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城
![]() |
这是一则和狗有关的往事。
某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接到热线,我和小李急速赶往事发现场。
那位出租车司机脸色很不好,瘫在他的座位上,车门敞着。旁边,是他的师兄,姓胡,也就是打来热线的人,介绍整个事情经过。
“我师弟,开车路过这里,转弯的时候,碾到了小狗。可能他没注意到,所以继续开。跟着,后面赶上来一台车,把他逼停。下来几个人,对着他就是一顿暴打!再怎么说,那是一条狗,不小心碾到了,赔嘛。而这是一个人啊!对方说话也很难听,我师弟,很老实的一个人。”
现场围了很多人,问了几个目击者。我做记录,小李拍摄。
肇事者已经被派出所控制,这里属于跳伞塔辖区。我们马上赶过去。
一位值班女警问了我们来由,引我们进去见所长。
所长正在办公室接电话,坐在办公桌后面,五十多岁的样子,中等个,面色微黑,平头有些花白。女警略一介绍,所长一面向我们点点头,一面皱着眉,他耳朵贴着听筒,等那边的话说完,然后,很大声地说:“我这里,电视台的同志已经来了,要不,你直接给他们说?”
我们就采访所得的基本材料,和所里掌握的情况做了核实。当然,很多情况,所长说还在继续了解中。那时候,省市对户外犬只活动已经有了相应法规,因此,这件事情,肇事者一方丝毫没有理由可言。
只是,我们提出想采访当事的另一方,即肇事者。所长很为难:“那边,不愿意接受采访。”
这样的局面,我们也明白,继续下去,会很不愉快。本来,我们和所里并非对立关系。
有当事一方、目击者、派出所三个信息源,可以了。
告辞,所长很快明白我们是打车过来,手一挥,叫那位值班女警送我们。
正推辞间,车已经摆好了。女警坐在车内,车窗像一个相框,她朝我们微笑着。
我这才注意到,她化了淡妆。
节目播出,反响比较强烈,热线上很多人痛责殴人行为。即使爱狗的人,也不敢说打人是对的。
继续跟进,却并不顺利。
终于打听到打人的一方,有些背景。
肇事者的家离派出所并不远,一个老警察送传唤书,我们也扛着摄像机一同前去。爬上七楼,敲门不应,动静挺大。
楼道有些暗,我们开着雪亮的摄像灯。
结果,隔壁一对老年夫妇出来查看。
老夫妇一见这阵势,有些诧异,最后终于明白原委。
“怪不得,这几天没听到狗叫了。原来,一天到晚吵得很呐!”老太太显然不喜欢那条小狗。
老头子赶紧把她拉回去了。
进入调解阶段,所长照例很客气,但我们想拍摄调解过程却不顺。
双方都是由父亲来参加调解,我们第一次看见肇事者的父亲,瘦瘦的老头,戴着黑框眼镜,很警惕地盯着摄像机镜头,只要镜头朝向他,哪怕是拎在手上,他也马上转移位置。
所长请我们出来,说:“你看,对方一看见摄像机就跑。你们在,我们的工作也进行不下去呀。”
可以得到调解结果,但拍摄不到。对电视记者来说,没有现场就是灾难。
那是一幢两层小楼,调解室在二楼。派出所周边,高高低低都是居民楼。
我们告退,佯装回台。转身看见没人盯我们,便走进事先看好的一个相邻院落。院落门口坐着几个居民老太,我们说明来意,几个老太都盯着摄像机看。虽然事情过去快一个月,好在居民印象挺深,还有,其中一个老太恰巧是我们采访过的目击者,因此沟通顺利。我们选中一个单元,由居民带着,直奔三楼。敲门,看见是邻居带来的,又简单说了来意,主人并没有说话,直接让我们进去了。
这家三楼的阳台,几乎正对调解室,距离也只有几十米,阳台水泥栏杆上摆着几盆花草,正好可以遮掩摄像机。调解室窗户较大,是那种白色推拉塑钢窗,肇事者的父亲刚好面对窗户而坐,正在说话,表情很是严肃,甚至有点凶巴巴的。出租车司机的父亲坐在桌子的侧方,我们老早就见过的,很老实的一个人,头发全白。
我们猫着腰,尽量减少动静,长焦,推上去。
素材拿回去,值班主任对拍摄效果很满意:“这种镜头,国外的新闻中经常看到。”
那种情况,想四平八稳摆拍也不行啊。
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
现在,我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更感兴趣的却是我们最初见到所长的那一刻。所长是和谁在通话?显然,不会是他的顶头上司。但一定是个有路子的人,不然,怎么会把电话打到所长办公室,座机。也不会是肇事者的父亲,虽然有一定的身份,但估计他们并不熟,搭不上话。
而所长猝然见到我们,也正好将难题推给对方,你去给媒体直接说吧,那说情的一下就给噎回去了。那个时候,肇事者也一定在所里,只不过,不让我们接触。还有,送传唤书那次,即使里边有人,也是不可能开门的。我们一直都没有见到肇事者,所长给足了那边面子。
很多碎片,当时来不及、也无力拼接。多年以后,它们会像漂流的木材,很自然地汇聚在水深流静的江湾,甚至重叠起来,密密匝匝,毫无缝隙。
此如现在,以我回忆起来的信息,基本可以推测,那个打电话的人是谁。
至今,我还是觉得那所长人不错。几方照应,既要合规则还要兼顾人情,并留有余地,这样已经很难得了。只是,他们都没有料到最后我们的偷拍。当然,这事儿对方无论如何也不能赖到所长身上。
那事情过去几年,有次我在买菜,居然巧遇胡师兄,简单寒暄了一下。
原来,他住的地方和我很近,我们转的是同一个菜场。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