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书店》——关于读书笔记的开始
上一次写读书笔记还是大学里看完黄小波的《黄金时代》,感触颇深,洋洋洒洒一大段做成了长微博发到了新浪,现在回头找,连word格式都不知道哪去了,本来也想在公共平台上做一些读书笔记分享下心得体会顺带做个记录,但写得时候一旦想到这些粗糙无逻辑的语言会被大家围观,就会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有很多话不得不为了装逼而写的装逼些,那就索性把它作为日记好了,觉得不错的再拿出来分享。
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睡前阅读的习惯了,特别是之前和唐先生分居两地,每天睡前都要通过QQ或者电话相互诉衷肠,不知不觉聊完就已经困得不行,倒下就睡了,床头柜书一堆,没几本动过,新房置备家电的时候,我和唐先生提出卧室不要装电视,因为我们两个之前也一直处在睡前不看电视的状态里,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习惯,何必现在再去打破,唐先生虽然有异议,也慢慢接受了。《岛上书店》应该是睡前阅读计划的一个好开始。
我花了半个月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书封上写着全球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再结合书名,还以为是以一家书店为背景元素展开的一系列不同的小故事甚至是悬疑推理小说,类似于《解忧杂货店》,看完觉得那么多光环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以至于网上有很多书评表示这本书不值得重推,甚至不值一看。
的确《岛上》的节奏缓缓的,所以是目前我看过最适合睡前阅读的小说,既不会像《三体》那样让人不可自拔的看下去,回过神已经到深夜,也不会像《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那样读了两个月,kindle的进度条还停留在百分之五十几,每天我都愿意拿起《岛上》,但是刚刚好的节奏感又让我舍得放下;再者确实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是电子阅读器再先进也不法超越的,这一点在《岛上》里也写到了,特别是故事到后半段时间逐渐展开到互联网时代,书中讲到了一些关于实体书店和互联网的碰撞,主角AJ作为书店老板从一开始强烈抗拒电子阅读器到身体出现问题不得不享受电子阅读器的便利,更甚结尾处书店当由伊斯梅和警长接管时,考虑到书店的改造,伊斯梅说:“我们可以开一个咖啡角,有助于保本,或许可以把地下室利用起来作为一个舞台”这不就是传统书店改革的普遍路线吗,我记得毕设答辩的时候也被老师提到过这个问题,也是因为我在毕设工业遗产改造中按个人喜好加入了书店的概念。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书名,一些角色及桥段,但因为作者是个美国人,我对欧美文学方面的书籍知之甚少,有很多即使页脚标了注解但我还是不熟悉其背景,尽管提到了那么多名家名言,但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只有A•J在生命结尾表述给女儿的两句话,一句是“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还有一句在书的最后一页被放大“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书的原著名字叫《The storied life of A.J.Fikry》,译者翻译成《岛上书店》,我觉得书名比原著更出彩一些,因为的确整个故事完全是围绕着书这个概念,爱情成分也是关于书,悬疑的一点部分也会关于书,虽然很多人会觉得故事情节太过松散,没有讲好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描述一场层层叠叠的推理桥段,但我觉得作者的用意可能就是想写一个关于书本的发生在一个小岛上唯一一家的书店的几个紧紧相依的生命,就像每个篇章前都会插入A.J.F的简短的读书笔记一样,这所有的用意都是为了,俗气一点概括,一个关于书本和爱的故事。
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睡前阅读的习惯了,特别是之前和唐先生分居两地,每天睡前都要通过QQ或者电话相互诉衷肠,不知不觉聊完就已经困得不行,倒下就睡了,床头柜书一堆,没几本动过,新房置备家电的时候,我和唐先生提出卧室不要装电视,因为我们两个之前也一直处在睡前不看电视的状态里,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习惯,何必现在再去打破,唐先生虽然有异议,也慢慢接受了。《岛上书店》应该是睡前阅读计划的一个好开始。
我花了半个月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书封上写着全球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再结合书名,还以为是以一家书店为背景元素展开的一系列不同的小故事甚至是悬疑推理小说,类似于《解忧杂货店》,看完觉得那么多光环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以至于网上有很多书评表示这本书不值得重推,甚至不值一看。
的确《岛上》的节奏缓缓的,所以是目前我看过最适合睡前阅读的小说,既不会像《三体》那样让人不可自拔的看下去,回过神已经到深夜,也不会像《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那样读了两个月,kindle的进度条还停留在百分之五十几,每天我都愿意拿起《岛上》,但是刚刚好的节奏感又让我舍得放下;再者确实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是电子阅读器再先进也不法超越的,这一点在《岛上》里也写到了,特别是故事到后半段时间逐渐展开到互联网时代,书中讲到了一些关于实体书店和互联网的碰撞,主角AJ作为书店老板从一开始强烈抗拒电子阅读器到身体出现问题不得不享受电子阅读器的便利,更甚结尾处书店当由伊斯梅和警长接管时,考虑到书店的改造,伊斯梅说:“我们可以开一个咖啡角,有助于保本,或许可以把地下室利用起来作为一个舞台”这不就是传统书店改革的普遍路线吗,我记得毕设答辩的时候也被老师提到过这个问题,也是因为我在毕设工业遗产改造中按个人喜好加入了书店的概念。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书名,一些角色及桥段,但因为作者是个美国人,我对欧美文学方面的书籍知之甚少,有很多即使页脚标了注解但我还是不熟悉其背景,尽管提到了那么多名家名言,但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只有A•J在生命结尾表述给女儿的两句话,一句是“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还有一句在书的最后一页被放大“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书的原著名字叫《The storied life of A.J.Fikry》,译者翻译成《岛上书店》,我觉得书名比原著更出彩一些,因为的确整个故事完全是围绕着书这个概念,爱情成分也是关于书,悬疑的一点部分也会关于书,虽然很多人会觉得故事情节太过松散,没有讲好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描述一场层层叠叠的推理桥段,但我觉得作者的用意可能就是想写一个关于书本的发生在一个小岛上唯一一家的书店的几个紧紧相依的生命,就像每个篇章前都会插入A.J.F的简短的读书笔记一样,这所有的用意都是为了,俗气一点概括,一个关于书本和爱的故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