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和王菲
转自一位叫swan7flying的博客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瞎逛,发现人人都在说一支歌,《浮夸》。我从来没有听过陈奕迅的歌,后来有人对我说:去听听《浮夸》吧。
于是我就找来听。音乐响起来,是粤语,听不懂,就看歌词,看着看着,一下子,我就呆住了。就像被一枚图钉,钉在了夜空里。
我听多了太多不痛不痒的歌,爱情啊,忧伤啊,你爱不爱我,我们来恋爱吧,我想你想的心痛死了……《浮夸》是让人又痛又痒的一支歌,一时间,它变得无法定义。
我把它放在mp3里面,抄下歌词,拿给别人去听,结果每个人都说:我觉得他是在唱我。
每个人都在歌里面听到了自己。
好的音乐、文学、电影,都是去挖掘那些被遮蔽被遗忘了的东西,最明显的常常是最微妙的,最让人视而不见的,往往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许多人在《浮夸》里,都记起自己曾经或者仍然是坐在角落里长了青苔的一樽木桶。只不过,很少有人走到了台前歇斯底里,更是只有寥寥几个人成为了大娱乐家。
在陈奕迅的贴吧里,看到他自己谈起《浮夸》时说:""这首歌的风格非常不一样,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调整感觉,其实这也不是香港乐坛的风格,歌曲是很快的,他和《烂》都是一种表达的感觉,《冲口而出》也有一点这样的感觉,但是它是形容心态,《冲口而出》是一个动作,我就是要在有一天要让人家知道我的存在,就当我是浮夸咯。"
其实这话说的并不好,总有点隔靴搔痒的隔膜,至少,不如他谈起自己其他歌曲时候说的话好。不过,通过这话我也知道了,陈奕迅总是在反复强调:"我觉得这个歌就是在唱我自己,我就是那个大娱乐家。"
长着我这样一个大脑的人,刚刚接触陈奕迅总是觉得他是不可思议的。大概我总是把人生看得太过严肃,太把自己和别人当成一回事儿了。"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我很怕。似木头似石头的话,得到注意吗?"这种话,我压根都不会去想,或者,想了,你打死我也不会说出来。所以,当我听见他唱,当我听见他最后那个歇斯底里、让人无法忍受的假音,我就会一下子被他击中。《浮夸》是最让我无法定义的歌,那些我最喜欢的歌手和歌总是可以给我一种鲜明的感受,比方说,齐豫唱《飞鸟与鱼》让我很悲哀,窝心得像沉到最深的海底,有万劫不复的绝望;周笔畅翻唱《祝我生日快乐》很落寞,充盈着子夜繁华都市的凉意和寂静;莫文蔚唱《两个女孩》,是无所谓又有所谓的诘则,用着一种不以为然的轻描淡写……
可是《浮夸》呢,它只能让我瞠目结舌。
我后来去听《单车》,听《1874》、《阿牛》,总是有一些让人惊讶的地方。你说他是游戏人生,可是,对于这个烟火人间明明又有一股认真和深情在里面。《单车》里,他唱,"茫茫人海如同荒野",这是一句令人难受的话,到处都是人,却是最孤独的时刻。陈奕迅唱出来,分明是中年人的荒凉心境,可是,又只有对人世充满了情感的人,才能唱得出那种荒凉和不舍。《1874》和《人来人往》里面,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意思,前世今生、阴阳差错,让人无话好说又深深眷恋。到了《大个女》里,那些戏谑和调侃一扫而空,满满的都是一个父亲的温情。
陈奕迅和这个世界亲切,他像拖拉着鞋子逛菜市场的孩子,左顾右盼,乐而忘返。看菜贩子和买菜的妇人争吵,他一样津津有味。他自己若是踩到香蕉皮,并不妨碍他垂头丧气,也不妨碍他调侃着自己的垂头丧气。张爱玲在散文里写,看到菜场一个孩子大撒把骑自行车,那种神气让人艳羡,好像人世的快活都在那撒手的一刹那。我想,陈奕迅就是那个孩子。
他会跳出来看。他在那里又不在那里。叙事视角奇妙异常。看死者身后的物是人非,看情人分手后的唏嘘感怀。
时光倒流二十年他说“从头细看,你六岁那年,已是我偶像”,他当时年纪却不可以拥抱这个白衫灰裤的小小女童。青梅竹马,携手并头,赐得衣裳总是绯呵。
一百年后他说“情人若寂寥地出生在1874,刚刚早一百年一个世纪”,多么滑稽,然而深情,没有战火的和平年代,错过一段可以写进小说的同生共死。
彼此卿卿我我,种种甜蜜滋味,他却可以冷然唱出“坟场铺满鲜花”,是怎样的洞彻,才能够跳出世外依然保持一种浓情蜜意?
直道最近,他居然跑上月球,观看地球相爱跟错爱——“从未来观看,潜伏万年的野史记载,理它小爱与大爱,人类太过缈少的最爱”。难道他真有如此野心,以流行歌词为小说稗类,记载香港岛城乃至人类俗世的种种悲欢?
陈奕迅竟然那么在意时间流驶,数次咏叹“死亡”。他娓娓唱来,相隔十年的明年今日,想见的笑脸只剩怀念,时光若倒流二十年,彼时明月光光,牵手相向:shallwetalk?
百年之后,富士山下,夕阳无限。他是老灵魂,流浪在三世书中,唱着生生死死,聚聚散散,欢欢喜喜,悲悲切切。一切在他掌握,他每每唱歌卖力到耸肩皱眉。呼天抢地,麦克风都为他动容。
如此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可是他天真。
笑起来,龇牙咧嘴,没有心事,好像把人世的得失利害全都抛洒殆尽。
某日看到他的专访,标题赫然在目:“会唱需要一颗天真的心”。
一直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陈奕迅,直到一天下午,天阴着,我正在听陈奕迅,朋友发过短信过来,说他在听王菲,“虽在耳边更似天外”。我们于是借这个契机讨论这两个人。我终于可以尝试着表达一下陈奕迅的歌了。
是的,王菲是好的,我听她的歌,也觉得好。可是,就像是穿衣服,穿着丝绸,也华美,也舒服,也是只应天上有、人间几回闻的难得珍贵,可是,总是不喜欢。王菲是临水照花人,低回徘徊,顾影自怜。声音不食烟火,睥睨俗尘。如果是十年前,我还在迷恋小龙女的年纪,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爱上她。可是现在不行了。陈奕迅则是王菲的反面,贪恋人间温热情爱,又嬉笑怒骂,自嘲嘲人。我听王菲不多,听陈奕迅也不多,大言不惭,姑妄言之:同样是看透,王菲是看透之后无可奈何,姑且为之,陈奕迅则流连忘返,自爱这份无可奈何。
我为什么会喜欢陈奕迅?
曾经和人讨论过电影《霸王别姬》和小说《霸王别姬》的两种结尾。多数人都喜欢李碧华的结尾,似水流年归于平淡。我独独喜欢陈凯歌的结尾。诚然,李碧华的结尾更加深刻,入木三分,也更像人生。可是,如果两个人到最后真的可以忘掉一切,在澡堂里坦诚相对,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李碧华那样结尾,一切爱恨情愁都可以消解,到最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不过如此,我还要过这样的一辈子干什么呢?一无依傍,无所依托,这样的结尾,实实在在是绝望的。
可是陈凯歌却让程蝶衣自刎了,他死在了他的戏之中。这个结尾远没有李碧华老道,也更像是"戏",可是,程蝶衣最后还是有所相信的,他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戏,看了这样的结尾,我想,人生还是值得活那么一次的。
所以,李碧华的结尾譬如王菲在唱:
"海誓和山盟我答应视死如归
海誓对山盟我愿意望穿秋水
海誓爱山盟我拥护爱情万岁
海誓怕山盟我发誓永不后悔
最后两个人一厢情愿
一息尚存四大皆空
两人同心一样能做到
两全其美"
当然是深刻的,可是却冷。从头冷到脚跟。
所以说,我是喜欢《霸王别姬》里那个陈凯歌的,也是喜欢陈奕迅的。
当陈奕迅嬉笑着嘲笑别人、也在嘲笑自己的时候,我听得出他的勇气,以及对于这个充满了无奈和悲哀的人世的小小眷恋。是的,这就是人生,像大海一样的庞然大物,可是,它不是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这个大海里面玩玩水吗?当他开口,他不是高于我们的,他在我们中间。当钟声响起来的时候,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只是我们中间一个会哭会笑的凡人。
张学友有歌名“我来听你的演唱会”,歌词温暖,让人不得不觉得,陪着自己喜欢的歌手一直走下去,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瞎逛,发现人人都在说一支歌,《浮夸》。我从来没有听过陈奕迅的歌,后来有人对我说:去听听《浮夸》吧。
于是我就找来听。音乐响起来,是粤语,听不懂,就看歌词,看着看着,一下子,我就呆住了。就像被一枚图钉,钉在了夜空里。
我听多了太多不痛不痒的歌,爱情啊,忧伤啊,你爱不爱我,我们来恋爱吧,我想你想的心痛死了……《浮夸》是让人又痛又痒的一支歌,一时间,它变得无法定义。
我把它放在mp3里面,抄下歌词,拿给别人去听,结果每个人都说:我觉得他是在唱我。
每个人都在歌里面听到了自己。
好的音乐、文学、电影,都是去挖掘那些被遮蔽被遗忘了的东西,最明显的常常是最微妙的,最让人视而不见的,往往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许多人在《浮夸》里,都记起自己曾经或者仍然是坐在角落里长了青苔的一樽木桶。只不过,很少有人走到了台前歇斯底里,更是只有寥寥几个人成为了大娱乐家。
在陈奕迅的贴吧里,看到他自己谈起《浮夸》时说:""这首歌的风格非常不一样,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调整感觉,其实这也不是香港乐坛的风格,歌曲是很快的,他和《烂》都是一种表达的感觉,《冲口而出》也有一点这样的感觉,但是它是形容心态,《冲口而出》是一个动作,我就是要在有一天要让人家知道我的存在,就当我是浮夸咯。"
其实这话说的并不好,总有点隔靴搔痒的隔膜,至少,不如他谈起自己其他歌曲时候说的话好。不过,通过这话我也知道了,陈奕迅总是在反复强调:"我觉得这个歌就是在唱我自己,我就是那个大娱乐家。"
长着我这样一个大脑的人,刚刚接触陈奕迅总是觉得他是不可思议的。大概我总是把人生看得太过严肃,太把自己和别人当成一回事儿了。"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我很怕。似木头似石头的话,得到注意吗?"这种话,我压根都不会去想,或者,想了,你打死我也不会说出来。所以,当我听见他唱,当我听见他最后那个歇斯底里、让人无法忍受的假音,我就会一下子被他击中。《浮夸》是最让我无法定义的歌,那些我最喜欢的歌手和歌总是可以给我一种鲜明的感受,比方说,齐豫唱《飞鸟与鱼》让我很悲哀,窝心得像沉到最深的海底,有万劫不复的绝望;周笔畅翻唱《祝我生日快乐》很落寞,充盈着子夜繁华都市的凉意和寂静;莫文蔚唱《两个女孩》,是无所谓又有所谓的诘则,用着一种不以为然的轻描淡写……
可是《浮夸》呢,它只能让我瞠目结舌。
我后来去听《单车》,听《1874》、《阿牛》,总是有一些让人惊讶的地方。你说他是游戏人生,可是,对于这个烟火人间明明又有一股认真和深情在里面。《单车》里,他唱,"茫茫人海如同荒野",这是一句令人难受的话,到处都是人,却是最孤独的时刻。陈奕迅唱出来,分明是中年人的荒凉心境,可是,又只有对人世充满了情感的人,才能唱得出那种荒凉和不舍。《1874》和《人来人往》里面,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意思,前世今生、阴阳差错,让人无话好说又深深眷恋。到了《大个女》里,那些戏谑和调侃一扫而空,满满的都是一个父亲的温情。
陈奕迅和这个世界亲切,他像拖拉着鞋子逛菜市场的孩子,左顾右盼,乐而忘返。看菜贩子和买菜的妇人争吵,他一样津津有味。他自己若是踩到香蕉皮,并不妨碍他垂头丧气,也不妨碍他调侃着自己的垂头丧气。张爱玲在散文里写,看到菜场一个孩子大撒把骑自行车,那种神气让人艳羡,好像人世的快活都在那撒手的一刹那。我想,陈奕迅就是那个孩子。
他会跳出来看。他在那里又不在那里。叙事视角奇妙异常。看死者身后的物是人非,看情人分手后的唏嘘感怀。
时光倒流二十年他说“从头细看,你六岁那年,已是我偶像”,他当时年纪却不可以拥抱这个白衫灰裤的小小女童。青梅竹马,携手并头,赐得衣裳总是绯呵。
一百年后他说“情人若寂寥地出生在1874,刚刚早一百年一个世纪”,多么滑稽,然而深情,没有战火的和平年代,错过一段可以写进小说的同生共死。
彼此卿卿我我,种种甜蜜滋味,他却可以冷然唱出“坟场铺满鲜花”,是怎样的洞彻,才能够跳出世外依然保持一种浓情蜜意?
直道最近,他居然跑上月球,观看地球相爱跟错爱——“从未来观看,潜伏万年的野史记载,理它小爱与大爱,人类太过缈少的最爱”。难道他真有如此野心,以流行歌词为小说稗类,记载香港岛城乃至人类俗世的种种悲欢?
陈奕迅竟然那么在意时间流驶,数次咏叹“死亡”。他娓娓唱来,相隔十年的明年今日,想见的笑脸只剩怀念,时光若倒流二十年,彼时明月光光,牵手相向:shallwetalk?
百年之后,富士山下,夕阳无限。他是老灵魂,流浪在三世书中,唱着生生死死,聚聚散散,欢欢喜喜,悲悲切切。一切在他掌握,他每每唱歌卖力到耸肩皱眉。呼天抢地,麦克风都为他动容。
如此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可是他天真。
笑起来,龇牙咧嘴,没有心事,好像把人世的得失利害全都抛洒殆尽。
某日看到他的专访,标题赫然在目:“会唱需要一颗天真的心”。
一直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陈奕迅,直到一天下午,天阴着,我正在听陈奕迅,朋友发过短信过来,说他在听王菲,“虽在耳边更似天外”。我们于是借这个契机讨论这两个人。我终于可以尝试着表达一下陈奕迅的歌了。
是的,王菲是好的,我听她的歌,也觉得好。可是,就像是穿衣服,穿着丝绸,也华美,也舒服,也是只应天上有、人间几回闻的难得珍贵,可是,总是不喜欢。王菲是临水照花人,低回徘徊,顾影自怜。声音不食烟火,睥睨俗尘。如果是十年前,我还在迷恋小龙女的年纪,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爱上她。可是现在不行了。陈奕迅则是王菲的反面,贪恋人间温热情爱,又嬉笑怒骂,自嘲嘲人。我听王菲不多,听陈奕迅也不多,大言不惭,姑妄言之:同样是看透,王菲是看透之后无可奈何,姑且为之,陈奕迅则流连忘返,自爱这份无可奈何。
我为什么会喜欢陈奕迅?
曾经和人讨论过电影《霸王别姬》和小说《霸王别姬》的两种结尾。多数人都喜欢李碧华的结尾,似水流年归于平淡。我独独喜欢陈凯歌的结尾。诚然,李碧华的结尾更加深刻,入木三分,也更像人生。可是,如果两个人到最后真的可以忘掉一切,在澡堂里坦诚相对,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李碧华那样结尾,一切爱恨情愁都可以消解,到最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不过如此,我还要过这样的一辈子干什么呢?一无依傍,无所依托,这样的结尾,实实在在是绝望的。
可是陈凯歌却让程蝶衣自刎了,他死在了他的戏之中。这个结尾远没有李碧华老道,也更像是"戏",可是,程蝶衣最后还是有所相信的,他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戏,看了这样的结尾,我想,人生还是值得活那么一次的。
所以,李碧华的结尾譬如王菲在唱:
"海誓和山盟我答应视死如归
海誓对山盟我愿意望穿秋水
海誓爱山盟我拥护爱情万岁
海誓怕山盟我发誓永不后悔
最后两个人一厢情愿
一息尚存四大皆空
两人同心一样能做到
两全其美"
当然是深刻的,可是却冷。从头冷到脚跟。
所以说,我是喜欢《霸王别姬》里那个陈凯歌的,也是喜欢陈奕迅的。
当陈奕迅嬉笑着嘲笑别人、也在嘲笑自己的时候,我听得出他的勇气,以及对于这个充满了无奈和悲哀的人世的小小眷恋。是的,这就是人生,像大海一样的庞然大物,可是,它不是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这个大海里面玩玩水吗?当他开口,他不是高于我们的,他在我们中间。当钟声响起来的时候,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只是我们中间一个会哭会笑的凡人。
张学友有歌名“我来听你的演唱会”,歌词温暖,让人不得不觉得,陪着自己喜欢的歌手一直走下去,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