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阅读本身的意义
![]() |
文/高博士
元旦那天想着一年就一天,全民都在放假,于是自己也放假休息一天吧。可是又一想,一月一日啊,这是多么值得记惦的日子啊!一元复始,不应该是在休息中度过啊,有没有一种强迫症在作祟呀。
于是赶忙的从2号开始新一年的阅读生涯。之所以要做这个書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督促自己能够好好阅读啊,不然每年都要赔进去好几万大洋,岂不是太冤枉了啊。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想遥遥无期却总也放弃不了,这真是一种致命的折磨啊!
回顾从九月中旬書店开业一系列事情整顿完毕就十月了,于是从十月开始潜心阅读,到12月,三个月时间,25本。这就只能是自己的速度了,不算快也不算慢。于是按照这样的进度,每年就能阅读一百本书了,要是能够持续坚持这个习惯十年不变的话,就能有一千本的阅读量了。那时候我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小老头了吧!可又一想,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所以觉得现在开始也不算晚。
会不会有人问了,你大好的青春都用来干嘛去了才想起来啊。没有啊,我一直都在努力啊,努力奔跑啊,努力的想让时间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可是一晃又一年过去了。身体上距离少年越来越远,所以能做的只能是让心灵也不要和身体一样苍老啊!
关于阅读的目的性,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自己的看法。说实话是非常纠结的,因为在这个连一本书能够读完的耐心都没有的时代里,却有万千少年,总想站在大庭广众之下期望所有人都来倾听自己的声音时,我就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于是想着我就是想补充自己曾经年少时的匮乏,没有其他。
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有没有觉得自己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别人看来自己就是专家是成功者的时候,而自己却从内心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啊。这是得有多深的体会啊,因为身边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可是自己深深地清楚,大千世界,连自己的想法都要失去的时候,哪里还是别人所看到的样子。于是为了弥补这不足的缺憾,必须努力去学习。
很多时候,不喜欢在有人的地方阅读,总觉得是一种桎梏。可是有时候又不可避免,因为不能每次都找没人的地方啊。总想利用所有的空余时间来增加一点阅读量,可是最无奈的就是回答别人的问题!
你在看什么?我特么特别不想说这个问题。不论我看什么都不重要。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更无奈啊!我觉得我也该看本书了,你觉得哪一本书能够让人看完终身受益,给我推荐一本啊?其实我也想啊,可是没有啊!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阅读学习。他们是不聪明吗,为什么不找那一本书就扭转乾坤改变命运啊?所以遇到这种问题我也很无奈,于是只能说世间并无一本书就可以倾尽所有让人受尽终生啊。就是吸鸦片也都只能是兴奋一阵子,何况阅读呢,怎么可能一剂就让你永久亢奋呢。
自己的阅读没有特别规律,上下也并无特别的联系,只是觉得自己想读还没有读过的,或者曾经读过但没读下去但觉得还应该读完的,或者过去读过还想再读一遍的,都会去读。于是在没读之前,也不确定它是否真的很好,即使是经典也未曾可知,因为不是所有的书都能让自己对胃。所以说读过的书,能够十之一二对自己有用就很不错了,哪里能保证所有的都那么有用。何况,有用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
阅读就是阅读本身的意义,我们感受的是阅读本身,而并非想从阅读的结果中获取什么。这就像是恋爱一样,大家开始时候都是倾其所有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到最后或许才会有圆满的结局,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能骗个炮,到最后可能会染上一身的淋病也未可知啊。所以阅读也是一样的,不为所求,才能终有所获。
所以说,阅读是尽可能的多读经典,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这是一个无需多言的共识。可是啊,话是这么说,真要这么做,却并非如此简单啊!你让一个没看过两本书的人去看西方名著试试,那么厚,一页都看不下去就放弃了啊。所以说根据自己的需求,从基础开始看吧,怎么个基础呢,木心的观点就是从你觉得这书写的都不如自己写的好的那种开始,这样你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读起来就容易了,然后循序渐进才好。
对自己来说也是,我会在经典中伴着几个轻松的文本一起阅读,就像上一本我阅读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下一本就阅读了《我们三》,这样搭配着来,就不至于疲惫。而昨天,作为新年后的第一本书,我选择的是茨威格的两部中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
茨威格太出名了,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敢去接触,总觉得一个超级厉害的大师,在阅读之前都应该洗手净心的。
而对于这两篇的文章,分开下一条写吧,不然这一篇就太长了,大家看着倦怠。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