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长的力量模糊成败的边界
花了三天时间读完 Carol Dweck 的 Mindset。
开篇,作者即明确定义两种mindsets: fixed mindset and growth mindset。她用自己设计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实验来说明,从不谙世事的小朋友开始,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即落入这种二分法:fixed mindset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与生俱来一种优越性,这可以是智商也可以是某种天赋才能,因为具有这种先天优越,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不过就是一个证明自己的优越性的过程;而growth mindset的人相信能力是一个不可以度量的东西,它没有上限,只要人足够努力并且找到正确的方法,没有达不到目的地。两种类型的思维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归结一件事情的成败的落脚点,是人的禀赋还是人为后天努力程度。
到此,我的感受是,有道理,但这道理其实不难理解,而且说实话,它也不是特别新颖。也就是一句俗语可以概括,成功来自1%的天赋和99%的汗水。
紧接着,作者开始通过分析商界、体育界、教育界等大量翔实的案例来解释一个规律:fixed mindset当然可以获取成功,但这种成功,由于出发点来自于对自身能力的证明,常会伴随一些负面的因素:比如说个人内心的焦虑与压力,对他人的利用,对瑕疵的极力掩盖甚至说谎等等;而growth mindset则因为相信成功无关能力,只关乎努力与否与方法的正确性,他们做成一件事情的背后则是更为积极的一幅图景,比如详细的落到实处的计划,正视目前困难与自身不足,虚心听取各方意见,相信团队力量,坚持不懈等等。
这么说来,成功可以有任何成分比例的天赋和汗水。而作者提倡的是,无论汗水多少,我们都应该正视它的作用。在书中,作者提到大家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故事(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有意思的是,故事虽然歌颂乌龟,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是兔子(扪心自问我似乎也会希望自己是兔子而非乌龟吧),毕竟没有谁希望自己生来就输在起跑线上。但这种心态的背后,是fixed mindset作祟,相比于努力奋斗的“劳心劳力”,常情上人们更倾向于享受天赋所带来的优越。但作者提出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故事的目的根本不在于歌颂或者贬低任何一个主角,而是,兔子如果赢得比赛,也应该正视这一结果对于它来说天赋成分更高,乌龟若赢得比赛,则是努力成分居上。兔子如果完全轻视努力的作用,那悲剧也是不可避免。而对乌龟来说,兔子轻而易举可以做到跑步冠军这一事实,并不代表自己没有努力去争取胜利的权利。当我们开始学会以这样的眼光看待故事,进而看待自己与生俱来或者不俱来的能力,也就是从fixed mindset 向 growth mindset的一种转变。
读到这里,作者的观点也就更加超脱于一般的说教,而更明晰起来。读的过程,我经常会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从初中开始,学习对于我就是压力胜于乐趣,即算表面看起来,我可以拿到很靠前的分数和排名。我一直都明白,爸妈没有强迫过我学习,而是我自己在强迫自己证明自己内在的聪颖。这种强迫症来源于小学时顽皮捣蛋不学无术从而爸妈都对我失去信心。小时候我应该一直都是很傻很天真的类型,直到四年级忽然灵光一闪,突然考到全班第一(从经常数学不及格的位置)。那种天上掉馅饼不费吹灰之力获得的快意,让我永生难忘,我从那会意识到自己可以不用一直傻傻的做个中低等的学生,我也有能力很有面子的参加每学期最后一天的期末考试总结会,领个厚厚的硬质本或者钢笔做为奖励。而更让我不能释怀的是,爸妈一开始并不相信我拿到第一名,当从我口中得到这个消息,爸爸一笑而过没当真,还在睡懒觉的妈妈直接打电话给班主任确认我没有说谎,他们才真切接受我的成绩。从那会开始,我的小倔强开始萌芽。我一定要向周围的人证明,我可以做一个优等生。这一证明就是十多年直到现在,这背后的辛苦与焦虑,也只有我自己才能真切明白。
我的问题从来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只是我努力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不管每一次作成一件事情,其中努力占多大比例,我都选择性无视自己的努力,而强调自己是否擅长做这件事。也就是说,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自己可以不努力,天赋自然流露,想要达成的目的一蹴而就。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虽然我的人生,工作与学习,还算顺利,但我却一直有比较强烈的挫败感。因为我做每件事情都觉得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坚持,而我的潜意识里却膜拜于假想出来的天赋一流的那个我,那做任何事情只需稍加力量就可以将之控制于手掌之内的幻影。
一直以来,这种心理带给我的沉重感让我觉得举步维艰,内心也非常敏感脆弱。尤其在目前这个时点,博士第四年,导师的事情不顺利,论文也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我时常有种陷入无边黑暗的压抑感。我找不到个人价值,因为四年来,我没有证明任何事情,更糟糕的是,博一还经历各种人生耻辱般的考试,博二爸爸过世,博三直到现在也经常重复跟老师聊学术聊到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的境地。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过正面的肯定,并且,我最想证明自己能力的人,爸爸,也已经不在人世。人生仿佛就停摆了一般。
如果走出这一段黑暗?这本书提供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向growth mindset学习。首先就是要相信,不论自己学术能力高低与否,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加以努力,论文完工一定是妥妥的事情。其次,如何找到正确的方法。其实挣扎在论文的路上已经一年半,说完全没有头绪也是不可能。读过的论文时常还是会在需要的时候蹦出来,提供一些方向。但是目前的关键在于,头脑中的理论还没有很系统的建立起联系,所以当与人讨论的时候,时常会自己先迷失在论点里,自己单独思考问题时,也无法深入细致。其次,没有建立起一个输出的习惯。论文读很多,数据读很多,但是读过便是读过,并没有深入的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与思维。这一方面是受制于英语作为二外,另一方面则是不常用统计软件进行replication。 最后,英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那么努力也就朝着这三个方向进行。
其实目前心态已经是进步不少,不再过于强迫自己,开始承认自己能力在某些方面有不足(毕竟这几年挫折也不少),读这本书在一个很好的切换时点上。承认能力不足并不代表认输,而是转而注重努力的力量,愿意用努力去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
当气馁时,希望时常想起此书以自勉。
开篇,作者即明确定义两种mindsets: fixed mindset and growth mindset。她用自己设计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实验来说明,从不谙世事的小朋友开始,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即落入这种二分法:fixed mindset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与生俱来一种优越性,这可以是智商也可以是某种天赋才能,因为具有这种先天优越,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不过就是一个证明自己的优越性的过程;而growth mindset的人相信能力是一个不可以度量的东西,它没有上限,只要人足够努力并且找到正确的方法,没有达不到目的地。两种类型的思维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归结一件事情的成败的落脚点,是人的禀赋还是人为后天努力程度。
到此,我的感受是,有道理,但这道理其实不难理解,而且说实话,它也不是特别新颖。也就是一句俗语可以概括,成功来自1%的天赋和99%的汗水。
紧接着,作者开始通过分析商界、体育界、教育界等大量翔实的案例来解释一个规律:fixed mindset当然可以获取成功,但这种成功,由于出发点来自于对自身能力的证明,常会伴随一些负面的因素:比如说个人内心的焦虑与压力,对他人的利用,对瑕疵的极力掩盖甚至说谎等等;而growth mindset则因为相信成功无关能力,只关乎努力与否与方法的正确性,他们做成一件事情的背后则是更为积极的一幅图景,比如详细的落到实处的计划,正视目前困难与自身不足,虚心听取各方意见,相信团队力量,坚持不懈等等。
这么说来,成功可以有任何成分比例的天赋和汗水。而作者提倡的是,无论汗水多少,我们都应该正视它的作用。在书中,作者提到大家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故事(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有意思的是,故事虽然歌颂乌龟,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是兔子(扪心自问我似乎也会希望自己是兔子而非乌龟吧),毕竟没有谁希望自己生来就输在起跑线上。但这种心态的背后,是fixed mindset作祟,相比于努力奋斗的“劳心劳力”,常情上人们更倾向于享受天赋所带来的优越。但作者提出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故事的目的根本不在于歌颂或者贬低任何一个主角,而是,兔子如果赢得比赛,也应该正视这一结果对于它来说天赋成分更高,乌龟若赢得比赛,则是努力成分居上。兔子如果完全轻视努力的作用,那悲剧也是不可避免。而对乌龟来说,兔子轻而易举可以做到跑步冠军这一事实,并不代表自己没有努力去争取胜利的权利。当我们开始学会以这样的眼光看待故事,进而看待自己与生俱来或者不俱来的能力,也就是从fixed mindset 向 growth mindset的一种转变。
读到这里,作者的观点也就更加超脱于一般的说教,而更明晰起来。读的过程,我经常会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从初中开始,学习对于我就是压力胜于乐趣,即算表面看起来,我可以拿到很靠前的分数和排名。我一直都明白,爸妈没有强迫过我学习,而是我自己在强迫自己证明自己内在的聪颖。这种强迫症来源于小学时顽皮捣蛋不学无术从而爸妈都对我失去信心。小时候我应该一直都是很傻很天真的类型,直到四年级忽然灵光一闪,突然考到全班第一(从经常数学不及格的位置)。那种天上掉馅饼不费吹灰之力获得的快意,让我永生难忘,我从那会意识到自己可以不用一直傻傻的做个中低等的学生,我也有能力很有面子的参加每学期最后一天的期末考试总结会,领个厚厚的硬质本或者钢笔做为奖励。而更让我不能释怀的是,爸妈一开始并不相信我拿到第一名,当从我口中得到这个消息,爸爸一笑而过没当真,还在睡懒觉的妈妈直接打电话给班主任确认我没有说谎,他们才真切接受我的成绩。从那会开始,我的小倔强开始萌芽。我一定要向周围的人证明,我可以做一个优等生。这一证明就是十多年直到现在,这背后的辛苦与焦虑,也只有我自己才能真切明白。
我的问题从来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只是我努力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不管每一次作成一件事情,其中努力占多大比例,我都选择性无视自己的努力,而强调自己是否擅长做这件事。也就是说,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自己可以不努力,天赋自然流露,想要达成的目的一蹴而就。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虽然我的人生,工作与学习,还算顺利,但我却一直有比较强烈的挫败感。因为我做每件事情都觉得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坚持,而我的潜意识里却膜拜于假想出来的天赋一流的那个我,那做任何事情只需稍加力量就可以将之控制于手掌之内的幻影。
一直以来,这种心理带给我的沉重感让我觉得举步维艰,内心也非常敏感脆弱。尤其在目前这个时点,博士第四年,导师的事情不顺利,论文也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我时常有种陷入无边黑暗的压抑感。我找不到个人价值,因为四年来,我没有证明任何事情,更糟糕的是,博一还经历各种人生耻辱般的考试,博二爸爸过世,博三直到现在也经常重复跟老师聊学术聊到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的境地。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过正面的肯定,并且,我最想证明自己能力的人,爸爸,也已经不在人世。人生仿佛就停摆了一般。
如果走出这一段黑暗?这本书提供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向growth mindset学习。首先就是要相信,不论自己学术能力高低与否,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加以努力,论文完工一定是妥妥的事情。其次,如何找到正确的方法。其实挣扎在论文的路上已经一年半,说完全没有头绪也是不可能。读过的论文时常还是会在需要的时候蹦出来,提供一些方向。但是目前的关键在于,头脑中的理论还没有很系统的建立起联系,所以当与人讨论的时候,时常会自己先迷失在论点里,自己单独思考问题时,也无法深入细致。其次,没有建立起一个输出的习惯。论文读很多,数据读很多,但是读过便是读过,并没有深入的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与思维。这一方面是受制于英语作为二外,另一方面则是不常用统计软件进行replication。 最后,英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那么努力也就朝着这三个方向进行。
其实目前心态已经是进步不少,不再过于强迫自己,开始承认自己能力在某些方面有不足(毕竟这几年挫折也不少),读这本书在一个很好的切换时点上。承认能力不足并不代表认输,而是转而注重努力的力量,愿意用努力去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
当气馁时,希望时常想起此书以自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