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我的标签》week60 day1
作业地址
打破自我的标签
最近看了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受到一些启发。这本书提出人有两种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僵固型的,就是认为我天生就是这样的、我从来就这样、我不会是那样。成长型的,对我未来如何,保持开放态度,我可以做不同的自己。例如,滑雪,你可能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滑雪的材料。这是固化的自我标签,但其实经过50-100个小时练习,花时间学习,你也可以学会。如果你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学会,你花了时间,你就成长为一个会滑雪的人。又如,学车,有的人认为自己天生方位感不好,永远学不会开车。但其实很多被大家认为方位感不那么好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也都学会了。天会有一些影响,但天分弱的人,只是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就能达到同样的结果。显然,成为与僵大的心智不仅限于行为,还可应用于思维模式,包括对自我的认同,对他人的判断。
行为进程与时间成本
这两个概念如果只停留在截然两分,意义不大。僵固的做法,完全可以有别的解释,在你看来是理性的时间计算,在别人看来就是僵固型的智模式、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甚至固执。为什么?因为你们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只上花100个小时学滑雪,你就可以学会。但是你就是不去。这不一定是因为懒,而是你愿意把这些时间拿到别处去用,即使别处你并没有那么的有效率。的确,尝试滑雪,让自己忽然进入费力区,产生了学习的冲动。这种突然的外部冲击,非常有益。你在同一个方向耕耘几年,然后会有停滞,学习的边际收益递减。新的行为也许让你忽然爆发新的感受,但你就是不去。别人可以认为你是不自信或性恪固执,但你可能在考虑时间成本。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定义概念。我们把成长型和僵固型心智还原到一个可量度、可操作的进程上去。在原有领域不断前进、在学习的平台期切换到其他新领域获得新技智,这些都被认为是成长型心智;在原领域停滞不前、抵制进入新领域,则被认为是僵固型心智。对别人,因为要节约了解对方的时间、不再等待对方改变,于是给出标签化的判断;对自己,则永远觉得时间足够,还可以改变,总是觉得自己将来总会这样或那样,对自己是成长型心智。这种差异是因为每个个体都能守护自己的时间。如果对自己都说自己定型了,那是僵固型心智的经典版,但也可能是时间和成本约束下的理性选择。给自己打个特定的标签,有两个作用:1、可以在这个方向上连续积累,建立自我认同;2、不在其他方向上浪费时间。给别人打个特定的标签,也有两作作用:1、确定对方的角色,在互动时以该种角色来对待;2、不愿再等待别人的改变。这样,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自己现在不行。2、别人现在不行。3、自己未来可以、但没有时间去做,因为在做着现在的这种人。4、别人未来可以,但我没有时间等待别人改变。
德韦克区分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是为了解决一些明显可以改变、也应该改变的行为问题。比如,孩子的教育。他们必须学会一些技能、而不是过早给自己打个学渣标签。再如,企业家的心智状态,把一个企业的成功做法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企业,这样会导致挫折。又如,有天赋的体育明星对冠军的期待,造成比赛时情绪剧列波动,发挥失常。这些问题只是一个行为进程在时间中积累这个总问题的子集。
一般的,对天生不太行的领域,例如,系统理性思考者于情感沟通时,或如易受环境影响、智商不够的人于知识学习,屡有挫折、就会给自己找借口来辩护,自我保护。这时,可以用成长心智帮助他们,找出一个行动进程:只经努力练习,情商或智商都能提高(的确如此)。对于天生很行的领域,要冲击激烈竞争的顶峰时,需要用成长心智来辅助他们,面对失败。在面对与天生能力相关的领域时,知识的迁移有困难,这时也要求用成长心智,让自己先从山顶上下来,重新出发。它的作用就是这些。所以,成长心智这种心智软件,是爬山助手。相应地,僵固心智,则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山坡位置的认识和固化,是爬山标记。这里最基本的假设是,给定足够长的时间,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任何人。差异的形成是因为不同的人对自己和他人可负担的时间成本不同。
【I】
我们不仅给自己打标签,而且也经常给别人打标签,给自己打个标签,从好的一面理解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让自己在某一个专业中钻研成专家。从坏的一方面理解就是束缚了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不再有“其它的可能”。同理,给别人打标签,也就是要么可以有针对性的处理问题(在一个实时性的沟通交流中,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要么就是永远把别人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最可怕的我们的领导有这种想法,一旦如此,那么作为他的下属,尤其是曾经犯过错误的下属,可能从此就永不得翻身了)。
区分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成长空间,那么这些改变空间会来自于哪些方面呢?
一、激发处于边缘的能力。
虽然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能力曾经微乎其微,数量和质量在我们的眼中接近于零,但是它们也将进入我们的视野,远比以前为零的机遇要好的多。这些分布在我们身体曲线“长尾”之中的能力,在成长型心智的带动下,会有机会逐渐的成长和壮大,尤其在我们需要这种能力的时候,可以让某些事情变得简单(即使只有一点点的关注,也远比从来没有要强的多)。
二、成为主要能力的补充。
每一个能力都将与我们一贯自豪的主要能力开始发生关联,也许它们并不能替代成为我们的主要能力源泉,但是至少它们会成为补充,会让我们能从另外一个侧面,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能力究竟是什么样?比如,我们拥有强大的行动力,但是认真对待一下弱项,假设是领导力,虽然不会让我们的领导力变得多么强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可以体验到执行力有多少可贵,或者体验到什么样的执行力才是最可贵的。
三、可以培养全新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有的能力进行一个忠实的结合和体验,那么,就会对我们的本质、事情的本质以及世界所有的本质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视野。以前,因为无知所造就的空白能力有可能会突显出来。比如,前几天看的“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一书中提到,当我们认真的整理每天的事务、整理每天的时间段时,不经意见,对时间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强大。就象玩拼图一样,拼的多了,新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四、
【A1】
前两天参了一个朗诵会,旁边一位小伙子对我印象很深,他明显很紧张,不断的自言自语。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表演者之一。他朗诵的还是他很不熟悉的一首诗,在表演时也几次卡壳,不过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朗诵。
当时很有些奇怪,为什么要选一首不熟的诗参加表演呢?而且他本身似乎也不太擅长朗诵。和周边的人聊天后才知道,这个小伙子经常参加这种活动,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用今天知识点来描述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拥有成长型心智的小伙子,他正在挑战他不擅长的领域。我想,只要他坚持下去,成为一位演说家也只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吧。
【A2】
下载了一个荔枝电台,我也挑战一下这个从未涉及过的领域,元旦期间定一个计划表,开始做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哈哈,也许,一年后,结合拆书我也可以成为一名演讲家呢。
【I推荐】
@我的读书小窝:看了婷婷的重述,感觉比原文清晰了不少,果然是一个烧脑的片段,我是结合了一本更烧脑的书才写完了自己的拆书。
【A1推荐】
@我的读书小窝:那我也很期待看过《看见成长的自己》的泡妈的拆书了,看一看片段中引用的原著究竟是如何来说明这一切的。
@啊啊:我怎么记得我也曾经有这一段事情呢?不过当时是篮球,就为了能达到八个,折磨了我很久啊,好在还是达到了,从此,我更不喜欢篮球了。
【A2推荐】
@银色羽毛:现在是常驻南京吗?南京难道没有拆书帮?在那里的现场活动应该是可以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吧?
打破自我的标签
最近看了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受到一些启发。这本书提出人有两种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僵固型的,就是认为我天生就是这样的、我从来就这样、我不会是那样。成长型的,对我未来如何,保持开放态度,我可以做不同的自己。例如,滑雪,你可能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滑雪的材料。这是固化的自我标签,但其实经过50-100个小时练习,花时间学习,你也可以学会。如果你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学会,你花了时间,你就成长为一个会滑雪的人。又如,学车,有的人认为自己天生方位感不好,永远学不会开车。但其实很多被大家认为方位感不那么好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也都学会了。天会有一些影响,但天分弱的人,只是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就能达到同样的结果。显然,成为与僵大的心智不仅限于行为,还可应用于思维模式,包括对自我的认同,对他人的判断。
行为进程与时间成本
这两个概念如果只停留在截然两分,意义不大。僵固的做法,完全可以有别的解释,在你看来是理性的时间计算,在别人看来就是僵固型的智模式、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甚至固执。为什么?因为你们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只上花100个小时学滑雪,你就可以学会。但是你就是不去。这不一定是因为懒,而是你愿意把这些时间拿到别处去用,即使别处你并没有那么的有效率。的确,尝试滑雪,让自己忽然进入费力区,产生了学习的冲动。这种突然的外部冲击,非常有益。你在同一个方向耕耘几年,然后会有停滞,学习的边际收益递减。新的行为也许让你忽然爆发新的感受,但你就是不去。别人可以认为你是不自信或性恪固执,但你可能在考虑时间成本。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定义概念。我们把成长型和僵固型心智还原到一个可量度、可操作的进程上去。在原有领域不断前进、在学习的平台期切换到其他新领域获得新技智,这些都被认为是成长型心智;在原领域停滞不前、抵制进入新领域,则被认为是僵固型心智。对别人,因为要节约了解对方的时间、不再等待对方改变,于是给出标签化的判断;对自己,则永远觉得时间足够,还可以改变,总是觉得自己将来总会这样或那样,对自己是成长型心智。这种差异是因为每个个体都能守护自己的时间。如果对自己都说自己定型了,那是僵固型心智的经典版,但也可能是时间和成本约束下的理性选择。给自己打个特定的标签,有两个作用:1、可以在这个方向上连续积累,建立自我认同;2、不在其他方向上浪费时间。给别人打个特定的标签,也有两作作用:1、确定对方的角色,在互动时以该种角色来对待;2、不愿再等待别人的改变。这样,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自己现在不行。2、别人现在不行。3、自己未来可以、但没有时间去做,因为在做着现在的这种人。4、别人未来可以,但我没有时间等待别人改变。
德韦克区分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是为了解决一些明显可以改变、也应该改变的行为问题。比如,孩子的教育。他们必须学会一些技能、而不是过早给自己打个学渣标签。再如,企业家的心智状态,把一个企业的成功做法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企业,这样会导致挫折。又如,有天赋的体育明星对冠军的期待,造成比赛时情绪剧列波动,发挥失常。这些问题只是一个行为进程在时间中积累这个总问题的子集。
一般的,对天生不太行的领域,例如,系统理性思考者于情感沟通时,或如易受环境影响、智商不够的人于知识学习,屡有挫折、就会给自己找借口来辩护,自我保护。这时,可以用成长心智帮助他们,找出一个行动进程:只经努力练习,情商或智商都能提高(的确如此)。对于天生很行的领域,要冲击激烈竞争的顶峰时,需要用成长心智来辅助他们,面对失败。在面对与天生能力相关的领域时,知识的迁移有困难,这时也要求用成长心智,让自己先从山顶上下来,重新出发。它的作用就是这些。所以,成长心智这种心智软件,是爬山助手。相应地,僵固心智,则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山坡位置的认识和固化,是爬山标记。这里最基本的假设是,给定足够长的时间,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任何人。差异的形成是因为不同的人对自己和他人可负担的时间成本不同。
【I】
我们不仅给自己打标签,而且也经常给别人打标签,给自己打个标签,从好的一面理解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让自己在某一个专业中钻研成专家。从坏的一方面理解就是束缚了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不再有“其它的可能”。同理,给别人打标签,也就是要么可以有针对性的处理问题(在一个实时性的沟通交流中,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要么就是永远把别人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最可怕的我们的领导有这种想法,一旦如此,那么作为他的下属,尤其是曾经犯过错误的下属,可能从此就永不得翻身了)。
区分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成长空间,那么这些改变空间会来自于哪些方面呢?
一、激发处于边缘的能力。
虽然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能力曾经微乎其微,数量和质量在我们的眼中接近于零,但是它们也将进入我们的视野,远比以前为零的机遇要好的多。这些分布在我们身体曲线“长尾”之中的能力,在成长型心智的带动下,会有机会逐渐的成长和壮大,尤其在我们需要这种能力的时候,可以让某些事情变得简单(即使只有一点点的关注,也远比从来没有要强的多)。
二、成为主要能力的补充。
每一个能力都将与我们一贯自豪的主要能力开始发生关联,也许它们并不能替代成为我们的主要能力源泉,但是至少它们会成为补充,会让我们能从另外一个侧面,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能力究竟是什么样?比如,我们拥有强大的行动力,但是认真对待一下弱项,假设是领导力,虽然不会让我们的领导力变得多么强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可以体验到执行力有多少可贵,或者体验到什么样的执行力才是最可贵的。
三、可以培养全新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有的能力进行一个忠实的结合和体验,那么,就会对我们的本质、事情的本质以及世界所有的本质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视野。以前,因为无知所造就的空白能力有可能会突显出来。比如,前几天看的“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一书中提到,当我们认真的整理每天的事务、整理每天的时间段时,不经意见,对时间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强大。就象玩拼图一样,拼的多了,新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四、
【A1】
前两天参了一个朗诵会,旁边一位小伙子对我印象很深,他明显很紧张,不断的自言自语。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表演者之一。他朗诵的还是他很不熟悉的一首诗,在表演时也几次卡壳,不过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朗诵。
当时很有些奇怪,为什么要选一首不熟的诗参加表演呢?而且他本身似乎也不太擅长朗诵。和周边的人聊天后才知道,这个小伙子经常参加这种活动,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用今天知识点来描述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拥有成长型心智的小伙子,他正在挑战他不擅长的领域。我想,只要他坚持下去,成为一位演说家也只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吧。
【A2】
下载了一个荔枝电台,我也挑战一下这个从未涉及过的领域,元旦期间定一个计划表,开始做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哈哈,也许,一年后,结合拆书我也可以成为一名演讲家呢。
【I推荐】
@我的读书小窝:看了婷婷的重述,感觉比原文清晰了不少,果然是一个烧脑的片段,我是结合了一本更烧脑的书才写完了自己的拆书。
【A1推荐】
@我的读书小窝:那我也很期待看过《看见成长的自己》的泡妈的拆书了,看一看片段中引用的原著究竟是如何来说明这一切的。
@啊啊:我怎么记得我也曾经有这一段事情呢?不过当时是篮球,就为了能达到八个,折磨了我很久啊,好在还是达到了,从此,我更不喜欢篮球了。
【A2推荐】
@银色羽毛:现在是常驻南京吗?南京难道没有拆书帮?在那里的现场活动应该是可以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