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对照有多重要?
先祝大家2016新年好~每一天都能过得好~
今天有机会来写一点想了很久的东西也是很难得。毕竟我离开实验室已经两年多了。
当然,有些话我还是记得。
比如有位老师说,实验设计有三件重要的事一定要注意:对照,对照和对照。
(不知道重要的事说三遍是不是这样起源的。)
得从“我有一个朋友”开始了,而且会扯很远。
这位朋友有个兼职,是推销保健品——确切地说是各种口服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
很自然地我也被推销了。
这位朋友是学生化的,有博士学位,博士和博后期间文章发得都还不错,在我的朋友中算是学霸级的人物。
专业上多少和他的兼职还有些沾边,几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向我介绍他为客户制定了各种疗法,如何有效。
但是他的种种游说并没有让我觉得他卖的东西好。
开始的时候我只知道他没有说服我,并不知道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
有一天他甚至给我发了一篇文献,介绍胰蛋白酶治疗癌症的,列举了几位通过使用胰蛋白酶从晚期扩散的恶性肿瘤中被挽救回来的患者。看完了之后我还是没接受他那种“正确服用保健品能把每个人的身体都调节到最佳状态”的观点。
终于有一天他跟我说,有个客户,刚制定了治疗方案,肿瘤就全身扩散了,语气甚是失望惋惜。
他大概只是找我倾诉一下没能及时帮到那位客户(以及卖掉他的保健品),但是我恍然大悟:
这么多年他都没有说服我,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给我看到可靠的数据。
无论是他自己,他告诉我的客户,还有他给我看的文献中被胰蛋白酶拯救的肿瘤患者,在我看来,都和我家吃饭时充当餐垫的广告纸上美容丰胸治疗脱发肾虚牛皮癣的内容没啥区别。
那些某位中医/某种偏方治好了多少绝症患者的故事也是一样的。
以上这些宣传的共同点是利用正面案例说明产品/服务有效。
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呢?
终于回到题目上了:没有对照啊。
我们研究生寝室曾经讨论过护肤品到底有没有效果的问题。
讨论结果是除非坚持每天只涂半边脸,否则天晓得。
显然不会有人只涂半边脸,但真的有人找到过只晒半边脸的司机证明晒得多的皮肤的确老得更快。
据说也有师姐拿自己的老公当小白鼠,剪掉一只眼睛周围的睫毛来试验某种据说能促进睫毛生长的产品。(抱歉我实在不记得那叫什么。)
至于开头的时候对照为什么要说三遍,其实是为了强调对照必须要设计好。
比如我用过的一支带走珠的眼部精华液,因为摔得有点变形经常抹不上,我每次用都得先在虎口使劲转几下,等精华液出来了再往眼睛附近涂;我做这件事的惯用手是右手,等到用完以后,发觉左手的虎口皱纹明显比右手虎口要少。于是我一直觉得这种精华液效果不错,直到有一天我想起来左手和右手虎口的使用频率和强度本身就有很大差距。
这就是典型的对照没选好。(补救的办法是,去看看其他人的惯用手虎口的皱纹是否会比另一只手要多。)
所以那些生发剂广告,拍了很多人的头顶从光秃秃到有头发的对比照片的,即使照片属实,也无法证明这些人长出头发的原因是用了生发剂——那是对比(comparison),不是对照(control)。科学的方法是,找一些脱发程度相似的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生发剂,一组不用,几个疗程之后再看两组的脱发程度是否有差异。
同样的,我的朋友在宣传他的保健品的时候,即使给出了已发表的文献,还是不能说服我相信保健品有效果,本质原因就是,连那篇文献里,都只讲了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却没有描述其他病情类似却未使用胰蛋白酶治疗的患者的变化。
事实上西药的临床实验就是这么做的。
严格的对照,就是整个实验,除了想证明有效果的那个东西,其他条件要控制得完全一样。
比如当年,我们要看喷天冬氨酰水杨酸(结构和阿司匹林有点类似的一种东西)对拟南芥的影响。
一般是种十盆基因型完全一样的拟南芥,五盆喷天冬氨酰水杨酸溶液,五盆喷水。
不是纯水哦,里面还要加一点酒精,因为天冬氨酰水杨酸开始的时候是用同样体积的酒精溶解的。
后来为了更加严格,我们还在酒精里面,加了一点水杨酸——因为我们合成的天冬氨酰水杨酸不纯,里面有5%的水杨酸残留。
(所以,设计实验是非常有意思的工作。)
这篇就到此打住吧,因为我想说的关于实验设计的话题还有挺多,对照只是第一点。
(我还根本没开始说为什么我会恍然大悟呢。)
等到都写完,我也会再吐槽一下现在很多临床文献里的数据,在一个学植物遗传学出身的人眼里是如何不堪入目。顺便我还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量会那么大:我们的实验有条件设计各种对照,很多其他实验并不具备这样的客观条件,但这些实验设计完了得去做出来才行,因为经费不足很多技术员配备还不如其他实验室,就把这些工作量全部压到了研究生头上。
今天有机会来写一点想了很久的东西也是很难得。毕竟我离开实验室已经两年多了。
当然,有些话我还是记得。
比如有位老师说,实验设计有三件重要的事一定要注意:对照,对照和对照。
(不知道重要的事说三遍是不是这样起源的。)
得从“我有一个朋友”开始了,而且会扯很远。
这位朋友有个兼职,是推销保健品——确切地说是各种口服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
很自然地我也被推销了。
这位朋友是学生化的,有博士学位,博士和博后期间文章发得都还不错,在我的朋友中算是学霸级的人物。
专业上多少和他的兼职还有些沾边,几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向我介绍他为客户制定了各种疗法,如何有效。
但是他的种种游说并没有让我觉得他卖的东西好。
开始的时候我只知道他没有说服我,并不知道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
有一天他甚至给我发了一篇文献,介绍胰蛋白酶治疗癌症的,列举了几位通过使用胰蛋白酶从晚期扩散的恶性肿瘤中被挽救回来的患者。看完了之后我还是没接受他那种“正确服用保健品能把每个人的身体都调节到最佳状态”的观点。
终于有一天他跟我说,有个客户,刚制定了治疗方案,肿瘤就全身扩散了,语气甚是失望惋惜。
他大概只是找我倾诉一下没能及时帮到那位客户(以及卖掉他的保健品),但是我恍然大悟:
这么多年他都没有说服我,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给我看到可靠的数据。
无论是他自己,他告诉我的客户,还有他给我看的文献中被胰蛋白酶拯救的肿瘤患者,在我看来,都和我家吃饭时充当餐垫的广告纸上美容丰胸治疗脱发肾虚牛皮癣的内容没啥区别。
那些某位中医/某种偏方治好了多少绝症患者的故事也是一样的。
以上这些宣传的共同点是利用正面案例说明产品/服务有效。
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呢?
终于回到题目上了:没有对照啊。
我们研究生寝室曾经讨论过护肤品到底有没有效果的问题。
讨论结果是除非坚持每天只涂半边脸,否则天晓得。
显然不会有人只涂半边脸,但真的有人找到过只晒半边脸的司机证明晒得多的皮肤的确老得更快。
据说也有师姐拿自己的老公当小白鼠,剪掉一只眼睛周围的睫毛来试验某种据说能促进睫毛生长的产品。(抱歉我实在不记得那叫什么。)
至于开头的时候对照为什么要说三遍,其实是为了强调对照必须要设计好。
比如我用过的一支带走珠的眼部精华液,因为摔得有点变形经常抹不上,我每次用都得先在虎口使劲转几下,等精华液出来了再往眼睛附近涂;我做这件事的惯用手是右手,等到用完以后,发觉左手的虎口皱纹明显比右手虎口要少。于是我一直觉得这种精华液效果不错,直到有一天我想起来左手和右手虎口的使用频率和强度本身就有很大差距。
这就是典型的对照没选好。(补救的办法是,去看看其他人的惯用手虎口的皱纹是否会比另一只手要多。)
所以那些生发剂广告,拍了很多人的头顶从光秃秃到有头发的对比照片的,即使照片属实,也无法证明这些人长出头发的原因是用了生发剂——那是对比(comparison),不是对照(control)。科学的方法是,找一些脱发程度相似的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生发剂,一组不用,几个疗程之后再看两组的脱发程度是否有差异。
同样的,我的朋友在宣传他的保健品的时候,即使给出了已发表的文献,还是不能说服我相信保健品有效果,本质原因就是,连那篇文献里,都只讲了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却没有描述其他病情类似却未使用胰蛋白酶治疗的患者的变化。
事实上西药的临床实验就是这么做的。
严格的对照,就是整个实验,除了想证明有效果的那个东西,其他条件要控制得完全一样。
比如当年,我们要看喷天冬氨酰水杨酸(结构和阿司匹林有点类似的一种东西)对拟南芥的影响。
一般是种十盆基因型完全一样的拟南芥,五盆喷天冬氨酰水杨酸溶液,五盆喷水。
不是纯水哦,里面还要加一点酒精,因为天冬氨酰水杨酸开始的时候是用同样体积的酒精溶解的。
后来为了更加严格,我们还在酒精里面,加了一点水杨酸——因为我们合成的天冬氨酰水杨酸不纯,里面有5%的水杨酸残留。
(所以,设计实验是非常有意思的工作。)
这篇就到此打住吧,因为我想说的关于实验设计的话题还有挺多,对照只是第一点。
(我还根本没开始说为什么我会恍然大悟呢。)
等到都写完,我也会再吐槽一下现在很多临床文献里的数据,在一个学植物遗传学出身的人眼里是如何不堪入目。顺便我还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量会那么大:我们的实验有条件设计各种对照,很多其他实验并不具备这样的客观条件,但这些实验设计完了得去做出来才行,因为经费不足很多技术员配备还不如其他实验室,就把这些工作量全部压到了研究生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