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册,乡土情深
![]() |
读此书的时候不自觉地会想起那片尘封已久的乡土……那村口,那 |
这是“一个土地背负者的心灵史诗,追溯时代与生命的艰难蜕变”。《生命册》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在本书中李佩甫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
小说通过“丢儿”的眼睛,展示出了一幅城市与乡村相连的“浮世绘”。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部“人民”的批判书。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每一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直爽豪迈的骆驼变得狡猾贪婪,聪明好强的梁五方变成了靠勒索敲诈为生的流氓,博学高雅的杜秋月成了诡计多端的泼皮无赖,“爱惜羽毛”的范家福和夏小羽陷进了权利和金钱的漩涡,追求真爱的梅村在爱情面前一次又一次地枯萎。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正如在《生命册》封面上所写的“以简单写复杂,以黑暗照见光明,以欲望的轻为灵魂的重作证”。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有批判,但在一个个的悲剧中,更深层次的是对人性的关怀。李佩甫的悲剧不同于我们以往熟知的余华笔下的悲剧。同是写悲,余华的《活着》中,死亡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的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余华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读罢在震撼与情感升华的同时,内心抑郁难安;而《生命册》一书中,人物虽然可悲,但作者对其的描写透着乡土的温情。那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人物在受到权利和金钱蛊惑的同时,都具有可爱、可敬和可怜的成分,比如骆驼的侠肝义胆,卫丽的细致周到、范家福的“爱惜羽毛”。对他们的失落,作者充满了悲悯与同情。对于老家的人们,作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宝贵的品质,比如坚韧、直率、淳朴、温情,也看到了某些特质必然招致的祸患,比如梁五方的“各色”与杜秋月的“清高”,并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文革”时代群体疯狂的深层原因。
本书的基调是以繁复衬托的质朴,从世态炎凉的感悟中透出丝丝回忆的温情,也不乏对事世相和时代病的冷静审视。李佩甫就算是在写名利场的厮杀是,也在其中衬托着可触摸的理想与温情。我想,这不仅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其间更是渗透着挥之不去的对乡土的深情与眷恋。
在结构方面,本书结构巧妙,以全面、多元的视角关注改革开放前后几十年这一时期的各种历史与现实,并以乡村作为背景,描述了“城市人”在大都市艰难坎坷的心路历程;同时以一个“城市人”的角度,珍视着来自乡村的原始人性。都市与乡村,历史与现实,在李佩甫笔下相互见证。作者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透视在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中,农民“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艰难历程。
书中,典型的“逃离者”就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丢儿”了,“丢儿”在文中经历了两次逃离:第一次是摆脱农村,希望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城里人”,虽然身体摆脱了农村,但是我作为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我”的背后一直有人,背后的乡土中有无数的眼睛在盯着我,一张张“白条儿”让我很是为难,于是我接受了“骆驼”的召唤,开始了“北漂”、“下海”,远离逃避乡土的第二次逃脱,尽管彻底摆脱农村的想法始终盘旋在“我”的脑海,但是在“我”养“我”的无梁村,是我的“根”,始终无法抹去无梁村的烙印。
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引用的泰戈尔的那句话:“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丢儿”逃离农村之后发现无处可逃,,最终我们会和“丢儿”一起回归乡土,回归那我们都无法忘记的根。
文章最后一章的“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意味深长:“——在这里,我告诉你,我不是迷信。我不迷信,我所说的方法,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不是凭意念,也不是钱的问题……如果我此生找不到,就让儿子,或者是孙子去找。”我想这“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正是“丢儿”满满乡愁的外化,是他一生割舍不掉的乡土深情。是十九年养育之恩必将报答的决心,这是一个游子在心底对乡土的呐喊,是决裂之后的和解,是黑暗之处的光明。
可是结尾“我的心哭了。也许,我真的回不来了”。一个孤儿,只有乡土与自己最真挚的感情连结,“我”才那么害怕失去它,“我”多么的感激它,“我”多么地感激它,以至于“我”担心它的“不原谅”。
但此时的我们并不哀伤,在这悲伤的基调中透出了丝丝温情,结尾并没有点明“我”到底身归何处也许是件好事,因为我们知道,即使“我”的“身心”没有回归,“我”的后代一定会随着“我”的乡魂,回到“我”心心念念的乡土,回到“我”曾经极力想摆脱却挥之不去的地方,因为,那才是“根”。结尾的这个谜,结局终会美好,在悲伤中,我读出了希望。
忘“根”才是最可怕的。
所有无梁村人的故事,也都是这个村庄,这片乡土的故事;其实,整个中国的这几十年间的故事,也就是从一个小村庄变成都市的故事,无论如何变化,我们都无法忘记我们的“根”,依然在那个小山村。
既有纯真柔情,又有阴险黑暗;既有人文历史,又有悲喜情怀;既有振奋人心,又有无可奈何。《生命册》以乡土为基,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和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相信随着一页页书页的翻动,我们心中的那一片乡土深情也会渐渐明朗,在当下这样一个快速化、膨胀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快,快得已经不知道自己羁绊与牵挂的时候,阅读此书,会让我们慢下来,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我们的乡土,找寻那份淡漠已久的真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