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拉松
查看话题 >【跑者日记】---跑步第一年总结:从1.5到42.195...
就在昨天(也就是30.12.2015)欧洲中部-阿姆斯特丹时区:我完成了个人首个马拉松。传说中的颇具传奇色彩的42.195这个数字,我第一次身体力行地用每一次跨步跨完,心中顿时百味杂陈各种感慨。
Prelude:
俗人做事会有个缘由,我当然免不了。跑步的缘由,大概源于2014年9月底的那次登山---登的是瑞士东北部的最高峰:Santis。当时我们用了5个小时,累计爬升垂直距离1643米,最终登顶Santis,天公作美,我在山顶看到了德法意奥列五国,当真是一览众山小。
在途中,由于中午浮冰开始融化,我脚底打滑,差点就滑下了悬崖,几乎是从死亡线上逃脱。这个事,我对几个密友提及过,他们都表示很震惊,然而我自己知道的,不管他们反映多么震惊,没有经历过他们是不可能有那种体验的。
在我开始向下滑中途突然停住的时候,我再也不敢乱动,是这个瑞士人,脚踏在悬崖边上,一把把我拎过浮冰,那只手,又大又稳又有力度,我至今难忘。
我当然也不会忘了我们的领队。我跑步的缘由就是因为他。我当时由于长期不锻炼体力完全不行,这位白发苍苍的领队一个人又稳又快地走在最前面,步子慢却大。登顶,我双腿已经是软到直接跪了,整个身扑到他身上,他却气都不喘一口。
于是,回到St. Gallen, 我二话不说开始跑步。
Apero:
从一开始在跑步机上跑3公里都要分两次完成,速度不快,8.7km/h的速度,中间我要走1-3分钟,才能继续。那个时候就感觉是心脏狂跳(经常都是171左右,现在想想真是后怕,这就是心律失常的心率啊),每次到要结束的时候都是呼吸急促得像心脏病发作一样...
于是就这样在跑步机上练到去年12月底,那个时候我能以8.7km/h的匀速跑10公里,耗时73分钟。
2015年初,我从德国度假回到瑞士。从跑步机过渡到路跑。跑步机上和路面上真的是天壤之别的跑步体验。在跑步机上跑10公里在路面上只能跑3公里就虚掉了。
于是我又从头开始练。
就这样练到了7月份。这期间,我走了不少地方,从欧洲跑到亚洲,从中国北方跑到南方,从中国东边跑到西边,每到一个地方,我就跑两步。我觉得跑遍全世界这个想法很浪漫,比马拉松浪漫得多,要坚持。
到最后,终于可以跑14-17公里了,可是速度非常慢,最快都是七分,轻松一点就掉到了7‘30-8’00的配速。我这么一个好斗的性格,怎么能忍这老牛一般的配速。
Main dish:
我是偏后的全脚掌着地,步频比较高,每次跑到15公里就不敢跑了,因为我的膝盖已经开始隐隐作痛。出于对膝盖的担忧,我开始研究跑姿以及着地方式。
看了一个日本NHK的马拉松纪录片,里面研究的是一位肯尼亚高手,大概是在某一年夺得了柏林马拉松冠军。
重点是:他们都用前脚掌着地,将整个身体动力学发挥到极致。
于是我开始改跑姿,改成前脚掌着地。
于是又一次重头开始。
过程当然是很艰辛的,比如刚开始才跑了一公里小腿就开始酸胀啦,比如动作不顺畅速度又不快导致用前脚掌跑就像做贼似的,一般用前脚掌的都是跑得很快的,我这么搞给人感觉就像在装逼一样...
然而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每一次跑步都在思考跑姿....
这个过程当然也是很痛苦的。
但是终于,熬出来了,用前脚掌跑法:
a. 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那种奔跑的快感,源源不断地动力徐徐向前;
b. 然后速度开始慢慢一点一点地提升,会每次跑完都在感觉自己在进步,而不像以前,不管怎么跑就是跑不快
c. 随着速度的提升,跑姿变得越来越好看。我记得我改到8月份参加深圳You跑团活动的时候跑友就说我跑姿很好看。
d. 不必再担心膝盖了。所有的冲击,都由足弓、跟腱和小腿肌肉缓冲掉了。
e. 那些后跟又厚又重(典型代表KAYANO 21)的跑鞋可以扔掉了。换来的是又薄又轻的竞速跑鞋。(典型代表美津浓 HITOGAMI)
f. 跑步距离变得越来越长,跑步变得越来越轻松。到八月中旬在北京奥森拉半马已经进步到匀速6'34'';到昨天的全马,我终于达到了5'37'',看看我周围那些狂人,动不动就4分速,我除了崇拜至于也暗自庆幸,幸好我是女的...
每一次跑步都是苦乐并存,我在跑途中具体想了些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跑步给了我很多灵感和力量,很减压。我越来越沉迷长距离跑,大概是吸食内啡肽的感觉实在太爽...
拉过半马之后我就开始有挑战全马的想法。在N次报名线上马拉松但是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完成,并且每次跑到28-30公里就放弃导致实现全马也是一搁再搁。
在经历N次失败之后,我对全马也算是有了充分的认识,这玩意儿不仅仅是意志,这玩意儿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稳健的训练和完备的准备,这些体会我在我的跑者日记里面记录过自己的一些体会。
来详细说说这次个人首马:
这次仍然不充分。一开始Shuffle掉电了。于是我只好打开虾米听流行歌放空大脑。但是听音乐容易乱节奏,没办法,只好忍。
前半程:我听了整版的捷杰耶夫天鹅湖。没什么感觉,什么补给都没用。
后半程:我在半马后,开始第一次补给,吃了一小块杏仁巧克力,以及自己配的功能饮料。(与国内可能不同(直接买盐丸和能量棒)。我是在运动品商店买功能补给品(粉末状,含各种电解质和碳水化合物混合),由于失盐过多会腿疼,所以我每次都会多加点盐混在一起,然后用个小瓶子装着,加上我的salomon 250软水壶。由于瑞士一路上都有可饮用水源。所以我是现兑现喝。)
30公里处进行了第二次补给。
28-32公里,开始撞墙了:臀部、胯部,大腿,小腿,脚的各个部位,脚掌,开始一点一点作痛,那种疼痛是徐徐而来但就是散不去。疼到后面就是只能边跑边走。但是这个过程,我有一种很深的感触:极痛的每一刻竟然生出一种快感,这是否意味着:极痛也是极乐?我我越来越痴迷长距离跑,因为短途已经无法满足,只有这种一次次达到临界点痛感的长跑,才是我心头爱。我不禁对人性开始了深深思索...
32-38公里,我的意识已经开始消退。换句话说,除了知道我在一步步向前之外我已经不知道我是谁...疼痛已经开始麻木,这种麻木可能也是因为意识的消退吧。
35公里处,第三次补给。
38-42公里,渐渐地,腿开始变得轻盈了,虽然也疼但绝不是32公里那会儿那种疼法,我渐渐加快了速度,随着悦跑圈报数我知道我已经完成了神圣的42.195km。
Conclude:
这就是我的第一年跑步全过程。
春夏秋冬,我始终没有停下过脚步,无论是夏天在深圳多么湿热还是冬天在欧洲这里天寒地冻,我都始终向前;
跑步改变了我很多很多。现在的我,越来越趋于极简主义,less is more更是贯彻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我开始尝试吃素,我饮食规律注重搭配,我生活规律...我开始喜欢上阅读,也开始懂得生活的平衡。
2016年,在跑步这一块,我当然有很多计划。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
Prelude:
俗人做事会有个缘由,我当然免不了。跑步的缘由,大概源于2014年9月底的那次登山---登的是瑞士东北部的最高峰:Santis。当时我们用了5个小时,累计爬升垂直距离1643米,最终登顶Santis,天公作美,我在山顶看到了德法意奥列五国,当真是一览众山小。
在途中,由于中午浮冰开始融化,我脚底打滑,差点就滑下了悬崖,几乎是从死亡线上逃脱。这个事,我对几个密友提及过,他们都表示很震惊,然而我自己知道的,不管他们反映多么震惊,没有经历过他们是不可能有那种体验的。
![]() |
芸芸众生中,救了我命的人。 |
在我开始向下滑中途突然停住的时候,我再也不敢乱动,是这个瑞士人,脚踏在悬崖边上,一把把我拎过浮冰,那只手,又大又稳又有力度,我至今难忘。
![]() |
我当然也不会忘了我们的领队。我跑步的缘由就是因为他。我当时由于长期不锻炼体力完全不行,这位白发苍苍的领队一个人又稳又快地走在最前面,步子慢却大。登顶,我双腿已经是软到直接跪了,整个身扑到他身上,他却气都不喘一口。
![]() |
这就是我们登山的路线。我们就是在悬崖边上走啊。 |
于是,回到St. Gallen, 我二话不说开始跑步。
Apero:
从一开始在跑步机上跑3公里都要分两次完成,速度不快,8.7km/h的速度,中间我要走1-3分钟,才能继续。那个时候就感觉是心脏狂跳(经常都是171左右,现在想想真是后怕,这就是心律失常的心率啊),每次到要结束的时候都是呼吸急促得像心脏病发作一样...
于是就这样在跑步机上练到去年12月底,那个时候我能以8.7km/h的匀速跑10公里,耗时73分钟。
2015年初,我从德国度假回到瑞士。从跑步机过渡到路跑。跑步机上和路面上真的是天壤之别的跑步体验。在跑步机上跑10公里在路面上只能跑3公里就虚掉了。
于是我又从头开始练。
就这样练到了7月份。这期间,我走了不少地方,从欧洲跑到亚洲,从中国北方跑到南方,从中国东边跑到西边,每到一个地方,我就跑两步。我觉得跑遍全世界这个想法很浪漫,比马拉松浪漫得多,要坚持。
到最后,终于可以跑14-17公里了,可是速度非常慢,最快都是七分,轻松一点就掉到了7‘30-8’00的配速。我这么一个好斗的性格,怎么能忍这老牛一般的配速。
Main dish:
我是偏后的全脚掌着地,步频比较高,每次跑到15公里就不敢跑了,因为我的膝盖已经开始隐隐作痛。出于对膝盖的担忧,我开始研究跑姿以及着地方式。
看了一个日本NHK的马拉松纪录片,里面研究的是一位肯尼亚高手,大概是在某一年夺得了柏林马拉松冠军。
重点是:他们都用前脚掌着地,将整个身体动力学发挥到极致。
于是我开始改跑姿,改成前脚掌着地。
于是又一次重头开始。
过程当然是很艰辛的,比如刚开始才跑了一公里小腿就开始酸胀啦,比如动作不顺畅速度又不快导致用前脚掌跑就像做贼似的,一般用前脚掌的都是跑得很快的,我这么搞给人感觉就像在装逼一样...
然而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每一次跑步都在思考跑姿....
这个过程当然也是很痛苦的。
但是终于,熬出来了,用前脚掌跑法:
a. 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那种奔跑的快感,源源不断地动力徐徐向前;
b. 然后速度开始慢慢一点一点地提升,会每次跑完都在感觉自己在进步,而不像以前,不管怎么跑就是跑不快
c. 随着速度的提升,跑姿变得越来越好看。我记得我改到8月份参加深圳You跑团活动的时候跑友就说我跑姿很好看。
d. 不必再担心膝盖了。所有的冲击,都由足弓、跟腱和小腿肌肉缓冲掉了。
e. 那些后跟又厚又重(典型代表KAYANO 21)的跑鞋可以扔掉了。换来的是又薄又轻的竞速跑鞋。(典型代表美津浓 HITOGAMI)
f. 跑步距离变得越来越长,跑步变得越来越轻松。到八月中旬在北京奥森拉半马已经进步到匀速6'34'';到昨天的全马,我终于达到了5'37'',看看我周围那些狂人,动不动就4分速,我除了崇拜至于也暗自庆幸,幸好我是女的...
![]() |
每一次跑步都是苦乐并存,我在跑途中具体想了些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跑步给了我很多灵感和力量,很减压。我越来越沉迷长距离跑,大概是吸食内啡肽的感觉实在太爽...
拉过半马之后我就开始有挑战全马的想法。在N次报名线上马拉松但是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完成,并且每次跑到28-30公里就放弃导致实现全马也是一搁再搁。
在经历N次失败之后,我对全马也算是有了充分的认识,这玩意儿不仅仅是意志,这玩意儿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稳健的训练和完备的准备,这些体会我在我的跑者日记里面记录过自己的一些体会。
来详细说说这次个人首马:
这次仍然不充分。一开始Shuffle掉电了。于是我只好打开虾米听流行歌放空大脑。但是听音乐容易乱节奏,没办法,只好忍。
前半程:我听了整版的捷杰耶夫天鹅湖。没什么感觉,什么补给都没用。
后半程:我在半马后,开始第一次补给,吃了一小块杏仁巧克力,以及自己配的功能饮料。(与国内可能不同(直接买盐丸和能量棒)。我是在运动品商店买功能补给品(粉末状,含各种电解质和碳水化合物混合),由于失盐过多会腿疼,所以我每次都会多加点盐混在一起,然后用个小瓶子装着,加上我的salomon 250软水壶。由于瑞士一路上都有可饮用水源。所以我是现兑现喝。)
30公里处进行了第二次补给。
28-32公里,开始撞墙了:臀部、胯部,大腿,小腿,脚的各个部位,脚掌,开始一点一点作痛,那种疼痛是徐徐而来但就是散不去。疼到后面就是只能边跑边走。但是这个过程,我有一种很深的感触:极痛的每一刻竟然生出一种快感,这是否意味着:极痛也是极乐?我我越来越痴迷长距离跑,因为短途已经无法满足,只有这种一次次达到临界点痛感的长跑,才是我心头爱。我不禁对人性开始了深深思索...
32-38公里,我的意识已经开始消退。换句话说,除了知道我在一步步向前之外我已经不知道我是谁...疼痛已经开始麻木,这种麻木可能也是因为意识的消退吧。
35公里处,第三次补给。
38-42公里,渐渐地,腿开始变得轻盈了,虽然也疼但绝不是32公里那会儿那种疼法,我渐渐加快了速度,随着悦跑圈报数我知道我已经完成了神圣的42.195km。
Conclude:
这就是我的第一年跑步全过程。
春夏秋冬,我始终没有停下过脚步,无论是夏天在深圳多么湿热还是冬天在欧洲这里天寒地冻,我都始终向前;
跑步改变了我很多很多。现在的我,越来越趋于极简主义,less is more更是贯彻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我开始尝试吃素,我饮食规律注重搭配,我生活规律...我开始喜欢上阅读,也开始懂得生活的平衡。
2016年,在跑步这一块,我当然有很多计划。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