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故宫100》
1.天地之间—引子
气味,声音,光线,稍纵即逝。被时光切割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这座城,我们几乎没有记忆。因为从前,百姓不能进入这座城,它的记忆只属于皇帝。皇帝的记忆,不能说,别人也无从知道。那些想象中已经褪色的历史,如今依然清晰地封存在这个空间,散落的碎片里。
一座城,一座大的令人茫然的城。它是大地上长出的天空之城,人在天地间,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秦时明月,汉唐风度,在这明清的城里,我们生活中那些被称作历史的东西,可以被真实地触摸。走进这座城,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会留下与这座城彼此映照的影像,成为与它记忆中的一部分。
紫禁城,是一座镜子,天空,大地,记忆,未来,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光,所有有情的生命,都刻在这一刻的映照中,被唤醒。
2 至大无外—紫禁城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于天上;禁,是权力,来自于人,也是之于人;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太和门广场和它身后的太和殿广场,构成了紫禁城的中心。
广场在中国的传统里叫做庭院,庭院来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在共同的空间里,一家人围拢的不单是安全,更是中国文化里相互关怀、照顾和守望的伦理价值和亲情。一般来讲,家庭越大,院子也就越大,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分支抽条,开枝散叶,秩序分明。皇帝以天下为自己的责任,以国为家,他所住的皇宫庭院,也层层相依,紧紧相连,成为现在我们见到的伟大宫殿。
帝皇所在,便是宫廷。在家为庭,在宫则廷。传统民居,中轴对称,院落重门的格局没有改变。放大的空间营造出超越民居的大格局。它不仅可以应付这个庞大家庭现实生活的需要,还处处殚精竭虑,把王朝的秩序和信仰纳入其中,让帝王的生活成为权力的展示和伦理的示范。这里曾经是皇帝一个人的庭院,体现着天下一个人的权威,古代帝王以无限的权威在他的家国俯仰天下,就体现在这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
建筑的本质是界定生命活动的空间,正如杯子的意义是虚空的部分,而建筑物最重要的正是没有建筑的部分,这些现代的语言正是在重复着中国几千年的智慧,实则虚之是这个文化自然而然的精华。
3.有容乃大—午门
它是紫禁城里最大的门,它矗立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开端,开启宫城的冷峻威严,它的布局、结构和形制表达着中国人对神圣的理解。它所处的方位和拥有的形态昭示着一种古老的和谐,它的造型和凤凰有关,它在曾经的国家仪式中,总是接受万人的跪拜。它就是午门,紫禁城正式的大门。
正午的太阳总是出现在正南方向,所以南门就是午门,坐北朝南的是天子,所以正南方向的午门就是紫禁城里最尊贵的大门。
午门的建制好像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的一个关键连接部件,榫卯。方位上属性至阳,却采取了带有阴性意象的凹形形制。这其中充满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意味,榫卯与它的外部空间形成的凹凸结构,指向阴阳和谐,标明有界与无形其实相对存在,印证和象征中国古代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有容乃大是他的气魄。
古代典籍《周礼》中规定,皇宫的正门叫做雉门,雉,也叫朱雀,是传说中一种火红的鸟。午门凹字台墩上,是五座屋脊微翘的楼阁, 形似五只举翅的大鸟,朱雀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倒是凤凰似乎近一些,所以民间往往称这里为五凤楼。
门虽设而常关,熟练掌握开合之道,才是真正的帝王。
公元1760年,一场惨烈的战争后,战败者被千里迢迢押到京师,当做战俘献给皇帝。这个仪式叫做献俘礼。明清两代,都在午门上演。成千上万的战俘颤抖着跪在广场上,不敢抬头。午门城楼的最高处,皇帝端坐。从这个位置俯望,战俘皆匍匐于视线下方的地平线上。威严的气势中,君王忽然粲然一笑,下令赦免,一切罪罚与恐惧,忠诚与背叛都化为乌有。
这就是午门,开合之间,威严与宽厚瞬间转换。
4.五凤朝天
紫禁城的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从背面看却有五个。其实,在午门正面东西雁翅楼下方,分别还有两个掖门,就像两个暗门。于是午门门洞便有了明三暗五的说法,这样的设计自然有特定的规制。五座门洞中,除了中门,剩下四个门洞都是为王公大臣进宫上朝设置的。每当早朝,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大明会典》记载,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城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就要排好队伍。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文武百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东西两个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当
今天,人们进入故宫,可以完全不理会过去的规矩。随意出入午门的各个门洞,包括居中的那个门洞。而在100多年前,这座门洞是皇帝独享的通道。除了皇帝,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从这座门经过所以这条路又叫“御路”。
皇帝之外,有一个人一生能从这里进入一次,有三个人能从这里出来一回。进来的人是皇后。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轿在锦簇的仪仗簇拥中,沿着御道穿过午门入宫。这条御道就好像迎接新娘的红地毯。夫妻是人伦之本,中国文化更是强调阴阳和合,皇帝娶皇后入宫,自然要以天下最隆重的一条路迎接她的到来。春末夏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在紫禁城结束,这次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接受皇帝的接见后走出皇宫,三位幸运儿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过的道路,这是天下读书人梦境中最漫长的一段路。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走出紫禁城,把以文治国的传统施于天下。皇后从午门走进,为皇族血脉的延续带来希望,而从午门走出去的三个人则肩负皇帝的重托,去实现家国兴旺的理想。
气味,声音,光线,稍纵即逝。被时光切割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这座城,我们几乎没有记忆。因为从前,百姓不能进入这座城,它的记忆只属于皇帝。皇帝的记忆,不能说,别人也无从知道。那些想象中已经褪色的历史,如今依然清晰地封存在这个空间,散落的碎片里。
一座城,一座大的令人茫然的城。它是大地上长出的天空之城,人在天地间,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秦时明月,汉唐风度,在这明清的城里,我们生活中那些被称作历史的东西,可以被真实地触摸。走进这座城,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会留下与这座城彼此映照的影像,成为与它记忆中的一部分。
紫禁城,是一座镜子,天空,大地,记忆,未来,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光,所有有情的生命,都刻在这一刻的映照中,被唤醒。
2 至大无外—紫禁城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于天上;禁,是权力,来自于人,也是之于人;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太和门广场和它身后的太和殿广场,构成了紫禁城的中心。
广场在中国的传统里叫做庭院,庭院来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在共同的空间里,一家人围拢的不单是安全,更是中国文化里相互关怀、照顾和守望的伦理价值和亲情。一般来讲,家庭越大,院子也就越大,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分支抽条,开枝散叶,秩序分明。皇帝以天下为自己的责任,以国为家,他所住的皇宫庭院,也层层相依,紧紧相连,成为现在我们见到的伟大宫殿。
帝皇所在,便是宫廷。在家为庭,在宫则廷。传统民居,中轴对称,院落重门的格局没有改变。放大的空间营造出超越民居的大格局。它不仅可以应付这个庞大家庭现实生活的需要,还处处殚精竭虑,把王朝的秩序和信仰纳入其中,让帝王的生活成为权力的展示和伦理的示范。这里曾经是皇帝一个人的庭院,体现着天下一个人的权威,古代帝王以无限的权威在他的家国俯仰天下,就体现在这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
建筑的本质是界定生命活动的空间,正如杯子的意义是虚空的部分,而建筑物最重要的正是没有建筑的部分,这些现代的语言正是在重复着中国几千年的智慧,实则虚之是这个文化自然而然的精华。
3.有容乃大—午门
它是紫禁城里最大的门,它矗立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开端,开启宫城的冷峻威严,它的布局、结构和形制表达着中国人对神圣的理解。它所处的方位和拥有的形态昭示着一种古老的和谐,它的造型和凤凰有关,它在曾经的国家仪式中,总是接受万人的跪拜。它就是午门,紫禁城正式的大门。
正午的太阳总是出现在正南方向,所以南门就是午门,坐北朝南的是天子,所以正南方向的午门就是紫禁城里最尊贵的大门。
午门的建制好像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的一个关键连接部件,榫卯。方位上属性至阳,却采取了带有阴性意象的凹形形制。这其中充满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意味,榫卯与它的外部空间形成的凹凸结构,指向阴阳和谐,标明有界与无形其实相对存在,印证和象征中国古代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有容乃大是他的气魄。
古代典籍《周礼》中规定,皇宫的正门叫做雉门,雉,也叫朱雀,是传说中一种火红的鸟。午门凹字台墩上,是五座屋脊微翘的楼阁, 形似五只举翅的大鸟,朱雀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倒是凤凰似乎近一些,所以民间往往称这里为五凤楼。
门虽设而常关,熟练掌握开合之道,才是真正的帝王。
公元1760年,一场惨烈的战争后,战败者被千里迢迢押到京师,当做战俘献给皇帝。这个仪式叫做献俘礼。明清两代,都在午门上演。成千上万的战俘颤抖着跪在广场上,不敢抬头。午门城楼的最高处,皇帝端坐。从这个位置俯望,战俘皆匍匐于视线下方的地平线上。威严的气势中,君王忽然粲然一笑,下令赦免,一切罪罚与恐惧,忠诚与背叛都化为乌有。
这就是午门,开合之间,威严与宽厚瞬间转换。
4.五凤朝天
紫禁城的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从背面看却有五个。其实,在午门正面东西雁翅楼下方,分别还有两个掖门,就像两个暗门。于是午门门洞便有了明三暗五的说法,这样的设计自然有特定的规制。五座门洞中,除了中门,剩下四个门洞都是为王公大臣进宫上朝设置的。每当早朝,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大明会典》记载,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城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就要排好队伍。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文武百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东西两个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当
今天,人们进入故宫,可以完全不理会过去的规矩。随意出入午门的各个门洞,包括居中的那个门洞。而在100多年前,这座门洞是皇帝独享的通道。除了皇帝,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从这座门经过所以这条路又叫“御路”。
皇帝之外,有一个人一生能从这里进入一次,有三个人能从这里出来一回。进来的人是皇后。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轿在锦簇的仪仗簇拥中,沿着御道穿过午门入宫。这条御道就好像迎接新娘的红地毯。夫妻是人伦之本,中国文化更是强调阴阳和合,皇帝娶皇后入宫,自然要以天下最隆重的一条路迎接她的到来。春末夏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在紫禁城结束,这次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接受皇帝的接见后走出皇宫,三位幸运儿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过的道路,这是天下读书人梦境中最漫长的一段路。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走出紫禁城,把以文治国的传统施于天下。皇后从午门走进,为皇族血脉的延续带来希望,而从午门走出去的三个人则肩负皇帝的重托,去实现家国兴旺的理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