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老炮儿
上篇 北京
冯唐在《万物生长》的序中写道,导演李玉看完这本书后马上有了把它拍成电影的想法。冯唐说,好啊,只要拍的比阳光灿烂的日子好看就好。于是去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形同鬼魅的电影版《万物生长》,很明显,李玉不是姜文,冯唐不是王朔,医学院不是大院儿,
看《老炮儿》的前十分钟,心中就有了一句形容:这就是痞子版的老舍!京味儿太重了!胡同,京腔儿,老人儿,说话带丫,骂人他妈,一切就是老北京。以至于四川江油的白举纲置身其中,连说话都觉得格格不入。浓厚的京味儿,是《老炮儿》的基本立足点。看完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就是:大概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那帮人长大了。宁静长成了许晴,姜文长成了张涵予,耿乐长成了冯小刚。下面,进入故事。
日子。刚开始六爷和话匣子的暧昧关系让我觉得有点多余,而且脏。但随着故事发展逐渐明白,他们的关系远在情人之上。由此想到《海洋天堂》里也有这样一个角色,而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物。大概就是,一个中年男人大概都会有一个情人,或许互相爱慕,但总之很多原因没有办法在一起,但在生活中又如此紧紧依靠。不多,不少,不争吵,不叫嚣,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借给你钱,让你睡,跟你一起扛事儿。即便是我们的父辈,也会有这样的人吧。现在的文艺青年,总在拿捏梦想和现实的关系,动不动就“生活生活”的,“老炮儿”们不再诉说生活,他们把那种东西叫做,日子。
轻狂。我一直在对比,70年代和我们90后的差别。他们也曾年轻,我们也会老去。觉得电影里面最好的一句台词是“颐和园后面有一野湖”。这是按照北京规矩茬架,老炮儿们选的地点。词语一出,这帮大爷们磨刀的磨刀,练拳的练拳,做俯卧撑地做俯卧撑,当年的热血就此被点了起来。一帮富二代要和一帮修车的,卖菜的,开公司的,当老师的大爷约架,这个故事,相差三十年两代人的年少轻狂,全有了。张涵予落泪,咱他妈什么时候受过这个?让一个已经老去的人捡起年少轻狂,让一个无能为力的人再次遇见梦想,世间大喜大悲,也不过如此。
江湖。吴亦凡在里面的表现是真棒,成功的表现了小飞高冷富少的形象,很有大哥范儿。他跟六爷两个人,应该是互相欣赏的状态。两个人立约,赢了如何,输了如何。小飞直直的看着六爷,大喊:你们赢了钱我们不要啦!······李易峰是甜帅的奶油小生,吴亦凡是酷帅的辣椒酱。更喜欢后者。小飞说,遇见您之前,我一直一位您这样的人只是书里写的。他终于在六爷身上找到了传说中的江湖。什么是江湖?规矩,规矩就是江湖。他无照经营,你没收他的车,但你打他,他就该打你,这就叫江湖;他划你车,你扣他人,我赔你钱,这就叫江湖;定个时间地点,你叫人我叫人,谁服谁就算赢,这就叫江湖。我们看《老炮儿》,最大的感觉不就是江湖气吗?所谓江湖,也不过是六爷论了一路理。跟城管论理,跟小飞论理,跟看热闹的论理,跟龚叔论理。江湖从来不是脏话,酒瓶,好勇斗狠,就是规矩。做房地产的要讲规矩,卖菜的也要讲规矩,平凡的小人物,挺直腰杆活在世界上,靠的就是规矩。刘爷说:要是没规矩,这世界成他妈什么了?
围绕这部电影也产生了很多现象。比如某高校教授批《老炮儿》台词脏话太多,又有人站出来说里面抽烟的场景太多,还搬出禁烟条例。对于这类事情,换个角度来说这恰恰说明了《老炮儿》很红,而我总觉得那些人就是当年没有话语权的人,现在仍然站出来叫嚣。70后里面但凡坦坦荡荡的,看完电影都去呼朋引伴回忆青春才对啊,哪儿有空研究说脏话了抽烟了这些事情。
前两天看一篇文章,作者说在生活中也遇到过一位老炮儿。故事就讲了一个无业游民的犯罪史和落魄的生活。这也是误入歧途,老炮儿不是这样的,北京也不是这样的。北京的老炮儿,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胡同里,他腰板挺得直,底线站得稳,看见可怜人就帮一把,看见恶人就骂一骂,他就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穿过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到紫禁城的胡同口抽支烟。是一种早已超越轰轰烈烈的平淡。再回到电影本身,节奏把控十分出色,故事张力十足,人物形象建构成功,对现实的讽刺和批驳一带而过,婉转,留白。故事最后六爷在湖上行走的那段稍显拖沓,时间略长,但不会觉得无聊,谁知道每个人在想些什么呢?
王国维评纳兰性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套用下:《无间道》之后,只有《寒战》,《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只有《老炮儿》。
下篇 郑州
前两天跟一帮兄弟打球,大家高中都是十六中的,现在大学也都毕业或即将毕业了。一个兄弟开玩笑道,咱现在也是老炮儿了。
是的。我们现在也都是老炮了。现在的小孩儿,高中生,大概都是97,98,99,甚至00的。都是90的尾巴。郑州街头经常看到这样的孩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很乖又很坏,穿着花色的衣服,骑着酷车,通常后面还都坐一个面容姣好的妹子,三五成群,穿州过府,啸聚网吧。每当看到这样的人,我都觉得,哇,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觉得,那样就是潮,就是酷,就是青春。所以跟他们比起来,我们这些上学时候骑山地车,放学都不敢跟女孩儿一块儿走的人,就真成老炮儿了。
今天郑州的空气污染指数再次爆表,全国第一。这是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绿城,竟被雾霾笼罩。晚上的时候和陈龙兄出来吃饭,没喝酒,七点就解决了战斗。他说不想那么早回去,再转会儿?我说行啊,去哪儿?他说,随便走走吧。两人一车,从中原路到大学路再到棉纺路,我再回秦岭路,画了一个大大的矩形。一路两个人也聊了很多。棉纺路上有五厂,四厂,三场,二厂,一场,六厂。这些全是纺织场,在那个解放大生产的年代,这些就是郑州赖以闻名的家底。我就在想,当年这些场子里面的工人,现在来说,就是这座城市的老炮儿。他们是“老郑州”,是这个城市步步生莲的见证者。当年郑州风沙大,政府决定大量引进法桐,全市推广种植,这一举措为这个城市赢得了“绿城”的称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老炮儿,恰恰赶上了这座城市做干净,最明亮的时刻,就像他们那代人的青春。
郑州一城,真正的文化,全在一碗烩面里。烩面是我最爱的吃食。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问,如果让你天天吃一样东西,你会选择什么?注意,是天天。老师特别强调,天天的意思就是顿顿,顿顿让你吃一个东西,你会选什么?我说,烩面。老郑州人,最爱的还是烩面。一次在楼下散步,在一家饭店的靠窗位置看到一副让我特别动容的画面:两个大爷对面相坐,有酒,有烩面,抽着烟,桌下卧着一条英卡,耳朵特别长,眼睛呆萌。我当时特别动容,就拍了下来,附上文字:酒,狗,老友。真正能够代表郑州,代表郑州人生活方式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郑州人倒不爱骂脏话,没有北京人的胡同习气,没有上海人的弄堂碎语,如果要找东西来打比方,大概会是小路。就是你会经常发现,一条小路,不宽阔,但很热闹,路两旁各种吃食,车水马龙,经常堵。但又跟大上海,万达,不一样,商场繁华,而小路热闹。郑州人,就该善于把生活过的热闹些。
郑州很大,大到从南到北,或者从东到西坐公交的话,即使不堵车也要两个小时。但其实主城区也很小,在中原西路骑车二十分钟就到二七塔了。这座城市在不断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我们平常谈论“北漂”,其实这个作为河南省省会的城市,也容纳着四十万郑漂。上个月看新闻,说郑州的九大城中村开始拆迁改建,很多有情怀的图片被发出来,当时就觉得,如果能够收集材料体验生活的话,郑漂,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写书,或者电影。四十万人,他们该被反应,也渴望被表达。这是这个城市被涂上的外在色彩。一直觉得,就像三里屯不能代表北京一样,大玉米也不能代表郑州。因为大玉米是钱砸出来的,而二七塔是纪念当年国民革命,二七铁路大罢工而修建的。三里屯和故宫,大玉米和二七塔,一个是钱,一个是文化。
我倒也不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但一直试着在解读这座城市。同样是说河南话,我能很轻易的听出商丘人,开封人,郑州人的差别。我老开玩笑说,郑州人说话口音很拗,很做作。明明平上,非要发成去入。老郑州说话就是有那个味道的,他们把小伙子叫做小(笑),把小姑将叫做妞(牛),把这儿叫做卓(四声),把那儿叫做(诺)。郑州的老炮儿,喝着酒,养着狗,没有脏话和臭脾气,骑着自行车穿过王府井和中原万达,在家属院楼下抽烟晒太阳,讲棉纺厂。
去年的时候,写过一首歌,《郑州,郑州》,歌词如下:
梧桐下的蚂蚁很忙碌
广场上的鸽子会孤独
路口的少年穿着破牛仔裤
斑驳的树影是夏天的皮肤
画画的想办展览
写作的想要出书
人们在灯光里进进出出
说来说去难得糊涂
你可知道它叫绿城却没有很多树
你可知道当华灯初上我却迷了路
你可知道那些漂泊的人都去了哪儿
你可知道穿长裙的姑娘走了多远的路
夜风刮着旧报纸
高跟鞋踩过海飞丝
你的远方是什么样子
是秋风和叶子
烩面是一碗故事
西瓜是风尘女子
你说活着是什么姿势
是快马和荔枝
你可知道它叫绿城却没有很多树
你可知道当华灯初上我却迷了路
你可知道那些漂泊的人都去了哪儿
你可知道穿长裙的姑娘走了多远的路
晚上和陈龙分别的时候,我已经骑车走出五米了,兴之所至,有风,把手挡在嘴边,冲他喊:
咱俩将来也要做老炮儿!!!
冯唐在《万物生长》的序中写道,导演李玉看完这本书后马上有了把它拍成电影的想法。冯唐说,好啊,只要拍的比阳光灿烂的日子好看就好。于是去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形同鬼魅的电影版《万物生长》,很明显,李玉不是姜文,冯唐不是王朔,医学院不是大院儿,
看《老炮儿》的前十分钟,心中就有了一句形容:这就是痞子版的老舍!京味儿太重了!胡同,京腔儿,老人儿,说话带丫,骂人他妈,一切就是老北京。以至于四川江油的白举纲置身其中,连说话都觉得格格不入。浓厚的京味儿,是《老炮儿》的基本立足点。看完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就是:大概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那帮人长大了。宁静长成了许晴,姜文长成了张涵予,耿乐长成了冯小刚。下面,进入故事。
日子。刚开始六爷和话匣子的暧昧关系让我觉得有点多余,而且脏。但随着故事发展逐渐明白,他们的关系远在情人之上。由此想到《海洋天堂》里也有这样一个角色,而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物。大概就是,一个中年男人大概都会有一个情人,或许互相爱慕,但总之很多原因没有办法在一起,但在生活中又如此紧紧依靠。不多,不少,不争吵,不叫嚣,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借给你钱,让你睡,跟你一起扛事儿。即便是我们的父辈,也会有这样的人吧。现在的文艺青年,总在拿捏梦想和现实的关系,动不动就“生活生活”的,“老炮儿”们不再诉说生活,他们把那种东西叫做,日子。
轻狂。我一直在对比,70年代和我们90后的差别。他们也曾年轻,我们也会老去。觉得电影里面最好的一句台词是“颐和园后面有一野湖”。这是按照北京规矩茬架,老炮儿们选的地点。词语一出,这帮大爷们磨刀的磨刀,练拳的练拳,做俯卧撑地做俯卧撑,当年的热血就此被点了起来。一帮富二代要和一帮修车的,卖菜的,开公司的,当老师的大爷约架,这个故事,相差三十年两代人的年少轻狂,全有了。张涵予落泪,咱他妈什么时候受过这个?让一个已经老去的人捡起年少轻狂,让一个无能为力的人再次遇见梦想,世间大喜大悲,也不过如此。
江湖。吴亦凡在里面的表现是真棒,成功的表现了小飞高冷富少的形象,很有大哥范儿。他跟六爷两个人,应该是互相欣赏的状态。两个人立约,赢了如何,输了如何。小飞直直的看着六爷,大喊:你们赢了钱我们不要啦!······李易峰是甜帅的奶油小生,吴亦凡是酷帅的辣椒酱。更喜欢后者。小飞说,遇见您之前,我一直一位您这样的人只是书里写的。他终于在六爷身上找到了传说中的江湖。什么是江湖?规矩,规矩就是江湖。他无照经营,你没收他的车,但你打他,他就该打你,这就叫江湖;他划你车,你扣他人,我赔你钱,这就叫江湖;定个时间地点,你叫人我叫人,谁服谁就算赢,这就叫江湖。我们看《老炮儿》,最大的感觉不就是江湖气吗?所谓江湖,也不过是六爷论了一路理。跟城管论理,跟小飞论理,跟看热闹的论理,跟龚叔论理。江湖从来不是脏话,酒瓶,好勇斗狠,就是规矩。做房地产的要讲规矩,卖菜的也要讲规矩,平凡的小人物,挺直腰杆活在世界上,靠的就是规矩。刘爷说:要是没规矩,这世界成他妈什么了?
围绕这部电影也产生了很多现象。比如某高校教授批《老炮儿》台词脏话太多,又有人站出来说里面抽烟的场景太多,还搬出禁烟条例。对于这类事情,换个角度来说这恰恰说明了《老炮儿》很红,而我总觉得那些人就是当年没有话语权的人,现在仍然站出来叫嚣。70后里面但凡坦坦荡荡的,看完电影都去呼朋引伴回忆青春才对啊,哪儿有空研究说脏话了抽烟了这些事情。
前两天看一篇文章,作者说在生活中也遇到过一位老炮儿。故事就讲了一个无业游民的犯罪史和落魄的生活。这也是误入歧途,老炮儿不是这样的,北京也不是这样的。北京的老炮儿,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胡同里,他腰板挺得直,底线站得稳,看见可怜人就帮一把,看见恶人就骂一骂,他就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穿过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到紫禁城的胡同口抽支烟。是一种早已超越轰轰烈烈的平淡。再回到电影本身,节奏把控十分出色,故事张力十足,人物形象建构成功,对现实的讽刺和批驳一带而过,婉转,留白。故事最后六爷在湖上行走的那段稍显拖沓,时间略长,但不会觉得无聊,谁知道每个人在想些什么呢?
王国维评纳兰性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套用下:《无间道》之后,只有《寒战》,《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只有《老炮儿》。
下篇 郑州
前两天跟一帮兄弟打球,大家高中都是十六中的,现在大学也都毕业或即将毕业了。一个兄弟开玩笑道,咱现在也是老炮儿了。
是的。我们现在也都是老炮了。现在的小孩儿,高中生,大概都是97,98,99,甚至00的。都是90的尾巴。郑州街头经常看到这样的孩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很乖又很坏,穿着花色的衣服,骑着酷车,通常后面还都坐一个面容姣好的妹子,三五成群,穿州过府,啸聚网吧。每当看到这样的人,我都觉得,哇,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觉得,那样就是潮,就是酷,就是青春。所以跟他们比起来,我们这些上学时候骑山地车,放学都不敢跟女孩儿一块儿走的人,就真成老炮儿了。
今天郑州的空气污染指数再次爆表,全国第一。这是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绿城,竟被雾霾笼罩。晚上的时候和陈龙兄出来吃饭,没喝酒,七点就解决了战斗。他说不想那么早回去,再转会儿?我说行啊,去哪儿?他说,随便走走吧。两人一车,从中原路到大学路再到棉纺路,我再回秦岭路,画了一个大大的矩形。一路两个人也聊了很多。棉纺路上有五厂,四厂,三场,二厂,一场,六厂。这些全是纺织场,在那个解放大生产的年代,这些就是郑州赖以闻名的家底。我就在想,当年这些场子里面的工人,现在来说,就是这座城市的老炮儿。他们是“老郑州”,是这个城市步步生莲的见证者。当年郑州风沙大,政府决定大量引进法桐,全市推广种植,这一举措为这个城市赢得了“绿城”的称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老炮儿,恰恰赶上了这座城市做干净,最明亮的时刻,就像他们那代人的青春。
郑州一城,真正的文化,全在一碗烩面里。烩面是我最爱的吃食。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问,如果让你天天吃一样东西,你会选择什么?注意,是天天。老师特别强调,天天的意思就是顿顿,顿顿让你吃一个东西,你会选什么?我说,烩面。老郑州人,最爱的还是烩面。一次在楼下散步,在一家饭店的靠窗位置看到一副让我特别动容的画面:两个大爷对面相坐,有酒,有烩面,抽着烟,桌下卧着一条英卡,耳朵特别长,眼睛呆萌。我当时特别动容,就拍了下来,附上文字:酒,狗,老友。真正能够代表郑州,代表郑州人生活方式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郑州人倒不爱骂脏话,没有北京人的胡同习气,没有上海人的弄堂碎语,如果要找东西来打比方,大概会是小路。就是你会经常发现,一条小路,不宽阔,但很热闹,路两旁各种吃食,车水马龙,经常堵。但又跟大上海,万达,不一样,商场繁华,而小路热闹。郑州人,就该善于把生活过的热闹些。
郑州很大,大到从南到北,或者从东到西坐公交的话,即使不堵车也要两个小时。但其实主城区也很小,在中原西路骑车二十分钟就到二七塔了。这座城市在不断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我们平常谈论“北漂”,其实这个作为河南省省会的城市,也容纳着四十万郑漂。上个月看新闻,说郑州的九大城中村开始拆迁改建,很多有情怀的图片被发出来,当时就觉得,如果能够收集材料体验生活的话,郑漂,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写书,或者电影。四十万人,他们该被反应,也渴望被表达。这是这个城市被涂上的外在色彩。一直觉得,就像三里屯不能代表北京一样,大玉米也不能代表郑州。因为大玉米是钱砸出来的,而二七塔是纪念当年国民革命,二七铁路大罢工而修建的。三里屯和故宫,大玉米和二七塔,一个是钱,一个是文化。
我倒也不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但一直试着在解读这座城市。同样是说河南话,我能很轻易的听出商丘人,开封人,郑州人的差别。我老开玩笑说,郑州人说话口音很拗,很做作。明明平上,非要发成去入。老郑州说话就是有那个味道的,他们把小伙子叫做小(笑),把小姑将叫做妞(牛),把这儿叫做卓(四声),把那儿叫做(诺)。郑州的老炮儿,喝着酒,养着狗,没有脏话和臭脾气,骑着自行车穿过王府井和中原万达,在家属院楼下抽烟晒太阳,讲棉纺厂。
去年的时候,写过一首歌,《郑州,郑州》,歌词如下:
梧桐下的蚂蚁很忙碌
广场上的鸽子会孤独
路口的少年穿着破牛仔裤
斑驳的树影是夏天的皮肤
画画的想办展览
写作的想要出书
人们在灯光里进进出出
说来说去难得糊涂
你可知道它叫绿城却没有很多树
你可知道当华灯初上我却迷了路
你可知道那些漂泊的人都去了哪儿
你可知道穿长裙的姑娘走了多远的路
夜风刮着旧报纸
高跟鞋踩过海飞丝
你的远方是什么样子
是秋风和叶子
烩面是一碗故事
西瓜是风尘女子
你说活着是什么姿势
是快马和荔枝
你可知道它叫绿城却没有很多树
你可知道当华灯初上我却迷了路
你可知道那些漂泊的人都去了哪儿
你可知道穿长裙的姑娘走了多远的路
晚上和陈龙分别的时候,我已经骑车走出五米了,兴之所至,有风,把手挡在嘴边,冲他喊:
咱俩将来也要做老炮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