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自學可以成才
自學可以成才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日在黃石市委宣傳部召開的全市青年幹部及社會青年大會上演講)
從清代光緒末年設立京師大學堂之日起,我國才出現大學,到現在還衹有八十多年的時間。而中華民族已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其間湧現出不少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科學家、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大史學家,有些還成了今天全世界的文化名人,他們何嘗住過什麼大學。近幾十年來,各省都紛紛設立了大學,從全國範圍來看,數量已經不少了。但是事實證明,學校可以造就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學校。所以在自然科學方面和社會科學方面,還有不少專家學者,役有上過大學,而是由努力自學取得成功的。考之于古、證之于今,自學可以成才,可以深信無疑了。我們的國家面積大、人口多,想争取大多數人能上大學,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國家為了廣開才路,近年積極鼓勵自學,並且及時甄別考試,量才錄用。青年人衹要在自學方面取得了成績,不怕没有前途,水到渠成,自有出頭之日。但是千千萬萬的人都在自學,却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這種差別,全决定于自己。自己既下定決心,走自學成才的路,便要具備一苦、二勤、三多、四不、五有的精神,努力不懈地幹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
所謂一苦,便是苦學。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都是勤學苦練而成的。例如球術、武功、雜技、唱歌、演戲、寫字、作畫,乃至百工技藝,哪一門不靠苦練呢?自學更是如此。研究自然科學,必有一定的科技設備和實習場所,自學比較有一定困難。至于研究社會科學,一方面凭藉大量白紙黑字的圖書,另一方面注意社會事物的調查研究,有了這二者,便可進行自學。根據初步瞭解,近年努力自學的青年,從事于社會科學特別是中國文學、歷史的研究工作的比較多,這是很自然的。談到自學中國文史,更非苦練不可。看、讀、寫、作四者,必須日有定程,鍥而不捨。看書、讀文、寫字、習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如果開始下決心把基本功練好,對自學成才,將起着很大的作用。
所謂二勤,一是勤于求教,二是勤跑圖書館。自學貴在虛心,不知則問,謙謹求教,切不可以問人為恥。一個人的知識有限,如果勤于求教,便可取得更多的知識;即使是比自己年齡小、職位低的人,由于你虚心好問,也會主動地幫助你,解答你所不知的東西。古人所稱“好問則裕”、“不恥下問”,便是這個意思。假若你年紀大了,便不屑問人,人家也不便指出你的無知而主動告訴你,那是多麼痛苦的事!宜趁青年時期,多問人,多求教。至于書籍,私人儲備不多,全靠從圖書館或單位資料室借閱。公家收藏的書多,如果遇着研究一個問題必須參考資料時,衹有勤跑圖書館,才能解决問題。凡是看一遍便丟下的書,私人可以少買。青年人要注意購取的便是字典、辭典、索引、年表之類的工具書,這些都是你的老師。遇有疑難,可直接問它,馬上能得到答案,對于你閱讀羣書,提供了很大方便。
所謂三多,便是多練基本功,多讀有用書,多接近通人。基本功練不好,在許多方面是會吃虧的。例如學文史的,本國字都寫不好,筆畫錯亂潦草,使人看了難于辨認,比讀甲骨文還難;文筆也不通順,偶和社會上有學問的長者通信,十句話便有兩三句不通,幾十個字中間,便有不少別字。社會上把你的文化水平看得一清二楚,便直接影響你的前程,這關係還不大嗎?書籍雖多,但要分清有用與無用。在人人必讀的書中有些可以發越志氣、增長知識的,便是有用,那些包含消極因素很多,可使人頹廢墮落的,便是無用。所以必須有别擇去取的能力,才不致枉費時間和精力。至于接近通人,這是自學已經取得初步成績以後的事,更要謙虛謹慎,以前輩長者之禮尊敬他,而自處于後學晚輩的地位。在你已有的基礎上,如果能得到名家指點,自然事半功倍。
所謂四不,即不晏起,不近煙酒,不濫費時間,不看無益之書。俗話說:“早起三朝當一工”,是很有道理的。由于清晨寂靜,空氣新鮮,頭腦清爽,宜于伏案自學,積累三個早晨的功力,便可抵當一天的工作量。如果夜眠很晚,太早便起不來,不如養成早睡的習慣,把深夜的工夫移到清晨去,這是很合算的。有志讀書,先必强身。有了好的身體精神,才能耐苦持久。煙酒是損害健康最厲害的東西,青年人如果早已沾染了這一惡習的,宜下決心戒絕。没有這一嗜好的,不要隨便沾染。平日自學抓得很緊,便没有時間去閒談、閒逛,並宜减少無謂應酬和酒食徵逐,以免濫費光陰,使能集中時間精力,專心自學。平日對于思想不健康的小說以及充滿消極情緒的詩詞,少看少讀,有些可以完全拒絕,以免無益之妨害有益。
所謂五有,即有恒心,有毅力,有耐性,有信念,有傻氣。有恒心才能工作持久,有毅力才能勇往直前,有耐性才能不避煩勞,有信念才能堅定不移,有傻氣才能攻難取勝。這五者又互相聯繫,缺一不可。假若在自學過程中,一暴十寒,這是由于没有恒心;遇難思退,這是由于没有毅力;見易欲徙,這是由于没有耐性;常恐無成,這是由于没有信念;不敢攻堅,這是由于没有傻氣。傻氣便是愚公移山精神,在五者中尤為重要。明知那一工作不容易做,但認識到做了以後,一定可以取得較大的成果,便斷然為之而不疑,不計成敗,勇往直前,這便是傻氣。有了這種精神,無論是讀大部頭書,研究精深問題,都能舉重若輕,容易取得成果。至于恒心、毅力、耐性、信念四者,是做任何工作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準備。用之于自學,尤為切要。
以上所談,僅僅是我平生努力自學的點滴經驗,簡略地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在今天參加大會聽講的五六百個青年中,不可能没有豪傑英奇之士,衹是尚未成熟设有被發現罷了。古人常稱“後生可畏”,便是指出青年人的前途不可估量,值得人們敬畏。青年人的成長壯大,全靠努力學習,以充實自己的才智。遠在戰國時期,有一個人要求從孟軻受業,孟子回答道:“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這幾句話,一直到現在,對有志自學的青年,還有實際指導意義。大抵學問之事,全靠自己鑽研,不要着急没有老師指導。衹要刻苦用功,便可從書中找出許多方法來指導你的學習,這就是最好的老師。所謂“愈讀愈有門徑”,却不是一句空話。古往今來自學成才的著名人物,都是你們學習的好榜樣,也就是好老師。應該堅定“有為者亦若是”的信心,努力追趕他們並超過他們,這才算是有志氣。明清之際有位學者叫夏完淳,年龄很小,成就很大,死時還衹十七歲。留下許多篇章,反映了那個時期的史實,至今學術界還肯定他是一位出色的史學家。三國時期魏人王弼,研究《周易》、《老子》、《莊子》之學,至為精湛,死時還衹二十四歲。所著《周易注》、《老子注》,至今保存完好,仍為學術界所重視。凡是讀了他的著作的人,莫不歎其精博,大家稱頌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學家。清初康熙年問的納蘭性德,文學修養極高,尤善填詞,所謂《納蘭詞》,流布遠近,膾炙人口,莫不稱他焉大文學家,死時才三十一歲。從這些事實,可知“學不論年”的觀點,得到了確切證明。一個人學業的成就,不是决定于年齡的大小。有些人天資較高,年輕早熟;有些人不自振奮,到老無成。千差萬別,不可一概而論。有志自學的青年,既不可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衹要用一苦、二勤、三多、四不、五有的精神,發揮主觀能動性,脚踏實地,循序漸進,搞它三五年,自可至于小成。不論參加自學考試錄取與否,繼續努力,可望大成。我謹祝願大家在自學道路上勝利前進,取得成功!
附:自學成才論
張舜徽
(上)
自古有國家者,創制立法,多為中人而設。《記》曰:“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又曰:“夫禮,所以制中也。”古人所謂禮,自指一切制度儀文而言。定禮之初,不使太過,不使不及,大抵悉就中人所能共知共行者立為法度,高才者俯以就之,低能者仰以求之,而無“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之患。蓋人群中以中資之人為最多,故創制立法,悉必以中人所能行者為准也。萬事皆然,而培育、選拔人才之法,亦莫能外焉。
自隋唐以至清末,行科舉之制達一千三百餘年之久,而事實昭示於世:科舉可以選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科舉。以高才異能,不屑就範,而所遺者猶多也。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迄於今將百年矣,而事實昭示於世:學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學校。以出類拔萃之士,不必皆肄業於學校,而奮起自學以成其才者濟濟也。曠觀中外歷史,不少傑出人物,如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層出不已,多由刻苦自學取得成功,不為當時制度所束縛,而超然拔出於藩籬之外。
自來豪傑之士,固未有為當時制度所困者,此其所以可貴也。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此是何等氣象!讀之令人神往。今夫有志之士,若能奮發於學校之外,黽勉自學,鍥而不舍,以卒底於大成,而嘐叨然曰:“待學校而後興者,凡民也;豪傑之士,雖無學校猶興。”豈非廓然開朗、有志有為之偉丈夫哉!
(下)
士之立志奮厲自學,欲有所成者,非特不可高視闊步、睥睨一世也,而必小心謹慎,卑以自牧,埋頭刻苦以求之也。荀卿有言:“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豈不信然!
自來魁奇之士,鮮不為造物所厄。值其尚未得志之時,身處逆境,不為之動,且能順應而忍受之。志不挫則氣不餒,志與氣足以禦困而致亨,此大人之事也。蓋天之於人,凡所以屈抑而挫折之者,將有所成,非有所忌也。其或感奮而興,或憂傷以死,則視所稟之堅脆,能受此屈抑挫折與否耳。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今豪傑之士,誦斯言以自奮厲,克底於成者,何可勝數!其具體國經野之才,濟世安民之略,如歷代大政治家之所為,姑置勿言;言其刻苦治學,卒成一代儒宗者,若明代大思想家王艮,一灶丁耳,處境貧困,而志學益堅,自強不息,後竟成為明代理學家開宗立派之人物。清初婺源汪紱,自力於學,家貧無以自活,乃之江西景德鎮,為燒窰者傭工,以畫碗自給。旦夕作苦,不廢讀書。後竟著書數十種,教書數十年,成為遠近仰慕之大師。乾隆中,江都汪中,幼苦孤貧,隨母行乞於外,稍長,入書肆為學徒,因乘暇取店中書讀之,因得博覽群書,學識淵廣,終成為當時第一流通儒,為世所尊。
若斯數家,特立拔起,可謂豪傑之士矣。近世列邦人才輩出,其出身工農,不經師授,而成為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者,尤不可勝數。有為者,亦若是。士患無弘遠之志,不能耐苦耳。茍有志於斯矣,而能濟之以毅力、恆心,積微末以至高大,何往而不可以自成其才哉!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日在黃石市委宣傳部召開的全市青年幹部及社會青年大會上演講)
從清代光緒末年設立京師大學堂之日起,我國才出現大學,到現在還衹有八十多年的時間。而中華民族已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其間湧現出不少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科學家、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大史學家,有些還成了今天全世界的文化名人,他們何嘗住過什麼大學。近幾十年來,各省都紛紛設立了大學,從全國範圍來看,數量已經不少了。但是事實證明,學校可以造就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學校。所以在自然科學方面和社會科學方面,還有不少專家學者,役有上過大學,而是由努力自學取得成功的。考之于古、證之于今,自學可以成才,可以深信無疑了。我們的國家面積大、人口多,想争取大多數人能上大學,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國家為了廣開才路,近年積極鼓勵自學,並且及時甄別考試,量才錄用。青年人衹要在自學方面取得了成績,不怕没有前途,水到渠成,自有出頭之日。但是千千萬萬的人都在自學,却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這種差別,全决定于自己。自己既下定決心,走自學成才的路,便要具備一苦、二勤、三多、四不、五有的精神,努力不懈地幹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
所謂一苦,便是苦學。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都是勤學苦練而成的。例如球術、武功、雜技、唱歌、演戲、寫字、作畫,乃至百工技藝,哪一門不靠苦練呢?自學更是如此。研究自然科學,必有一定的科技設備和實習場所,自學比較有一定困難。至于研究社會科學,一方面凭藉大量白紙黑字的圖書,另一方面注意社會事物的調查研究,有了這二者,便可進行自學。根據初步瞭解,近年努力自學的青年,從事于社會科學特別是中國文學、歷史的研究工作的比較多,這是很自然的。談到自學中國文史,更非苦練不可。看、讀、寫、作四者,必須日有定程,鍥而不捨。看書、讀文、寫字、習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如果開始下決心把基本功練好,對自學成才,將起着很大的作用。
所謂二勤,一是勤于求教,二是勤跑圖書館。自學貴在虛心,不知則問,謙謹求教,切不可以問人為恥。一個人的知識有限,如果勤于求教,便可取得更多的知識;即使是比自己年齡小、職位低的人,由于你虚心好問,也會主動地幫助你,解答你所不知的東西。古人所稱“好問則裕”、“不恥下問”,便是這個意思。假若你年紀大了,便不屑問人,人家也不便指出你的無知而主動告訴你,那是多麼痛苦的事!宜趁青年時期,多問人,多求教。至于書籍,私人儲備不多,全靠從圖書館或單位資料室借閱。公家收藏的書多,如果遇着研究一個問題必須參考資料時,衹有勤跑圖書館,才能解决問題。凡是看一遍便丟下的書,私人可以少買。青年人要注意購取的便是字典、辭典、索引、年表之類的工具書,這些都是你的老師。遇有疑難,可直接問它,馬上能得到答案,對于你閱讀羣書,提供了很大方便。
所謂三多,便是多練基本功,多讀有用書,多接近通人。基本功練不好,在許多方面是會吃虧的。例如學文史的,本國字都寫不好,筆畫錯亂潦草,使人看了難于辨認,比讀甲骨文還難;文筆也不通順,偶和社會上有學問的長者通信,十句話便有兩三句不通,幾十個字中間,便有不少別字。社會上把你的文化水平看得一清二楚,便直接影響你的前程,這關係還不大嗎?書籍雖多,但要分清有用與無用。在人人必讀的書中有些可以發越志氣、增長知識的,便是有用,那些包含消極因素很多,可使人頹廢墮落的,便是無用。所以必須有别擇去取的能力,才不致枉費時間和精力。至于接近通人,這是自學已經取得初步成績以後的事,更要謙虛謹慎,以前輩長者之禮尊敬他,而自處于後學晚輩的地位。在你已有的基礎上,如果能得到名家指點,自然事半功倍。
所謂四不,即不晏起,不近煙酒,不濫費時間,不看無益之書。俗話說:“早起三朝當一工”,是很有道理的。由于清晨寂靜,空氣新鮮,頭腦清爽,宜于伏案自學,積累三個早晨的功力,便可抵當一天的工作量。如果夜眠很晚,太早便起不來,不如養成早睡的習慣,把深夜的工夫移到清晨去,這是很合算的。有志讀書,先必强身。有了好的身體精神,才能耐苦持久。煙酒是損害健康最厲害的東西,青年人如果早已沾染了這一惡習的,宜下決心戒絕。没有這一嗜好的,不要隨便沾染。平日自學抓得很緊,便没有時間去閒談、閒逛,並宜减少無謂應酬和酒食徵逐,以免濫費光陰,使能集中時間精力,專心自學。平日對于思想不健康的小說以及充滿消極情緒的詩詞,少看少讀,有些可以完全拒絕,以免無益之妨害有益。
所謂五有,即有恒心,有毅力,有耐性,有信念,有傻氣。有恒心才能工作持久,有毅力才能勇往直前,有耐性才能不避煩勞,有信念才能堅定不移,有傻氣才能攻難取勝。這五者又互相聯繫,缺一不可。假若在自學過程中,一暴十寒,這是由于没有恒心;遇難思退,這是由于没有毅力;見易欲徙,這是由于没有耐性;常恐無成,這是由于没有信念;不敢攻堅,這是由于没有傻氣。傻氣便是愚公移山精神,在五者中尤為重要。明知那一工作不容易做,但認識到做了以後,一定可以取得較大的成果,便斷然為之而不疑,不計成敗,勇往直前,這便是傻氣。有了這種精神,無論是讀大部頭書,研究精深問題,都能舉重若輕,容易取得成果。至于恒心、毅力、耐性、信念四者,是做任何工作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準備。用之于自學,尤為切要。
以上所談,僅僅是我平生努力自學的點滴經驗,簡略地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在今天參加大會聽講的五六百個青年中,不可能没有豪傑英奇之士,衹是尚未成熟设有被發現罷了。古人常稱“後生可畏”,便是指出青年人的前途不可估量,值得人們敬畏。青年人的成長壯大,全靠努力學習,以充實自己的才智。遠在戰國時期,有一個人要求從孟軻受業,孟子回答道:“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這幾句話,一直到現在,對有志自學的青年,還有實際指導意義。大抵學問之事,全靠自己鑽研,不要着急没有老師指導。衹要刻苦用功,便可從書中找出許多方法來指導你的學習,這就是最好的老師。所謂“愈讀愈有門徑”,却不是一句空話。古往今來自學成才的著名人物,都是你們學習的好榜樣,也就是好老師。應該堅定“有為者亦若是”的信心,努力追趕他們並超過他們,這才算是有志氣。明清之際有位學者叫夏完淳,年龄很小,成就很大,死時還衹十七歲。留下許多篇章,反映了那個時期的史實,至今學術界還肯定他是一位出色的史學家。三國時期魏人王弼,研究《周易》、《老子》、《莊子》之學,至為精湛,死時還衹二十四歲。所著《周易注》、《老子注》,至今保存完好,仍為學術界所重視。凡是讀了他的著作的人,莫不歎其精博,大家稱頌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學家。清初康熙年問的納蘭性德,文學修養極高,尤善填詞,所謂《納蘭詞》,流布遠近,膾炙人口,莫不稱他焉大文學家,死時才三十一歲。從這些事實,可知“學不論年”的觀點,得到了確切證明。一個人學業的成就,不是决定于年齡的大小。有些人天資較高,年輕早熟;有些人不自振奮,到老無成。千差萬別,不可一概而論。有志自學的青年,既不可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衹要用一苦、二勤、三多、四不、五有的精神,發揮主觀能動性,脚踏實地,循序漸進,搞它三五年,自可至于小成。不論參加自學考試錄取與否,繼續努力,可望大成。我謹祝願大家在自學道路上勝利前進,取得成功!
附:自學成才論
張舜徽
(上)
自古有國家者,創制立法,多為中人而設。《記》曰:“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又曰:“夫禮,所以制中也。”古人所謂禮,自指一切制度儀文而言。定禮之初,不使太過,不使不及,大抵悉就中人所能共知共行者立為法度,高才者俯以就之,低能者仰以求之,而無“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之患。蓋人群中以中資之人為最多,故創制立法,悉必以中人所能行者為准也。萬事皆然,而培育、選拔人才之法,亦莫能外焉。
自隋唐以至清末,行科舉之制達一千三百餘年之久,而事實昭示於世:科舉可以選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科舉。以高才異能,不屑就範,而所遺者猶多也。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迄於今將百年矣,而事實昭示於世:學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學校。以出類拔萃之士,不必皆肄業於學校,而奮起自學以成其才者濟濟也。曠觀中外歷史,不少傑出人物,如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層出不已,多由刻苦自學取得成功,不為當時制度所束縛,而超然拔出於藩籬之外。
自來豪傑之士,固未有為當時制度所困者,此其所以可貴也。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此是何等氣象!讀之令人神往。今夫有志之士,若能奮發於學校之外,黽勉自學,鍥而不舍,以卒底於大成,而嘐叨然曰:“待學校而後興者,凡民也;豪傑之士,雖無學校猶興。”豈非廓然開朗、有志有為之偉丈夫哉!
(下)
士之立志奮厲自學,欲有所成者,非特不可高視闊步、睥睨一世也,而必小心謹慎,卑以自牧,埋頭刻苦以求之也。荀卿有言:“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豈不信然!
自來魁奇之士,鮮不為造物所厄。值其尚未得志之時,身處逆境,不為之動,且能順應而忍受之。志不挫則氣不餒,志與氣足以禦困而致亨,此大人之事也。蓋天之於人,凡所以屈抑而挫折之者,將有所成,非有所忌也。其或感奮而興,或憂傷以死,則視所稟之堅脆,能受此屈抑挫折與否耳。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今豪傑之士,誦斯言以自奮厲,克底於成者,何可勝數!其具體國經野之才,濟世安民之略,如歷代大政治家之所為,姑置勿言;言其刻苦治學,卒成一代儒宗者,若明代大思想家王艮,一灶丁耳,處境貧困,而志學益堅,自強不息,後竟成為明代理學家開宗立派之人物。清初婺源汪紱,自力於學,家貧無以自活,乃之江西景德鎮,為燒窰者傭工,以畫碗自給。旦夕作苦,不廢讀書。後竟著書數十種,教書數十年,成為遠近仰慕之大師。乾隆中,江都汪中,幼苦孤貧,隨母行乞於外,稍長,入書肆為學徒,因乘暇取店中書讀之,因得博覽群書,學識淵廣,終成為當時第一流通儒,為世所尊。
若斯數家,特立拔起,可謂豪傑之士矣。近世列邦人才輩出,其出身工農,不經師授,而成為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者,尤不可勝數。有為者,亦若是。士患無弘遠之志,不能耐苦耳。茍有志於斯矣,而能濟之以毅力、恆心,積微末以至高大,何往而不可以自成其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