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生子就会幸福吗?
“赶快找个对象吧。 ”我娘说。
“哦。” 我答。
“然后生个小孩。”
“嗯。”
“哦哦哦嗯嗯嗯,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我娘爆发了。
“可是…… 到底为什么要结婚生子? ”
“我是为了你好,”我娘理直气壮地说,“结婚生子后,你就幸福了。你幸福了,我才能安心啊。 ”
“也就是说,我不结婚,你感到很不幸福? ”我归纳道,“ 假设你的理论正确,那么已经结婚生女的你,此刻理应幸福。但你的主观感觉并不幸福,可见,要么结婚生子不能带来幸福,要么你现在其实是很幸福的——那么你就该好好沉浸在幸福中,为何要镇日唠叨烦忧呢…… ”
一年前,我娘为我的逻辑所折服。在此后的时光里,她也发现,弹钢琴加抗焦虑药是对她而言更科学的幸福之道——当然她并没有放弃劝说,她只是不再把催婚催生子的理由设定为 “为了你我幸福”。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晚婚少子可谓大势所趋,而人们的幸福感则不断攀升——随着社会福祉提升,人们可以不必依赖家庭,从其他地方得到经济资源和情感支持。自从性不再被污名化,许多人不需要结婚就可以有性生活,这些变化在提升幸福感的同时,也削弱了结婚生子的“必要性”。联合国统计,上世纪 60年代,全世界每个女性人均生育 4.97人,到了21 世纪初,已下降至每个女性人均生育 2.69人,与此同时,这40年间的女性平均初婚年龄足足增长了近十岁。
如果结婚生子可以带来幸福,为何人们却如此“以行动投票 ”?如果结婚生子不能带来幸福,为何许多人对此又深信不疑?
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在凭直觉选择做 “让自己更加幸福”的事。然而,大多数人的直觉未必准确。不信你测测 ——外貌、智力、婚否、有无工作、有无孩子、是否乐观、有无宗教信仰、性生活频率、是否觉得生活受自己控制,这 9个因素中,你猜是哪3个不太影响幸福感,哪 3个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中等程度,又是哪 3个对幸福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答案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结果是,有无孩子几乎不太影响幸福感。倒是有无婚姻对幸福感有中等影响,已婚人士幸福感通常高过离婚、丧偶和未婚人士。不过,感觉能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同样对幸福感有中等影响——假如一个人单身是出于自愿选择,她往往自觉幸福满足。而当单身者感到周遭亲友压力时,控制感就会减弱,当一个人被迫进入婚姻或者被迫生子时,控制感就会跌到谷底,幸福感也随之大大降低。而有无工作则对幸福感有着极大影响 ——如果一个人因为结婚生子而放弃工作,几乎可以断定,她的幸福感会显著下降。
发展心理学者埃瑞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认为,人有诸多发展阶段,要 “顺利成熟” ,需要从小到大一步步解决诸多问题——幼年要弄明白 “这个世界安全吗?”青春期要弄明白 “我是谁?我能成为谁?”进入社会要弄明白“我能做到什么?”结婚前要弄明白“我能爱与被爱吗?”生子前要弄明白“我能关怀他人吗?我的人生可以 ‘延续’ 和 ‘再生’ 吗? ”以及,在人生尽头时要扪心自问,“我对自己的一生满意吗? ”
倘若未曾弄明白这些问题,就在催促下糊里糊涂结婚生子,这种偃苗助长,结果反而不美。还有一些人,不曾结婚,但依然敢于爱与被爱;无法生子,但能通过教育、著书立说甚至关心环保等其他方式来达成“关爱”和“再生”,他们同样可以过得幸福满足。
当然,倘若遇到 “对的人” ,相辅相成相亲相爱,提供亲密支持,无疑会大大提升幸福感。但一俟第一个孩子出生,幸福感往往急速下降——精神物质体力的压力统统变大,互相关心和从事业余爱好时间则急速减少,此外,妻子往往发现自己需要承担更多抚育责任,这种不公平的感觉也会让她饱受折磨。一般而言,西方家长们在小孩成年离家后,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东方家长们则可能还要等到小孩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才能松一口气,去各地登山拍鸟,在广场翩翩起舞——你看,真的幸福感,还是来自 “尽完责任后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 ”。
来源: 作者:游识猷
“哦。” 我答。
“然后生个小孩。”
“嗯。”
“哦哦哦嗯嗯嗯,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我娘爆发了。
“可是…… 到底为什么要结婚生子? ”
“我是为了你好,”我娘理直气壮地说,“结婚生子后,你就幸福了。你幸福了,我才能安心啊。 ”
“也就是说,我不结婚,你感到很不幸福? ”我归纳道,“ 假设你的理论正确,那么已经结婚生女的你,此刻理应幸福。但你的主观感觉并不幸福,可见,要么结婚生子不能带来幸福,要么你现在其实是很幸福的——那么你就该好好沉浸在幸福中,为何要镇日唠叨烦忧呢…… ”
一年前,我娘为我的逻辑所折服。在此后的时光里,她也发现,弹钢琴加抗焦虑药是对她而言更科学的幸福之道——当然她并没有放弃劝说,她只是不再把催婚催生子的理由设定为 “为了你我幸福”。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晚婚少子可谓大势所趋,而人们的幸福感则不断攀升——随着社会福祉提升,人们可以不必依赖家庭,从其他地方得到经济资源和情感支持。自从性不再被污名化,许多人不需要结婚就可以有性生活,这些变化在提升幸福感的同时,也削弱了结婚生子的“必要性”。联合国统计,上世纪 60年代,全世界每个女性人均生育 4.97人,到了21 世纪初,已下降至每个女性人均生育 2.69人,与此同时,这40年间的女性平均初婚年龄足足增长了近十岁。
如果结婚生子可以带来幸福,为何人们却如此“以行动投票 ”?如果结婚生子不能带来幸福,为何许多人对此又深信不疑?
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在凭直觉选择做 “让自己更加幸福”的事。然而,大多数人的直觉未必准确。不信你测测 ——外貌、智力、婚否、有无工作、有无孩子、是否乐观、有无宗教信仰、性生活频率、是否觉得生活受自己控制,这 9个因素中,你猜是哪3个不太影响幸福感,哪 3个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中等程度,又是哪 3个对幸福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答案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结果是,有无孩子几乎不太影响幸福感。倒是有无婚姻对幸福感有中等影响,已婚人士幸福感通常高过离婚、丧偶和未婚人士。不过,感觉能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同样对幸福感有中等影响——假如一个人单身是出于自愿选择,她往往自觉幸福满足。而当单身者感到周遭亲友压力时,控制感就会减弱,当一个人被迫进入婚姻或者被迫生子时,控制感就会跌到谷底,幸福感也随之大大降低。而有无工作则对幸福感有着极大影响 ——如果一个人因为结婚生子而放弃工作,几乎可以断定,她的幸福感会显著下降。
发展心理学者埃瑞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认为,人有诸多发展阶段,要 “顺利成熟” ,需要从小到大一步步解决诸多问题——幼年要弄明白 “这个世界安全吗?”青春期要弄明白 “我是谁?我能成为谁?”进入社会要弄明白“我能做到什么?”结婚前要弄明白“我能爱与被爱吗?”生子前要弄明白“我能关怀他人吗?我的人生可以 ‘延续’ 和 ‘再生’ 吗? ”以及,在人生尽头时要扪心自问,“我对自己的一生满意吗? ”
倘若未曾弄明白这些问题,就在催促下糊里糊涂结婚生子,这种偃苗助长,结果反而不美。还有一些人,不曾结婚,但依然敢于爱与被爱;无法生子,但能通过教育、著书立说甚至关心环保等其他方式来达成“关爱”和“再生”,他们同样可以过得幸福满足。
当然,倘若遇到 “对的人” ,相辅相成相亲相爱,提供亲密支持,无疑会大大提升幸福感。但一俟第一个孩子出生,幸福感往往急速下降——精神物质体力的压力统统变大,互相关心和从事业余爱好时间则急速减少,此外,妻子往往发现自己需要承担更多抚育责任,这种不公平的感觉也会让她饱受折磨。一般而言,西方家长们在小孩成年离家后,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东方家长们则可能还要等到小孩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才能松一口气,去各地登山拍鸟,在广场翩翩起舞——你看,真的幸福感,还是来自 “尽完责任后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 ”。
来源: 作者:游识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