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艺新剧][牌坊]小人物 大历史
![]() |
今天有幸和朋友一起去看人艺新剧《牌坊》。这部剧总体来说中规中矩,沿袭《茶馆》等经典剧目一贯以来的套路,将小人物的悲欢置于家国大背景之下,挣扎于生存与道德之间。演员都蛮认真,布景很是精致,还是值得一看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慈禧太后向11国宣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不得不与洋人议和,而议和的第一项条款,就是为德国驻华公使修一座牌坊。故事讲述在这存亡之际,气节之争,茂兴营造行上下的抉择。。。
合作者都是通敌犯么?
(1)合作者:这里面最矛盾的合作者,应该是老太太。她既知道牌坊为洋人而修,也知道匾额的内容是清帝屈膝示弱,却是第一个答应合作的人,并且为了工程顺利进行,她联合了官府,以及府中上下,联合欺骗儿子鹤年。论家论业,她是为了祖宗基业和全家人的饭碗,论气节,却是最最没有的了。而最能自欺欺人的合作者,就是他儿子,营造行的掌门。他主导全局,一石一瓦把牌坊搭起来,哪怕明明知道,那匾额并不是御笔,也甘心蒙在鼓里。但他始终充满矛盾,想反抗却又不敢,只能将“正气浩荡”刻在心里。
整部剧很大的笔墨投射到这两人之上,但这两个人的形象却始终没有立起来,也成了整部剧最大的槽点。主母老太太的立场跳跃太快,几乎转瞬间就从反对,到赞同,再到合伙全府上下欺骗儿子。中间还夹杂着各种挡别人话头的情节,过犹不足,还略带小品似的搞笑。她是知道整个真相的,本应是矛盾的集中点,却一笔带过。而掌门,本应是故事的主角,是修与不修的集中点,而矛盾却仅在最后一场出现。前面的形象几乎一直是被蒙蔽的白莲花,配合官府的好工匠,母亲的好儿子,好师兄。。。到最后一幕,突然知道真相,情形急转直下,开始交代后事,为了承担所有污点,自尽谢罪,这是他必然的结局,却又莫名的突兀。并且,在最后自尽时,将整个的负罪感推向了“为营造行的名声”为了“对得起祖师爷”这样的外因,而忽略了“国人气节”“自我忏悔”这样的内心负罪感,(他的行为是无奈的,但始终认为都是必须要做的牺牲,忽然间形象升华了,而矛盾不凸显)略显遗憾。
在《秩序的沦陷》里面讲到类似的内容,但因为是基于历史的论述,细节不丰满,缺少内部的动因,和当事人的自我评价,而这部剧,却是很好的补充。在北京被外国人占领,政府放弃的时候,作为地方的头面人物,会如何选择?如果不合作,意味着家破人亡,合作,则是卑躬屈膝,两相矛盾。生活的实用价值vs 读书人的道德判断?作为旁观者,很难选择也很难评价。从实用价值的逻辑分析: 修建 –> 保住家族手艺 –> 被百姓唾骂 -> 家破人亡 vs 修建 –> 保住家族手艺 -> 人们对政府丧失信心 -> 任人宰割 vs 不修建 –> 立刻家破人亡 , 似乎都有可能。道德判断:个人气节 vs “投降”政府(这里指皇上下令修建)vs 列祖列宗, 究竟哪个更重要? 当事人修好牌坊,因为深感无颜面对祖师爷,选择的自尽以全气节。我想以“孔孟之道”的标准来衡量,这样的行为自然不堪。但若以较为宽容的价值观,似乎也只是完成了“政府任务”。为“占领政府”服务的官员,人民算是通敌么?教育让我们明白是非曲直,却不知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生死两难。我不知道,如果我是当时的一名普通百姓,会怎样想? 大概还是希望这样的人多一点吧。。。
(2)投机者在乱世中总是如鱼得水。剧中负责督建的工部侍郎是最好的投机者,也是整部剧的主导和推动者。他代表太后传达圣旨,催促工期,该抓抓,该放放,善于审时度势,牌坊能够完工,他功不可没。他自己不懂手艺,却能摆平洋人,太后,和建造行各方势力,能说会道,从中牟利。他是读书人,自然懂礼义廉耻,却没有那么大的负担,“什么样的道德比得过生存呢?” 所以他过得很自由。他是小人,被人捧,也被人骂,但他依然故我,高官厚禄。以前,最看不上的就是这类人,不过回头想,他们有错么? 牌坊该建还是要建,也不过是维护政府利益,本是分内之事。做人左右逢源,和亲家搞好关系。要是没有他们,议和就进行不下去了,他们的投机,不过顺势而为。
(3)反抗势力永远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凡农民起义总是值得歌颂,凡威武不屈总是值得祭奠。换个角度想: 没有义和团暴动 -> 八国联军不会进北京 -> 没有辛丑条约 会不会更好呢? 当然,也许只是也许。不过可以看到,没有明确的有效的纲领,乌合之众的暴力,总是危害大于善意。
(4)抵抗和妥协都是少数人做的事,大多数人无心也无力。普通百姓唾骂掌门,出于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也出于落后无知。我们大多数人,身处滚滚浪潮之中,所能说能做,毕竟是少。说是逆来顺受,说是被社会规则驯化,就算是现在“自由社会”,也很难保持独立清明吧? 但无论如何,dirty work 总是要有人站出来承担,我更欣赏站出来的人,躲在背后一面锦衣玉食受人供养,一面挥舞着“道德”的旗子“饱受迫害”,只能说“贱人就是矫情”。
(5)再说清帝,在这部剧里面只是一个传说,但我想,最耻辱无辜的应该是他了。茂兴营造坊过去也就忘记了,洋人没两天就走了,但那个以他的名义写的屈辱的文章,却日日刻在牌坊上,不知当时他作何感想?皇帝是最有名的人,却不是最有权的人,前朝后宫,内外势力,说白了他都无能为力,这无能为力放在普通人身上没什么,放在皇帝身上,就不可饶恕了。当时的清帝,会不会也希望牌坊建不成呢?
(6)最后,讲讲整部剧喜感的部分。导演似乎为了逃避沉闷的历史剧,故意在其中插入了一些搞笑元素。最有趣的就乌鸦叫的配音,在每一段掌门长篇大论教育观众的间隙,都配有两声乌鸦叫。。实在是醉醉的了。私以为,这乌鸦含蓄的表达了人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满满的节操。如此,演员还能继续慷慨激昂,也不能不佩服这职业素养。另外,私以为剧中的格格虽是配角,出场时间不多,但是活泼可爱,有哭有笑,很能缓和气氛,不做作,不出戏,点个赞。
PS:
另一个话题是建筑的形式感。建筑,既是艺术,也是工程,在这里,更重要的是政治符号。作为城市建筑,它影响的是皇城风水,侮辱的是皇家形象,占用的是百姓生活空间,改变的是自上而下对政府的信心和对洋人的态度。。。一个牌坊,看似是条约里最形而上的要求(比起割地赔款),但列在第一条,就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装饰,也昭示着王朝的衰落,时代的变迁。现在,传说在中山公园还能看到这座牌坊,历史,值得祭奠但已然远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