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故乡
小时候,妈妈总是和我说:要好好读书,读好书才可以走去山外的世界。
是的,我是大山的孩子。我的家乡是大别山脚下的一个小镇,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弥陀”。弥陀镇藏在大别山深处,离小县城有近百公里的盘旋山路。四周青山隐隐,中间绿水迢迢,很有些世外桃源的氛围。我生命中的前16年,就是在这桃花源里怡然自乐!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呼朋唤友,在金黄芬芳的油菜梯田里捉迷藏,躲猫猫,总是难免踩掉了村头张大叔家的稻秧,又或是村尾王大婶的豆苗;清明时节,“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里,恣意奔跑,还不忘采下一朵,放在鼻子下面闻闻,用手摸摸鼻子,还在呢!(大人们总是说杜鹃花会吃掉小孩子的鼻子呢);有时候,小朋友们三五成群,约好去石头尖采兰花,到了山上,清香和着春的味道,扑面而来,我们翻遍了山前坡后,却总也找不到花在哪儿,真正是“深谷暖云飞,重岩花发时。非因采樵者,那得外人知。”偶尔运气好,采得一两支,回家放在酒瓶子里,顿时满屋生香。记得我家门前还有一颗很老的桃树,每年四月,粉红的桃花在枝头灼灼其华,兄弟姐妹们拿出一条粗绳子,往桃树上一挂,再拿一节光滑的木头,两端系在绳子上,一架简易的秋千就成了,我们纵身一跃,就站在了木棍上,下面姐妹们一推,秋千就荡得越来越高,粉红的花瓣,随着树枝的摆动,在空中飞飞扬扬,摇曳生姿,我们的心也在这忽高忽低的秋千里,时而飞向云端,时而贴近大地,口里还不住的大喊:“我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青春的朝气蓬勃,热情洋溢就在那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喊里高涨、释放。
夏天的浅水河滩更是孩子们的乐园。下水摸鱼,在沙滩上比武摔跤,是每个男孩子的必修课。每当夕阳西下,汗湿衣服的牧童们,就会光着膀子骑在牛背上,吹着口哨,或者唱着当下流行的歌曲, 在牛尾巴一甩一甩的韵律里,悠然的走在乡间小路上,活脱脱一幅牧童晚归图。秋天的乌桕树下, 银杏路旁,总会在阳光灿烂树影斑驳的午后,拿上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面向斜阳,背倚 枯树,听着鸟鸣,枕着涛声,静静的看一下午。 为此, 老妈没有少训我, 而年少的心,总是依然故我。
寒冬腊月里,也是莘莘学子最爱的季节。不仅因为一年一度的寒假到来,更因为冬天过去,就意味着要过年了。在那段贫瘠的岁月里,过年,是可以吃红烧肉的日子,是可以穿新衣的日子,是一家大小老少围炉而坐,磕着瓜子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日子,是泡上一杯清茶,倚窗而坐,看着大雪纷飞,“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日子。那段青春岁月,那段生命就是一棵胡乱生长的野草,安宁得没有灵性,旺盛得没有边际,而风吹则草动,率性而又情真意切。
那时候,大山与世隔绝,我是在中考时,才生平第一次进县城。那时候,总是托着腮帮,坐在门前,望着大山,沉思默想,想着山外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山的那边有没有住着神仙?城市里的喧嚣繁华是怎样的一番美丽,我不得而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山 里面自有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偶尔走出校门,感觉外面的生活是银幕上的故事,与我无关。我们只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对老师对父母最好的报答。那时,电视告诉我们,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还在苦苦的等着皇阿玛,白娘子和许仙也在法海的陪同下飞天升仙,而李小刚和黑凤凰的那段江湖恩怨早在大理世子的凌波微步里灰飞烟灭。曾经,电视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而我们还要在和大人们的斗志斗勇里才能窥得剧情发展的零星半点,像现在这样的彻夜追剧是早要被父母的乱棍拍死滴!还好,我们并不孤独,夏日的月光下,有竹林,有摇床,有爷爷奶奶口里古老的故事,还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玩笑;冬天,有暖暖的阳光的时候,就依墙而坐,我们不说坐,不说无所事事,我们说,晒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亲们过着竹林贤士或村野布衣的生活,我们是另外的人,而我们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东升西落的日头是我们的时钟,四季荣枯的树叶是我们的时钟,深深浅浅的流水是我们的时钟,人情冷暖的容颜是我们的时钟。
就这样,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的通过了高考,走进了大学,我们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鲤鱼跃龙门,我们进到了外面的世界。然而,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80后的我们,考大学后没有金饭碗,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我们背负着父母的期望,看着房价的飙升,握着手里蔫蔫的人民币,在城市的水泥钢筋,车水马龙里过着蜗居的生活,我们有个生动的名字“蚁族”。我们正月初边,拜别父母,背上行囊,踏上月台,去城市里编梦、造梦、追梦,虽然最后往往是做梦。但我们义无反顾,别无选择,老家的小村里,虽然有我的一垄田,一片山,几间房舍,可三岁就开始读书的我,不甘放下梦想回家种田,而自从大学毕业后,为了在城市里安居乐业,我们有时甚至好几年才能回一次家。而春去秋来,岁月更替,当初的家乡再也不是儿时记忆里的故乡,我们回不去,无关人情的冷暖,无关田事的荒芜,只因潜移默化的书卷诗气,让我们内心不甘,不舍,我们或许没有被大城市所接受,但我们正在努力融入这变幻莫测的大城市。我们踏着青春的尾巴,走向三十而立的大门,我们向往少年的乡村时光,然而我们迫切的想做飞蓬,飞越千万里,千万里飞越,希望拥有一片自己的田野,一抹自己的朝阳,希望拥有自己的高山和流水。我们期盼跨越万水千山,在祖国的任一片大地,任一个城市,像土生土长的城里人一样生机勃发,蔚然大成。
是的,我的故乡弥陀,是座大山: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弥陀的天空白云也很多,桐山的岭上也多白云。不过,现在于我,在城市安家落户,努力奋斗才是唯一!也许三十年后,在弥陀田家,大河桥边,有一所房子,一个院落,几亩农田,我也终能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不过,那也是在若干若干年后,而不是正在努力的当下。
没有去不到的远方,没有回不去的故乡。故乡弥陀,是一首清新的黄梅小调,时时在我耳边浅吟低唱,三秋桂子,十里桃花 ,画不出老家的物华风清;太湖花亭,封岳天柱,道不尽故乡的人杰地灵;待到来年山花烂漫时,我将沿着小桥流水,山坡梯田,重走小时候的路,重温小时候的梦,重拾儿时的记忆。远方的弥陀,那时请你拥抱游子的归来吧!
是的,我是大山的孩子。我的家乡是大别山脚下的一个小镇,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弥陀”。弥陀镇藏在大别山深处,离小县城有近百公里的盘旋山路。四周青山隐隐,中间绿水迢迢,很有些世外桃源的氛围。我生命中的前16年,就是在这桃花源里怡然自乐!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呼朋唤友,在金黄芬芳的油菜梯田里捉迷藏,躲猫猫,总是难免踩掉了村头张大叔家的稻秧,又或是村尾王大婶的豆苗;清明时节,“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里,恣意奔跑,还不忘采下一朵,放在鼻子下面闻闻,用手摸摸鼻子,还在呢!(大人们总是说杜鹃花会吃掉小孩子的鼻子呢);有时候,小朋友们三五成群,约好去石头尖采兰花,到了山上,清香和着春的味道,扑面而来,我们翻遍了山前坡后,却总也找不到花在哪儿,真正是“深谷暖云飞,重岩花发时。非因采樵者,那得外人知。”偶尔运气好,采得一两支,回家放在酒瓶子里,顿时满屋生香。记得我家门前还有一颗很老的桃树,每年四月,粉红的桃花在枝头灼灼其华,兄弟姐妹们拿出一条粗绳子,往桃树上一挂,再拿一节光滑的木头,两端系在绳子上,一架简易的秋千就成了,我们纵身一跃,就站在了木棍上,下面姐妹们一推,秋千就荡得越来越高,粉红的花瓣,随着树枝的摆动,在空中飞飞扬扬,摇曳生姿,我们的心也在这忽高忽低的秋千里,时而飞向云端,时而贴近大地,口里还不住的大喊:“我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青春的朝气蓬勃,热情洋溢就在那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喊里高涨、释放。
夏天的浅水河滩更是孩子们的乐园。下水摸鱼,在沙滩上比武摔跤,是每个男孩子的必修课。每当夕阳西下,汗湿衣服的牧童们,就会光着膀子骑在牛背上,吹着口哨,或者唱着当下流行的歌曲, 在牛尾巴一甩一甩的韵律里,悠然的走在乡间小路上,活脱脱一幅牧童晚归图。秋天的乌桕树下, 银杏路旁,总会在阳光灿烂树影斑驳的午后,拿上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面向斜阳,背倚 枯树,听着鸟鸣,枕着涛声,静静的看一下午。 为此, 老妈没有少训我, 而年少的心,总是依然故我。
寒冬腊月里,也是莘莘学子最爱的季节。不仅因为一年一度的寒假到来,更因为冬天过去,就意味着要过年了。在那段贫瘠的岁月里,过年,是可以吃红烧肉的日子,是可以穿新衣的日子,是一家大小老少围炉而坐,磕着瓜子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日子,是泡上一杯清茶,倚窗而坐,看着大雪纷飞,“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日子。那段青春岁月,那段生命就是一棵胡乱生长的野草,安宁得没有灵性,旺盛得没有边际,而风吹则草动,率性而又情真意切。
那时候,大山与世隔绝,我是在中考时,才生平第一次进县城。那时候,总是托着腮帮,坐在门前,望着大山,沉思默想,想着山外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山的那边有没有住着神仙?城市里的喧嚣繁华是怎样的一番美丽,我不得而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山 里面自有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偶尔走出校门,感觉外面的生活是银幕上的故事,与我无关。我们只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对老师对父母最好的报答。那时,电视告诉我们,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还在苦苦的等着皇阿玛,白娘子和许仙也在法海的陪同下飞天升仙,而李小刚和黑凤凰的那段江湖恩怨早在大理世子的凌波微步里灰飞烟灭。曾经,电视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而我们还要在和大人们的斗志斗勇里才能窥得剧情发展的零星半点,像现在这样的彻夜追剧是早要被父母的乱棍拍死滴!还好,我们并不孤独,夏日的月光下,有竹林,有摇床,有爷爷奶奶口里古老的故事,还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玩笑;冬天,有暖暖的阳光的时候,就依墙而坐,我们不说坐,不说无所事事,我们说,晒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亲们过着竹林贤士或村野布衣的生活,我们是另外的人,而我们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东升西落的日头是我们的时钟,四季荣枯的树叶是我们的时钟,深深浅浅的流水是我们的时钟,人情冷暖的容颜是我们的时钟。
就这样,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的通过了高考,走进了大学,我们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鲤鱼跃龙门,我们进到了外面的世界。然而,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80后的我们,考大学后没有金饭碗,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我们背负着父母的期望,看着房价的飙升,握着手里蔫蔫的人民币,在城市的水泥钢筋,车水马龙里过着蜗居的生活,我们有个生动的名字“蚁族”。我们正月初边,拜别父母,背上行囊,踏上月台,去城市里编梦、造梦、追梦,虽然最后往往是做梦。但我们义无反顾,别无选择,老家的小村里,虽然有我的一垄田,一片山,几间房舍,可三岁就开始读书的我,不甘放下梦想回家种田,而自从大学毕业后,为了在城市里安居乐业,我们有时甚至好几年才能回一次家。而春去秋来,岁月更替,当初的家乡再也不是儿时记忆里的故乡,我们回不去,无关人情的冷暖,无关田事的荒芜,只因潜移默化的书卷诗气,让我们内心不甘,不舍,我们或许没有被大城市所接受,但我们正在努力融入这变幻莫测的大城市。我们踏着青春的尾巴,走向三十而立的大门,我们向往少年的乡村时光,然而我们迫切的想做飞蓬,飞越千万里,千万里飞越,希望拥有一片自己的田野,一抹自己的朝阳,希望拥有自己的高山和流水。我们期盼跨越万水千山,在祖国的任一片大地,任一个城市,像土生土长的城里人一样生机勃发,蔚然大成。
是的,我的故乡弥陀,是座大山: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弥陀的天空白云也很多,桐山的岭上也多白云。不过,现在于我,在城市安家落户,努力奋斗才是唯一!也许三十年后,在弥陀田家,大河桥边,有一所房子,一个院落,几亩农田,我也终能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不过,那也是在若干若干年后,而不是正在努力的当下。
没有去不到的远方,没有回不去的故乡。故乡弥陀,是一首清新的黄梅小调,时时在我耳边浅吟低唱,三秋桂子,十里桃花 ,画不出老家的物华风清;太湖花亭,封岳天柱,道不尽故乡的人杰地灵;待到来年山花烂漫时,我将沿着小桥流水,山坡梯田,重走小时候的路,重温小时候的梦,重拾儿时的记忆。远方的弥陀,那时请你拥抱游子的归来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