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调查到传统内化,这个毕业设计做了4年
从中国美院到东京工业大学,从本科到硕士,4年研究调查,2个毕业设计,陆少波的关注点始终不离家乡——江苏常熟,作为江南水乡快速城镇化的典型,急速的工业化导致老街衰退、农田荒废、环境污染等问题,常熟的乡村发展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通过本文,陆少波总结了4年的调查研究,本科毕业设计针对老街衰退的问题,硕士毕业设计探讨了乡村大规模开发的可能性。同时,本文也展示了如何从传统空间转化到当下设计的方法,在这里传统既可以是江南村落的街巷地貌,也可以是园林的生产性和公共性。传统空间具有多样解读的可能性,回望则面向现实的具体问题。
家乡的回望——从乡村调查到传统内化的设计方法初探
文 | 陆少波
一 、家乡——当下的常熟乡村
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和东京工业大学的硕士毕业设计都选址在家乡常熟的乡村地区。两个毕业设计是自主选题的,时间跨度有四年,相关的研究调查也持续了四年。之所以用四年时间来研究和设计,首先是由于常熟乡村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一个江南水乡快速城镇化的典型,常熟的乡村发展是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其次,四年的时间跨度能使我充分深入调查对象,大量的文献查阅、现场考察、访谈记录和相关研究,被转译成设计方法推进设计。
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北滨临长江,太湖流域的水系纵横交错,从西南方向横穿常熟接入长江。常熟地名意指土地肥沃,常年丰收。(注:"常熟为邑,北枕大江,诸湖交灌其中,实泽国也。有陂塘以蓄灌溉,有泖瀝以泄深涨,故无旱干水溢而得常熟之名。"见参考文献[1]卷5叙水。)富饶的水乡孕育了星罗棋布的村镇,其中有些村镇已经存在了近千年。然而,在近三十年农村产业结构转化、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相当一部分集镇已然高楼林立,这种新貌的背后,一方面展示着急速工业化为乡村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则产生了农田荒废、环境污染以及老街区活力衰退的问题。(图1、2)
四年的调查和两个设计就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本科毕业设计是着眼于碧溪镇的老街区域,由地貌和街道公共空间的研究调查提出恢复老街活力的概念;之后的硕士毕业设计选址在梅李镇大规模开发的新区,试图以中国公共农业园林的概念综合解决老街衰退、农田荒废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二、乡村调查与设计——碧溪镇乡镇综合菜市场
1.场地与变迁
本科毕业设计是一座结合集镇社区服务的菜市场(图3),场地位于碧溪镇。该镇户籍人口10.44万人,外来人口5.55万人。虽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但碧溪镇大部分现存建筑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当时碧溪镇作为常熟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典范而迅速发展,新建的街区和道路、河流的空间关系部分延续了传统街道的格局。(注:乡村街区的变迁可参考我的同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江南地区乡村住宅空间及环境关系的演变与特征——以常熟为例》,该文考察了近三十年常熟地区乡村住宅的演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住宅与街道、河流的空间关系发生了数次变化。见参考文献[2])
便利的水路和公路交通联系起周边村落,从传统的沿水而居转向了河流道路并重的生活格局。而后随着汽车的广泛普及,河流的作用开始急剧减弱;新区的大规模开发,以及旧街区小而分散的地块使得老街的建设愈加缓慢。紧邻河流的老街不断衰退,街道中日渐出现荒废的空地,而商铺流失、公共设施的转移都使得老街极度缺少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稀缺和大量零碎空地的存在是碧溪镇老街空间的主要矛盾,这促成了设计的出发点:如何借用老街中废弃空地重新恢复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力?
设计选址在一块六千平方米的不规则空地,是老街住宅区域、周边村落和商业主街的重要交汇点。场地南侧紧邻碧白塘,东侧是老街住宅区域,东北方向可通向老街区的文化站,西侧贴着南北向的主街。复杂的场地环境给设计带来了限制,但也为化解矛盾带来了提示——以传统的地貌空间意向应对复杂的场地环境,为人们的公共活动提供恰当的空间感知。
2.鹤墩与常熟县境图
现在的场地是由不同时期的街道和河流的变化重叠成的。根据碧溪镇志记载,场地原来有徐氏家祠和一座名叫鹤墩的小土山,墩顶有一瓷盆祭祀青鹤,墩边贴着名叫天潭的池塘。(见参考文献[2]) 虽然鹤墩的高度仅有十余米,但在地势平坦的低矮村落中是重要的标志。这种微微起伏的地貌是疏浚河流的河泥堆叠形成的,也出现在其他村镇的农田、古墓、祠堂、庙宇等场所附近。(起伏的地貌也可见于梅李镇等村镇的文献中,"在市中李墓、贵泾交通处,系浚河推土成阜,高数仞。""胭脂墩,在梅李市北,高三四丈,无林木,荒冢累累,略无隙地,俗称胭脂墩,或曰阏氏。""上岸墩,在梅李塘南,地形颇高,或曰上原墩。其下有黄六泾,上有松柏。""建文石佛墩 ,在梅李黄香墓北墩上。有石三面刻佛像,一面书建文三年七月十五日,故墩以石佛名。"见参考文献[3])看似自然的地貌空间意向,其实饱含着先民劳作、祭祀、休憩的痕迹。建国后,场地中的祠堂改建为学校,在修建操场时鹤墩被铲平,池塘也被填平,其后学校迁移,起伏的地貌自此消失,形成了现在的不规则场地。
宋代的常熟县志中有一张常熟县境图,地图中的河岸线条如同抽象画一般,表现了河流纵横交错入江的空间意向。这样的线性空间意向并非只是抽象的线条,而是与街道、水巷的生活模式密切相关。在集镇老街上,民居间的巷道将街道和河道联系起来,建筑面水背街或隔街望水,也有部分驾于河流之上的格局,线性的意向正是存在于这样具体的街道空间体验中(图4)。
3.地貌空间意向的转译
通过回溯碧溪的街道空间变迁和地貌的多重含义,本案把古地图的线性空间和土地的微弱起伏作为空间意向的出发点,转化为线性的平面和起伏连续的剖面感知,营造出融合地景和日常公共生活的场所。设计的功能定位为菜市场,从区位上看,集镇中心缺少为周边居民服务的菜市场,同时菜市场的采买交易是乡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景。除了农贸市场,本设计还整合了社区图书馆、小剧场、商业、出租房等功能,使菜市场成为一个"综合体",一个容纳各种活动的乡村公共空间(图5,图6)。
本设计的平面格局如同常熟县境图,以线性的空间意向联系起河流和街道。河流和街道是用地重要的空间界面,由此形成了控制建筑格局的两套轴线,轴线重叠出屋顶单元,与自由的墙体形成了不规则的线性空间,有效地吸收消化场地的不规则边角地。屋顶短边的基本模数是6米,由于短边面街面水,小尺度的体量与老街的尺度形成了连续感。屋顶长边约为30米长,长向的大尺度强化了场地约60米的面河进深。大尺度的面水空间感知,创造出异于普通街巷的公共空间属性。当人们走进条形屋顶形成的内外空间,巷道般的空间时宽时窄,在街道也能透过层层视线感知到沿河的活动景象,流线和视线的交错形成了多样的面水空间关系。同时屋顶覆盖下的墙体界定出不同的活动领域:菜场空间是当地常见的围合式布局,小剧场以封闭的实体面向主街,沿河商业道延续当地常有的沿河商铺,图书馆部分是两个线性体量交错面向巷道和河流,出租房以柱廊面河(图7)。
剖面上,屋顶与地面、墙体的关系刻画出具体的公共活动领域,就如起伏的地貌。屋顶高度的错位不仅为菜市场等空间提供采光,也形成了从街道到河流的丰富感知。从街角登上二层小剧场,抬高的半室外平台提供了一个观看日常街景的场所。商业部分架在下沉1.1m的河埠头上空,延续了水乡的临水活动空间。图书馆的阅览室从老街逐渐抬高,屋顶也沿着内街层层高起,把内部的视线向下引导聚焦到街道和河流的风景。起伏地貌的空间意向与具体的空间活动感知互相联系,内外空间组织放大了人们对街道和河流的体验(图8,图9,图10)。
乡村地貌中线性起伏的空间意向被转化为对河流街道的具体空间感知,融合为老街的公共空间。综合菜市场中买菜、购物、休憩、阅览的人们交织在一起,为衰退的老街注入活力。
三、传统内化与设计——梅李镇乡村农业共同复合体
本科的毕业设计是针对老街衰退的问题,但当下的乡村有更多复杂的问题,目前千村一面的大规模建设在乡镇景观、日常生活方面对人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广泛。大规模建设是社会、政策等原因综合影响产生的,是当下江南乡村的现实状态。硕士毕业设计以接受这种现实为前提,探讨了乡村大规模开发的可能性。场地位于梅李镇,镇域总面积为80.8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万,外来人口6万。作为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梅李镇也有农田荒废、环境污染和老街衰退的问题,集镇与农田村落越来越隔绝。本案通过对传统中国园林的活动和空间概念的转译,以新区大规模的乡村农业共同复合体解决上述的三个问题,融合集镇与农田村落环境(图11)。
1.园林的活动和空间概念
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并非是固定的内向空间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着各种园林的文献记录,文字、绘画和实物展现出园林多样的活动和空间概念。
园林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仅是文人雅聚的场所,许多园林中有过农业生产、水利灌溉和公共活动的记录。早期的中国园林以生产性的农业活动居多,如唐代著名的辋川别业中就有大面积的农田景观、这种农业生产的痕迹在年代较晚的拙政园中仍可以看到。而历史上繁荣的世俗文化中也孕育了宋代的金明池等公共园林(图12)。这种多样活动的概念是能够转换到当下的乡村生活中,为人们提供多样的活动场所。
传统园林空间的一个重点是理水。水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中心,也是景致营造的组织要素。水、地形(河岸假山等)、植物和建筑是园林的四个主要空间要素,有着宽窄、起伏、高低、分合等空间特征。其中水和其他空间要素的边界非常模糊暧昧,包含着五种重叠和邻接的剖面位置关系(A-E)。这种空间的复杂性更体现在平面位置关系上,路径上时而跨水、贴水、时而远离水面,创造出景致不同的开放与围合感(图13)。
2.环境与功能计划概念
场地选址在梅李镇的新区南端,是高速公路与梅李镇主干道的交叉口,总用地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现状主要是厂房和农田。梅李镇的新区按照城镇规划网格快速扩展着,并与原有的农田村落分离,形成了完全隔绝的边界,许多河流被填埋。由于现在实际务农的农民大量减少,导致农田荒废,政府推行收回农田的使用权,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规划在新区南端的场地建造大型的农贸集散中心,只服务于农业的大型生产交易,单一巨大的商品交易市场会使得集镇和农田村落的边界更加隔离。
本设计的功能计划是复合的农业研究中心、水环境研究中心和乡镇社区中心,重新梳理街道、农田和河流的环境关系,能够解决当下的农田荒废、污染、老街衰退的问题。首先,水环境研究中心的水系联系起断裂的集镇和农田村落的河流,自然曲折的形态呼应当地的河流格局。同时沿着新水系两侧布置农业研究区域和乡镇社区区域,农业研究区域的网格方向对应有利作物生长的正南北向,乡镇社区区域的网格的偏向是呼应集镇老街的肌理方向。在两种网格的重叠下,水系、建筑和街区形成有机的整体(图14)。
3.园林活动和空间概念的转译
复合的功能计划借用了多样的园林活动概念,农业研究中心、水环境研究中心和乡镇社区中心组成了农业共同复合体,为农民、镇民、游客、研究者和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该设施不仅仅是农产品生产贩卖的场所,也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多种服务。农业研究中心不仅可供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和学生使用,也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能的教育普及,另外游客在这里也能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水环境研究中心能够提升当地的水环境、减少污染,同时也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提供钓鱼、坐船游览、水环境展示等服务。同时场地内的社区活动联系起邻近街道的公共活动。当地举行传统节庆时,吉祥寺以及周边的街道与乡镇社区中心成为一个连续的广场,各种热闹的表演和购物休憩在此成为一个富有生机的场所。
通过中国园林空间概念的引入转译, 各种空间要素和水或重叠或邻接,成为复杂多样的活动的场所。乡镇社区中心的公共流线和农业研究、水环境研究中心的展览路线在沿水区域交错,形成既连续又有各自领域的场所,创造出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和围合性(图15,图16),以下6个典型剖面体现了各个区域的具体空间特征:
剖面Ⅰ-Ⅰ表现了社区中心的寺前广场与对岸的农业体验区的空间关系,临水广场不仅呼应了老街的吉祥寺,对岸开阔的农田坡岸加强了广场的公共开放感,架于水上的连廊提供了坐船、农业展示的场所。起伏的参观亭廊、池中的小岛是剖面II-II沿水布置的空间要素,池塘的两侧是体育活动中心和温室,形成了围合的沿水庭院。剖面Ⅲ-Ⅲ通过围合的细碎庭院与水池结合,化解了剧场巨大的体量感,并与图书馆、餐厅等空间结合,内部空间的透明引入了对岸的农田景观。剖面Ⅳ-Ⅳ中的生产研究农田与合院格局的农业教学楼布置在河流两侧,并通过连廊互相联系,水渠不仅能灌溉农田,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剖面Ⅴ-Ⅴ中被河流、农田包围的酒店通过围合的廊道、院落形成了安静的住宿空间,水院延伸进酒店内部,变化的水景扩宽了自然的边界。剖面VI-VI中水环境研究楼以小体量的组合呼应散布在公园中的小建筑,高低起伏的地形不仅勾勒出沿河的餐厅和码头,也划分出戏水池,钓鱼池,养殖塘的空间(图17,图18)。
乡村农业复合体的各种活动随着四季变化丰富多彩,园林化的空间与周围的农田和街道融为一体,缝合了新镇区和周边农田村落割裂的边界。
四、结语
两个设计都位于常熟的乡村地区,虽然面对的场地具体条件是非常不同的,但不管是亲切宜人的老街还是规模巨大的新区,都不是抽象的场地。第一个设计以历史变迁中的地貌作为调查的具体切入点,把传统乡村的地貌概念转化创造出恰当的公共空间。第二个设计中是以传统园林的概念作为研究的重点,传统园林的活动和空间概念能够应对解决当下乡村的复杂问题。调查和传统的研究互相关联,调查是把场地的真实性作为设计的前提,并通过回望场地的变迁发掘未来的潜力,传统的转化并非单纯造型语言的借用,而是发现传统空间中活动的当下性,两者都是以回望指向现实具体问题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应时,重修琴川志,清道光影元钞本。
[2]碧溪镇志,上海:百花出版社,1995。
[3]曹培根,常熟乡镇旧志集成,扬州:广陵书社,2007。
【图片来源】
图4:常熟县境图来自《重修琴川志》(清道光影元钞本)。
图12:金明池: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p287。
拙政园: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308。
其他图片、表格均为陆少波拍摄或绘制。
【作者介绍】
陆少波
中国美术学院,工学学士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
现就职于李兴钢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文字|陆少波 编辑|张远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及作者陆少波所有。转载请通过后台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呈现今日中国建筑之现场』
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
———————————————
『最全面建筑旅行资讯』
微信号:行走中的建筑学(architravel)
△扫码或长按后点击
"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
家乡的回望——从乡村调查到传统内化的设计方法初探
文 | 陆少波
![]() |
图1:常熟乡村区位与现状 |
一 、家乡——当下的常熟乡村
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和东京工业大学的硕士毕业设计都选址在家乡常熟的乡村地区。两个毕业设计是自主选题的,时间跨度有四年,相关的研究调查也持续了四年。之所以用四年时间来研究和设计,首先是由于常熟乡村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一个江南水乡快速城镇化的典型,常熟的乡村发展是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其次,四年的时间跨度能使我充分深入调查对象,大量的文献查阅、现场考察、访谈记录和相关研究,被转译成设计方法推进设计。
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北滨临长江,太湖流域的水系纵横交错,从西南方向横穿常熟接入长江。常熟地名意指土地肥沃,常年丰收。(注:"常熟为邑,北枕大江,诸湖交灌其中,实泽国也。有陂塘以蓄灌溉,有泖瀝以泄深涨,故无旱干水溢而得常熟之名。"见参考文献[1]卷5叙水。)富饶的水乡孕育了星罗棋布的村镇,其中有些村镇已经存在了近千年。然而,在近三十年农村产业结构转化、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相当一部分集镇已然高楼林立,这种新貌的背后,一方面展示着急速工业化为乡村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则产生了农田荒废、环境污染以及老街区活力衰退的问题。(图1、2)
![]() |
图2:常熟地区产业分布 |
四年的调查和两个设计就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本科毕业设计是着眼于碧溪镇的老街区域,由地貌和街道公共空间的研究调查提出恢复老街活力的概念;之后的硕士毕业设计选址在梅李镇大规模开发的新区,试图以中国公共农业园林的概念综合解决老街衰退、农田荒废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二、乡村调查与设计——碧溪镇乡镇综合菜市场
![]() |
图3:碧溪镇乡镇综合菜市场 轴测图 |
1.场地与变迁
本科毕业设计是一座结合集镇社区服务的菜市场(图3),场地位于碧溪镇。该镇户籍人口10.44万人,外来人口5.55万人。虽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但碧溪镇大部分现存建筑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当时碧溪镇作为常熟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典范而迅速发展,新建的街区和道路、河流的空间关系部分延续了传统街道的格局。(注:乡村街区的变迁可参考我的同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江南地区乡村住宅空间及环境关系的演变与特征——以常熟为例》,该文考察了近三十年常熟地区乡村住宅的演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住宅与街道、河流的空间关系发生了数次变化。见参考文献[2])
便利的水路和公路交通联系起周边村落,从传统的沿水而居转向了河流道路并重的生活格局。而后随着汽车的广泛普及,河流的作用开始急剧减弱;新区的大规模开发,以及旧街区小而分散的地块使得老街的建设愈加缓慢。紧邻河流的老街不断衰退,街道中日渐出现荒废的空地,而商铺流失、公共设施的转移都使得老街极度缺少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稀缺和大量零碎空地的存在是碧溪镇老街空间的主要矛盾,这促成了设计的出发点:如何借用老街中废弃空地重新恢复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力?
设计选址在一块六千平方米的不规则空地,是老街住宅区域、周边村落和商业主街的重要交汇点。场地南侧紧邻碧白塘,东侧是老街住宅区域,东北方向可通向老街区的文化站,西侧贴着南北向的主街。复杂的场地环境给设计带来了限制,但也为化解矛盾带来了提示——以传统的地貌空间意向应对复杂的场地环境,为人们的公共活动提供恰当的空间感知。
2.鹤墩与常熟县境图
现在的场地是由不同时期的街道和河流的变化重叠成的。根据碧溪镇志记载,场地原来有徐氏家祠和一座名叫鹤墩的小土山,墩顶有一瓷盆祭祀青鹤,墩边贴着名叫天潭的池塘。(见参考文献[2]) 虽然鹤墩的高度仅有十余米,但在地势平坦的低矮村落中是重要的标志。这种微微起伏的地貌是疏浚河流的河泥堆叠形成的,也出现在其他村镇的农田、古墓、祠堂、庙宇等场所附近。(起伏的地貌也可见于梅李镇等村镇的文献中,"在市中李墓、贵泾交通处,系浚河推土成阜,高数仞。""胭脂墩,在梅李市北,高三四丈,无林木,荒冢累累,略无隙地,俗称胭脂墩,或曰阏氏。""上岸墩,在梅李塘南,地形颇高,或曰上原墩。其下有黄六泾,上有松柏。""建文石佛墩 ,在梅李黄香墓北墩上。有石三面刻佛像,一面书建文三年七月十五日,故墩以石佛名。"见参考文献[3])看似自然的地貌空间意向,其实饱含着先民劳作、祭祀、休憩的痕迹。建国后,场地中的祠堂改建为学校,在修建操场时鹤墩被铲平,池塘也被填平,其后学校迁移,起伏的地貌自此消失,形成了现在的不规则场地。
![]() |
图4:鹤墩与常熟县境图 |
宋代的常熟县志中有一张常熟县境图,地图中的河岸线条如同抽象画一般,表现了河流纵横交错入江的空间意向。这样的线性空间意向并非只是抽象的线条,而是与街道、水巷的生活模式密切相关。在集镇老街上,民居间的巷道将街道和河道联系起来,建筑面水背街或隔街望水,也有部分驾于河流之上的格局,线性的意向正是存在于这样具体的街道空间体验中(图4)。
3.地貌空间意向的转译
通过回溯碧溪的街道空间变迁和地貌的多重含义,本案把古地图的线性空间和土地的微弱起伏作为空间意向的出发点,转化为线性的平面和起伏连续的剖面感知,营造出融合地景和日常公共生活的场所。设计的功能定位为菜市场,从区位上看,集镇中心缺少为周边居民服务的菜市场,同时菜市场的采买交易是乡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景。除了农贸市场,本设计还整合了社区图书馆、小剧场、商业、出租房等功能,使菜市场成为一个"综合体",一个容纳各种活动的乡村公共空间(图5,图6)。
![]() |
图5:地貌空间意向与功能 |
![]() |
图6:街道体量关系模型 |
本设计的平面格局如同常熟县境图,以线性的空间意向联系起河流和街道。河流和街道是用地重要的空间界面,由此形成了控制建筑格局的两套轴线,轴线重叠出屋顶单元,与自由的墙体形成了不规则的线性空间,有效地吸收消化场地的不规则边角地。屋顶短边的基本模数是6米,由于短边面街面水,小尺度的体量与老街的尺度形成了连续感。屋顶长边约为30米长,长向的大尺度强化了场地约60米的面河进深。大尺度的面水空间感知,创造出异于普通街巷的公共空间属性。当人们走进条形屋顶形成的内外空间,巷道般的空间时宽时窄,在街道也能透过层层视线感知到沿河的活动景象,流线和视线的交错形成了多样的面水空间关系。同时屋顶覆盖下的墙体界定出不同的活动领域:菜场空间是当地常见的围合式布局,小剧场以封闭的实体面向主街,沿河商业道延续当地常有的沿河商铺,图书馆部分是两个线性体量交错面向巷道和河流,出租房以柱廊面河(图7)。
![]() |
图7:菜市场一层平面图 |
剖面上,屋顶与地面、墙体的关系刻画出具体的公共活动领域,就如起伏的地貌。屋顶高度的错位不仅为菜市场等空间提供采光,也形成了从街道到河流的丰富感知。从街角登上二层小剧场,抬高的半室外平台提供了一个观看日常街景的场所。商业部分架在下沉1.1m的河埠头上空,延续了水乡的临水活动空间。图书馆的阅览室从老街逐渐抬高,屋顶也沿着内街层层高起,把内部的视线向下引导聚焦到街道和河流的风景。起伏地貌的空间意向与具体的空间活动感知互相联系,内外空间组织放大了人们对街道和河流的体验(图8,图9,图10)。
![]() |
图8:沿河与沿街场景 |
![]() |
图9:1-1剖面图 |
![]() |
图10:场景透视图 |
乡村地貌中线性起伏的空间意向被转化为对河流街道的具体空间感知,融合为老街的公共空间。综合菜市场中买菜、购物、休憩、阅览的人们交织在一起,为衰退的老街注入活力。
三、传统内化与设计——梅李镇乡村农业共同复合体
![]() |
图11:梅李镇乡村农业共同复合体 轴测图 |
本科的毕业设计是针对老街衰退的问题,但当下的乡村有更多复杂的问题,目前千村一面的大规模建设在乡镇景观、日常生活方面对人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广泛。大规模建设是社会、政策等原因综合影响产生的,是当下江南乡村的现实状态。硕士毕业设计以接受这种现实为前提,探讨了乡村大规模开发的可能性。场地位于梅李镇,镇域总面积为80.8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万,外来人口6万。作为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梅李镇也有农田荒废、环境污染和老街衰退的问题,集镇与农田村落越来越隔绝。本案通过对传统中国园林的活动和空间概念的转译,以新区大规模的乡村农业共同复合体解决上述的三个问题,融合集镇与农田村落环境(图11)。
1.园林的活动和空间概念
![]() |
图12:多样的园林活动—生产性与公共性 |
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并非是固定的内向空间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着各种园林的文献记录,文字、绘画和实物展现出园林多样的活动和空间概念。
园林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仅是文人雅聚的场所,许多园林中有过农业生产、水利灌溉和公共活动的记录。早期的中国园林以生产性的农业活动居多,如唐代著名的辋川别业中就有大面积的农田景观、这种农业生产的痕迹在年代较晚的拙政园中仍可以看到。而历史上繁荣的世俗文化中也孕育了宋代的金明池等公共园林(图12)。这种多样活动的概念是能够转换到当下的乡村生活中,为人们提供多样的活动场所。
![]() |
图13:多变的园林空间—水与其他空间要素 |
传统园林空间的一个重点是理水。水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中心,也是景致营造的组织要素。水、地形(河岸假山等)、植物和建筑是园林的四个主要空间要素,有着宽窄、起伏、高低、分合等空间特征。其中水和其他空间要素的边界非常模糊暧昧,包含着五种重叠和邻接的剖面位置关系(A-E)。这种空间的复杂性更体现在平面位置关系上,路径上时而跨水、贴水、时而远离水面,创造出景致不同的开放与围合感(图13)。
2.环境与功能计划概念
场地选址在梅李镇的新区南端,是高速公路与梅李镇主干道的交叉口,总用地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现状主要是厂房和农田。梅李镇的新区按照城镇规划网格快速扩展着,并与原有的农田村落分离,形成了完全隔绝的边界,许多河流被填埋。由于现在实际务农的农民大量减少,导致农田荒废,政府推行收回农田的使用权,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规划在新区南端的场地建造大型的农贸集散中心,只服务于农业的大型生产交易,单一巨大的商品交易市场会使得集镇和农田村落的边界更加隔离。
![]() |
图14:总平面图 |
本设计的功能计划是复合的农业研究中心、水环境研究中心和乡镇社区中心,重新梳理街道、农田和河流的环境关系,能够解决当下的农田荒废、污染、老街衰退的问题。首先,水环境研究中心的水系联系起断裂的集镇和农田村落的河流,自然曲折的形态呼应当地的河流格局。同时沿着新水系两侧布置农业研究区域和乡镇社区区域,农业研究区域的网格方向对应有利作物生长的正南北向,乡镇社区区域的网格的偏向是呼应集镇老街的肌理方向。在两种网格的重叠下,水系、建筑和街区形成有机的整体(图14)。
3.园林活动和空间概念的转译
复合的功能计划借用了多样的园林活动概念,农业研究中心、水环境研究中心和乡镇社区中心组成了农业共同复合体,为农民、镇民、游客、研究者和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该设施不仅仅是农产品生产贩卖的场所,也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多种服务。农业研究中心不仅可供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和学生使用,也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能的教育普及,另外游客在这里也能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水环境研究中心能够提升当地的水环境、减少污染,同时也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提供钓鱼、坐船游览、水环境展示等服务。同时场地内的社区活动联系起邻近街道的公共活动。当地举行传统节庆时,吉祥寺以及周边的街道与乡镇社区中心成为一个连续的广场,各种热闹的表演和购物休憩在此成为一个富有生机的场所。
![]() |
图15:活动与流线关系(园林的转译) |
![]() |
图16:剖面关系图(园林的转译) |
通过中国园林空间概念的引入转译, 各种空间要素和水或重叠或邻接,成为复杂多样的活动的场所。乡镇社区中心的公共流线和农业研究、水环境研究中心的展览路线在沿水区域交错,形成既连续又有各自领域的场所,创造出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和围合性(图15,图16),以下6个典型剖面体现了各个区域的具体空间特征:
剖面Ⅰ-Ⅰ表现了社区中心的寺前广场与对岸的农业体验区的空间关系,临水广场不仅呼应了老街的吉祥寺,对岸开阔的农田坡岸加强了广场的公共开放感,架于水上的连廊提供了坐船、农业展示的场所。起伏的参观亭廊、池中的小岛是剖面II-II沿水布置的空间要素,池塘的两侧是体育活动中心和温室,形成了围合的沿水庭院。剖面Ⅲ-Ⅲ通过围合的细碎庭院与水池结合,化解了剧场巨大的体量感,并与图书馆、餐厅等空间结合,内部空间的透明引入了对岸的农田景观。剖面Ⅳ-Ⅳ中的生产研究农田与合院格局的农业教学楼布置在河流两侧,并通过连廊互相联系,水渠不仅能灌溉农田,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剖面Ⅴ-Ⅴ中被河流、农田包围的酒店通过围合的廊道、院落形成了安静的住宿空间,水院延伸进酒店内部,变化的水景扩宽了自然的边界。剖面VI-VI中水环境研究楼以小体量的组合呼应散布在公园中的小建筑,高低起伏的地形不仅勾勒出沿河的餐厅和码头,也划分出戏水池,钓鱼池,养殖塘的空间(图17,图18)。
![]() |
图17:剖面图 |
![]() |
图18:模型场景 |
乡村农业复合体的各种活动随着四季变化丰富多彩,园林化的空间与周围的农田和街道融为一体,缝合了新镇区和周边农田村落割裂的边界。
四、结语
两个设计都位于常熟的乡村地区,虽然面对的场地具体条件是非常不同的,但不管是亲切宜人的老街还是规模巨大的新区,都不是抽象的场地。第一个设计以历史变迁中的地貌作为调查的具体切入点,把传统乡村的地貌概念转化创造出恰当的公共空间。第二个设计中是以传统园林的概念作为研究的重点,传统园林的活动和空间概念能够应对解决当下乡村的复杂问题。调查和传统的研究互相关联,调查是把场地的真实性作为设计的前提,并通过回望场地的变迁发掘未来的潜力,传统的转化并非单纯造型语言的借用,而是发现传统空间中活动的当下性,两者都是以回望指向现实具体问题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应时,重修琴川志,清道光影元钞本。
[2]碧溪镇志,上海:百花出版社,1995。
[3]曹培根,常熟乡镇旧志集成,扬州:广陵书社,2007。
【图片来源】
图4:常熟县境图来自《重修琴川志》(清道光影元钞本)。
图12:金明池: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p287。
拙政园: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308。
其他图片、表格均为陆少波拍摄或绘制。
【作者介绍】
陆少波
中国美术学院,工学学士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
现就职于李兴钢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文字|陆少波 编辑|张远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及作者陆少波所有。转载请通过后台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 |
『呈现今日中国建筑之现场』
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
![]() |
———————————————
『最全面建筑旅行资讯』
微信号:行走中的建筑学(architravel)
![]() |
△扫码或长按后点击
"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