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丛谈》摘录
虽然倾慕古琴许久,又学琴两年。对古琴很熟悉了却又似乎总无话可说,不敢轻易谈论古琴。前段时间读郭平先生的《古琴丛谈》,许多地方都颇“心有戚戚焉”。书是借来的已经归还,摘录几段留待慢慢品读。
《古琴丛谈》
郭平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我自觉不可能做到“无弦”的境界,但我相信许多爱琴的人对于能否弹到名琴,其实都并不执著。我喜欢这样的琴家:琴已经弹得很好了,却并不挑琴、非好琴不弹,而是只要把手放在琴上,哪怕是很一般的琴,也像弹雷琴一样,认真地把曲目弹完,而且,脸上神情,一定是欢喜的。
(真正爱琴的人,爱的不是琴之名贵。)
《晋书》列传里所记的阮瞻就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
瞻字千里。性清虚寡淡,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礼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善弹琴,人闻其多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内兄潘岳每令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由是识者叹其恬澹,不可荣辱矣。
(1900又名《海上钢琴师》堪比阮瞻。学琴后,常会想起这部电影,反复咀嚼,每次都有新得。)
( 琴在中国文化中的淡化)琴文化本身的衰退有多重原因,但不能不指出,琴在走向高迈走向超越的同时,也走向了一条狭窄孤寂的道路,而对知音的追求以及知音之思的懈怠,也正是琴文化走进窄路的一个原因。白居易《弹秋思》说:“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自心知。”又在《夜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可以想象,古代的琴家,在深山里得了好曲,或许会记下谱,有机会还多少能给别人打谱的可能;活着弹给高山流水听过,弹给自己听过,也就随流云、随烟波而俱逝了。而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化思维中,一定会出现。无论如何,这都死一种巨大的损失和遗憾。一种理念,成就了一门艺术、创造了一种境界,却又同时阻碍了艺术的发展,这是中国艺术境界、艺术思维的二律悖反。
……
琴遇知音,是中国文人高士的梦。中国文化,与梦关系大矣!孔子有梦,庄周有梦,李白有梦,李商隐有梦,陆游有梦,辛弃疾有梦,吴梦窗有梦,汤显祖有梦,曹雪芹有梦……有梦,是因为有病、有苦痛,有病、有苦痛,便会寻求梦,使生命变得天润起来。对梦的不懈追寻,成就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不朽。知音佳话,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但在此后它却成了一个优美的词语,一个梦境,它在中国人漫漫长路的前方闪烁着迷人的光,等待着中国琴人、中国艺术家们将生命的激情燃尽,与之相辉映,等待着琴人们拨动生命的琴弦,与之相应和。能如此,知音能否遇到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琴人们必将遭遇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遭遇自己。这,已经足够了。
作为音乐的一种境界,“古”更是每每在古人心目中作为高标。每回在诗文里看到古人说琴,总有一种与我们今天对古琴的感觉很相近的感觉。琴对古人来说,好象也是一种过去时的东西,他们一再的在诗文中感叹这种乐器不被重视、与时尚的格格不入。而且,这种哀叹甚至延续了至少上千年。似乎每一个时代弹琴的人表达的都不是这一时代自身的精神趣味,而是对“古代”精神、品格、境界的追慕。
传统琴乐,琴乐传统,是“技”与“道”的高度统一,是人格的高洁,是风格的宽容,是境界的多样,是无尽的可能。但既是“传统”,既然有了相对一定的特征并创造、成就出优秀的音乐,对它的尊重便是关键了。这种尊重,首先是在充分、全面认识它的基础上保持它的面貌、风格,然后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可能。
琴是一个既丰富的存在,不愧博大精深之誉。这传统的宝藏,正须后来者虚心学习,这一领域,正须后来者恭敬进入。对传统真实、丰富面目的认知,对传统技艺的只能怪我,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他需要琴人花费大量的时光、心血去学习。学而后思之,思同时习之,方可不惘不怠,有朝一日破茧而出。
“学而后思之,思同时习之,方可不惘不怠,”正是我当下所处境地亟需践行的。
虽然片段摘录,供自己学习也方便没时间看到此书的人略有了解,应该不涉及版权问题,但还是小小地强调下,希望喜欢这些话语的同好,尊重郭先生的版权。
《古琴丛谈》
郭平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我自觉不可能做到“无弦”的境界,但我相信许多爱琴的人对于能否弹到名琴,其实都并不执著。我喜欢这样的琴家:琴已经弹得很好了,却并不挑琴、非好琴不弹,而是只要把手放在琴上,哪怕是很一般的琴,也像弹雷琴一样,认真地把曲目弹完,而且,脸上神情,一定是欢喜的。
(真正爱琴的人,爱的不是琴之名贵。)
《晋书》列传里所记的阮瞻就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
瞻字千里。性清虚寡淡,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礼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善弹琴,人闻其多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内兄潘岳每令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由是识者叹其恬澹,不可荣辱矣。
(1900又名《海上钢琴师》堪比阮瞻。学琴后,常会想起这部电影,反复咀嚼,每次都有新得。)
( 琴在中国文化中的淡化)琴文化本身的衰退有多重原因,但不能不指出,琴在走向高迈走向超越的同时,也走向了一条狭窄孤寂的道路,而对知音的追求以及知音之思的懈怠,也正是琴文化走进窄路的一个原因。白居易《弹秋思》说:“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自心知。”又在《夜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可以想象,古代的琴家,在深山里得了好曲,或许会记下谱,有机会还多少能给别人打谱的可能;活着弹给高山流水听过,弹给自己听过,也就随流云、随烟波而俱逝了。而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化思维中,一定会出现。无论如何,这都死一种巨大的损失和遗憾。一种理念,成就了一门艺术、创造了一种境界,却又同时阻碍了艺术的发展,这是中国艺术境界、艺术思维的二律悖反。
……
琴遇知音,是中国文人高士的梦。中国文化,与梦关系大矣!孔子有梦,庄周有梦,李白有梦,李商隐有梦,陆游有梦,辛弃疾有梦,吴梦窗有梦,汤显祖有梦,曹雪芹有梦……有梦,是因为有病、有苦痛,有病、有苦痛,便会寻求梦,使生命变得天润起来。对梦的不懈追寻,成就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不朽。知音佳话,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但在此后它却成了一个优美的词语,一个梦境,它在中国人漫漫长路的前方闪烁着迷人的光,等待着中国琴人、中国艺术家们将生命的激情燃尽,与之相辉映,等待着琴人们拨动生命的琴弦,与之相应和。能如此,知音能否遇到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琴人们必将遭遇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遭遇自己。这,已经足够了。
作为音乐的一种境界,“古”更是每每在古人心目中作为高标。每回在诗文里看到古人说琴,总有一种与我们今天对古琴的感觉很相近的感觉。琴对古人来说,好象也是一种过去时的东西,他们一再的在诗文中感叹这种乐器不被重视、与时尚的格格不入。而且,这种哀叹甚至延续了至少上千年。似乎每一个时代弹琴的人表达的都不是这一时代自身的精神趣味,而是对“古代”精神、品格、境界的追慕。
传统琴乐,琴乐传统,是“技”与“道”的高度统一,是人格的高洁,是风格的宽容,是境界的多样,是无尽的可能。但既是“传统”,既然有了相对一定的特征并创造、成就出优秀的音乐,对它的尊重便是关键了。这种尊重,首先是在充分、全面认识它的基础上保持它的面貌、风格,然后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可能。
琴是一个既丰富的存在,不愧博大精深之誉。这传统的宝藏,正须后来者虚心学习,这一领域,正须后来者恭敬进入。对传统真实、丰富面目的认知,对传统技艺的只能怪我,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他需要琴人花费大量的时光、心血去学习。学而后思之,思同时习之,方可不惘不怠,有朝一日破茧而出。
“学而后思之,思同时习之,方可不惘不怠,”正是我当下所处境地亟需践行的。
虽然片段摘录,供自己学习也方便没时间看到此书的人略有了解,应该不涉及版权问题,但还是小小地强调下,希望喜欢这些话语的同好,尊重郭先生的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