深深地引起将士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排遣不散的忧伤甚至笼罩影响数千年,至今读来仍是沉甸甸的惆怅。
这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队伍最后如何,能否安然地了了归家的愿望,能否再遇那年渭水之滨的姑娘,答案都留在了2700年前空旷四寂的苍穹下。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追索,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连战连败。其子周幽王,更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的自取灭亡。“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不能人身自主完全依附大环境的遭遇下,他们的心愿注定要淹没在风沙雪雨中,引后世人无限哀伤。
我愿这哀伤只存在于诗歌中,我愿走过了这段泥泞路的他们,能如愿人生。
作者:观澜;
公众号:古风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