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 or Business
教父这部电影赞誉无数,无数到没有几个人会无聊到冒着被骂的风险去挑刺什么的,这种伟大的影片值得被赞美淹没一遍又一遍,IMDB的评分高的吓人,但是如果抱着过高期待去看这部片子,会特别累。并且这部影片及其续作相较起现在时长普遍在90-120分钟的电影来说显得冗长了一些(毕竟第一部三个小时,第二部三个半小时,第三部还没看但是估计也不短)。就好比我以前第一次看它,一段婚礼就磨平掉了我的耐心。所以放平心态,不要背太多包袱去欣赏它。
之前看过一些欧洲美食节目,似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些说道,个性分明,唯独意大利有些特别。大部分西西里人对待美食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眼中的至高无上,是妈妈的味道,而且极端的固执,他们追寻的,是重新呈现那些童年的家常味道。
意大利的家庭观念非常重,比起我们对于欧洲人普遍理性的印象来说,有点意外。这也就是我想写的这篇东西名字的由来。为什么黑手党这种秘密血腥的犯罪组织,居然是由一群家庭观念至上亲属为核心纠结而成?对外是Business,对内是family,但是那里有那么纯粹,既然是一趟浑水,拎不清的纠纷必然也会发生,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头目(教父)主持大局。
但是教父也是个人。
教父是睿智的,他也知道黑手党家族中血腥杀戮背叛充斥其中,他想让自己女儿和儿子都远离自己,教子去唱唱歌,留下必要的接班人,剩下的就是让他们远离漩涡,但是黑手党家族的宿命如同生来的诅咒,岂能说没干系就没干系,死了的悲剧也就罢了,作为活着的悲剧,女婿是为了接近家族生意而和自己女儿结婚,虽说恶人有恶报,女婿最后死在迈克的手里,但是当女儿哭嚎着找迈克的时候,迈克在她眼里不也成了恶人。
教父同样有底线的,不沾毒品是他生意上的底线,但是这种门槛低高回报的犯罪是无法阻止没有底线的贪婪的,家族会议上有人说让毒品去祸害有色人种,我去年用一年时间看了HBO的《the wire》,近百集的剧主线就是毒品,《教父》是1972年的片子,关于这一点基本说中了,黑人、拉美人和毒品带来的只是更多的犯罪和更多的暴力。
其实纵观全片一切都是宿命式的,但是宿命之中的惊喜又何尝不是惊喜,对于剧中人是,对于观众也是,能讨论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多到让我无从下手。有些慌张,但是我想说的还是东西方的差异化问题。
那么就不说家庭了,说说妥协。
相对于被直系皇权统治了太久的中国人来说,对于爱恨情仇这类的情感表述其实是直来直去的,戏曲小说艺术中的主流是黑是黑白是白。所以直至今天很多人仍然信奉非黑即白这一简单粗暴的理论,而灰色地带是背离我们主流价值观的。
而在本片中,教父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名叫“妥协”的这样一种相对高级的处理方式。这让看惯了武侠港片那类快意恩仇的广大观众来说,你让他们一下就认同教父的价值观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如果他们无法在电影播放过程中认同这种价值观,那么他们也许看不到阿尔帕西诺干掉一堆大佬那段就直接关掉看其他的去了。
西方的议会制和选举制等等都是这种妥协的产物,在力量对等的情况下,放下其他的,只谈生意,Business,理智而无情。杀子之仇都能互相打算用一个hug了事。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要为你身后的人负责,教父身后可不光有自己的妻儿,还有儿子的儿子还有儿子的老婆,在他看来,一颗子弹出去十颗子弹进来,谨慎一些好,所以在后半段退休后,他说他所信奉的是“小心”。
但是妥协只不过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所以最后能杀的,该杀的都杀了遍,这一段让我想起了无间道2里吴镇宇替老子报仇那段戏,好吧我很讨厌致敬这个词,就是抄了这一段。
不过长大了大概谁都要学会妥协,尽管嘴上不会说。
碎碎念的时间
迈克的老婆死的好惨啊。。。
迈克的前女友真的是爱他,天真的爱他。而迈克也喜欢这种天真,所以第一部,最后谁都以为要说yes人来一句no,但是放前女友身上信了也就能说通了。
全片最可怜的女儿居然是导演的妹妹演的。。。。
第三部的女儿是导演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演的,她的《迷失东京》真的很好看。
之前看过一些欧洲美食节目,似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些说道,个性分明,唯独意大利有些特别。大部分西西里人对待美食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眼中的至高无上,是妈妈的味道,而且极端的固执,他们追寻的,是重新呈现那些童年的家常味道。
意大利的家庭观念非常重,比起我们对于欧洲人普遍理性的印象来说,有点意外。这也就是我想写的这篇东西名字的由来。为什么黑手党这种秘密血腥的犯罪组织,居然是由一群家庭观念至上亲属为核心纠结而成?对外是Business,对内是family,但是那里有那么纯粹,既然是一趟浑水,拎不清的纠纷必然也会发生,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头目(教父)主持大局。
但是教父也是个人。
教父是睿智的,他也知道黑手党家族中血腥杀戮背叛充斥其中,他想让自己女儿和儿子都远离自己,教子去唱唱歌,留下必要的接班人,剩下的就是让他们远离漩涡,但是黑手党家族的宿命如同生来的诅咒,岂能说没干系就没干系,死了的悲剧也就罢了,作为活着的悲剧,女婿是为了接近家族生意而和自己女儿结婚,虽说恶人有恶报,女婿最后死在迈克的手里,但是当女儿哭嚎着找迈克的时候,迈克在她眼里不也成了恶人。
教父同样有底线的,不沾毒品是他生意上的底线,但是这种门槛低高回报的犯罪是无法阻止没有底线的贪婪的,家族会议上有人说让毒品去祸害有色人种,我去年用一年时间看了HBO的《the wire》,近百集的剧主线就是毒品,《教父》是1972年的片子,关于这一点基本说中了,黑人、拉美人和毒品带来的只是更多的犯罪和更多的暴力。
其实纵观全片一切都是宿命式的,但是宿命之中的惊喜又何尝不是惊喜,对于剧中人是,对于观众也是,能讨论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多到让我无从下手。有些慌张,但是我想说的还是东西方的差异化问题。
那么就不说家庭了,说说妥协。
相对于被直系皇权统治了太久的中国人来说,对于爱恨情仇这类的情感表述其实是直来直去的,戏曲小说艺术中的主流是黑是黑白是白。所以直至今天很多人仍然信奉非黑即白这一简单粗暴的理论,而灰色地带是背离我们主流价值观的。
而在本片中,教父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名叫“妥协”的这样一种相对高级的处理方式。这让看惯了武侠港片那类快意恩仇的广大观众来说,你让他们一下就认同教父的价值观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如果他们无法在电影播放过程中认同这种价值观,那么他们也许看不到阿尔帕西诺干掉一堆大佬那段就直接关掉看其他的去了。
西方的议会制和选举制等等都是这种妥协的产物,在力量对等的情况下,放下其他的,只谈生意,Business,理智而无情。杀子之仇都能互相打算用一个hug了事。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要为你身后的人负责,教父身后可不光有自己的妻儿,还有儿子的儿子还有儿子的老婆,在他看来,一颗子弹出去十颗子弹进来,谨慎一些好,所以在后半段退休后,他说他所信奉的是“小心”。
但是妥协只不过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所以最后能杀的,该杀的都杀了遍,这一段让我想起了无间道2里吴镇宇替老子报仇那段戏,好吧我很讨厌致敬这个词,就是抄了这一段。
不过长大了大概谁都要学会妥协,尽管嘴上不会说。
碎碎念的时间
迈克的老婆死的好惨啊。。。
迈克的前女友真的是爱他,天真的爱他。而迈克也喜欢这种天真,所以第一部,最后谁都以为要说yes人来一句no,但是放前女友身上信了也就能说通了。
全片最可怜的女儿居然是导演的妹妹演的。。。。
第三部的女儿是导演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演的,她的《迷失东京》真的很好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