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转山,我回来了(二)
前天,仁志吾珠又给我打电话,问我到哪里了。我告诉他,我走出来了,到德钦了。他很高兴,说他们全家都很想我,要我有时间去看看他们。我答应有时间就一定去看望他们。
思绪又回到了梅里。
2015年12月15日,下午五点的时候,我到了第一个有人的在的营地,本想打听一下永世通还有多远,结果老板是位藏民阿伯一点汉语都不懂,打了半天手势最后只打出一壶酥油茶。也罢,至少可以确定目前路没走错,喝了两碗酥油茶(说实话我倒是挺喜欢喝这咸咸的带有奶味的茶),稍作休息我又上路了。
大概一个小时后,我又在一个空的营地遇到一波正在吃晚饭的藏民。他们看到我就喊,扎西德勒。我赶紧双手合十点头回应。接着他们问我,是转经吗。我说,是。一个人吗?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叹。我笑了笑准备继续走,这时他们当中有人叫住我,说他们也是转经的,要我和他们一起走。起初我有点犹豫,后来想想自己一个人,又不认识路,结伴也不是坏事,就答应了。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每年都会来转山。会讲一点汉语的叫仁志吾珠,其余的人是他的妈妈,老丈人丈母娘,姐姐姐夫,外甥,大舅子大舅子媳妇和两个孩子,还有小姨子,一起十二个人。他们都极为热情,我刚坐下,牦牛肉油炸面条(不知道叫什么)已经塞的手里拿不下了,我也急忙拿出自己带的吃的给他们,结果只有小孩子拿了根士力架其它都都统统给推了回来。吃过牦牛肉,喝过咸咸的茶,我们一起上路了。
仁志吾珠和他外甥都懂一点点汉语,但也仅限于吃喝好坏的常用语,而其它人更是一点都不懂。我们一路就这样靠着简单语言,加上手势,加上猜测,倒也能交流的得心应手,实在是遇到难的话题,大家打哈哈也就过去了。就这样我了解到仁志吾珠二十六岁,已经转山五次了,今年是第六次来,家里有一个小孩因为太小由老婆带着,自己就代表自己的小家庭来转山了。
有了伴,而且是转过好多次的藏民,心里一下就有了底,就这样跟着他们一起说说笑笑,走走停停,倒也感觉很轻松,像是一家人出来旅游野炊,气氛很是愉悦。就这样走了两个多小时,天已经全黑了,大概八点多的时候,我们在一个营地停了下来,准备过夜明天再赶路。我们简单的吃了点东西,然后他们拿出自带的柏树叶,点燃后把要用到的床铺被子都熏一遍,应该是为了辟邪,然后就上床休息了。
天真的很冷,说是营地其实就是用塑料布搭起来的简易帐篷,风一大就有可能吹烂掉,根本挡不住寒气。我盖了两床被子,倒也不觉得冷,只是早上五点起床的时候,发现上面那层被子上有很多的冰碴子,摸起来冰冷刺透肌肤直入骨头。
我们迅速起了床,匆忙吃了点东西,就上路了。外面漆黑一片,路上都是雪,大概不到1公分厚,走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们分成了三个小队,用电筒照明,慢慢前进。后来我才知道我们住的地方离永世通还有几十分钟的路,起早就是为了赶路,至于永世通永西通,因为太黑也没看到究竟是什么样子,只知道有路过两块比较平的路段,路的一旁堆满的尼玛堆,我想那里就应该是永世通永西通吧。
我们一直走到八点多,天才大亮,又看到一片营地区,我想应该是到了马内通。在这里我们停了下来。仁志吾珠,他姐夫,他大舅子都拿出自带的经幡,往前走,走到一个小桥旁,开始挂经幡。小桥左边有一块大石头。在大石头上,还有小桥两边都已经挂了许多五彩的印着各种图案经文的经幡,风一吹便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经幡,也叫风马旗,颜色、经文和图案都有很多讲究,只是我们语言不是很通,我了解到得也不多,以后有时间再慢慢考究吧。
等他们挂完经幡后,我们开始吃早餐,餐罢后就向转山路上第一个难关——海拔4480的多克拉垭口出发。过了小桥后路开始变的难走,坡度渐陡,雪也随着海拔变高而变厚,双腿开始变得沉重,每爬十几步就开始气喘吁吁,稍微缓缓再继续爬。蜿蜒的山路在原始森林中根本看不到哪是尽头,不知道走了多少个之字,拐了多少个弯,终于在爬过一个大坡后,眼前突然一亮一大片平缓的坡地,没有树木白茫茫一片,两边是巍峨高耸的山,像是张开的怀抱,怀抱的正中间就是多克拉垭口。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无法用语言和图片来形容此时的心境,面对雄壮的大山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竟是如此的渺小,渺小到微乎其微,就算是轻微的喘息也能吹的无影踪。
垭口就在眼前了,雪也越来越厚了,基本到膝盖了。我把登山杖分了一根给仁志吾珠,他在前面开路,我们顺着他的脚印走,这样会节省一点力气。但仍然很累,肩上的背包像是突然重了好多,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迈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这时差距显出来了,仁志吾珠家几个男生,很快就爬到了垭口下面的缓坡上,而我每走三五步就要停下来休息,大口的喘气,等气息平稳了才能再次走三五步,想蜗牛一样。这时走到缓坡的仁志吾珠家的男人放下背包,跑下来接应后面的人,我的背包也叫仁志吾珠的姐夫背上了,虽然没有了重负,但我走的还是不轻松,氧气好像永远都不够用,每走一小段路都要大口大口的喘气,终于费尽了所有的力气我才爬到缓坡上。大家坐在缓坡上吃点东西稍作休息,仁志吾珠和他的外甥也把我的防潮垫和吃的东西分别分担了起来,背包的顶包也叫仁志吾珠的姐夫背上了,我背包的重量减了大概有一半。重新背起来感觉轻松了很多,很快就到了垭口的顶部,经幡挂满了整个垭口,我们要低着头弯着腰从经幡下面钻过去。翻过垭口,另一面是阴面风好大,气温明显低很多,拍照时手都冻得哆嗦,不敢多待赶紧下山。整个山坡都是白茫茫的雪,而且很陡,路上的雪都被踩硬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倒滚下山去。有时候太滑,就干脆坐在地上,用登山杖戳地往下蹴溜,就这样连滑带走大概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终于走过了陡坡,到了平缓的地段,路好走了雪也少了很多。大概下午五点的时候我们到了一片平坦宽阔的牧场,应该是咱俗塘吧。我们停下来准备在这里过夜,晚上仁志吾珠他们用自带的风干羊肉,做了一锅羊肉汤和一锅米饭,我们晚饭就是羊肉汤泡饭,我足足吃了一大碗。
咱俗塘很冷,晚上我用了自己的睡袋还加盖了一床被子,还算比较好,可是放在帐篷里的水杯第二天冻成了冰锤,背包里的湿巾冻成了板砖。
思绪又回到了梅里。
2015年12月15日,下午五点的时候,我到了第一个有人的在的营地,本想打听一下永世通还有多远,结果老板是位藏民阿伯一点汉语都不懂,打了半天手势最后只打出一壶酥油茶。也罢,至少可以确定目前路没走错,喝了两碗酥油茶(说实话我倒是挺喜欢喝这咸咸的带有奶味的茶),稍作休息我又上路了。
![]() |
大概一个小时后,我又在一个空的营地遇到一波正在吃晚饭的藏民。他们看到我就喊,扎西德勒。我赶紧双手合十点头回应。接着他们问我,是转经吗。我说,是。一个人吗?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叹。我笑了笑准备继续走,这时他们当中有人叫住我,说他们也是转经的,要我和他们一起走。起初我有点犹豫,后来想想自己一个人,又不认识路,结伴也不是坏事,就答应了。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每年都会来转山。会讲一点汉语的叫仁志吾珠,其余的人是他的妈妈,老丈人丈母娘,姐姐姐夫,外甥,大舅子大舅子媳妇和两个孩子,还有小姨子,一起十二个人。他们都极为热情,我刚坐下,牦牛肉油炸面条(不知道叫什么)已经塞的手里拿不下了,我也急忙拿出自己带的吃的给他们,结果只有小孩子拿了根士力架其它都都统统给推了回来。吃过牦牛肉,喝过咸咸的茶,我们一起上路了。
仁志吾珠和他外甥都懂一点点汉语,但也仅限于吃喝好坏的常用语,而其它人更是一点都不懂。我们一路就这样靠着简单语言,加上手势,加上猜测,倒也能交流的得心应手,实在是遇到难的话题,大家打哈哈也就过去了。就这样我了解到仁志吾珠二十六岁,已经转山五次了,今年是第六次来,家里有一个小孩因为太小由老婆带着,自己就代表自己的小家庭来转山了。
![]() |
有了伴,而且是转过好多次的藏民,心里一下就有了底,就这样跟着他们一起说说笑笑,走走停停,倒也感觉很轻松,像是一家人出来旅游野炊,气氛很是愉悦。就这样走了两个多小时,天已经全黑了,大概八点多的时候,我们在一个营地停了下来,准备过夜明天再赶路。我们简单的吃了点东西,然后他们拿出自带的柏树叶,点燃后把要用到的床铺被子都熏一遍,应该是为了辟邪,然后就上床休息了。
天真的很冷,说是营地其实就是用塑料布搭起来的简易帐篷,风一大就有可能吹烂掉,根本挡不住寒气。我盖了两床被子,倒也不觉得冷,只是早上五点起床的时候,发现上面那层被子上有很多的冰碴子,摸起来冰冷刺透肌肤直入骨头。
我们迅速起了床,匆忙吃了点东西,就上路了。外面漆黑一片,路上都是雪,大概不到1公分厚,走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们分成了三个小队,用电筒照明,慢慢前进。后来我才知道我们住的地方离永世通还有几十分钟的路,起早就是为了赶路,至于永世通永西通,因为太黑也没看到究竟是什么样子,只知道有路过两块比较平的路段,路的一旁堆满的尼玛堆,我想那里就应该是永世通永西通吧。
我们一直走到八点多,天才大亮,又看到一片营地区,我想应该是到了马内通。在这里我们停了下来。仁志吾珠,他姐夫,他大舅子都拿出自带的经幡,往前走,走到一个小桥旁,开始挂经幡。小桥左边有一块大石头。在大石头上,还有小桥两边都已经挂了许多五彩的印着各种图案经文的经幡,风一吹便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经幡,也叫风马旗,颜色、经文和图案都有很多讲究,只是我们语言不是很通,我了解到得也不多,以后有时间再慢慢考究吧。
![]() |
等他们挂完经幡后,我们开始吃早餐,餐罢后就向转山路上第一个难关——海拔4480的多克拉垭口出发。过了小桥后路开始变的难走,坡度渐陡,雪也随着海拔变高而变厚,双腿开始变得沉重,每爬十几步就开始气喘吁吁,稍微缓缓再继续爬。蜿蜒的山路在原始森林中根本看不到哪是尽头,不知道走了多少个之字,拐了多少个弯,终于在爬过一个大坡后,眼前突然一亮一大片平缓的坡地,没有树木白茫茫一片,两边是巍峨高耸的山,像是张开的怀抱,怀抱的正中间就是多克拉垭口。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无法用语言和图片来形容此时的心境,面对雄壮的大山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竟是如此的渺小,渺小到微乎其微,就算是轻微的喘息也能吹的无影踪。
![]() |
垭口就在眼前了,雪也越来越厚了,基本到膝盖了。我把登山杖分了一根给仁志吾珠,他在前面开路,我们顺着他的脚印走,这样会节省一点力气。但仍然很累,肩上的背包像是突然重了好多,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迈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这时差距显出来了,仁志吾珠家几个男生,很快就爬到了垭口下面的缓坡上,而我每走三五步就要停下来休息,大口的喘气,等气息平稳了才能再次走三五步,想蜗牛一样。这时走到缓坡的仁志吾珠家的男人放下背包,跑下来接应后面的人,我的背包也叫仁志吾珠的姐夫背上了,虽然没有了重负,但我走的还是不轻松,氧气好像永远都不够用,每走一小段路都要大口大口的喘气,终于费尽了所有的力气我才爬到缓坡上。大家坐在缓坡上吃点东西稍作休息,仁志吾珠和他的外甥也把我的防潮垫和吃的东西分别分担了起来,背包的顶包也叫仁志吾珠的姐夫背上了,我背包的重量减了大概有一半。重新背起来感觉轻松了很多,很快就到了垭口的顶部,经幡挂满了整个垭口,我们要低着头弯着腰从经幡下面钻过去。翻过垭口,另一面是阴面风好大,气温明显低很多,拍照时手都冻得哆嗦,不敢多待赶紧下山。整个山坡都是白茫茫的雪,而且很陡,路上的雪都被踩硬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倒滚下山去。有时候太滑,就干脆坐在地上,用登山杖戳地往下蹴溜,就这样连滑带走大概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终于走过了陡坡,到了平缓的地段,路好走了雪也少了很多。大概下午五点的时候我们到了一片平坦宽阔的牧场,应该是咱俗塘吧。我们停下来准备在这里过夜,晚上仁志吾珠他们用自带的风干羊肉,做了一锅羊肉汤和一锅米饭,我们晚饭就是羊肉汤泡饭,我足足吃了一大碗。
![]() |
咱俗塘很冷,晚上我用了自己的睡袋还加盖了一床被子,还算比较好,可是放在帐篷里的水杯第二天冻成了冰锤,背包里的湿巾冻成了板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