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就看了这些书
2015年,从总体上我觉得这些书对我还是很有意义的。整体上还是文学类居多吧。大块头的著作还是很有压力的。
排名不代表作品的优劣等级。
1、《冬牧场》
从《九篇雪》就一直在看李娟的书了,她的文字干净、清爽,叙事又非常幽默、动人。她的妈妈,奶奶,她的邻居小孩子,牧民,这些人不仅善良、风趣,还坚韧、顽强。李娟就像是阿勒泰的精灵一样,对我们描述着这些温暖、迷人的牧场故事。
她与别的女作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基本很少写男女情感纠葛,最多是夫妻间的嬉笑怒骂。所以她的故事往往纯净,没有那么多情感的羁绊,阅读起来也轻松自在。
她还往往充满着自黑精神,所以即使事实上再苦再累的事情被她一描述往往也就充满了乐观精神。
譬如这段:
”总之,在阿克哈拉孙,我实在是个扑朔迷离的人物。主要有四大疑点:一、不结婚;二,不工作;三、不串门;四,不体面。“
换句话说,她其实还是个充满娱乐精神的”段子手“。
在《冬牧场》中,李娟跟着牧人局麻一家,体验了一个冬天的牧场生活。她做了追马,赶骆驼,赶小牛,生炉子,搭帐篷,捡树枝,背雪,修羊圈,绣花毡这些事情。不仅累死累活,还脏兮兮的,但终究她是挺欢乐的。
”跟着迁徙的羊群进入乌伦古河南面广阔的荒野深处,观察并记录牧民最悄寂深暗的冬季生活。“
她原本是这样想的,但是往往最精彩的时刻,她却忘了记录,而是融入其中。
”就算已经隐约看到了牧人和荒野的命运,已经隐隐有所了解,仍张口结舌,着急,混乱。越是向大处摸索,却越是总为细小之物跌倒。更糟的是,越是想指出最残忍的一个事实,却越想转过身去,想谅解人心所向,尤其是想原谅我自己……“
这可能算是稍微沉重的一个主题,就是退牧还草对牧民生活的影响,最终牧民不再放牧,下一代也将迁入城市居住,荒野将逐渐远去,最终也将无人进入。
李娟跟随牧民进入荒野的深处,全身心的感受这片原野的魅力,然后写下这样的句子。
”太阳出来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是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上一次这样反复看的女性作家的书还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中间陆续有看了些别个女性作家的一些作品,都不能持续下去或者再翻下去的欲望,也许对我来说李娟的作品真的是对我胃口,就像一个长久被困在封闭房间的人,特别的钟情她这罐清新、凛冽的空气。
2、《少年巴比伦》
先感受一下作者的文风。
“我长大以后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比如,你想成为一个音乐家,就得从小趴在钢琴面前,想成为书法家,就得从小练习悬腕,你想成为一个机械师,就得从小拆闹钟什么的。像我这样,小时候没见过钢琴和毛笔,为了闹钟挨过耳光的人,从小就知道坐在板凳上发呆,我的早起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呆专家。”
“与科室女青年相映生辉的,是科室男青年。他们在午饭时间聚集于此,他们来自宣传科、劳资科、保卫科、财务科、供销科、档案室……他们通常都会拿着一本纯文学杂志,这都是从图书馆借出来的。他们很斯文,和科室女青年交谈说笑,他们会提到苏童的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与之相比,生产男青(就是搞生产的青年男工)手里都是一本《淫魔狼女》之类的下流武侠小说,也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叼着香烟,随地吐痰,嗓门大得像马达。谁是科室男青,谁是生产男青,一目了然。只有我显得很特别,我手里是一本《收获》,但其实我是个电工。”
他的叙事方式特别的王小波(都被别人说烂了,不过确实是读这他小说最直观的感受),黄色段子的运用和叙事的幽默,一些词语的组接也特别的像,可能缺少的是王小波的想象和思考的深度吧。
小说关键词:戴城,糖精厂,钳工,水泵,电工班,老牛逼,胡德力,长脚,小噘嘴,医务室白蓝
作者写工厂的生活还是惟妙惟肖的,作为有亲身经验的我读来深有同感。最起码钳工,电工,水泵,公共澡堂这些东西是靠想想不出来的。
主人公路小路是个愣头青,在工厂里一无是处,到处惹事;四肢发达,还有无处发泄的荷尔蒙,看《收获》杂志,写点小诗,希望混进宣传科,直到遇到医务室白蓝。两个人之间开始了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
其实工厂生活这个题材还是非常少的人去写的,一般来说去工厂工作的人很少后来去从事文字工作的。所以他写的这部分内容真的是非常稀缺,另一本《追随你的旅程》也是,那是一本描写技校生的小说。
今年《少年巴比伦》还被拍成电影了,但很怕看到会被毁成什么样子。
3、《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对这本书是爱不释手,里面的摄影图片自然十分耐看,而同样难得的是作者的文字也保留了一个记者的犀利和温度。
作者中文专业出身,却先做了十年鼓手,然后才是十年记者,现在却以摄影出名。这种身份的更迭不仅让我感到好奇。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的是看周云蓬的《绿皮火车》,文字写的十分有趣,而他起初是靠音乐出道的。同样的是两人都是中文背景出身。
这种拥有极好的文字水平,却不以此吃饭,做的是另一行业,而且做的风生水起,如果不是天赋使然,想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吧。
在我们寻常人,一个专业都做不好的情况下, 对这些多才多艺的人,无疑是非常羡慕的。
看他的摄影图片,总有一种荒诞感和幽默感。
而一些他说的关于摄影的话也特别受用。
“摄影师必须是照片的一部分。搞命题作文的人,其实都是无视自己的存在。一切伟大的影像,因你和你的眼前所见而起,而不是你脑子里的什么意见要你眼前的一切变得怎么样。在中国,摄影被意识形态绑架太久,摄影师习惯命题作为,不自觉的为体制和谐或不和谐寻找印证,这些都不是新添的毛病。
不要相信题材能救你,不要相信图文并茂。摄影师哑剧艺术,学会先做个哑巴。画地为牢的故事和苦大仇深的担当,都不是摄影的规律。
摄影师是一次次切实的视觉抵达,从无题材,无主张开始,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情怀与身手完成自己超时空的表达。
现实的发生和内心的冲动都是难以预设的。我不知道米妮也要下班,不知道大叔也会嗅野花,现实从来没有干枯,它常常能超出想象的预期。其实,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捕捉什么样的照片,好的花朵一定会为你的诚实、天真盛开。小情景也可以做到举重若经,小情歌也可以唱尽一切古往今来。
让自己变成感性且重视规律的人,你行走的情绪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它的自然反应会给你一切提示。摄影师看到了什么,其实取决于内心有什么跟它呼应。“眼睛一亮”头皮一麻,是遇见时的惊讶,它是会说话的,它正在告诉你,什么最存粹,什么最强烈。
4、森山大道《写真的话》
非常喜欢这本书里的照片和文字。他的摄影非常大胆,而且有时特别注重形式、手法,譬如在照片上绘画、涂抹,拼贴,二此曝光,负片等,他在摄影上既坦诚又自信,初看他的图片也许会被内容的过于暴露、色情所误解,但是看完他的这些调皮、风趣的文字,他对摄影的疯狂的热情,你就会完完全全爱上这个老头。
荒木经惟摄影术
所谓的摄影,就是人生。我现在更加确信活着就是要保持进行的状态,并且对各种事物怀抱好奇心,例如我的童年时期;对于街上偶遇的中年女性的面孔一见钟情、拼命拍摄的时期;接着则是与老婆阳子相遇、蜜月旅行、初夜、做爱,甚至连她去世时我也拍了照片。反正我就是不断的按下快门,借此将身边所有事物联系起来,这份联系正是活着的象征。
拍摄时,我不禁在想;拍摄脸孔就代表着与人相遇,而他们的人生全都反应在脸上。当我们遇见他人,与这些面对面时,脸部就会给予对方能量,对方也会有所相应,这种彼此的关联性不就是摄影吗?我觉得自己一直以来仿佛都在记录这种关联性。
老爸过世时,我爸他的浴衣袖子卷起来,将双手的刺青图案一并拍下来。我想要展现的是他身为男性、身为人父、身为我的老爸的模样,保存他最开心的样子;同时,不去拍摄他不想留下来的东西,也就是那张因为长期住院而失去活力、不再是我的老爸的脸孔。所以我将脸部去除,不照他的脸孔,只拍刺青和手,那双木屐师傅的手。当时我学到一件事:所谓的“摄影”,就是不拍以后不想看见的东西,以及自己讨厌或是对方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构图。我对摄影有了领悟,并且学会了如何构图。
所谓的摄影,就是拍摄你最喜爱、最亲密的东西,拍摄近在眼前、就在身边的东西,就是拍人。
真的是非常真诚又很热情的一个人呀。
5、《在黑暗中醒来》
这是一本影评集,作者是罗杰·伊伯特,美国影评家。他写了有超过四十年的影评文章,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批评将的电影影评人,在美国非常有影响的评论家。
我的观感就是作者特别温和,热情,没有差别的对待每一部看到的电影,持之以恒,对电影真诚、热情,努力理解创作者的不易和情怀,不论好与坏,发掘出闪光的部分,真诚的推荐给大众。
做到四十年如一日,其实特别的不容易。他评论电影的手法还真得国内影评人学学。
6、新井一二三 《我和阅读谈恋爱》
这本书的作者还真是特别,日本女作家,曾到多个国家生活超过十年,能以日文、中文及英文写作。被媒体称为“文化杂种”。
媒体对她的评价:“文如其名,新井的文风清浅自然,又饶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学的韵味,又有中文的美感。行文却以私人记忆为主,过滤后的情感不温不火,被人誉为“有智识和情感上的诚实”,是我们观察当代日本,乃至这个时代的文字参照。”
这一本书主要是谈她对日本作家及他们的作品的看法。
涉及的作家包括:国木田独步,森巢博,小川样子,村上村树,大江健三郎,夏目漱石,笙野赖子,吉行淳之介,濑户内寂听,川上弘美,养老孟司,津岛佑子,中村兔,水村美苗,桐野夏生,丸谷才一,山口瞳。
这些作家有我们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可以作为日本文学的读书参考。
文章特点是,都较短,大多生活随笔,行文自然、真诚,对作家本人有简单、精炼的描述,对作品的评论也真诚、准确,作家生活和作品兼顾,写的并不枯燥。
她的旅行笔记也不错。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搭火车在东京各地旅行,去过大陆,游遍中国,见识了古巴、越南,在加拿大定居,又回香港工作,然后又返回日本,那是在另一本书《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中精彩的故事。
7、《剪辑之道》迈克尔·翁达杰
这是关于好莱坞剪辑师沃尔特·默奇与《英国病人》作者迈克尔·翁达杰就电影剪辑制作展开的谈话录。这真是一本满满干货的书。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不能完全吸收掉。所以可以留着以后反复去看。
沃尔特·默奇是新好莱坞运动中最为知名的音响设计师和剪辑师之一,科波拉成立的美洲西洋镜电影公司的早期骨干,多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美国电影学院大奖。他曾剪辑或担任混录工作的作品有《对话》《美国风情画》《茱莉亚》《现代启示录》《教父23》《布拉格之恋》《人鬼情未了》《英国病人》最佳剪辑与最佳音响设计。参与修复、重剪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
这本书因为涉及电影专业,所以可以通过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窥见电影制作的另一个世界,帮助我们认识电影,爱电影。
“虽然电影是一种大众媒介,但它却能引起非常个人化的反应,是这种个人化的反应让人觉得电影史在跟他或她个人在交谈。这个过程令人沉醉之处在于,人们实际上在银幕上看到的使他们自己的版本,他们可以发誓自己看见了某种内容,实际上可能电影里并没有出现过。出现过的只是足够的信息,这样他们就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会停下来想:这只是我自己在完成那个故事。他们能逼真地看见某些东西,这对他们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像银幕上看到的其他一切真实可靠。
这是怎么回事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电影在恰当的地方释放出歧义性,从而将你个人经验里的某些东西激发出来。于是你看着银幕时脑子在想:只有我知道这些,所以电影一定是为我而拍摄的。
电影是一种大众媒介—你去电影院正是因为其大众性—但一部电影如果能让你感觉不错,它一定是表达了你个人内心的某种私密。"
”在一部电影里,当音乐进入时,情绪上就等同于镜头切换开了。音乐的功能相当于改善食品口感的乳化剂,它可以使人渐渐稀释某种情绪,并把它导往一个固定的方向。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人就如同站在远处,只是说了一句看看这个而已,不出来发表任何议论。“
就是这样的话, 很多,大部分是干货,我就不过多举例了。
我看这本书最大感受就是声音对一部电影太重要了,声音可以影响情绪,引导我们的观感,有时有决定性的作用。这里的声音不单单指配乐,包括音效,环境音,这些我们平常经常听到却不以为然的声音。其实现在的电影反倒是对声音过度使用了,很少照料到我们情绪的疏导。
所以对电影制作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热爱电影的也可以耐心看看。
8、《Lightroom4高手之道》
好用,尤其适用于对超过百张的照片的简单评级、简单调色、筛选输出。
9、《迷人的假象》作者:魏志超
心理学博士,特约影评人,解读电影中的隐喻,揭示最隐秘的心理。
主要内容:男女择偶观,意识,死亡,拖延症,正能量和负能量,梦,幸福等。
其实写的还蛮有水准,文章也并不因作者是理科生和心理学博士的跨界写作而显得枯燥,和电影解读结合的很好,非常耐读。
10、《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 ”天才尚且拼命,何况我们这些凡人“
作者:西尔维·西蒙斯,作者是音乐记者,而翻译者也是一位摇滚乐手。
里面的资料真是详细、专业,从前到后也大约涉及了半个北美民谣圈的人物。
作者梳理故事的能力的还是非常高的,虽然是人生传纪,作者也尽力避免写成流水账,所幸莱昂纳德本来风流韵事不少,加上作者语言细致、生动,观察敏锐,阅读起来也饶有趣味,不管是对民谣感兴趣还是对莱昂纳德感兴趣,本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莱昂纳德最先是诗人,作家身份, 所以开始是讲他如何如何创作,靠自己的诗作、小说在加拿大崭露头角。
”30岁不到,就获得了一项文学大奖;原本属于四位诗人的纪录片,最后成了他一个人的专属;加拿大文坛对他尊敬有加,对他的作品不吝褒奖;仰慕他的女性趋之若鹜,他获得了一笔资助,让他得以在美丽的希腊小岛生活,那里还有一位漂亮的女人为他操持家务。“
最后一部小说《美丽失败者》因为形式、内容的大胆、露骨,没有获得认可,在希腊小岛上的生活变得很拮据,何况他还有老婆孩子。
”写《美丽失败者》时,莱昂纳德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我身心俱疲,我讨厌自己。我郑重发誓,写不完它,我就自杀。他还说:当你彻底垮掉时……那是一种真正的时刻。——这种时刻,如他所言,没有飞过,没有疯魔过的作家无法体会。“
长期大剂量地服用安非他命、吸食LSD,与此同时昼夜不停的连续超负荷写作。天才尚且如此拼命,何况我们这些凡人。
在靠写作无法获得经济来源时,莱昂纳德选择开始创作歌曲。
”嗯,我总是在弹琴唱歌。我在希腊住了些年,那是种令人愉快的生活方式,但我在那过的非常拮据。还不起杂货店赊账的时候,我就不得不回到加拿大,干些不同的工作,挣够生活费和船票钱,然后再去伊兹拉,一直到钱用完为止。“
去美国闯荡,却遇见所谓的民谣复兴。琼·贝兹,鲍勃·迪伦,菲儿·奥克斯,朱迪·柯林斯,琼尼·米切尔。
”我们听了大量的音乐,莫特说,在莱昂纳德开始写歌之前,就已显露出意志坚定、孜孜不倦的一面。无论是《牧场上的家园》,还是别什么歌,他都会一遍接一遍地弹唱上一整天。他每学一首歌,都会如此这般练上数千遍—整日整日地练同一首歌,反复练上几个星期—先来一遍快的,再来一遍慢的,再来一遍更快的,如此种种,简直要把人逼疯。他开始创作之后,这种做法依旧没变。他会花四年时间来写一首歌词。他会一直写一直写,等写出两万句诗行后,才得到一首他满意的词。“
在分析莱昂纳德的歌曲气质时,洛尔迦的诗歌显然有深刻的影响。
”洛儿迦还是剧作家及西班牙民歌采集者。他的诗歌有着黑暗的色调、优美的旋律和哀伤的氛围,同时又包含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从热爱吉普赛文化、性情抑郁的洛尔迦的诗句,莱昂纳德感受到了弗拉门戈的悲伤、浪漫与高贵;从政治立场鲜明的洛尔迦的诗句里,莱昂纳德又体会到了西班牙内战的悲伤、浪漫与高贵。“
”莱昂纳德是那种喜欢独处、腼腆羞涩的男人。不过如果你刨根问底,他也会不失风度地幽默应对。他的回答措辞谨慎,像是一位诗人,或是一个政客,精确、隐晦、富有韵律、避重就轻;他爱放烟雾弹,说话时显得诡秘,一如他唱歌,仿佛是在吐露隐秘。“
莱昂纳德向往成为圣徒,但与此同时,同所有的诗人和艺术家一样,他骨子里又存在着强烈的纵欲主义倾向,莱昂纳德,艺术家尤其致力于寻找愉悦、传递愉悦。
”他的歌曲拥有出众的品质,美妙的行内蕴,简单的复杂性。有温柔的催眠效果,如符咒般迷住了观众。“
真是个天才式的人物,同时又保持着不懈的创作激情,难怪到老了依然魅力不减。
这本书还真是写了不少,一个作家,一个音乐创作人,一个世界巡演歌手,一个灵修者,这些身份统统回归莱昂纳德身上,我们得以窥见莱昂纳德全面的才能和丰富的精神面貌。
很多书也看了,却并不想放上来,放上来的书也可以看出哪些是我认真看过,哪些是没有认真读过的,所以真的是谁都骗不了。
这些书有些是早看的了,却忘的很快,于是在写这篇文章时候,又粗略的翻看了一遍,真的是很粗略啊。所以平时就记下笔记,真的不用现在着急上火的。
这一年读的特别少的书。当然主要原因是懒。还有一点就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拍照片以及制作视频上来了,有点稍微失衡了。
当然是有些累,人看上去也迟钝些,心情往往不佳。几乎很少参加聚会,没有特别用心的结交什么朋友。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下半年突然失业了。两个月的时间里,自己是东奔西跑,身心俱疲,事情全藏在心里,父母不知,只与朋友说说,真是头一次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呀。
心情不好就去拍照了,也真是拍了那么多的照片。别人准时上班,我就准时拍照,我不想呆在房里,让自己腐朽掉。
有很多地方我去了,别人并不知。那里留下我的足迹,我压抑、阴暗的记忆。
你说看这些书有什么用。我觉的没什么用,但是就是想读啊,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甩都甩不开。
排名不代表作品的优劣等级。
1、《冬牧场》
![]() |
从《九篇雪》就一直在看李娟的书了,她的文字干净、清爽,叙事又非常幽默、动人。她的妈妈,奶奶,她的邻居小孩子,牧民,这些人不仅善良、风趣,还坚韧、顽强。李娟就像是阿勒泰的精灵一样,对我们描述着这些温暖、迷人的牧场故事。
她与别的女作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基本很少写男女情感纠葛,最多是夫妻间的嬉笑怒骂。所以她的故事往往纯净,没有那么多情感的羁绊,阅读起来也轻松自在。
她还往往充满着自黑精神,所以即使事实上再苦再累的事情被她一描述往往也就充满了乐观精神。
譬如这段:
”总之,在阿克哈拉孙,我实在是个扑朔迷离的人物。主要有四大疑点:一、不结婚;二,不工作;三、不串门;四,不体面。“
换句话说,她其实还是个充满娱乐精神的”段子手“。
在《冬牧场》中,李娟跟着牧人局麻一家,体验了一个冬天的牧场生活。她做了追马,赶骆驼,赶小牛,生炉子,搭帐篷,捡树枝,背雪,修羊圈,绣花毡这些事情。不仅累死累活,还脏兮兮的,但终究她是挺欢乐的。
”跟着迁徙的羊群进入乌伦古河南面广阔的荒野深处,观察并记录牧民最悄寂深暗的冬季生活。“
她原本是这样想的,但是往往最精彩的时刻,她却忘了记录,而是融入其中。
”就算已经隐约看到了牧人和荒野的命运,已经隐隐有所了解,仍张口结舌,着急,混乱。越是向大处摸索,却越是总为细小之物跌倒。更糟的是,越是想指出最残忍的一个事实,却越想转过身去,想谅解人心所向,尤其是想原谅我自己……“
这可能算是稍微沉重的一个主题,就是退牧还草对牧民生活的影响,最终牧民不再放牧,下一代也将迁入城市居住,荒野将逐渐远去,最终也将无人进入。
李娟跟随牧民进入荒野的深处,全身心的感受这片原野的魅力,然后写下这样的句子。
”太阳出来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是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上一次这样反复看的女性作家的书还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中间陆续有看了些别个女性作家的一些作品,都不能持续下去或者再翻下去的欲望,也许对我来说李娟的作品真的是对我胃口,就像一个长久被困在封闭房间的人,特别的钟情她这罐清新、凛冽的空气。
2、《少年巴比伦》
![]() |
先感受一下作者的文风。
“我长大以后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比如,你想成为一个音乐家,就得从小趴在钢琴面前,想成为书法家,就得从小练习悬腕,你想成为一个机械师,就得从小拆闹钟什么的。像我这样,小时候没见过钢琴和毛笔,为了闹钟挨过耳光的人,从小就知道坐在板凳上发呆,我的早起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呆专家。”
“与科室女青年相映生辉的,是科室男青年。他们在午饭时间聚集于此,他们来自宣传科、劳资科、保卫科、财务科、供销科、档案室……他们通常都会拿着一本纯文学杂志,这都是从图书馆借出来的。他们很斯文,和科室女青年交谈说笑,他们会提到苏童的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与之相比,生产男青(就是搞生产的青年男工)手里都是一本《淫魔狼女》之类的下流武侠小说,也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叼着香烟,随地吐痰,嗓门大得像马达。谁是科室男青,谁是生产男青,一目了然。只有我显得很特别,我手里是一本《收获》,但其实我是个电工。”
他的叙事方式特别的王小波(都被别人说烂了,不过确实是读这他小说最直观的感受),黄色段子的运用和叙事的幽默,一些词语的组接也特别的像,可能缺少的是王小波的想象和思考的深度吧。
小说关键词:戴城,糖精厂,钳工,水泵,电工班,老牛逼,胡德力,长脚,小噘嘴,医务室白蓝
作者写工厂的生活还是惟妙惟肖的,作为有亲身经验的我读来深有同感。最起码钳工,电工,水泵,公共澡堂这些东西是靠想想不出来的。
主人公路小路是个愣头青,在工厂里一无是处,到处惹事;四肢发达,还有无处发泄的荷尔蒙,看《收获》杂志,写点小诗,希望混进宣传科,直到遇到医务室白蓝。两个人之间开始了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
其实工厂生活这个题材还是非常少的人去写的,一般来说去工厂工作的人很少后来去从事文字工作的。所以他写的这部分内容真的是非常稀缺,另一本《追随你的旅程》也是,那是一本描写技校生的小说。
今年《少年巴比伦》还被拍成电影了,但很怕看到会被毁成什么样子。
3、《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 |
对这本书是爱不释手,里面的摄影图片自然十分耐看,而同样难得的是作者的文字也保留了一个记者的犀利和温度。
作者中文专业出身,却先做了十年鼓手,然后才是十年记者,现在却以摄影出名。这种身份的更迭不仅让我感到好奇。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的是看周云蓬的《绿皮火车》,文字写的十分有趣,而他起初是靠音乐出道的。同样的是两人都是中文背景出身。
这种拥有极好的文字水平,却不以此吃饭,做的是另一行业,而且做的风生水起,如果不是天赋使然,想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吧。
在我们寻常人,一个专业都做不好的情况下, 对这些多才多艺的人,无疑是非常羡慕的。
看他的摄影图片,总有一种荒诞感和幽默感。
而一些他说的关于摄影的话也特别受用。
“摄影师必须是照片的一部分。搞命题作文的人,其实都是无视自己的存在。一切伟大的影像,因你和你的眼前所见而起,而不是你脑子里的什么意见要你眼前的一切变得怎么样。在中国,摄影被意识形态绑架太久,摄影师习惯命题作为,不自觉的为体制和谐或不和谐寻找印证,这些都不是新添的毛病。
不要相信题材能救你,不要相信图文并茂。摄影师哑剧艺术,学会先做个哑巴。画地为牢的故事和苦大仇深的担当,都不是摄影的规律。
摄影师是一次次切实的视觉抵达,从无题材,无主张开始,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情怀与身手完成自己超时空的表达。
现实的发生和内心的冲动都是难以预设的。我不知道米妮也要下班,不知道大叔也会嗅野花,现实从来没有干枯,它常常能超出想象的预期。其实,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捕捉什么样的照片,好的花朵一定会为你的诚实、天真盛开。小情景也可以做到举重若经,小情歌也可以唱尽一切古往今来。
让自己变成感性且重视规律的人,你行走的情绪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它的自然反应会给你一切提示。摄影师看到了什么,其实取决于内心有什么跟它呼应。“眼睛一亮”头皮一麻,是遇见时的惊讶,它是会说话的,它正在告诉你,什么最存粹,什么最强烈。
4、森山大道《写真的话》
![]() |
非常喜欢这本书里的照片和文字。他的摄影非常大胆,而且有时特别注重形式、手法,譬如在照片上绘画、涂抹,拼贴,二此曝光,负片等,他在摄影上既坦诚又自信,初看他的图片也许会被内容的过于暴露、色情所误解,但是看完他的这些调皮、风趣的文字,他对摄影的疯狂的热情,你就会完完全全爱上这个老头。
荒木经惟摄影术
所谓的摄影,就是人生。我现在更加确信活着就是要保持进行的状态,并且对各种事物怀抱好奇心,例如我的童年时期;对于街上偶遇的中年女性的面孔一见钟情、拼命拍摄的时期;接着则是与老婆阳子相遇、蜜月旅行、初夜、做爱,甚至连她去世时我也拍了照片。反正我就是不断的按下快门,借此将身边所有事物联系起来,这份联系正是活着的象征。
拍摄时,我不禁在想;拍摄脸孔就代表着与人相遇,而他们的人生全都反应在脸上。当我们遇见他人,与这些面对面时,脸部就会给予对方能量,对方也会有所相应,这种彼此的关联性不就是摄影吗?我觉得自己一直以来仿佛都在记录这种关联性。
老爸过世时,我爸他的浴衣袖子卷起来,将双手的刺青图案一并拍下来。我想要展现的是他身为男性、身为人父、身为我的老爸的模样,保存他最开心的样子;同时,不去拍摄他不想留下来的东西,也就是那张因为长期住院而失去活力、不再是我的老爸的脸孔。所以我将脸部去除,不照他的脸孔,只拍刺青和手,那双木屐师傅的手。当时我学到一件事:所谓的“摄影”,就是不拍以后不想看见的东西,以及自己讨厌或是对方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构图。我对摄影有了领悟,并且学会了如何构图。
所谓的摄影,就是拍摄你最喜爱、最亲密的东西,拍摄近在眼前、就在身边的东西,就是拍人。
真的是非常真诚又很热情的一个人呀。
5、《在黑暗中醒来》
![]() |
这是一本影评集,作者是罗杰·伊伯特,美国影评家。他写了有超过四十年的影评文章,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批评将的电影影评人,在美国非常有影响的评论家。
我的观感就是作者特别温和,热情,没有差别的对待每一部看到的电影,持之以恒,对电影真诚、热情,努力理解创作者的不易和情怀,不论好与坏,发掘出闪光的部分,真诚的推荐给大众。
做到四十年如一日,其实特别的不容易。他评论电影的手法还真得国内影评人学学。
6、新井一二三 《我和阅读谈恋爱》
![]() |
这本书的作者还真是特别,日本女作家,曾到多个国家生活超过十年,能以日文、中文及英文写作。被媒体称为“文化杂种”。
媒体对她的评价:“文如其名,新井的文风清浅自然,又饶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学的韵味,又有中文的美感。行文却以私人记忆为主,过滤后的情感不温不火,被人誉为“有智识和情感上的诚实”,是我们观察当代日本,乃至这个时代的文字参照。”
这一本书主要是谈她对日本作家及他们的作品的看法。
涉及的作家包括:国木田独步,森巢博,小川样子,村上村树,大江健三郎,夏目漱石,笙野赖子,吉行淳之介,濑户内寂听,川上弘美,养老孟司,津岛佑子,中村兔,水村美苗,桐野夏生,丸谷才一,山口瞳。
这些作家有我们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可以作为日本文学的读书参考。
文章特点是,都较短,大多生活随笔,行文自然、真诚,对作家本人有简单、精炼的描述,对作品的评论也真诚、准确,作家生活和作品兼顾,写的并不枯燥。
她的旅行笔记也不错。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搭火车在东京各地旅行,去过大陆,游遍中国,见识了古巴、越南,在加拿大定居,又回香港工作,然后又返回日本,那是在另一本书《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中精彩的故事。
7、《剪辑之道》迈克尔·翁达杰
![]() |
这是关于好莱坞剪辑师沃尔特·默奇与《英国病人》作者迈克尔·翁达杰就电影剪辑制作展开的谈话录。这真是一本满满干货的书。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不能完全吸收掉。所以可以留着以后反复去看。
沃尔特·默奇是新好莱坞运动中最为知名的音响设计师和剪辑师之一,科波拉成立的美洲西洋镜电影公司的早期骨干,多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美国电影学院大奖。他曾剪辑或担任混录工作的作品有《对话》《美国风情画》《茱莉亚》《现代启示录》《教父23》《布拉格之恋》《人鬼情未了》《英国病人》最佳剪辑与最佳音响设计。参与修复、重剪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
这本书因为涉及电影专业,所以可以通过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窥见电影制作的另一个世界,帮助我们认识电影,爱电影。
“虽然电影是一种大众媒介,但它却能引起非常个人化的反应,是这种个人化的反应让人觉得电影史在跟他或她个人在交谈。这个过程令人沉醉之处在于,人们实际上在银幕上看到的使他们自己的版本,他们可以发誓自己看见了某种内容,实际上可能电影里并没有出现过。出现过的只是足够的信息,这样他们就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会停下来想:这只是我自己在完成那个故事。他们能逼真地看见某些东西,这对他们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像银幕上看到的其他一切真实可靠。
这是怎么回事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电影在恰当的地方释放出歧义性,从而将你个人经验里的某些东西激发出来。于是你看着银幕时脑子在想:只有我知道这些,所以电影一定是为我而拍摄的。
电影是一种大众媒介—你去电影院正是因为其大众性—但一部电影如果能让你感觉不错,它一定是表达了你个人内心的某种私密。"
”在一部电影里,当音乐进入时,情绪上就等同于镜头切换开了。音乐的功能相当于改善食品口感的乳化剂,它可以使人渐渐稀释某种情绪,并把它导往一个固定的方向。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人就如同站在远处,只是说了一句看看这个而已,不出来发表任何议论。“
就是这样的话, 很多,大部分是干货,我就不过多举例了。
我看这本书最大感受就是声音对一部电影太重要了,声音可以影响情绪,引导我们的观感,有时有决定性的作用。这里的声音不单单指配乐,包括音效,环境音,这些我们平常经常听到却不以为然的声音。其实现在的电影反倒是对声音过度使用了,很少照料到我们情绪的疏导。
所以对电影制作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热爱电影的也可以耐心看看。
8、《Lightroom4高手之道》
![]() |
好用,尤其适用于对超过百张的照片的简单评级、简单调色、筛选输出。
9、《迷人的假象》作者:魏志超
![]() |
心理学博士,特约影评人,解读电影中的隐喻,揭示最隐秘的心理。
主要内容:男女择偶观,意识,死亡,拖延症,正能量和负能量,梦,幸福等。
其实写的还蛮有水准,文章也并不因作者是理科生和心理学博士的跨界写作而显得枯燥,和电影解读结合的很好,非常耐读。
10、《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 ”天才尚且拼命,何况我们这些凡人“
![]() |
作者:西尔维·西蒙斯,作者是音乐记者,而翻译者也是一位摇滚乐手。
里面的资料真是详细、专业,从前到后也大约涉及了半个北美民谣圈的人物。
作者梳理故事的能力的还是非常高的,虽然是人生传纪,作者也尽力避免写成流水账,所幸莱昂纳德本来风流韵事不少,加上作者语言细致、生动,观察敏锐,阅读起来也饶有趣味,不管是对民谣感兴趣还是对莱昂纳德感兴趣,本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莱昂纳德最先是诗人,作家身份, 所以开始是讲他如何如何创作,靠自己的诗作、小说在加拿大崭露头角。
”30岁不到,就获得了一项文学大奖;原本属于四位诗人的纪录片,最后成了他一个人的专属;加拿大文坛对他尊敬有加,对他的作品不吝褒奖;仰慕他的女性趋之若鹜,他获得了一笔资助,让他得以在美丽的希腊小岛生活,那里还有一位漂亮的女人为他操持家务。“
最后一部小说《美丽失败者》因为形式、内容的大胆、露骨,没有获得认可,在希腊小岛上的生活变得很拮据,何况他还有老婆孩子。
”写《美丽失败者》时,莱昂纳德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我身心俱疲,我讨厌自己。我郑重发誓,写不完它,我就自杀。他还说:当你彻底垮掉时……那是一种真正的时刻。——这种时刻,如他所言,没有飞过,没有疯魔过的作家无法体会。“
长期大剂量地服用安非他命、吸食LSD,与此同时昼夜不停的连续超负荷写作。天才尚且如此拼命,何况我们这些凡人。
在靠写作无法获得经济来源时,莱昂纳德选择开始创作歌曲。
”嗯,我总是在弹琴唱歌。我在希腊住了些年,那是种令人愉快的生活方式,但我在那过的非常拮据。还不起杂货店赊账的时候,我就不得不回到加拿大,干些不同的工作,挣够生活费和船票钱,然后再去伊兹拉,一直到钱用完为止。“
去美国闯荡,却遇见所谓的民谣复兴。琼·贝兹,鲍勃·迪伦,菲儿·奥克斯,朱迪·柯林斯,琼尼·米切尔。
”我们听了大量的音乐,莫特说,在莱昂纳德开始写歌之前,就已显露出意志坚定、孜孜不倦的一面。无论是《牧场上的家园》,还是别什么歌,他都会一遍接一遍地弹唱上一整天。他每学一首歌,都会如此这般练上数千遍—整日整日地练同一首歌,反复练上几个星期—先来一遍快的,再来一遍慢的,再来一遍更快的,如此种种,简直要把人逼疯。他开始创作之后,这种做法依旧没变。他会花四年时间来写一首歌词。他会一直写一直写,等写出两万句诗行后,才得到一首他满意的词。“
在分析莱昂纳德的歌曲气质时,洛尔迦的诗歌显然有深刻的影响。
”洛儿迦还是剧作家及西班牙民歌采集者。他的诗歌有着黑暗的色调、优美的旋律和哀伤的氛围,同时又包含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从热爱吉普赛文化、性情抑郁的洛尔迦的诗句,莱昂纳德感受到了弗拉门戈的悲伤、浪漫与高贵;从政治立场鲜明的洛尔迦的诗句里,莱昂纳德又体会到了西班牙内战的悲伤、浪漫与高贵。“
”莱昂纳德是那种喜欢独处、腼腆羞涩的男人。不过如果你刨根问底,他也会不失风度地幽默应对。他的回答措辞谨慎,像是一位诗人,或是一个政客,精确、隐晦、富有韵律、避重就轻;他爱放烟雾弹,说话时显得诡秘,一如他唱歌,仿佛是在吐露隐秘。“
莱昂纳德向往成为圣徒,但与此同时,同所有的诗人和艺术家一样,他骨子里又存在着强烈的纵欲主义倾向,莱昂纳德,艺术家尤其致力于寻找愉悦、传递愉悦。
”他的歌曲拥有出众的品质,美妙的行内蕴,简单的复杂性。有温柔的催眠效果,如符咒般迷住了观众。“
真是个天才式的人物,同时又保持着不懈的创作激情,难怪到老了依然魅力不减。
这本书还真是写了不少,一个作家,一个音乐创作人,一个世界巡演歌手,一个灵修者,这些身份统统回归莱昂纳德身上,我们得以窥见莱昂纳德全面的才能和丰富的精神面貌。
很多书也看了,却并不想放上来,放上来的书也可以看出哪些是我认真看过,哪些是没有认真读过的,所以真的是谁都骗不了。
这些书有些是早看的了,却忘的很快,于是在写这篇文章时候,又粗略的翻看了一遍,真的是很粗略啊。所以平时就记下笔记,真的不用现在着急上火的。
这一年读的特别少的书。当然主要原因是懒。还有一点就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拍照片以及制作视频上来了,有点稍微失衡了。
当然是有些累,人看上去也迟钝些,心情往往不佳。几乎很少参加聚会,没有特别用心的结交什么朋友。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下半年突然失业了。两个月的时间里,自己是东奔西跑,身心俱疲,事情全藏在心里,父母不知,只与朋友说说,真是头一次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呀。
心情不好就去拍照了,也真是拍了那么多的照片。别人准时上班,我就准时拍照,我不想呆在房里,让自己腐朽掉。
有很多地方我去了,别人并不知。那里留下我的足迹,我压抑、阴暗的记忆。
你说看这些书有什么用。我觉的没什么用,但是就是想读啊,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甩都甩不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