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圣诞,我在伦敦。
来伦敦过圣诞这个决定,实在是临时起意。月初的时候,因为北京和上海的雾霾,我临时决定改票,推迟两个月再回国续美签,顺便还可以在家过农历新年。改票的时候土航的工作人员说我已经有三万里程在卡里了,我就想说要不圣诞就去哪里玩一下吧,反正伊斯坦布尔也不会大肆庆祝圣诞节。最后选了伦敦是因为我美签和申根签都过期了,也去不了其他地方。所以我就花了两万里程,付了税费,然后定了伊城到伦敦的圣诞往返机票。临走前一天我才收拾行李,也没带什么,几件厚衣服和一个洗漱包,丢进行李箱隔天就启程了。
欧洲去了这么多城市,要我说,伦敦还是第一个我觉得不在这里工作的话,自己没办法生存下去的地方。据说挪威跟瑞士会更贵,可是我没去过这两个地方,我在斯德哥尔摩也待过一个下午,虽然贵但毕竟只是一个下午所以也没太大感觉。但每次来伦敦,搭上地铁就觉得心惊胆颤,哈哈大概这就是屌丝的悲哀吧。在伦敦买东西也不便宜,所以也都不知道那些伦敦代购到底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好多品牌的价格根本就是跟中国差不多,有一些牌子明明产地就是英国,在伦敦却比伊斯坦布尔都还卖得贵。我在Airbnb上定了一个相对便宜的房间,但住八个晚上,已经是我伊城公寓一个月的房租。
但好像你还真的没办法讨厌起伦敦来。
首先我真是我去过最有礼貌的城市了,你在街上停下来,甚至都还不需要求助,就会有人主动过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我在伦敦的房东说她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觉得巴黎浪漫,因为她觉得法国人真是又粗俗又无礼,大概她在巴黎街头求助的时候也得到过别人的冷遇吧。但这样的事情好像真的不会在伦敦发生,所有的人好像都彬彬有礼的,我去影院,问一张《卡罗尔》的成人票多少钱,售票员说“先生抱歉,我们这没有《卡罗尔》,最近的一家在科文花园,你得去那儿买。”我准备走了,她又说“您等一下,让我问问科文花园的影院在哪条街上,这样你就不会迷路了。”一点也没有不耐烦的情绪,她主动帮我解决了我甚至没有提出的问题。
快到科文花园的时候,下起伦敦标志性的“十分钟小雨”来,于是我急冲冲跑进电影院,实在有些狼狈。电影院就一个经理和两个老阿姨,一个负责打扫,一个负责售票兼售爆米花,也不知道是圣诞节才人手不足还是一直都如此。到达的时候是12:40分,刚好赶上12:45分的《卡罗尔》。经理看我急冲冲的样子,还特意跟我说不用着急,“前边广告长的很呢”。买票的时候,他们说一张成人票9磅(87元)。我有好多的电影想在伦敦看完,所以如果每张都花87块的话简直就会破产。于是我便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便宜些,办个会员卡什么的,经理笑了一笑说,“我给你一张学生票吧。”
就是这样,圣诞节里的伦敦让人心里暖烘烘的。
我先是住在Marble Arch地铁站附近,非常中心的地方,但因为房子实在是有点脏兮兮的,房东人又在法国过圣诞,于是我就决定搬到Shorditch去,新换的房子干净舒服得很,全新装修,还带一个小花园。房子里竟然住着三个土耳其人,两个趁着圣诞假期回伊城了,剩下一个女孩,也是刚从伊城过来两年不到。这里比起市区来要安静很多,没有特别多的游客,但Shorditch可以淘到超多好看的独立设计,有一家店的毛衣我全部都想买下来,不过很显然我并没有那么多钱。平安夜的时候,我跟房东之一的女孩留在家里度过,晚餐是中式炒面,我们还在玛莎买了一些圣诞节特制的派。简简单单,反正也并不是我们两个人的节日。
刚搬来的前两天我的生活都超简单,起床了就先洗个澡,然后自己弄个早餐,等吃饱了我就出门。出门之后我就往利物浦街的方向走,第一天走了一个多小时,边听边走竟然走到了SOHO;第二天也差不多,走到了伦敦大桥,从南华克再绕回来,虽然还不是Boxing day,但平安夜那天开始,就已经有商场蠢蠢欲动在打折了。可惜银联卡在这边并不如美国和土耳其方便,好像并没有什么固定合作的银行,连汇丰都不能取。街边有些取款机,每次取款要收1.85-1.99磅手续费,取款的时候还有限制,有几天我能取100磅,有几天是50磅,好像完全就看机器心情。House of Fraser还不支持刷银联,所以看中了一些东西也买不了。
我在土耳其开了新的银行账户,申请了万事达卡,虽然出发前还没寄到家,但下次旅行估计就可以用上了。
13年我第一次出国旅行,那一年的圣诞是在加州,公路旅行,我记得平安夜我也重感冒,那天晚上我们还从圣芭芭拉开车到洛杉矶去接另一个小伙伴。那天下午,我在圣芭芭拉的科颜氏买了很多东西,导购的小姐非常喜欢我(当然大概是因为我买了很多),说下次回来圣芭芭拉的话,一定要回来看看她。但是那天我们离开后我就再也没回去过了。不知道为什么,两年之间我常常会想起这位导购小姐,也常常想自己下一次在加州会是什么时候。倒也不是说我真的这么想念这位导购小姐,只是那种“这辈子这个人你可能只能见上一面”的感觉,莫名其妙让人觉得很伤感。
很多人旅行好像都喜欢选择新的目的地,一般不会再去去过的地方。比如我第一次去伊斯坦布尔是跟一个叫大盆的豆瓣友邻,后来我陆陆续续回来了六七次,现在移居到这里,但她却再也没回来过。她也很喜欢伊斯坦布尔,但是她说她的假期有限,所以如果有新的假期要出去旅行,她想去新的地方更多一点。我倒是很喜欢回到去过的城市,所以这次回来了伦敦。上一回在欧洲,原想着要去些新的地方,但去完伦敦和希腊就想说,要不回去布达佩斯看看吧,突然想看看过了八个月后,以前走过的街区会是什么样子。而且如果能见到第一次旅行时见过面的人,我就会觉得很开心,就会觉得“这个人这辈子我不只是见了一面”,因为这个而感到很开心。
去年的时候,圣诞节我在罗马,准确来说是梵蒂冈城,我跟一个瑞典的朋友,和两千个虔诚的基督徒坐在圣彼得广场,看着大屏幕里的教皇完成传统的平安夜庆典。但可惜,今年我的美签和申根都过期了,签证真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情。好在回来伦敦现在看来也是不错的选择,总的来说,这就是我今年的圣诞节了,一个人在伦敦。
不知道现在在看文章的你身在哪里,希望你也过得好,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欧洲去了这么多城市,要我说,伦敦还是第一个我觉得不在这里工作的话,自己没办法生存下去的地方。据说挪威跟瑞士会更贵,可是我没去过这两个地方,我在斯德哥尔摩也待过一个下午,虽然贵但毕竟只是一个下午所以也没太大感觉。但每次来伦敦,搭上地铁就觉得心惊胆颤,哈哈大概这就是屌丝的悲哀吧。在伦敦买东西也不便宜,所以也都不知道那些伦敦代购到底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好多品牌的价格根本就是跟中国差不多,有一些牌子明明产地就是英国,在伦敦却比伊斯坦布尔都还卖得贵。我在Airbnb上定了一个相对便宜的房间,但住八个晚上,已经是我伊城公寓一个月的房租。
但好像你还真的没办法讨厌起伦敦来。
首先我真是我去过最有礼貌的城市了,你在街上停下来,甚至都还不需要求助,就会有人主动过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我在伦敦的房东说她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觉得巴黎浪漫,因为她觉得法国人真是又粗俗又无礼,大概她在巴黎街头求助的时候也得到过别人的冷遇吧。但这样的事情好像真的不会在伦敦发生,所有的人好像都彬彬有礼的,我去影院,问一张《卡罗尔》的成人票多少钱,售票员说“先生抱歉,我们这没有《卡罗尔》,最近的一家在科文花园,你得去那儿买。”我准备走了,她又说“您等一下,让我问问科文花园的影院在哪条街上,这样你就不会迷路了。”一点也没有不耐烦的情绪,她主动帮我解决了我甚至没有提出的问题。
快到科文花园的时候,下起伦敦标志性的“十分钟小雨”来,于是我急冲冲跑进电影院,实在有些狼狈。电影院就一个经理和两个老阿姨,一个负责打扫,一个负责售票兼售爆米花,也不知道是圣诞节才人手不足还是一直都如此。到达的时候是12:40分,刚好赶上12:45分的《卡罗尔》。经理看我急冲冲的样子,还特意跟我说不用着急,“前边广告长的很呢”。买票的时候,他们说一张成人票9磅(87元)。我有好多的电影想在伦敦看完,所以如果每张都花87块的话简直就会破产。于是我便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便宜些,办个会员卡什么的,经理笑了一笑说,“我给你一张学生票吧。”
就是这样,圣诞节里的伦敦让人心里暖烘烘的。
我先是住在Marble Arch地铁站附近,非常中心的地方,但因为房子实在是有点脏兮兮的,房东人又在法国过圣诞,于是我就决定搬到Shorditch去,新换的房子干净舒服得很,全新装修,还带一个小花园。房子里竟然住着三个土耳其人,两个趁着圣诞假期回伊城了,剩下一个女孩,也是刚从伊城过来两年不到。这里比起市区来要安静很多,没有特别多的游客,但Shorditch可以淘到超多好看的独立设计,有一家店的毛衣我全部都想买下来,不过很显然我并没有那么多钱。平安夜的时候,我跟房东之一的女孩留在家里度过,晚餐是中式炒面,我们还在玛莎买了一些圣诞节特制的派。简简单单,反正也并不是我们两个人的节日。
刚搬来的前两天我的生活都超简单,起床了就先洗个澡,然后自己弄个早餐,等吃饱了我就出门。出门之后我就往利物浦街的方向走,第一天走了一个多小时,边听边走竟然走到了SOHO;第二天也差不多,走到了伦敦大桥,从南华克再绕回来,虽然还不是Boxing day,但平安夜那天开始,就已经有商场蠢蠢欲动在打折了。可惜银联卡在这边并不如美国和土耳其方便,好像并没有什么固定合作的银行,连汇丰都不能取。街边有些取款机,每次取款要收1.85-1.99磅手续费,取款的时候还有限制,有几天我能取100磅,有几天是50磅,好像完全就看机器心情。House of Fraser还不支持刷银联,所以看中了一些东西也买不了。
我在土耳其开了新的银行账户,申请了万事达卡,虽然出发前还没寄到家,但下次旅行估计就可以用上了。
13年我第一次出国旅行,那一年的圣诞是在加州,公路旅行,我记得平安夜我也重感冒,那天晚上我们还从圣芭芭拉开车到洛杉矶去接另一个小伙伴。那天下午,我在圣芭芭拉的科颜氏买了很多东西,导购的小姐非常喜欢我(当然大概是因为我买了很多),说下次回来圣芭芭拉的话,一定要回来看看她。但是那天我们离开后我就再也没回去过了。不知道为什么,两年之间我常常会想起这位导购小姐,也常常想自己下一次在加州会是什么时候。倒也不是说我真的这么想念这位导购小姐,只是那种“这辈子这个人你可能只能见上一面”的感觉,莫名其妙让人觉得很伤感。
很多人旅行好像都喜欢选择新的目的地,一般不会再去去过的地方。比如我第一次去伊斯坦布尔是跟一个叫大盆的豆瓣友邻,后来我陆陆续续回来了六七次,现在移居到这里,但她却再也没回来过。她也很喜欢伊斯坦布尔,但是她说她的假期有限,所以如果有新的假期要出去旅行,她想去新的地方更多一点。我倒是很喜欢回到去过的城市,所以这次回来了伦敦。上一回在欧洲,原想着要去些新的地方,但去完伦敦和希腊就想说,要不回去布达佩斯看看吧,突然想看看过了八个月后,以前走过的街区会是什么样子。而且如果能见到第一次旅行时见过面的人,我就会觉得很开心,就会觉得“这个人这辈子我不只是见了一面”,因为这个而感到很开心。
去年的时候,圣诞节我在罗马,准确来说是梵蒂冈城,我跟一个瑞典的朋友,和两千个虔诚的基督徒坐在圣彼得广场,看着大屏幕里的教皇完成传统的平安夜庆典。但可惜,今年我的美签和申根都过期了,签证真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情。好在回来伦敦现在看来也是不错的选择,总的来说,这就是我今年的圣诞节了,一个人在伦敦。
不知道现在在看文章的你身在哪里,希望你也过得好,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