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厚黑学 之“文山会海”的“会海”
笔者所说的职场是论资排辈的事业单位、国企、公务员等职场,并不知道公司、外企等职场是否适用。
而这种职场,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开会、开会、开会……很不幸的,笔者除了所在部门的本职工作,还有单位的兼职工作,所以,开会的次数和时间更是以倍数来记,基本上每周有三个会,年底能够达到每天一会的情况。奈何笔者愚钝,在开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会议后,终于脑袋开窍,看出了其中的门道。
会议内容
有时候,会议内容真的不重要。
上面下发的新文件、新制度、新要求,单位主办方不想承担责任,或者想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那么就会以会议的名义,召集所有人签字(画押)。最后扬着手里的签名册,告诉所有人:今后若出了问题,责任大家一起承担。
国人普遍有个心理,事故责任量为10的话,有10个人承担,那么每人的责任量就是1。按这种人头数来计算责任量的话,人越多,分摊的责任量就越少。
所以,以会养会、形式主义、上有计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层出不穷。
会议流程
会议流程几乎是固定死的:主持人主持,介绍到场领导和相关人员;大领导讲话;开会;大领导总结讲话。无论什么样的会议,都要给大领导留出时间讲话,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
大领导讲话兴起之处,拿起报纸读报纸、拿自己身边的人和物说事儿,洋洋洒洒数小时。大领导也是有重点的,“我再强调一点”“我在补充一点”,一点讲下去,又是不少时间。底下的职工不时看表,坐着也是种煎熬。而令领导欣赏的职工,应该面带微笑,不时点头附和、低头记录才对。
会议发言
笔者认为,要发言就好好发言,又不会多点什么少点什么。其实不然,此间的门道更是深厚。
为什么有些会议讨论来讨论去迟迟不能下决定?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原因是主办方怕担责任;而后上行下效,底层员工也不敢轻易发表结论。即使是板上钉钉,或者众望所归的结论,谁都不愿意第一个说出来。被后面说的人反驳了会有失颜面,第一个人说出来就是第一责任人,承担的责任量将更大。
例如今天的会议。
讨论半天,已经确定的事情,主持人让组长小A做总结,并说明原因。一向说话强势、技术能力强的小A竟然选择了沉默;一分钟后,主持人无奈又面向小B,小B也停顿了一会,笑言“听组长的”。这时组长小A也笑言“听领导的”。两位大小领导低头不顾不理。局面有点尴尬,主持人不得不循循善诱,劝导与会人员发表意见。小A才勉为其难地说了好多,最后对会议结论有侧重点的不置可否。小B同样也是不置可否。大小领导又是不置可否。
问我们今天开一下午的会议具体讨论的什么?结论又是什么?这就类似于要买台电脑,各类型号功能详细讨论,最后锁定了一款进行了深度讨论,完全符合各项要求。但是啊,都到这份上了,大家仍然不置可否。笔者对发言人的犹豫很无语。事后回想起来,这哪是犹豫,这明明是《厚黑学》的最真实案例。只不过他们早已明白了各种缘由,而我还蒙在鼓里。
多一言不如少一语。
在这种怕担责任的大环境下,少说话没亏吃。
笔者将《厚黑学》的精髓百度如下:
《厚黑学》为民国年间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学一书中,阐述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
李宗吾先生认为,厚黑学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城墙虽厚,可用火炮轰破;煤炭虽黑,但颜色可憎,众人不愿接近它。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同第一步功夫相比虽有天壤之别,但毕竟有形有色,别人经过细心观察便可看出蛛丝马迹。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臭,无形无色”之境界。臻于此境,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锐不可挡、所向披靡。
李宗吾先生曰:“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
而这种职场,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开会、开会、开会……很不幸的,笔者除了所在部门的本职工作,还有单位的兼职工作,所以,开会的次数和时间更是以倍数来记,基本上每周有三个会,年底能够达到每天一会的情况。奈何笔者愚钝,在开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会议后,终于脑袋开窍,看出了其中的门道。
会议内容
有时候,会议内容真的不重要。
上面下发的新文件、新制度、新要求,单位主办方不想承担责任,或者想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那么就会以会议的名义,召集所有人签字(画押)。最后扬着手里的签名册,告诉所有人:今后若出了问题,责任大家一起承担。
国人普遍有个心理,事故责任量为10的话,有10个人承担,那么每人的责任量就是1。按这种人头数来计算责任量的话,人越多,分摊的责任量就越少。
所以,以会养会、形式主义、上有计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层出不穷。
会议流程
会议流程几乎是固定死的:主持人主持,介绍到场领导和相关人员;大领导讲话;开会;大领导总结讲话。无论什么样的会议,都要给大领导留出时间讲话,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
大领导讲话兴起之处,拿起报纸读报纸、拿自己身边的人和物说事儿,洋洋洒洒数小时。大领导也是有重点的,“我再强调一点”“我在补充一点”,一点讲下去,又是不少时间。底下的职工不时看表,坐着也是种煎熬。而令领导欣赏的职工,应该面带微笑,不时点头附和、低头记录才对。
会议发言
笔者认为,要发言就好好发言,又不会多点什么少点什么。其实不然,此间的门道更是深厚。
为什么有些会议讨论来讨论去迟迟不能下决定?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原因是主办方怕担责任;而后上行下效,底层员工也不敢轻易发表结论。即使是板上钉钉,或者众望所归的结论,谁都不愿意第一个说出来。被后面说的人反驳了会有失颜面,第一个人说出来就是第一责任人,承担的责任量将更大。
例如今天的会议。
讨论半天,已经确定的事情,主持人让组长小A做总结,并说明原因。一向说话强势、技术能力强的小A竟然选择了沉默;一分钟后,主持人无奈又面向小B,小B也停顿了一会,笑言“听组长的”。这时组长小A也笑言“听领导的”。两位大小领导低头不顾不理。局面有点尴尬,主持人不得不循循善诱,劝导与会人员发表意见。小A才勉为其难地说了好多,最后对会议结论有侧重点的不置可否。小B同样也是不置可否。大小领导又是不置可否。
问我们今天开一下午的会议具体讨论的什么?结论又是什么?这就类似于要买台电脑,各类型号功能详细讨论,最后锁定了一款进行了深度讨论,完全符合各项要求。但是啊,都到这份上了,大家仍然不置可否。笔者对发言人的犹豫很无语。事后回想起来,这哪是犹豫,这明明是《厚黑学》的最真实案例。只不过他们早已明白了各种缘由,而我还蒙在鼓里。
多一言不如少一语。
在这种怕担责任的大环境下,少说话没亏吃。
笔者将《厚黑学》的精髓百度如下:
《厚黑学》为民国年间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学一书中,阐述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
李宗吾先生认为,厚黑学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城墙虽厚,可用火炮轰破;煤炭虽黑,但颜色可憎,众人不愿接近它。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同第一步功夫相比虽有天壤之别,但毕竟有形有色,别人经过细心观察便可看出蛛丝马迹。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臭,无形无色”之境界。臻于此境,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锐不可挡、所向披靡。
李宗吾先生曰:“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