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滴二十四 】究竟要如何捕捉谈话中的信息?
![]() |
第二十三讲 技能训练四:提问技术(一)
题记 | 张为娜
这是初始访谈里的第一节实操练习课,在这一讲里主要讲了四个内容:言语与非言语渠道的信息捕捉;提问相关技巧;提问的基本态度;训练:应用倾听、提问技巧收集现在的情况。
在这节课里,大家对“态度”、“收集现在情况”的感想比较多。因为涵姨在课堂中谈到咨询师眼中要没有病,没有病人,而是有人,而且涵姨在平时也很强调来访者与咨询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怎么平等呢?我的理解是:不管是病人也好、对他诊断为人格障碍也好,都只是称呼,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对它的存在持有的态度是对一种不一样的“东西”的好奇与尊重。
不过在生活中,我还真是很容易被定义和概念框住,有时甚至会被定义吓到。以前听到自恋型人格障碍,就会觉得这是很严重的障碍,很难获得恢复。但后来尝试着去理解自恋型人格的发展历程、特点、行为模式、内心地图等,就明白其实就是因为某部分缺失,加上与周围环境互动产生的结果。而每个命名,是各种特点、行为模式、内心地图组合的一个总称呼。这样一想就简单了,而且对外界也充满了好奇心。
对于收集现在情况的感想,那就直接来看看大家的分享吧。
![]() |
文 | 丁艳芬
先是有伙伴问,上次课堂里林老师讲到咨询师眼中要没有病,没有病人,而是有“人”,可是为什么在CBT的督导中,徐老师会经常使用到“病人”这个概念。
起初,我的思考会聚焦于工作情境不一样,但林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徐老师把求助者叫病人,他能不能治好人?”
这样的话,思路就逐渐清晰了:尽管语言承载了很重要的信息,但比语言和词汇更重要的是背后的观念和态度。比要不要称呼来访者“病人”更重要的问题是,咨询师是如何看待“病”、如何看待“病人”的。
记得《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疗愈力量》这本书开篇就讲到:“疾病是人的本质,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使我们变得完整。当我们重新学习症状的语言,听它说话,就能了解我们缺乏什么,进而转化疾病,迈向疗愈的道路。”
当我们内心有“生病了很可怜”、“人应该保持健康”这样的想法时,我们关于“病”和“病人”的理念已经给了自己限制。这个限制本身已经是失衡的状况了,所以即便我们不称呼来访者为“病人”,他依然会觉得羞耻和无助,要一直配合我们去当好“病人”。
所以,处理好自己内心关于“病”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尽管“病”是失衡的状态,但每一个人也都不会是绝对平衡的,所谓的“健康”也只是灵活有弹性的状况。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才有可能建立新的平衡。这样说来,“病”蕴含着希望和选择,蕴含着让“病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机会。自然是不需要“羞耻”和“可怜”的。
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效益就是我们就不需要林老师讲“提问的基本态度了”。^^
后来又有小伙伴问怎么区分医生和咨询师是“麻木”“防御”还是真的处理好了对“病”的恐惧。
也是很精彩的问题。最后大家讨论出的看法是,如果处理好了这些问题,内心相对整合的医生和咨询师,他的生命状态应该是灵动饱满有力量的。可能不是活在他人评价中的“好人”,但一定是“好玩的人”。而且一般也会成为“好玩的好人”,重点是后面这个“好人”是他自己选择的。
恩,谢谢伙伴们这么精彩地“问”,也谢谢这么林老师精彩地“点”,让一个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这么有血有肉地丰满起来。
![]() |
文 | 许文蕾
上课前,就有小伙伴给了我们一个点,为什么有些老师会把来访者称为病人,这样会不会有所不当。但是一番讨论下来才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心里过不去,之所以担心说来访者“有病”会让他受伤,但实际上,让他受伤的不是“病”本身,是我们心里对“病”的看法——觉得病人很可怜。还有一点是,我们看他可怜的态度是藏不住的,所以,我们更多要做的是自我接纳。
......
开始练习的时候也是蒙蒙的,连要收集什么信息都不清楚,基本是被来访者带着跑,她愿意给,我们就听,她要是不愿意说,我们就使劲想问题让她说。
后来才理清楚,首先要从事件(现在的状况)出发,搞清楚她的心理和生理感受(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功能,最后时间要是允许的话,还可以涉及到生活史。
尤其预约电话,时间限制比较多,整个谈话就应该围绕状况和目标。有病没病,什么病,我们能不能治?如果是情感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出了什么事,对象是谁,现在是什么情况?
......
还收获了一个知识点:电话咨询不太需要共情。因为情绪宣泄起到的作用很少还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一旦收不住情绪还会比较麻烦。其实,我们的询问已经带着共情的态度,电话咨询最要紧的是把事情说清楚。
![]() |
文 | 马娜娜
这次是跟雪丽一组,她是来访者,扮演的是孩子的父亲,可是发发现我们问了一圈,最后还是绕着孩子开展,第一轮结束,我信心满满,觉得我们搜集到了好多关于孩子的信息。在分享时刻,涵姨来了句“来访者是谁?”我们几个才恍然大悟,来访者是父亲啊!可是我们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孩子转的,反而忽略了父亲,他跑来求助,那来访者就是他啊。
就跟我在中心碰到的情况一样,来访者做过一次预约记录,还没有给她安排到咨询师,可当她再次跑到中心来的时候,说是因为室友的事情才来找我们,她一直在讲室友的事情,我也被拉到了她室友的那边,等她走了,我才发现,不对啊,她这么焦急的找我,而且找我们来说事情的也是她,我当时应该将问题聚焦在来访者的身上而不是她室友身上。再次犯了只看表面,忽略来访者话后面的真实用意。不过幸好还没有犯太严重的问题,而且在事后意识到了来访者来这里的真实目的。
其实在真个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我自己本身是有点焦虑的,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话,担心哪里触碰到对方了,怕自己说错话了,因为人家是上次预约过的来访者,又怕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而破坏了整个关系,担心在来访者还没有开始咨询我就把她与中心的链接破坏。。。。。。送走来访者,自己才长舒一口气,发现说话和提问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在有心说话的情况下,问的好了,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当然,跟对方一开始说话就应该开启共情模式,而我这次就没有做好,在一开始和对方说话时自己就已经将自身和来访者之间的感情隔离了,根本就没有试着去共情。
有些挫败,看来平时不共情的习惯和说话随心所欲不思考的习惯都需要自己刻意练练共情能力了。
![]() |
文 | 张鹏
记得上次自己心里梳理过,我们的课先从自我探索到关注来访者,再从咨询室外的规章设置走向室内的咨询交流,而现在则更近了一步,从咨询的起始——预约接听电话开始,逐步深入,逐加练习,让光秃的树干逐渐长满枝叶,让死板的树木鲜活生机。
......涵姨说的,电话预约是4~6次咨询的浓缩,是咨询的第一道关门,它既关系到来访者是否有意愿“复诊”而来,是来访者了解自己将要求助的机构的窗口,也关系到是否来访者的问题机构能否提供帮助,是筛选的重要一环,也是为以后工作提供保障的一环,非常重要,应该得以足够重视。
......
通过练习,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接电话时共情应该少一点,更多是通过提问来建立治疗关系,只要提问的态度是共情的,来访者一样能够感受到你传递的共情和热情”。
这一点很重要,在有限时间里即能了解来访者信息,又能使需要咨询的来访者有动力过来通过咨询改变现状,确实是一门功夫和技巧,平时书本上就简单的几个提问技术要点,空而不实,死而无用,而只有通过实地练习,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更明晰的东西,更具体的技巧和方法,才会有所悟,有所得,像涵姨所说“技术是练出来的,不是直接告诉的”,现在对这一点印象相当深刻,确实需要练,唯一的,只是放下那个害怕尴尬害怕发挥不好丢人的面子,该死的面子,课上完了还是没有自然的跨过这一关,以后一定要逼自己走出这一步,跨出去也许就能更有收获,也许成长的速度就会更快,更高效!加油!
![]() |
下面一讲我们将与大家分享“第二十四讲 技能训练四:提问技术(二)”。
涵一园 第四期初级技能成长班于上周六开班啦。每一年都会有很多变化,今年的班级里成人学员第一次超过了学生,团体一下子让人感到成熟很多。而且在课堂上,大家的发言和思考也是非常劲爆。究竟什么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主观世界?那怎么确定看到的那个世界是客观呢?
通过一节课的讨论,原来我们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都深深地感到:在生活中要多观察自己的主观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呈现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你的主观世界是什么呢?
转变思维方式,看见自己的主观世界、别人的主观世界,看见更多的可能,真的会让生命从此不一样。具体的您可以查阅历史消息,看水滴二~六的分享。
如果您想参加初级班,想打开主观世界,看到更多的可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感和胜任感,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现在就加入哦~~~
预知更多开班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 |
每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我们等你
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愿与您一起分享
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