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之下的诗意与失意 —— 读钟二毛《旧天堂》有感
尘埃之下的诗意与失意
—— 读钟二毛《旧天堂》有感
文/ 泱子
在今年《小说月报》第四期上看到了钟二毛前辈的《旧天堂》,读完之后很高兴。从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关注了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关于蚁族生存,街头发放所谓的“健康杂志”,旧城改造,夜总会等等,当然也包括作者一直关注的旧书店的生存,二手书店的问题,文章也主要围绕此来展开故事。但我认为这些虽然也是构成小说故事的元素,但都是次要的,在这里作者似乎是通过二手书店“旧天堂”这么一个故事外壳,表达了一个普通小人物“田园诗”对理想的坚守与执着,但是却遭受冷遇,最后只能以被迫放弃、失踪、甚至是死亡作为结局,这暗示出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个体终究是渺小软弱的,即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抗衡社会的大现实,他们的梦终究只能成为心碎的乌托邦。
田园诗:尘埃之下的诗意
主人公,在前两部分一直以“他”来指代,直到第三部分才开始有名字出现:田园诗。这个名字本身便包含了许多与他的底层身份不相适应的诗歌意味和美好,暗示出他的尴尬的悲剧结局。高中毕业的田园诗,一路扒车到北京,后又南下深圳,他的梦想就是“在城里要开一个最大的二手书市场,”因此,“田园诗十年独自一人坚守’旧天堂’,做着他的书店梦。书店就是家,家就是书店。”他收购旧书,开旧书店,但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希望“让每个来的人都有收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要让不爱看书的人都跑来看书,闲着没事的人也跑来看书”,他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对抗着整个城市,整个社会,整个现实,但是随着旧城改造,小区重建等大潮的侵袭,现实残酷和冰冷的一面开始显露无遗,本来就是社会弱势人员的他,在面对着爱情的破灭,房租和生存等现实问题的情况下,最后失踪了,也许是永久地远离了这个寒冷的世界。
田园诗身上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洁”,他像诗人顾城一样有着孩子般的梦,天真可爱,善良温存,他渴望在书本中、诗歌中找到自己的“天堂”,他渴望温暖,关爱,友情,爱情,他坚持着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污泥浊淖的城市,他希望人与人之间都能有一种诗意的美好。他也面对着房租,吃饭等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也需要爱情,友情的情感需要,这个世界的残酷与浮躁,那些生存和情感的纠葛就像尘埃一样迷漫和飘浮在他的周围,尽管遮挡住了他的视线,阻碍了他一直向前的脚步,但是他依然在这个到处飘满灰蒙蒙尘埃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信仰与理想,于是从广阔的天空俯瞰下去,在一层层现实问题的尘埃下面只有他还拥有了这些阳春白雪的诗意,拂去这些飘荡的尘埃,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见他内心深处的诗意与美好。
月拢沙,这是作者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回家种田》中的主人公“我”也是来自这个地方,“月拢沙”三个字本身便带有一种淡淡的诗意与美好,而本篇作品中的主人公田园诗也是来自这个地方,我想这个地方应该已经成为作者心中的天堂、美好家园的指称,是与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完全不相干的世外桃源,而从这个地方出来的人身上都有着一种与世俗社会相抗衡的气质,他们或诗意,或美好,或朴实,或真诚,对传统的眷恋与对信仰和理想的坚守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田园诗便是他们中的之一。
三种视角:诗意转换
小说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故事的结构或者说文章的叙述视角由三部分构成,分别由偷书贼、大榕树和一个准爸爸的新闻记者这三个人物来完成了故事的讲述。每个人物在叙述时均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这不是上帝的全知视角,每个人只能尽力讲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也就是自己所知道的那部分内容,因此每个人都必然会有自己的缺陷,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于是这三个视角在变换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补充完整了整个故事内容,使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安排很容易给读者们造成悬念,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激发了读者能够一直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而这三个部分的转换也是干脆利落,互相不干涉,但是读者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三个叙述主体,不管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大榕树,抑或是记者钟二毛他们都依然决然地要讲述旧天堂的故事,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我想同你们说说‘旧天堂’”。这个也许是偶然,也许是特意设置而出现的句子,让这三个部分之间出现了情节上的直接关联。这种关联是隐蔽的, 诗意的,它潜藏在三个视角转换中,不直接表露出来,而是等待着读者们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三个不同人物在叙述故事时都参杂了个人的主观情感,因此这三个部分的叙述语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一部分的叙述主体是蚁族大学毕业生“我”,后来由于偷了田园诗书店的一本书,被作者命名为了偷书贼,在这部分中采用的是调侃,自嘲,戏谑的语调,在看似玩世不恭的背后其实也隐含了“我”的失落和绝望,虽然“我”现在光鲜照人,但是内心的纯洁与诗意已经被这个社会洗涤的一干二净,这也暗示出底层蚁族们在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而在老榕树的讲述中,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调,作者是以树托人,我想更多的是托一位老人,因为读者们在阅读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像在听一位满脸皱纹的沧桑老人在讲述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而老榕树自己最终也是自身难保,不仅说明作为社会底层的人无能为力,作为社会底层的树在面对城市建设的社会现实时也是只能伤悲。
而在第三部分中,我是一名即将做爸爸的新闻记者,也许出于为故事增加真实度的目的,作者把记者的名字设置为作家自己钟二毛,这当然和二毛前辈做记者的经历有关,由于记者的身份性质决定了叙述主体在讲述这部分时采用的是新闻报道的方式,三则新闻报道构成了小说的第三部分,也完满了整个故事,这是一个大胆的设置,把新闻报道引进小说故事中,这样的方式也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客观的陌生化叙述效果,使读者暂时脱离小说的语境而进入到日常生活语境中,使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但是细心的读者依然能够从报道中读出记者钟二毛的着急、紧张的心绪以及为主人公和旧书店的命运归向的担心。同时这个记者身上还担负着另外一层角色:准爸爸,我相信这与二毛前辈去年为人父有关,但是同时也衬托出底层个体记者钟二毛想要讲述”旧天堂“书店的不易,即便准爸爸要给孩子挣奶粉钱,但是他依然冒着被炒鱿鱼的风险而来报道和讲述旧天堂的故事。
旧天堂:从诗意到失意
“天堂”本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它与残酷阴冷的地狱相对,是宗教中所宣扬的“天国”、“迦南美地”,那里充满关爱与温暖,在天堂的人们不用忍受痛苦和折磨,不再用遭受人间的阴冷现实和社会的残酷无情,田园诗在自己的旧书店名字中取了“天堂”两个字,寓意着这是一个充满着诗意和美好的地方,说明田园诗把这里看作是自己心灵的天堂,让灵魂安静的地方,同时他也努力地把这里也变成其他人安放灵魂的天堂,他开书店不以营利为目的:“艺术家坚果回忆说,旧书无价,碰到顾客喜欢,讨价还价是常事,但田园诗碰到聊书聊得高兴的,不仅便宜卖,还附赠几本书。”有时候甚至“遇到爱书的人买完书,还问人家有没零钱坐车,两块、三块,给人送路费”,即说明了虽然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小人物,他也依然有着自己诗意的理想与坚守,但最终“因为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出门外,三万本书也失去了栖身之所,撒在门前空地上,他在“旧天堂”招牌背面留下三个字:“书无罪”。”,底层小人物的诗意理想还是无法抵挡“失意”现实的侵袭。
小说的题目是“旧天堂”,因此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旧”这个字,一个“旧”字把那些飘荡在天堂周围的诗意全都抹去了,而是换用“失意”来代替。“旧”在此有着两层寓意,一个层面取陈旧,破旧,长时间使用或者放置的意义,与“新”相对。天堂在文中是一个书店,因此旧天堂是一个二手书市场,是一个旧书店,专门收购旧书,老书,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场所与作者所关注的旧书店问题。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旧”指代的是过去的事物,骨感的理想终究抵不过残酷现实的丰满,于是书店“天堂”成为过去,从今往后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历史缩影中的一缕尘埃,不管是作为底层个体的人还是树,都抵挡不住社会的侵袭,而旧天堂这样的二手书店同样也是处于社会市场中的”底层“,也定然无法阻挡经济大潮的挤压而最终趋于消失,即便在小说结尾处通过记者的努力,“一个与书有关的悲情故事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一个多月来,在热心书友的帮助下,旧书终于有了归宿”,但是最终“旧天堂”书店还是随同他的主人一起消失了。
其实,我很愿意相信主人公田园诗不是失踪,也不是死亡,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他将在那里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用自己诗意的坚守去温暖别人也继续温暖自己。
附:读书笔记。2014.04.08
—— 读钟二毛《旧天堂》有感
文/ 泱子
在今年《小说月报》第四期上看到了钟二毛前辈的《旧天堂》,读完之后很高兴。从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关注了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关于蚁族生存,街头发放所谓的“健康杂志”,旧城改造,夜总会等等,当然也包括作者一直关注的旧书店的生存,二手书店的问题,文章也主要围绕此来展开故事。但我认为这些虽然也是构成小说故事的元素,但都是次要的,在这里作者似乎是通过二手书店“旧天堂”这么一个故事外壳,表达了一个普通小人物“田园诗”对理想的坚守与执着,但是却遭受冷遇,最后只能以被迫放弃、失踪、甚至是死亡作为结局,这暗示出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个体终究是渺小软弱的,即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抗衡社会的大现实,他们的梦终究只能成为心碎的乌托邦。
田园诗:尘埃之下的诗意
主人公,在前两部分一直以“他”来指代,直到第三部分才开始有名字出现:田园诗。这个名字本身便包含了许多与他的底层身份不相适应的诗歌意味和美好,暗示出他的尴尬的悲剧结局。高中毕业的田园诗,一路扒车到北京,后又南下深圳,他的梦想就是“在城里要开一个最大的二手书市场,”因此,“田园诗十年独自一人坚守’旧天堂’,做着他的书店梦。书店就是家,家就是书店。”他收购旧书,开旧书店,但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希望“让每个来的人都有收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要让不爱看书的人都跑来看书,闲着没事的人也跑来看书”,他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对抗着整个城市,整个社会,整个现实,但是随着旧城改造,小区重建等大潮的侵袭,现实残酷和冰冷的一面开始显露无遗,本来就是社会弱势人员的他,在面对着爱情的破灭,房租和生存等现实问题的情况下,最后失踪了,也许是永久地远离了这个寒冷的世界。
田园诗身上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洁”,他像诗人顾城一样有着孩子般的梦,天真可爱,善良温存,他渴望在书本中、诗歌中找到自己的“天堂”,他渴望温暖,关爱,友情,爱情,他坚持着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污泥浊淖的城市,他希望人与人之间都能有一种诗意的美好。他也面对着房租,吃饭等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也需要爱情,友情的情感需要,这个世界的残酷与浮躁,那些生存和情感的纠葛就像尘埃一样迷漫和飘浮在他的周围,尽管遮挡住了他的视线,阻碍了他一直向前的脚步,但是他依然在这个到处飘满灰蒙蒙尘埃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信仰与理想,于是从广阔的天空俯瞰下去,在一层层现实问题的尘埃下面只有他还拥有了这些阳春白雪的诗意,拂去这些飘荡的尘埃,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见他内心深处的诗意与美好。
月拢沙,这是作者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回家种田》中的主人公“我”也是来自这个地方,“月拢沙”三个字本身便带有一种淡淡的诗意与美好,而本篇作品中的主人公田园诗也是来自这个地方,我想这个地方应该已经成为作者心中的天堂、美好家园的指称,是与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完全不相干的世外桃源,而从这个地方出来的人身上都有着一种与世俗社会相抗衡的气质,他们或诗意,或美好,或朴实,或真诚,对传统的眷恋与对信仰和理想的坚守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田园诗便是他们中的之一。
三种视角:诗意转换
小说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故事的结构或者说文章的叙述视角由三部分构成,分别由偷书贼、大榕树和一个准爸爸的新闻记者这三个人物来完成了故事的讲述。每个人物在叙述时均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这不是上帝的全知视角,每个人只能尽力讲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也就是自己所知道的那部分内容,因此每个人都必然会有自己的缺陷,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于是这三个视角在变换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补充完整了整个故事内容,使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安排很容易给读者们造成悬念,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激发了读者能够一直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而这三个部分的转换也是干脆利落,互相不干涉,但是读者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三个叙述主体,不管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大榕树,抑或是记者钟二毛他们都依然决然地要讲述旧天堂的故事,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我想同你们说说‘旧天堂’”。这个也许是偶然,也许是特意设置而出现的句子,让这三个部分之间出现了情节上的直接关联。这种关联是隐蔽的, 诗意的,它潜藏在三个视角转换中,不直接表露出来,而是等待着读者们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三个不同人物在叙述故事时都参杂了个人的主观情感,因此这三个部分的叙述语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一部分的叙述主体是蚁族大学毕业生“我”,后来由于偷了田园诗书店的一本书,被作者命名为了偷书贼,在这部分中采用的是调侃,自嘲,戏谑的语调,在看似玩世不恭的背后其实也隐含了“我”的失落和绝望,虽然“我”现在光鲜照人,但是内心的纯洁与诗意已经被这个社会洗涤的一干二净,这也暗示出底层蚁族们在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而在老榕树的讲述中,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调,作者是以树托人,我想更多的是托一位老人,因为读者们在阅读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像在听一位满脸皱纹的沧桑老人在讲述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而老榕树自己最终也是自身难保,不仅说明作为社会底层的人无能为力,作为社会底层的树在面对城市建设的社会现实时也是只能伤悲。
而在第三部分中,我是一名即将做爸爸的新闻记者,也许出于为故事增加真实度的目的,作者把记者的名字设置为作家自己钟二毛,这当然和二毛前辈做记者的经历有关,由于记者的身份性质决定了叙述主体在讲述这部分时采用的是新闻报道的方式,三则新闻报道构成了小说的第三部分,也完满了整个故事,这是一个大胆的设置,把新闻报道引进小说故事中,这样的方式也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客观的陌生化叙述效果,使读者暂时脱离小说的语境而进入到日常生活语境中,使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但是细心的读者依然能够从报道中读出记者钟二毛的着急、紧张的心绪以及为主人公和旧书店的命运归向的担心。同时这个记者身上还担负着另外一层角色:准爸爸,我相信这与二毛前辈去年为人父有关,但是同时也衬托出底层个体记者钟二毛想要讲述”旧天堂“书店的不易,即便准爸爸要给孩子挣奶粉钱,但是他依然冒着被炒鱿鱼的风险而来报道和讲述旧天堂的故事。
旧天堂:从诗意到失意
“天堂”本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它与残酷阴冷的地狱相对,是宗教中所宣扬的“天国”、“迦南美地”,那里充满关爱与温暖,在天堂的人们不用忍受痛苦和折磨,不再用遭受人间的阴冷现实和社会的残酷无情,田园诗在自己的旧书店名字中取了“天堂”两个字,寓意着这是一个充满着诗意和美好的地方,说明田园诗把这里看作是自己心灵的天堂,让灵魂安静的地方,同时他也努力地把这里也变成其他人安放灵魂的天堂,他开书店不以营利为目的:“艺术家坚果回忆说,旧书无价,碰到顾客喜欢,讨价还价是常事,但田园诗碰到聊书聊得高兴的,不仅便宜卖,还附赠几本书。”有时候甚至“遇到爱书的人买完书,还问人家有没零钱坐车,两块、三块,给人送路费”,即说明了虽然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小人物,他也依然有着自己诗意的理想与坚守,但最终“因为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出门外,三万本书也失去了栖身之所,撒在门前空地上,他在“旧天堂”招牌背面留下三个字:“书无罪”。”,底层小人物的诗意理想还是无法抵挡“失意”现实的侵袭。
小说的题目是“旧天堂”,因此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旧”这个字,一个“旧”字把那些飘荡在天堂周围的诗意全都抹去了,而是换用“失意”来代替。“旧”在此有着两层寓意,一个层面取陈旧,破旧,长时间使用或者放置的意义,与“新”相对。天堂在文中是一个书店,因此旧天堂是一个二手书市场,是一个旧书店,专门收购旧书,老书,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场所与作者所关注的旧书店问题。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旧”指代的是过去的事物,骨感的理想终究抵不过残酷现实的丰满,于是书店“天堂”成为过去,从今往后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历史缩影中的一缕尘埃,不管是作为底层个体的人还是树,都抵挡不住社会的侵袭,而旧天堂这样的二手书店同样也是处于社会市场中的”底层“,也定然无法阻挡经济大潮的挤压而最终趋于消失,即便在小说结尾处通过记者的努力,“一个与书有关的悲情故事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一个多月来,在热心书友的帮助下,旧书终于有了归宿”,但是最终“旧天堂”书店还是随同他的主人一起消失了。
其实,我很愿意相信主人公田园诗不是失踪,也不是死亡,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他将在那里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用自己诗意的坚守去温暖别人也继续温暖自己。
附:读书笔记。2014.04.08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