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与追忆 ——浅谈王安忆其人其文
"我读书是看一本扔一本……被抛弃被遗忘的一闪念,实际上是一座桥梁,它将我们渡向彼岸——那更完美、更长久的存在。秋叶凋落了,树却添上了年轮。” ——王安忆
我庆幸自己最初接触王安忆的作品,并非《小鲍庄》、也不是《长恨歌》,而是《纪实与虚构》和《伤心太平洋》。
以我年少时的领悟力,不会明白《小鲍庄》此等寻根文学的“原罪”意识。后来因作者是王安忆,才会一读再读,慢慢看出《小鲍庄》里有两个主要的意象,一是包容一切、吞吐一切、破坏一切、成就一切的“水”,小鲍庄因水得名,因水遭灾,因水改变;二是时隐时现,如有人性、有生命的“货郎鼓”的声音,货郎鼓维系了小鲍庄和小冯庄,维系着人们的情感。感觉文章虽简短但构思奇特,始终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神秘气息。
而在《长恨歌》中,作者花费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不必揣度她写来如何的呕心沥血,读来也是煞费心力。作者目的或许只有一个:衬托女主角王琦瑶,像是吸尽黄浦精华的结晶。于是她娓娓道来,弦音顿挫,低回慢转,到最后却是洗尽铅华,曲终人散,徒留虚无。
历史的沉淀,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那些对历史与个人关系的检讨;对女性身体及意识的自觉;对“海派”市民风格的重新塑造,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慢慢悟到。
而《纪实与虚构》和《伤心太平洋》则要平实明了的多。
在《伤心太平洋》中,王安忆平静、客观的以不断插入叙述的方式,完整地展现了父亲的家族史,同时写出新加坡从卑微、伤痕累累走向繁华的过程,宏大壮阔的历史叙事中又有着强烈的抒情和浓郁的诗意,展现了一代华裔的海外生活和心路历程。当年读来就可谓一气呵成,欲罢不能,重读感觉还是如此。
《纪实与虚构》则道尽了小说家无中生有、又由有而无的语言。从自我创造到自我抹消,期间的痛苦,尤其是面对、描画、接触现实所带来的痛感,又有谁能够明白?
在小说中,作者意图为自己的家族寻根探源,但却与苏童、余华、叶兆言等人不同,舍父系族裔命脉於不顾,反之转而探勘早已佚失的母系家谱,至于其创作和探源的据点则在上海,一个由外来者汇聚而成的大都会,一个不断迁徒、变易和遗忘的城市。
书中内容共分十章。单数章讲述作者,即叙述者在上海成长的经过,从幼年迁入、求学、文革、流放、归来到成婚;至于双数章节,则追溯其母家族在中华民族史上的来龙去脉。最后在第十章,家史在民族史中的线索与个人在国家史中的历史记录,合而为一,并归结到作者对创作历程的反思。
就其本质来说,所有的写作都是追忆,且是对一切流逝的追忆。但是在虚构的文体中,事实被有意识地筛选而遮蔽。
王安忆在作品中运用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她说:“我虚构我的历史,将此视作我的纵向关系,这是一种生命性质的关系,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我骤然间来到跃马横戈的古代漠北,英雄气十足。为使血缘祭奠至我,我小心翼翼又大胆妄地越朝越代,九死一生。我还虚构我的社会,将此视作我的横向关系,这则是一种人生性质的关系,也是个伤脑筋的工程。我还是采取这城市教给我的归纳方式,将社会关系归为几种。这关系有时很不好分,它错综复杂,盘根交节。我希望这两类关系放在一起有一种美丽的形式,后来我设计那纵向的关系如一棵一树,那横向的关系如周转的水波,一圈一圈荡漾开来。这是一幅田园风景。”
这样的文字,冷静、细致而又大气磅礴,令人不由得一读再读,低回不已。
我饶有兴趣的看她几个时期的照片,专注她的眼神(从未如此关注一个作家),少女时代明媚清丽带有些许青涩,但毫不胆怯;青春时代不加雕饰,挺拔如白杨树,目光凛冽,仿佛洞悉一切;中年以后身形依然挺拔,沧桑的面容,目光炯炯,让人没来由的感动。
继而有兴趣作家的生平,王安忆的人生经历很简单,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22岁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在乐队拉大提琴,27岁与李章结婚。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81年,因旺盛的创作欲以及无法忍受坐班时间的禁锢,旷职离开《儿童时代》到徐州写作,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在上海作家中,王安忆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早慧而勤奋的她不断地超越自我,开掘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丰沛源泉。
说她是文学界的王菲毫不为过,的确高冷,她的不断给人惊喜的写作,她的寂寞独行的探索,她对文学时尚、媒体喧嚣冷静断然的处置方式,都让她的读者既钦佩又捉摸不定。钦佩的是她的才气,她的探索勇气,她对严肃文学的执著;捉摸不定的是她的“傲气”,她的拒绝“热闹”的姿态,她不轻易接受采访的冷然……
不愿重复自己,拒绝时尚和喧嚣,对写作以外的东西不善经营,喜欢精神历险,敏感、多思、谨慎……总之在很多人眼里,王安忆无法归位,王安忆特立独行,王安忆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
王安忆曾说:”在八面来风的环境中,知识分子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
她说作家应有艺术理想,这个巨变的时代需要作家去关注,一味作风花雪月颂是浪费才华和经历,或者是缺乏艺术理想。
是的,王安忆的创作已经走出了小我,一个作家如果只从极个人的悲欢出发,那纯粹是雕虫小技,她的创作已到了思想收获的时节。而这种思想的成熟,是王安忆开始注重宏大的东西,悲伦的东西,这种创作的变化,是朝着人类审美理想出发的。
岁末年初,关注王安忆,其实是在关注时空、人生、理想、美和信念。
她在《纪实与虚构》中道"街道的美丽就在这里,那就是把抽象的自然物变成具体的实物,它给无形的东西做成了一个盛器,使之变成有形的了。比如阳光,还比如电——那本来在雷雨之夜转瞬即逝的东西,在此成为辉煌的装饰,这使世界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再比如空间,街道具有给空间命名的特性,本来‘混沌’无状的空间被街道切割得又整齐又清楚,好辨别好称呼。……这使人认识世界有了现实的依凭。"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她从文化历史的范畴进一步推广到抽象的层面:"时间和空间一样,都凭着以往现成的经验形成概念,形成了这个环境"。在这样的前提下,她断言"空间是时间的盛器。"由此推衍到时间的本质:“时间以流逝的状态附着在一些实物上,像它呈现丧失的本质,这些实物使时间显形了。”
“我这才发现时间的无情,它不疾不徐地走着自己的路,显然不顾在它上面发生了什么变故。”在回忆自己患病的感觉时:“我日日哭泣,什么都是分崩离析。空间、时间、身体,什么都破碎了,不成行,布着裂纹,锐利地反射光芒。”这种感觉我们都体味过吧。
“生长的欲望,最终规划了时空,克服了这两者的虚空感。”由此,两种本质不同的时间形式,紧密地扭结在一起。
王安忆以这样的时空辩证,完成了她所有创作中最基本的认定。宇宙、自然、生命、人,都在看似虚空的缥缈中,重新回归最原始的秩序。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而我们在王安忆流逝与追忆交织的时间形式中,看到了最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内核。
我庆幸自己最初接触王安忆的作品,并非《小鲍庄》、也不是《长恨歌》,而是《纪实与虚构》和《伤心太平洋》。
以我年少时的领悟力,不会明白《小鲍庄》此等寻根文学的“原罪”意识。后来因作者是王安忆,才会一读再读,慢慢看出《小鲍庄》里有两个主要的意象,一是包容一切、吞吐一切、破坏一切、成就一切的“水”,小鲍庄因水得名,因水遭灾,因水改变;二是时隐时现,如有人性、有生命的“货郎鼓”的声音,货郎鼓维系了小鲍庄和小冯庄,维系着人们的情感。感觉文章虽简短但构思奇特,始终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神秘气息。
而在《长恨歌》中,作者花费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不必揣度她写来如何的呕心沥血,读来也是煞费心力。作者目的或许只有一个:衬托女主角王琦瑶,像是吸尽黄浦精华的结晶。于是她娓娓道来,弦音顿挫,低回慢转,到最后却是洗尽铅华,曲终人散,徒留虚无。
历史的沉淀,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那些对历史与个人关系的检讨;对女性身体及意识的自觉;对“海派”市民风格的重新塑造,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慢慢悟到。
而《纪实与虚构》和《伤心太平洋》则要平实明了的多。
在《伤心太平洋》中,王安忆平静、客观的以不断插入叙述的方式,完整地展现了父亲的家族史,同时写出新加坡从卑微、伤痕累累走向繁华的过程,宏大壮阔的历史叙事中又有着强烈的抒情和浓郁的诗意,展现了一代华裔的海外生活和心路历程。当年读来就可谓一气呵成,欲罢不能,重读感觉还是如此。
《纪实与虚构》则道尽了小说家无中生有、又由有而无的语言。从自我创造到自我抹消,期间的痛苦,尤其是面对、描画、接触现实所带来的痛感,又有谁能够明白?
在小说中,作者意图为自己的家族寻根探源,但却与苏童、余华、叶兆言等人不同,舍父系族裔命脉於不顾,反之转而探勘早已佚失的母系家谱,至于其创作和探源的据点则在上海,一个由外来者汇聚而成的大都会,一个不断迁徒、变易和遗忘的城市。
书中内容共分十章。单数章讲述作者,即叙述者在上海成长的经过,从幼年迁入、求学、文革、流放、归来到成婚;至于双数章节,则追溯其母家族在中华民族史上的来龙去脉。最后在第十章,家史在民族史中的线索与个人在国家史中的历史记录,合而为一,并归结到作者对创作历程的反思。
就其本质来说,所有的写作都是追忆,且是对一切流逝的追忆。但是在虚构的文体中,事实被有意识地筛选而遮蔽。
王安忆在作品中运用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她说:“我虚构我的历史,将此视作我的纵向关系,这是一种生命性质的关系,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我骤然间来到跃马横戈的古代漠北,英雄气十足。为使血缘祭奠至我,我小心翼翼又大胆妄地越朝越代,九死一生。我还虚构我的社会,将此视作我的横向关系,这则是一种人生性质的关系,也是个伤脑筋的工程。我还是采取这城市教给我的归纳方式,将社会关系归为几种。这关系有时很不好分,它错综复杂,盘根交节。我希望这两类关系放在一起有一种美丽的形式,后来我设计那纵向的关系如一棵一树,那横向的关系如周转的水波,一圈一圈荡漾开来。这是一幅田园风景。”
这样的文字,冷静、细致而又大气磅礴,令人不由得一读再读,低回不已。
我饶有兴趣的看她几个时期的照片,专注她的眼神(从未如此关注一个作家),少女时代明媚清丽带有些许青涩,但毫不胆怯;青春时代不加雕饰,挺拔如白杨树,目光凛冽,仿佛洞悉一切;中年以后身形依然挺拔,沧桑的面容,目光炯炯,让人没来由的感动。
继而有兴趣作家的生平,王安忆的人生经历很简单,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22岁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在乐队拉大提琴,27岁与李章结婚。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81年,因旺盛的创作欲以及无法忍受坐班时间的禁锢,旷职离开《儿童时代》到徐州写作,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在上海作家中,王安忆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早慧而勤奋的她不断地超越自我,开掘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丰沛源泉。
说她是文学界的王菲毫不为过,的确高冷,她的不断给人惊喜的写作,她的寂寞独行的探索,她对文学时尚、媒体喧嚣冷静断然的处置方式,都让她的读者既钦佩又捉摸不定。钦佩的是她的才气,她的探索勇气,她对严肃文学的执著;捉摸不定的是她的“傲气”,她的拒绝“热闹”的姿态,她不轻易接受采访的冷然……
不愿重复自己,拒绝时尚和喧嚣,对写作以外的东西不善经营,喜欢精神历险,敏感、多思、谨慎……总之在很多人眼里,王安忆无法归位,王安忆特立独行,王安忆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
王安忆曾说:”在八面来风的环境中,知识分子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
她说作家应有艺术理想,这个巨变的时代需要作家去关注,一味作风花雪月颂是浪费才华和经历,或者是缺乏艺术理想。
是的,王安忆的创作已经走出了小我,一个作家如果只从极个人的悲欢出发,那纯粹是雕虫小技,她的创作已到了思想收获的时节。而这种思想的成熟,是王安忆开始注重宏大的东西,悲伦的东西,这种创作的变化,是朝着人类审美理想出发的。
岁末年初,关注王安忆,其实是在关注时空、人生、理想、美和信念。
她在《纪实与虚构》中道"街道的美丽就在这里,那就是把抽象的自然物变成具体的实物,它给无形的东西做成了一个盛器,使之变成有形的了。比如阳光,还比如电——那本来在雷雨之夜转瞬即逝的东西,在此成为辉煌的装饰,这使世界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再比如空间,街道具有给空间命名的特性,本来‘混沌’无状的空间被街道切割得又整齐又清楚,好辨别好称呼。……这使人认识世界有了现实的依凭。"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她从文化历史的范畴进一步推广到抽象的层面:"时间和空间一样,都凭着以往现成的经验形成概念,形成了这个环境"。在这样的前提下,她断言"空间是时间的盛器。"由此推衍到时间的本质:“时间以流逝的状态附着在一些实物上,像它呈现丧失的本质,这些实物使时间显形了。”
“我这才发现时间的无情,它不疾不徐地走着自己的路,显然不顾在它上面发生了什么变故。”在回忆自己患病的感觉时:“我日日哭泣,什么都是分崩离析。空间、时间、身体,什么都破碎了,不成行,布着裂纹,锐利地反射光芒。”这种感觉我们都体味过吧。
“生长的欲望,最终规划了时空,克服了这两者的虚空感。”由此,两种本质不同的时间形式,紧密地扭结在一起。
王安忆以这样的时空辩证,完成了她所有创作中最基本的认定。宇宙、自然、生命、人,都在看似虚空的缥缈中,重新回归最原始的秩序。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而我们在王安忆流逝与追忆交织的时间形式中,看到了最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内核。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