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人
我是在一个冬日的早晨被一块玻璃窗惊吓到的。透过朝外上推的玻璃窗,我看到大街上几个人走近又消失,像捉不住的电影画面,也像遥远的回忆被打断一般。那时我探出头便可看个究竟,指不定还能听清一些对话,可我没那么做,因为这一迟疑,我突然变得不安起来。你若问我为何这般惊惊咋咋的,我也迷迷糊糊的,想是心事过重罢,这一突来的不安,在心里烧起一片野草,而这一切不安总是伴随着一面面镜子。
外婆家进门的侧墙上那块大方镜几乎盖满了那一面窄墙,与之并排的是一组沙发,每当有人进门,头一偏便看到镜里镜外的两组身形,有时这会让人分神,一瞄镜子就难免慢半拍,失了礼节。外婆常常坐在沙发上打电话,她对着电话时正好背着镜子,佝偻着苍老的身子大声地对着听筒讲话,她越是大声我越是感觉到她的苍老,我坐在一旁,不经意又瞟到了镜子,镜中的外婆似乎不在我身旁,那一块玻璃中的外婆像是某个时空中欢快的人儿,她的幸福与我无关。她这个佝偻的身形,简直是感冒时后脑勺针扎般一下一下的那种疼,让我一想起来就觉出刺痛。外婆不识字,连阿拉伯数字都认不出,大概只有“1”勉强会写,但她能拨通几个至亲——比如我母亲、舅舅们的电话,她愣是记下了那一串串号码在电话机上的位置顺序,要知道,她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她本不该费这个心力的,老人最怕的兴许就是被忘记,如果可能,外婆会记住所有亲人在电话机上的位置顺序。但这不可能,因此我从未接到过外婆打来的电话。我不擅长煲电话粥,须有些明白的事情才会给家人打电话,当然,“不擅长”是客气的说法,是我对一句简单问候的价值缺乏认识,好些次母亲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给外公外婆打电话,我说没有,母亲都会有些失落,她说她每次和外公外婆通话他们都要问我有没有打电话回家,这个时候,我才想到给他们打个电话。
我拨通外婆的电话,电话那头响起“喂——谁啊”的熟悉的声音,她依旧是爽朗的大嗓子,我知道她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可能正打盹呢,那块黑色的头巾把她包得紧紧的,因为佝偻着打盹,她的下巴上挤出了更多干瘪的肉皮,她的眼睑在往下坠,电话铃声很响,她多半还受了点惊吓。她一回神,大喜过望,欢乐得像个小孩,她本不用那么大声,她的听觉没有障碍,她只是太过激动。听到她的声音时,满脑子想象她说话的姿态,想到她是如何将一个个亲人捧在手心不肯松开的,仿佛我正站在她身后,她拿着话筒,背对着镜子,镜中的她也背对着境外的她,而我站在中间,看一眼镜子看到外婆的背,扭过头依然是外婆的背,当我看不见自己时,外婆似乎还可依靠,而镜中的自己出现时,抢尽了风头,外婆蜷缩在一个小角落里,竟是那么遥远。
我不会否认,我曾对镜子有过一阵迷恋。
一面小镜子,一把梳子,一包雪花膏,好一点的家庭再加一个衣柜,这大概是九十年代农村女人的全部家当。我家虽也艰难,好歹有个带玻璃镜子的衣柜。紧靠衣柜的是一个木桌,上面放着一台黑白电视机,正当邻居们聚过来看得起劲时,我赖在玻璃镜子前扮鬼脸,还不忘把扭着的屁股对着家人和邻居,玩了一天泥巴,裤子上糊了一层泥,脏兮兮的,母亲气坏了,虽然邻居都笑称不影响,母亲还是气冲冲地在我背上掐了一把,那时的我委屈极了,也感觉丢脸,害怕别人看到我这囧样,更是站在镜前难过,我看到镜中的自己眼泪鼻涕一起挂在脸上,从特定的角度看到大人们在说笑,恨不得马上长大。往往这种尴尬的时候,外公外婆就碰巧来家里,仿佛我总在犯错一般——其实犯错是不多见的。记忆深刻的那次,因为争抢电视台被训斥后,我绝无仅有地来了一次离家出走,说是离家出走,一个小屁孩能去哪里?我径直向河对面的外婆家走去,在漆黑的路上一惊一乍地走了好一阵,突然母亲呵斥起来——你再走!你大爷家着火了!我回头一看,大爷家的房子已是一片火海。河对面的外公外婆看到火光也赶了过来,一番紧张地扑救,火被扑灭了,可人心中的惆怅却久久不能散去。那个时候,隔阵子不来场大火人反倒诧异了,大火在人心里仿佛既绝情又避不开的幽灵,外公外婆有着切身之痛,正是因为一场大火烧光了祖屋,他们才被迫移居邻村。他们扑完火回到家时,我躺在破旧的沙发上刚醒来,继续假装熟睡,母亲叹着气,数落我的任性,我偷偷瞄了一眼外婆,她脸上仍旧没有一丝严厉的表情——她从未让我感觉过她在生我的气。
在没有互联网、电子游戏,甚至玩具、小人书都稀缺的时候,一面镜子能赋予我无穷的乐趣,我可以对着镜子与镜中人互相对话,并伴着各种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也许正是那一段生活,让我对镜中人多了一些体味。我正对着镜子玩耍,脏脏的手中捏着一颗水果糖,一边舔一边盯着镜中自己那得意的模样时,镜中出现了外婆的身影。外婆步伐矫健,对那时的我而言,她无异于巨人般的存在,我一面欢呼,头也不回地喊叫着:“妈,外婆来了——”母亲从灶台上离开,刚到门口,外婆已经进门了。我仍旧没有从镜子前离开,背着身子大喊了一声“外婆”,外婆乐呵地答应着,我从镜中观察着她和母亲说话的表情,她在炉灶边坐下,母亲炕了一罐茶给她,她在叫我的名字,让我过去,我一边答应着却迟迟没有过去,外婆并没有不高兴,我从镜中看得很清楚,她与母亲聊得火热呢,她又叫我一声,我还是应着但没有过去,反复几次,母亲有些生气了,数落了我几句,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面镜子。
十三岁只身来到县城,开始独立生活,母亲满是担忧,瘦小的孩子怎能揉得了厚厚的外套?一个学期后,母亲放心了。这时,我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小镜子,有巴掌大的一面小镜子,它平时被塞到被子下,我最后的乳牙在这期间换完了,乳牙开始摇动后,我把小镜子装进兜里,有事没事就拿出来看一看,对着摇一摇,终于换完了乳牙,看着那块空了的地方,有些失落,这个年纪已经开始注意形象了。后来,脸上冒出了第一颗青春痘,对着镜子挤了又挤,从这时开始,头发也变成了偏分。再后来,宿舍窗户上挂起一面稍大的镜子,小镜子用不上了,休息时间那面镜子前几乎站满人,挤痘痘的,打整发型的,仿佛窗外的世界消失了,抬头看窗外的时候,目光总会被这面镜子吸引,不是窗外的世界太乏味,而是这面镜子更能填补我们日渐膨胀的自恋欲。在这面镜子的见证下,我长出了胡须,一开始是柔软稀疏的,那时本能上是排斥长胡子的,于是,对着镜子拔,过不了一阵,又长出来,慢慢地变得扎手了,这才真正接受了这个事实。这三年,外婆在我的记忆中差不多缺席了,能想起来的只有一幅幅画面,却没有细节,即便去看望外婆,也是一进家门便埋头看电视、打游戏,然后还有睡懒觉以及找小伙伴玩耍,总之那时的我很忙,哪里还有装下外婆的空间和时间?
后来念高中,周日下午放假我就会去看外公外婆,那时他们已经离开故乡到县城生活了。说是去看他们,多半是去改善生活的。先洗个澡,洗完后在浴缸旁的镜子前收拾收拾,再回到沙发看电视,乏了就倒在沙发上睡觉。“睡一会儿去吧!”外婆轻柔地说,她总是在这个时候让我去床上睡,我说:“眯一会儿就行。”等我醒来,朦胧着双眼,外婆已经在厨房做饭了,我伸个懒腰,对着镜子打哈欠,觉得有人照顾真幸福。外公外婆的头发被包裹着(外公天天戴着老头帽),以致我并未觉出他们的苍老,其实早已白发苍苍,外公六十岁开始便没有停过药,即便是这样,他们都会因为能见我一面而欣喜。也许,见到孩子们,他们就真的会变年轻,他们就真的能焕发活力。
二十年足以改变很多。记忆中我这个满地打滚的小屁孩离而立之年不远了,父母的青春早已离去,再长一辈的则从威严的当家人变成了虚弱的老人。他们不舍却也欣慰地将我送到了遥远陌生的地方,离别的日子更加漫长,想念的苦涩侵袭着他们,远行人却毫无知觉。走进了新奇的世界,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办社团,泡图书馆,勤工俭学,真想一口吞下一个胖子,四年的的确确没有过分荒废,可那些期盼的目光却不曾照亮我的心窝,离家的时间长了,渐渐忘记了想家的滋味,是习惯了,还是麻木了?
只有假期到来时,心才会突然一拧。回到家不久,外公外婆提着行李包从县城坐班车来了,我看到外公提着那个不算小的行李包,一进门就笑开了花,那一把山羊胡飘荡在他的脸上,美丽极了,外婆一见我就喊着:“我的大孙子哎——”我迎上前牵着他们,既开心也惭愧,本该我去看望他们,但他们根本不愿多等一会儿,虽然他们就将八十岁了。他们从来都是提上包说走就走,哪一家的大事情都不落下,为二舅家盖新房守工地,我家盖新房时每天一趟地跑——那时他们还住在农村,在河对岸的另一个村……一趟折腾后,他们也疲惫,午后烤会儿太阳,就去躺着休息。快吃下午饭了,我去卧室叫醒他们,打开房门,睡着了的外婆老得不成样子了,根本没有平日的那般精神,真怕她就那样睡过去,这种时候,两位熟睡的老人就是整个世界。有时,我还没有到家,他们已经先到了,我一进门,他们就笑脸相迎,外婆拉着我的手,问我饿不饿,有没有晕车,她那股高兴劲,让我忽略了她的年纪,也忽略了她的病痛。
不知不觉,八十岁找到了他们。为感恩造物主的慈悯,家里人张罗着念了一个知感经,一大家族的人全到齐了,可把他们乐坏了。表哥和小姨留下了录像,一旦闲下来,他们就翻出光盘,从头看到尾。真的都到齐了,多么难得!念完知感经,满满一屋子都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享受着四世同堂的恩典。他们被安排在沙发中央坐着,穿上了新衣裳,听孩子们说祝福的话,这一次,镜子里映照出的我显得无比渺小,我扭头看到镜中欢快的画面,它们融化了我稚嫩的脸庞。
坐在一起拉家常,外婆连连慨叹。我还是小婴儿时,外婆一背捆着我和大一岁的表哥,用外婆的话说,我们俩是在她背上长大的。“你哥刚尿我一背,你又拉我一背,把你放下来,屁股上腿上都是哇”,外婆边说边笑,“那个时候你是个大黑人啊,黑屁股,嘿嘿,现在倒长白了,哎,我的大孙子……”“你和你姐从小最听话了,记得那次放学姐弟俩来赶街,来到外婆家时,你妈问你们上牛草没,两小个伸伸舌头,过了一阵悄悄跑回家就把牛草上了才过来吃晚饭,多好的孩子呐!”这些往事外婆重复过多少次了?每一次她都有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外婆沉浸在往事的喜悦中,顺手抓起桌上烂掉的苹果,她用勺子刮着吃,她的牙已经不行了,这种时候,后辈们都会阻止她,她便有些激动:“烂了些就烂了些,什么都要扔,旧社会想吃个烂苹果都吃不上,那时候,没吃的不算,每天还要被一帮人往身上吐口水呢……现在这种日子,当时想都不敢想,知感主,生活过好了。”
回忆往事时外婆是真正的主角,回到生活中她的存在感便弱了。她越来越苍老,儿女对她的安排也越来越细致,与外公不同的是,在琐事的冲突中她几乎不太较真,外公有时情绪激烈,外婆便从中调和,明明是对立的观点,当气氛紧张时她便也对别人的观点赞许起来,有时言语激烈,儿女难免说些重话,她也不抗争,情绪失落一下,缓一缓又乐呵起来。
即便是如我这样的孙辈,在外婆面前多少有点优越感,这多半是因为外婆不识字、没文化的缘故。一脸书生气的我,有时在她面前侃侃而谈,博她一乐,却也掺杂着点教她知识的味道。因为外婆属于“咸王马”,从谱系来说是赛典赤后裔,但她对老祖先却几乎无知。她想要了解老祖先,我便为她讲述了赛典赤巴巴如何来到云南,又是如何令人信服,如何梳理滇池,修筑松华坝水库和金汁河、银汁河灌溉系统,如何修建清真寺和孔庙,甚至说到挖掘金汁河、银汁河时蛇指路的传说。外婆听得很仔细,她突然怀念起她的公公(外公的父亲),她说:“你老祖那个时候骑着一匹马,哪里有点纠纷,他老人家一到,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大家都佩服他。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乡长吧,现在这两个乡以前是一个,他都要管到。后来时代变了,他被抓去坐牢,人逼他吃‘那个’(大肉),他宁死不肯,饿死在大牢里,埋到了万人坑。”我说:“现在能找到那个地方吗?”她说:“只大概知道是在金马寺那边,具体的地方谁都弄不清楚了。”我看到外婆有些疲惫,她的公公一定是真正让她尊敬的人,她对“可怜人”的关爱,不能不说是有一些家族遗传的。
有次说起老家时,外婆提到了我家院子里的老祖,他二十年没有什么变化,快九十了没有过分变老,生活却也没有什么改善。离开那个院子十五年,只是零零星星回去过一些日子,有时候见到他,有时候见不到,如今,我想起他,记得最清楚的还是他坐在门口晒太阳,而我背着他走开的场景,我可以看到镜中自己的身影在变得清晰,他的身影在变得模糊。外婆提起她,多少是出于对他的挂念,他一辈子过得很辛苦,加上本身耳背,俨然成了村里老人比较的一个模板,倘若比他还要差一些,那算是生活无望了。如果说我对外婆的认识有所加深,便是她提到这位无亲无故的老人时那哀怜的眼神,我从未看到她谈起自己的困难时如此这般低落过(她甚至是欢快的),透过门口那面大镜子,我看到一位坐在角落里虚弱不堪的老太太,间或能蠕动一下嘴巴。
我已经不再会过分看重镜子,甚至有些讨厌镜子,我觉得爱照镜子的人真臭美,真有意思呵!我为自己感到开心,如今外婆叫唤我的名字,我绝不可能留恋在一面镜子前迟迟不去紧挨她坐着,陪她说话。可是,我突然发觉,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每天都有新的楼盘在争相比高,新鲜事一浪接一浪,总有追逐不完的目标和难以尽述的理想,仿佛每一种新奇诱惑的事物都能映照出我的样子,我朝着自己的影子走去,不知疲倦,每前进一步,便失去一个鲜活的面容,当我停下脚步,回过头拒绝看自己的影子时,我才能抓住他们。
夜已深沉,写累了时我抬起头,窗外黑糊糊的,看到窗子中的我也有些模糊,而这个模糊的影子,让我的思路顿时变得狭窄起来。其实是清楚无疑的,对于外婆,我想念或者不想念她,她的生活都要继续,但她会想念我,有时是那么孤独,但她却从未失去过什么。
我在企图获得很多,却可能一无所有。
外婆家进门的侧墙上那块大方镜几乎盖满了那一面窄墙,与之并排的是一组沙发,每当有人进门,头一偏便看到镜里镜外的两组身形,有时这会让人分神,一瞄镜子就难免慢半拍,失了礼节。外婆常常坐在沙发上打电话,她对着电话时正好背着镜子,佝偻着苍老的身子大声地对着听筒讲话,她越是大声我越是感觉到她的苍老,我坐在一旁,不经意又瞟到了镜子,镜中的外婆似乎不在我身旁,那一块玻璃中的外婆像是某个时空中欢快的人儿,她的幸福与我无关。她这个佝偻的身形,简直是感冒时后脑勺针扎般一下一下的那种疼,让我一想起来就觉出刺痛。外婆不识字,连阿拉伯数字都认不出,大概只有“1”勉强会写,但她能拨通几个至亲——比如我母亲、舅舅们的电话,她愣是记下了那一串串号码在电话机上的位置顺序,要知道,她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她本不该费这个心力的,老人最怕的兴许就是被忘记,如果可能,外婆会记住所有亲人在电话机上的位置顺序。但这不可能,因此我从未接到过外婆打来的电话。我不擅长煲电话粥,须有些明白的事情才会给家人打电话,当然,“不擅长”是客气的说法,是我对一句简单问候的价值缺乏认识,好些次母亲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给外公外婆打电话,我说没有,母亲都会有些失落,她说她每次和外公外婆通话他们都要问我有没有打电话回家,这个时候,我才想到给他们打个电话。
我拨通外婆的电话,电话那头响起“喂——谁啊”的熟悉的声音,她依旧是爽朗的大嗓子,我知道她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可能正打盹呢,那块黑色的头巾把她包得紧紧的,因为佝偻着打盹,她的下巴上挤出了更多干瘪的肉皮,她的眼睑在往下坠,电话铃声很响,她多半还受了点惊吓。她一回神,大喜过望,欢乐得像个小孩,她本不用那么大声,她的听觉没有障碍,她只是太过激动。听到她的声音时,满脑子想象她说话的姿态,想到她是如何将一个个亲人捧在手心不肯松开的,仿佛我正站在她身后,她拿着话筒,背对着镜子,镜中的她也背对着境外的她,而我站在中间,看一眼镜子看到外婆的背,扭过头依然是外婆的背,当我看不见自己时,外婆似乎还可依靠,而镜中的自己出现时,抢尽了风头,外婆蜷缩在一个小角落里,竟是那么遥远。
我不会否认,我曾对镜子有过一阵迷恋。
一面小镜子,一把梳子,一包雪花膏,好一点的家庭再加一个衣柜,这大概是九十年代农村女人的全部家当。我家虽也艰难,好歹有个带玻璃镜子的衣柜。紧靠衣柜的是一个木桌,上面放着一台黑白电视机,正当邻居们聚过来看得起劲时,我赖在玻璃镜子前扮鬼脸,还不忘把扭着的屁股对着家人和邻居,玩了一天泥巴,裤子上糊了一层泥,脏兮兮的,母亲气坏了,虽然邻居都笑称不影响,母亲还是气冲冲地在我背上掐了一把,那时的我委屈极了,也感觉丢脸,害怕别人看到我这囧样,更是站在镜前难过,我看到镜中的自己眼泪鼻涕一起挂在脸上,从特定的角度看到大人们在说笑,恨不得马上长大。往往这种尴尬的时候,外公外婆就碰巧来家里,仿佛我总在犯错一般——其实犯错是不多见的。记忆深刻的那次,因为争抢电视台被训斥后,我绝无仅有地来了一次离家出走,说是离家出走,一个小屁孩能去哪里?我径直向河对面的外婆家走去,在漆黑的路上一惊一乍地走了好一阵,突然母亲呵斥起来——你再走!你大爷家着火了!我回头一看,大爷家的房子已是一片火海。河对面的外公外婆看到火光也赶了过来,一番紧张地扑救,火被扑灭了,可人心中的惆怅却久久不能散去。那个时候,隔阵子不来场大火人反倒诧异了,大火在人心里仿佛既绝情又避不开的幽灵,外公外婆有着切身之痛,正是因为一场大火烧光了祖屋,他们才被迫移居邻村。他们扑完火回到家时,我躺在破旧的沙发上刚醒来,继续假装熟睡,母亲叹着气,数落我的任性,我偷偷瞄了一眼外婆,她脸上仍旧没有一丝严厉的表情——她从未让我感觉过她在生我的气。
在没有互联网、电子游戏,甚至玩具、小人书都稀缺的时候,一面镜子能赋予我无穷的乐趣,我可以对着镜子与镜中人互相对话,并伴着各种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也许正是那一段生活,让我对镜中人多了一些体味。我正对着镜子玩耍,脏脏的手中捏着一颗水果糖,一边舔一边盯着镜中自己那得意的模样时,镜中出现了外婆的身影。外婆步伐矫健,对那时的我而言,她无异于巨人般的存在,我一面欢呼,头也不回地喊叫着:“妈,外婆来了——”母亲从灶台上离开,刚到门口,外婆已经进门了。我仍旧没有从镜子前离开,背着身子大喊了一声“外婆”,外婆乐呵地答应着,我从镜中观察着她和母亲说话的表情,她在炉灶边坐下,母亲炕了一罐茶给她,她在叫我的名字,让我过去,我一边答应着却迟迟没有过去,外婆并没有不高兴,我从镜中看得很清楚,她与母亲聊得火热呢,她又叫我一声,我还是应着但没有过去,反复几次,母亲有些生气了,数落了我几句,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面镜子。
十三岁只身来到县城,开始独立生活,母亲满是担忧,瘦小的孩子怎能揉得了厚厚的外套?一个学期后,母亲放心了。这时,我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小镜子,有巴掌大的一面小镜子,它平时被塞到被子下,我最后的乳牙在这期间换完了,乳牙开始摇动后,我把小镜子装进兜里,有事没事就拿出来看一看,对着摇一摇,终于换完了乳牙,看着那块空了的地方,有些失落,这个年纪已经开始注意形象了。后来,脸上冒出了第一颗青春痘,对着镜子挤了又挤,从这时开始,头发也变成了偏分。再后来,宿舍窗户上挂起一面稍大的镜子,小镜子用不上了,休息时间那面镜子前几乎站满人,挤痘痘的,打整发型的,仿佛窗外的世界消失了,抬头看窗外的时候,目光总会被这面镜子吸引,不是窗外的世界太乏味,而是这面镜子更能填补我们日渐膨胀的自恋欲。在这面镜子的见证下,我长出了胡须,一开始是柔软稀疏的,那时本能上是排斥长胡子的,于是,对着镜子拔,过不了一阵,又长出来,慢慢地变得扎手了,这才真正接受了这个事实。这三年,外婆在我的记忆中差不多缺席了,能想起来的只有一幅幅画面,却没有细节,即便去看望外婆,也是一进家门便埋头看电视、打游戏,然后还有睡懒觉以及找小伙伴玩耍,总之那时的我很忙,哪里还有装下外婆的空间和时间?
后来念高中,周日下午放假我就会去看外公外婆,那时他们已经离开故乡到县城生活了。说是去看他们,多半是去改善生活的。先洗个澡,洗完后在浴缸旁的镜子前收拾收拾,再回到沙发看电视,乏了就倒在沙发上睡觉。“睡一会儿去吧!”外婆轻柔地说,她总是在这个时候让我去床上睡,我说:“眯一会儿就行。”等我醒来,朦胧着双眼,外婆已经在厨房做饭了,我伸个懒腰,对着镜子打哈欠,觉得有人照顾真幸福。外公外婆的头发被包裹着(外公天天戴着老头帽),以致我并未觉出他们的苍老,其实早已白发苍苍,外公六十岁开始便没有停过药,即便是这样,他们都会因为能见我一面而欣喜。也许,见到孩子们,他们就真的会变年轻,他们就真的能焕发活力。
二十年足以改变很多。记忆中我这个满地打滚的小屁孩离而立之年不远了,父母的青春早已离去,再长一辈的则从威严的当家人变成了虚弱的老人。他们不舍却也欣慰地将我送到了遥远陌生的地方,离别的日子更加漫长,想念的苦涩侵袭着他们,远行人却毫无知觉。走进了新奇的世界,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办社团,泡图书馆,勤工俭学,真想一口吞下一个胖子,四年的的确确没有过分荒废,可那些期盼的目光却不曾照亮我的心窝,离家的时间长了,渐渐忘记了想家的滋味,是习惯了,还是麻木了?
只有假期到来时,心才会突然一拧。回到家不久,外公外婆提着行李包从县城坐班车来了,我看到外公提着那个不算小的行李包,一进门就笑开了花,那一把山羊胡飘荡在他的脸上,美丽极了,外婆一见我就喊着:“我的大孙子哎——”我迎上前牵着他们,既开心也惭愧,本该我去看望他们,但他们根本不愿多等一会儿,虽然他们就将八十岁了。他们从来都是提上包说走就走,哪一家的大事情都不落下,为二舅家盖新房守工地,我家盖新房时每天一趟地跑——那时他们还住在农村,在河对岸的另一个村……一趟折腾后,他们也疲惫,午后烤会儿太阳,就去躺着休息。快吃下午饭了,我去卧室叫醒他们,打开房门,睡着了的外婆老得不成样子了,根本没有平日的那般精神,真怕她就那样睡过去,这种时候,两位熟睡的老人就是整个世界。有时,我还没有到家,他们已经先到了,我一进门,他们就笑脸相迎,外婆拉着我的手,问我饿不饿,有没有晕车,她那股高兴劲,让我忽略了她的年纪,也忽略了她的病痛。
不知不觉,八十岁找到了他们。为感恩造物主的慈悯,家里人张罗着念了一个知感经,一大家族的人全到齐了,可把他们乐坏了。表哥和小姨留下了录像,一旦闲下来,他们就翻出光盘,从头看到尾。真的都到齐了,多么难得!念完知感经,满满一屋子都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享受着四世同堂的恩典。他们被安排在沙发中央坐着,穿上了新衣裳,听孩子们说祝福的话,这一次,镜子里映照出的我显得无比渺小,我扭头看到镜中欢快的画面,它们融化了我稚嫩的脸庞。
坐在一起拉家常,外婆连连慨叹。我还是小婴儿时,外婆一背捆着我和大一岁的表哥,用外婆的话说,我们俩是在她背上长大的。“你哥刚尿我一背,你又拉我一背,把你放下来,屁股上腿上都是哇”,外婆边说边笑,“那个时候你是个大黑人啊,黑屁股,嘿嘿,现在倒长白了,哎,我的大孙子……”“你和你姐从小最听话了,记得那次放学姐弟俩来赶街,来到外婆家时,你妈问你们上牛草没,两小个伸伸舌头,过了一阵悄悄跑回家就把牛草上了才过来吃晚饭,多好的孩子呐!”这些往事外婆重复过多少次了?每一次她都有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外婆沉浸在往事的喜悦中,顺手抓起桌上烂掉的苹果,她用勺子刮着吃,她的牙已经不行了,这种时候,后辈们都会阻止她,她便有些激动:“烂了些就烂了些,什么都要扔,旧社会想吃个烂苹果都吃不上,那时候,没吃的不算,每天还要被一帮人往身上吐口水呢……现在这种日子,当时想都不敢想,知感主,生活过好了。”
回忆往事时外婆是真正的主角,回到生活中她的存在感便弱了。她越来越苍老,儿女对她的安排也越来越细致,与外公不同的是,在琐事的冲突中她几乎不太较真,外公有时情绪激烈,外婆便从中调和,明明是对立的观点,当气氛紧张时她便也对别人的观点赞许起来,有时言语激烈,儿女难免说些重话,她也不抗争,情绪失落一下,缓一缓又乐呵起来。
即便是如我这样的孙辈,在外婆面前多少有点优越感,这多半是因为外婆不识字、没文化的缘故。一脸书生气的我,有时在她面前侃侃而谈,博她一乐,却也掺杂着点教她知识的味道。因为外婆属于“咸王马”,从谱系来说是赛典赤后裔,但她对老祖先却几乎无知。她想要了解老祖先,我便为她讲述了赛典赤巴巴如何来到云南,又是如何令人信服,如何梳理滇池,修筑松华坝水库和金汁河、银汁河灌溉系统,如何修建清真寺和孔庙,甚至说到挖掘金汁河、银汁河时蛇指路的传说。外婆听得很仔细,她突然怀念起她的公公(外公的父亲),她说:“你老祖那个时候骑着一匹马,哪里有点纠纷,他老人家一到,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大家都佩服他。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乡长吧,现在这两个乡以前是一个,他都要管到。后来时代变了,他被抓去坐牢,人逼他吃‘那个’(大肉),他宁死不肯,饿死在大牢里,埋到了万人坑。”我说:“现在能找到那个地方吗?”她说:“只大概知道是在金马寺那边,具体的地方谁都弄不清楚了。”我看到外婆有些疲惫,她的公公一定是真正让她尊敬的人,她对“可怜人”的关爱,不能不说是有一些家族遗传的。
有次说起老家时,外婆提到了我家院子里的老祖,他二十年没有什么变化,快九十了没有过分变老,生活却也没有什么改善。离开那个院子十五年,只是零零星星回去过一些日子,有时候见到他,有时候见不到,如今,我想起他,记得最清楚的还是他坐在门口晒太阳,而我背着他走开的场景,我可以看到镜中自己的身影在变得清晰,他的身影在变得模糊。外婆提起她,多少是出于对他的挂念,他一辈子过得很辛苦,加上本身耳背,俨然成了村里老人比较的一个模板,倘若比他还要差一些,那算是生活无望了。如果说我对外婆的认识有所加深,便是她提到这位无亲无故的老人时那哀怜的眼神,我从未看到她谈起自己的困难时如此这般低落过(她甚至是欢快的),透过门口那面大镜子,我看到一位坐在角落里虚弱不堪的老太太,间或能蠕动一下嘴巴。
我已经不再会过分看重镜子,甚至有些讨厌镜子,我觉得爱照镜子的人真臭美,真有意思呵!我为自己感到开心,如今外婆叫唤我的名字,我绝不可能留恋在一面镜子前迟迟不去紧挨她坐着,陪她说话。可是,我突然发觉,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每天都有新的楼盘在争相比高,新鲜事一浪接一浪,总有追逐不完的目标和难以尽述的理想,仿佛每一种新奇诱惑的事物都能映照出我的样子,我朝着自己的影子走去,不知疲倦,每前进一步,便失去一个鲜活的面容,当我停下脚步,回过头拒绝看自己的影子时,我才能抓住他们。
夜已深沉,写累了时我抬起头,窗外黑糊糊的,看到窗子中的我也有些模糊,而这个模糊的影子,让我的思路顿时变得狭窄起来。其实是清楚无疑的,对于外婆,我想念或者不想念她,她的生活都要继续,但她会想念我,有时是那么孤独,但她却从未失去过什么。
我在企图获得很多,却可能一无所有。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