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若不系舟》书评
书评:《泛若不系舟》——傅真
开始读书的第76天。
一般来说我是会完整的把一本书读完的,但是不知道为啥,《泛若不系舟》这本书从第23天一直横跨到了第76天。
写书评是近期开始长期计划的一个必含项,甚至在某个晚上像模像样的比划着周围所有的资源拍了几本自觉OK的书的清新照,打算以后用来附图。但是赶巧,第一篇书评献给了这本没拍过照的书——《泛若不系舟》。
算是一本旅游书,并且一开始颜值一般的书面并没有很大的吸引我。就像大多数资深穷游er的行程一样,笔者一路走过印度、泰国、老挝、西藏这些并不是那些旅游者会去的地方。Gapyear的名号显得恣意潇洒,免不得令人羡艳。然而脱离那些放在书店畅销角的旅游书的那种可以察觉到的摆弄文字,笔者的书显得更加充实质朴,这也许是因为笔者是女生,并且通过自称不再是年轻人的视角所看所想才得到的吧。在经历了爱情的初遇,抉择,“享受了中产阶级的物质丰富”以后,两夫妻携手进行了这个东南亚的gapyear。也许是这样的果断,或者是大起大伏(算是?)会让人有一种代入感亦是向往,也可能是我自己也正处在信仰的瓶颈期(迷惑),这本书中所流连的那些充满宗教信仰的经历读来会更有思考和共鸣。
在看到缅甸的封闭式十日内观禅修(vipassana meditation)的时候,会有一种沉重感。并不是所谓的去庙里朝拜上香,去雪山超声磕头,而是关于自身的洞见(vipassana)。无阅读、无书写、无交谈、无音乐……只有每个人自己。“这是一颗多么疯狂的心!妄念纷飞,焦躁不安,喋喋不休。它的所思所想都关乎过去与未来——过去的回忆,未来的计划,各种希望和焦虑,却片刻也不肯活在当下。”当你终于修“定”,当那一刻泪水刷然而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真是奇妙的体验,如此寻常,却又如此不同寻常。“ 正是看完这篇以后我停下了对这本书的阅读,挑拣了一本略显轻松的游记来缓和在这里感受到的恍然(?)。
不得不说,那些信手沾来的一些名人思想在笔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下显得流畅而自然。并不会刻意标榜自己的所有,略显理智的同时,不时在细腻的言语中感到女性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我看来,英国硕士后进入金融界工作,辗转在纽约的伦敦的中产阶级生活何止是令我羡慕,更是我周围一众留学归来的朋友所向往的生活。但是在笔者的自述中不难感同身受到处在各处的艰辛。真正的到了那个阶段以后,会追求不一样。就像以前的小故事,在海边晒太阳的乞丐和奋斗终身为了在海边晒太阳的富豪一样,谁又能说谁错呢,究其原因不过是更看重结果还是过程罢了。就像很多人(当然包括我自己)有时候免不得把旅行当做一种逃脱和出世,但是也就在真正的长时间的gapyear以后,才能渐渐的摸到自己那颗飘荡的心的边角。”渐渐明白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都市或田园,入世或出世,而恰恰是这两者的转换和平衡,是不确定和变化本身。我真正恐惧的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在这点上,笔者准确的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有点模糊的概念。
当然并不是全本都是这么的沉重,在笔者的笔触下,印度复杂而又繁盛的古老婚礼,“糅合了欢乐、恶作剧和歇斯底里“的泰国洒红节,”在味觉上有既繁复又和谐的东方之美的“越南法棍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读到最后才在末尾的书页上看到笔者是藏地白皮书的作者。只是在读书的时候对这本书有所耳闻,虽然我一直在个人立场上对于西藏并不感冒,也许经此书以后我会去读一读吧。
这是一篇不怎么合格的读后感,纯粹是自己叨叨,见谅,哈哈。
开始读书的第76天。
一般来说我是会完整的把一本书读完的,但是不知道为啥,《泛若不系舟》这本书从第23天一直横跨到了第76天。
写书评是近期开始长期计划的一个必含项,甚至在某个晚上像模像样的比划着周围所有的资源拍了几本自觉OK的书的清新照,打算以后用来附图。但是赶巧,第一篇书评献给了这本没拍过照的书——《泛若不系舟》。
算是一本旅游书,并且一开始颜值一般的书面并没有很大的吸引我。就像大多数资深穷游er的行程一样,笔者一路走过印度、泰国、老挝、西藏这些并不是那些旅游者会去的地方。Gapyear的名号显得恣意潇洒,免不得令人羡艳。然而脱离那些放在书店畅销角的旅游书的那种可以察觉到的摆弄文字,笔者的书显得更加充实质朴,这也许是因为笔者是女生,并且通过自称不再是年轻人的视角所看所想才得到的吧。在经历了爱情的初遇,抉择,“享受了中产阶级的物质丰富”以后,两夫妻携手进行了这个东南亚的gapyear。也许是这样的果断,或者是大起大伏(算是?)会让人有一种代入感亦是向往,也可能是我自己也正处在信仰的瓶颈期(迷惑),这本书中所流连的那些充满宗教信仰的经历读来会更有思考和共鸣。
在看到缅甸的封闭式十日内观禅修(vipassana meditation)的时候,会有一种沉重感。并不是所谓的去庙里朝拜上香,去雪山超声磕头,而是关于自身的洞见(vipassana)。无阅读、无书写、无交谈、无音乐……只有每个人自己。“这是一颗多么疯狂的心!妄念纷飞,焦躁不安,喋喋不休。它的所思所想都关乎过去与未来——过去的回忆,未来的计划,各种希望和焦虑,却片刻也不肯活在当下。”当你终于修“定”,当那一刻泪水刷然而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真是奇妙的体验,如此寻常,却又如此不同寻常。“ 正是看完这篇以后我停下了对这本书的阅读,挑拣了一本略显轻松的游记来缓和在这里感受到的恍然(?)。
不得不说,那些信手沾来的一些名人思想在笔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下显得流畅而自然。并不会刻意标榜自己的所有,略显理智的同时,不时在细腻的言语中感到女性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我看来,英国硕士后进入金融界工作,辗转在纽约的伦敦的中产阶级生活何止是令我羡慕,更是我周围一众留学归来的朋友所向往的生活。但是在笔者的自述中不难感同身受到处在各处的艰辛。真正的到了那个阶段以后,会追求不一样。就像以前的小故事,在海边晒太阳的乞丐和奋斗终身为了在海边晒太阳的富豪一样,谁又能说谁错呢,究其原因不过是更看重结果还是过程罢了。就像很多人(当然包括我自己)有时候免不得把旅行当做一种逃脱和出世,但是也就在真正的长时间的gapyear以后,才能渐渐的摸到自己那颗飘荡的心的边角。”渐渐明白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都市或田园,入世或出世,而恰恰是这两者的转换和平衡,是不确定和变化本身。我真正恐惧的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在这点上,笔者准确的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有点模糊的概念。
当然并不是全本都是这么的沉重,在笔者的笔触下,印度复杂而又繁盛的古老婚礼,“糅合了欢乐、恶作剧和歇斯底里“的泰国洒红节,”在味觉上有既繁复又和谐的东方之美的“越南法棍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读到最后才在末尾的书页上看到笔者是藏地白皮书的作者。只是在读书的时候对这本书有所耳闻,虽然我一直在个人立场上对于西藏并不感冒,也许经此书以后我会去读一读吧。
这是一篇不怎么合格的读后感,纯粹是自己叨叨,见谅,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