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注
连征婚都可以写成豆瓣日记发表,那我这个求关注就更不应该红着脸藏着掖着了。
人是人的妈,妖是妖的妈
(从四大名著看西方管理学)
作者简介
夏安 (Xiaan,Cheyenne),管理学博士,教授管理思维与沟通,从事社交网络,团队管理,跨文化管理研究。现定居美国加州。长期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多种职业人群之中。经历复杂,人品纯洁。从事过若干靠谱和不靠谱的工作,包括翻译,律师助理,数据分析员,大学教授,家庭主妇,中文教师,网站编辑,高科技创业。
误入管理学尘网十余年,有丰富的公司管理调研经验,多次在中美两国高校客座讲演。长期受西方管理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熏陶,科研已成习惯。同时喜好看中文书,写中文字。十岁起开始写小说,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写作。存有小说,散文,杂文草稿无数。虽说敝帚自珍,但也难免寂寞,故正在努力寻知音,求围观,望发表,期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议,批评,指教,鼓励。
联系方法:xiaanmitbbs@gmail.com
下笔前的一些话
从我入管理学的门,到如今,堪堪已经十年过去了,十年当中,我花了至少三年,才能够回答自己,管理学是怎么回事。而要简明扼要的回答别人,作为一个管理学界的研究者,我到底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说不清,并不是因为管理学对大众太陌生,而恰恰相反,这门学科缺乏起码的神秘感,以至于它的存在都经常遭到质疑。不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过管理和被管理的经验,我们从生下来起,几乎每一分钟都在管理和被管理着。因此,我当别人知道我是学管理学的,常常会问我一连串让我挠头的问题。
比如说“(家常的)那你说说看我该怎么管理我老公?”“(学以致用的)管账啊?你研究了这么久有什么好方法吗?”“(高瞻远瞩的)你觉得股市需要怎么管理?”“(忧国忧民的)中国国有企业管理的问题你想明白了吗?”
介于对这些问题我几乎都没有一个小时之内讲得明白的答案,我只好明确告诉他们,“其实我也不知道”。我非但有这么多不知道,我还和大部分人一样,一翻开经济管理科书本,就心惊胆战。就连最具亲和力的管理学课本也基本是“术语串烧”:“科学管理”,“行政规划”,“人际网络”,“行为研究”,“领导力”。明显从英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内行话,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仿佛建筑起一道森严的壁垒,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外行免入”。
不幸的是,管理学这门学科尴尬的地方恰好在于,外行和内行的界限模糊到基本看不清。幸运的是,通过研究者们上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内行和外行之间建筑起一道门槛,使它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然而这到底是怎样一道门槛呢?和西方科学体系里的其它社会科学科目一样,这道门槛里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是理论,也就是在理解常识的基础上作的精细,简明,准确的总结。在我对西方管理学典籍有限的研读中,常常为管理学理论中来自世俗人生的智慧所倾倒,它们通常源于对日常生活细致的观察,来自关于人类行为细致优美的总结和预测,用来证实它们的方法和数据简练直接,又不失严谨。
可是,也许如今有太多管理学者有过类似于我面对各种“外行”问题的不愉快的经历,以至于他们更急于以一个内行的姿态出现,务必在几分钟内用高深莫测的语言吓倒对方。结果很多时候,理论的目的不再是总结和预测,而必须有足够的神秘感,哪怕只是“神秘的废话 ”。科研的目的不再是证实理论,而是必须有足够的迷惑性,哪怕只是“瞎折腾”。
因此,作为一个热爱用简明生动的中文和人交流的人,我从事这个行业的悲剧是不言而喻的。非但常常因为看不懂同行们写的东西而自惭形秽,还会在学术会议上被此起彼伏的高深莫测的理论术语逼得坐立不安。无论经过多少磨练,我还是不习惯用自己都只是一知半解的语言来和人交流。
值得庆幸的是,我非职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文阅读(看似和管理专业无直接关系的文学书籍),却给我的职业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西方管理理论好像给了我一面崭新的七棱镜,透过它,我突然发现我从小就熟知的故事和人物里面的管理实践和智慧,竟是如此的五光十色,妙趣横生。
治人之术在中国从来都很发达,中国文化里面管理学不是个陌生话题。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权谋之术里,从来都不难发现关于管理学的案例和理论。不要说春秋和史记中,就连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四大名著,因为紧扣社会和人性,关于管理学的智慧也无处不在。对比虽然系统严密,但是难免存在炒冷饭,新瓶装旧酒等等顽疾的当代西方管理学研究,中国经典文学内关于组织管理的智慧却巧妙的浸润在各个细节当中,浩瀚如汪洋大海。
但是恰恰因为如此,这些智慧不幸经常被我们忽略。经典文学里的管理学理论和案例,就好比散落的珍珠,缺少的是一个点石成金的过程,而西方管理学严密详尽的方法理论,正好能把这些四处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所以我试着用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来诠释那些老故事,希望能跳出“神秘的废话” 和“瞎折腾”的巢臼,从耳熟能详的故事里读出惊喜和启发。很多年来,我的书桌上常常并列摆着管理学期刊和四大名著。久而久之,两者都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我渴望和大家分享我在这些迂回往返中看到的一点风景,以及记在心里的一些体会。用最简单也足够有趣的语言,透过西方管理学这面七棱镜,在那些陪我们长大的经典故事和人物里,领略到五光十色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最后,我希望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书,尽管书中的理论,概念和话题也同样出现在最尖端的国际管理学期刊上。更希望是一本有趣好玩的书,因为,掀开现代管理学理论神秘的外衣,管理学其实真的是一门有趣又好玩的学科。
目 录
第一章 现代管理学理论的源头 --- 我们都是人来疯: 霍桑实验和三顾茅庐
第二章 《红楼梦》里的X理论和Y理论 ---铁腕江山vs. 以德服人
第三章 激励理论 --- 我拿什么来激励你,孙悟空?
第四章 承诺理论 --- 关云长:一颗红心,两种承诺
第五章 权威反抗理论 --- 大观园里的米尔戈兰试验品:贾宝玉
第六章 公正理论 --- 人和妖,同样的艰辛,不一样的正果
第七章 社会身份理论 --- 到了梁山就是兄弟
第八章 角色定型理论 --- 林冲的标签
第九章 冲突理论 --- 李逵是个好同志
第十章 社会网络理论 --- 宋江凭什么当老大
第十一章 组织文化理论 --- 宁国府的石狮子和荣国府的花园子
第十二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在中国
(一)中国式权力距离
(二)中国式集体主义
(三)中国式不确定性规避
(四)中国式女性主义
(五)中国式长远规划
(六)中国式纵欲主义
样章
第二章:《红楼梦》里的X理论和Y理论
——铁腕江山vs. 以德服人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什么家都不是,因为在管理学的圈子里有过那么几年的沉浮,所以看见曹雪芹带有几分自谦而称作的几个“异样女子”非同小可的管理才干。
据说“女人是天生的管理者”,至少在贾府里面差不多是真理。王熙凤不用说是个中翘楚,贾府上上下下“几百男女,天天等着他调度”;尚未出阁的“腼腆小姐”探春,也是公认的“厉害”,“心里,嘴里都来得”;宁国府中,被王熙凤在恼怒中嘲讽为“又没才干,又没口齿”的尤氏,在比较公允的脂砚斋眼里,其实颇会当家,只是差在“不能谏夫治家”;就连最清高的林黛玉,也偶尔“替你们算机”,并很有见地地指出贾府“出的多,进得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理论上应该当家作主的男人们,却是目光短浅,糊里糊涂的居多。不要说薛蟠之类的酒囊饭袋,贾链虽然是贾府公开的“管事的人”,冷子兴口中“于世路上好机变”,然而王熙凤在他眼皮底下的小九九,他大概一半都没看明白过。
至于迂阔公子贾宝玉,是贾府内头一号“富贵闲人”,甚至没心没肺的说“凭它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我们两个的”,殊不知真到那时候,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这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呆少爷。
从这么多出色的管理者中挑出一两个来细讲,不是容易的事。小的时候看四大名著,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喜欢做“比较”游戏。看《水浒》就比哪个好汉武艺高强;看《西游记》就比哪个妖怪诡计多端;看《三国》比那个谋士更神机妙算;看《红楼梦》,很自然的,比那个女孩子更美。喜欢玩电子游戏的各位,一定对这种比较游戏不会陌生。后来误入管理学的尘网中,职业所限,未免手痒,看什么都对比一下管理风格。
很多年前,西方管理学里面有一套XY理论,将管理者分作两类,一种是X管理者,另一种是Y管理者。这种二分法在如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恨不得用N(N>5)个维度来定义任何一个概念的管理学界注定是要被诟病乃至抛弃的,但是它所描述的两种管理风格如此切合贾府内最有管理才华的两位女子,王熙凤和薛宝钗,仿佛为他们量身定做,让我忍不住再向这个几乎已经被遗忘的理论投去深情的回眸。
X理论和Y理论的差别,来自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其实在中国,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孟老夫子相信“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法家的开山祖师荀子则相信人性本恶,因此需要严格的礼法约束他们的行为。
同样, X理论假设人心险恶,在工作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懒惰,逃避责任,怠工,因此必须有严格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来管束他们(李斯抗议:“我举报,这不是抄袭本相的督责之术吗?”)。Y理论则坚持人性本善,广大劳动人民都是勤勉,有担当和富有创造力的,因此管理者有责任激发他们身上这些“善”的力量。
在贾府里面,X管理者的代表是自幼“充男儿教养”,很会打市井算盘,非常street smart的王熙凤,Y管理者的代表是颇读了一点圣贤书有君子风范的薛宝钗。
细论根源,她们不过是一棵树上开出的两枝花。从血缘上讲,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姓氏,但是他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家族。薛宝钗的妈妈姓王,是金陵王家的女儿,王熙凤的爸爸姓王,是金陵王家的儿子。也就是说,她们是嫡亲的表姊妹,她们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纽带,就是金陵王家。(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大概到更年期了,不是一般的啰嗦啊。)
金陵王家是什么样的人家呢?不用说,一定是富贵的,否则怎么会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么一说呢?
这样的富贵,似乎和贾府的“钟鸣鼎食” 又不大一样。王熙凤说起娘家的时候,不无夸张地炫耀,“粤,闽,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又是船又是货,好像不但是官,还是商,这样亦官亦商的背景,不难解释王熙凤拥有特别多从王家带来的西洋玩物,也不难解释薛宝钗比大观园其他女孩子多几分处世经验,她看得懂林黛玉和史湘云“不知道是什么”的当票子,晓得药铺里卖人参已次充好的手段,而在薛家,薛母大事小事都和她商量,这个在现代意义上来讲还未真正成年的小姑娘,俨然已经是薛家幕后的当家人了。
有趣的是,X理论和Y理论也有共同的渊源,那就是上文提到的霍桑实验。在霍桑实验之后,管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工人们作为人的特质,所以他们的目光开始从机器调控转移到研究人性。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等等和人性息息相关的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科学管理理念而占领管理学家的视野。
即便如此,很多学者仍然认为当时的管理学界关于人性的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细致。任教于麻省理工的心理学家Douglas McGregor (1906-1964) 于是顺势提出了这套相对完整的关于人性的理论,并详细讨论关于人性的不同假设,如何引导管理者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组织决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组织文化和绩效。
如果我们使用XY理论的框架,《红楼梦》里将会出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公司叫贾府,贾府里面有两种人,一种是主子(管理者),一种是下人(被管理者),主子里面有两个阵营,一个是X,一个是Y(抱歉,各位主子们,这个听起来实在是太像染色体了)。双方阵营经过无数轮激烈的竞赛和淘汰,剩下最优秀的两个代表,当当当当当……主持人郑重宣布,今天的决赛将在他们两个人之间进行:王熙凤 PK 薛宝钗。
竞赛的第一个环节是概括讲述各自阵营的基本理念。第一个上场的是王熙凤,她款款走到台前,不怒而威,开始了她的陈述,“我们X管理者最根本的信仰就是,‘下人都是懒骨头’”,顺便一扬柳叶吊稍眉,丹凤三角眼扫视全场,场中的被管理者们立即直起身子,正襟危坐。
“他们干活儿,为的就是个钱字,没有任何其他追求。他们能偷懒则偷懒,能躲则躲。对他们来说,工作越轻松越好,责任越少越好。他们自私自利,不会为别人着想。坐山观虎,借剑杀人,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如果不是我看得严,他们一定会躲在不知道那个犄角旮旯嗑瓜子儿看笑话。”
这个时候薛宝钗温柔的开口说“姐姐说的这些有道理,不过我们Y管理者相信,下人也是人,他们跟我们一样,有志向有理想,有自控力,有才能”(这个时候观众席里的小红热泪盈眶)。
“作为主子,我们必须信任下人。他们干活儿不只是为了月钱,还为了追求成就和创新。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不是钱和物质上的好处能代替的。他们有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我们主子应该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创新。他们也勇于承担责任,责任越大,他们越能感受到自己对贾府的重要性,越能主动为主子们分忧。”。
这个时候台下的下人们纷纷起立鼓掌,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王熙凤再次用她的丹凤眼冷冷的扫视全场,于是全场肃静。“妹妹,你年轻不知事,书读得太多,太理想主义了,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古人说得好‘下人都不是好东西’(场内出现无数张困惑的脸,‘这是哪个古人说的?’)。我在贾府这么多年,见过的下人没有上千也有上百,有哪一个我信得过?就连我的左膀右臂链二爷和平儿,我也必须时时提防他们。”
贾链忿怒的从观众席上站起来,“老子不是下人,老子明明是主子”。主持人示意贾链少安毋躁,“链二爷你是主子不假,但是链二奶奶让你往东你难道敢往西?”
王熙凤轻蔑的看了贾链一眼,继续侃侃而谈,“就说链二爷,油锅里的钱都要捞出来使,还都是花在不三不四的女人身上,你说我能不妨他吗?还有平儿,虽然对我还算忠心,可是她年轻貌美能干,还是合法小三。我要不妨着点儿,难保有朝一日她不会花咱的钱,住咱的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打咱的孩子。还有你,周瑞家的,明明是我的心腹,表面上奉承得我团团转,背地里不还跟刘姥姥说我对下人‘严着点儿’。你,兴儿,还有你,旺儿……跑什么跑?”。
“在宁国府治丧,我要不是杀鸡儆猴,扣掉那个迟到的婆子的月钱,还打他一顿板子,如何服众?所以我的治家,不,管理方法很简单:月钱加板子,做得好加月钱,做得不好打板子。”
薛宝钗擦干冷汗,继续保持温文的姿态,徐徐反驳道,“姐姐此言差矣。古人说得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古人”已经满脑门黑线了),治家先贤雷老虎也说‘我们要以德服人’。我在贾府,最讲究‘随份从时’,不立威也不树敌。我哥哥从江南带来的礼物,我全府上下人人送一份,不露厚薄,用小小恩惠赢得他们的支持,以尊重来收纳盟友,管理学管这叫做社会资本,我不过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台下的赵姨娘母子表情复杂的鼓掌)。”
“前一阵贾府高层集体出差,我加入贾府临时管理团队,我做了简短演说,处处提及下人们的‘脸面’,用荣誉感来激励他们。 还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为他们争取权利,对他们委以重任,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信任,不用动板子打人,也能鼓励大家谨谨慎慎地把大观园照顾周全。下人们都听得欢声鼎沸,裁判曹老师也欣慰地把这件事称作‘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接下来总结陈词,薛宝钗说“我们Y管理者有三个原则,第一是‘用人不疑’,给下人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第二是‘大胆放权’,让下人们参与决策,多给他们自主权,让他们多承担责任,这样他们才更有成就感和参与感,贾府好,就是大家好;第三‘和风细雨’,和下人们多交流,多沟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这时王熙凤在一边已经等得很不耐烦了,“哪有那么罗嗦,我们X管理者就相信三个字:疑,狠,细。疑就是谁都别相信,时刻提防;狠就是千万别手软,该罚就罚,不罚他们就不听话,不听话就不是好下人;细就是事无巨细,都要在我掌握中。任何事情,都不可掉以轻心,给下人们空子钻。”
这一票投给谁,在McGregor那里早已不是问题了。在《企业的人性》这本书里,Y理论是作为X理论的加强版出现的。
他明确指出,严格的监督,严厉的惩罚,既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管理措施。强权只能带来短暂的服从。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谁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没有追求没有思想的小绵羊?长期的高压,势必让被管理者怨气横生。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如果充满了怨声载道,愁容满面的员工,它的生产效率是不会高到哪儿去的。并且,过分强调服从,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员工主动创新的热情和能力。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要获得长期的,稳定的服从,管理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超人的精力和漫长无休的工作时间,而且,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是花在最不愉快的部分上:处处设防,疑神疑鬼,孜孜不倦的“与人斗”。
对于这场争议,曹雪芹似乎也已经早于西方管理学家几百年做出了微妙的裁判。王熙凤和薛宝钗尽管是同一棵树上开出的两枝花,尽管同根连气,尽管都有手段有谋略,尽管同样精明能干美貌,她们在为人处事上确然有云泥之别。王熙凤威严,薛宝钗宽厚;王熙凤工于心计,薛宝钗“自云守拙”;王熙凤谈吐犀利,薛宝钗罕言寡语;王熙凤处处树敌,薛宝钗八面玲珑。
贾府里上上下下最辛苦的是王熙凤,当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赶乱完了,天已四更将尽,总睡下又走了困,不觉天明鸡唱”),干得比驴多 (“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安躲静,独她是不能脱得的”),吃得比猪差(伺候太婆婆,婆婆和小姑子们吃完才吃),任何时候,她心里都装着百十来件事。然而贾府上下,真正念她好的,估计不到五个,而她手下的人,唯一对她没有过怨言的人,恐怕也就赤胆忠心的平儿而已。在诺大的贾府中,处在富贵繁华的最中心,大权独揽的王熙凤,其实异样的悲凉。
老曹在《红楼梦》开篇不久就指出,王熙凤的悲剧是“凡鸟偏从末世来”,一来是末世的大环境使然,二来也和她“凡鸟”的处世作风不无关系。世人为稻粱谋,而令王熙凤欲罢不能的则是权力。“机关算尽太聪明”,导致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在83年央视版里被演绎成芦席裹尸,葬身荒野,好像太过戏剧化了,但是她后来的众叛亲离,的确是在故事的一开始就能看到端倪了。
最悲哀的也许是,王熙凤苦心经营的贾府这个大机器,到了后来,已经半瘫痪了。不论她多么严厉,眼睛里怎么揉不进沙子,贾府里面的下人们,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偷奸耍滑,“每日不是打架,就拌嘴,连赌博偷盗的事情都闹出两三件来了”,更有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的。
玲珑剔透如王熙凤,未尝没看出自己处境不妙,故曾不无寥落的跟心腹平儿说,“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甚至表示要“抽头退步”。这里面,应该有不少心灰意冷和力不从心吧。
薛宝钗的结局如何,在太虚幻境的算命书里有点语焉不详,能确定的是不似王熙凤那样大起大落,最大的悲剧不过是“寂寞”二字,在一个大厦将倾的时代和家族,这样的结局谈不上圆满,但是也好算善终了。
这还算是老曹比较狠心吧,以薛宝钗的资质,要搁在今天宠爱自己和读者的网络写手那里,难保不会让她来来去去穿越几个朝代,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翻手云,覆手雨,统治宇宙的同时不忘颠倒众生,俘获成千上万的帝王,阿哥,将军,大太监,小太监的芳心。
相比《红楼梦》关于两种管理者的感性直观的描述,西方管理学者更愿意把他们的结论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基础上,而McGregor所援引的,正是现在在中国风头正健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有一天在《男人帮》上看到兼具黑社会老大外表和文艺女青年作风的孙红雷同学一脸官司的给人讲马斯洛,我老怀大慰,改革开放就是好啊,人民素质就是高啊)。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几个层次,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吃饱饭,睡好觉(两种意义上的睡觉),身体健康,到更高层次的社会情感需求,爱,关注,归属感,个人尊严。中国人很早就懂得饱暖过后才能思淫欲,“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难怪马克思主义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是最深入人心的哲学,也难怪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现代中国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
McGregor认为,X管理者着眼于马斯洛理论当中最低层次的需求,只看到被管理者“活着”的生理需求,而忽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大部分被管理者已经能得到温饱并超越温饱,开始知礼节,讲荣辱了,因此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的X管理风格,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所以Y管理者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和已然“仓禀足”的工业社会配合的严丝合缝,因此能够完胜X管理者。
令人遗憾的是,支持Y管理理论的数据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丰富,简单来讲,有时候Y管理能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有时候不能。我知道这样的结果有多让人沮丧,简直说了等于没说。但是,就像红楼梦里各色人等错综复杂的际遇,并不都简单的由他们自己的个性,学养,手段,地位所决定,直接明了,温和可喜的Y管理理论也不能为这个能见度越来越低的人类社会提供整齐划一的管理药方。
现实中的因果远比理论更复杂,而人性也从来都不是那么层次分明。好在,作为管理学认识“人是人的妈,妖是妖的妈”的过程中,Y管理理论虽然是至关重要,但仍然是非常早期非常基础的一步。当时并没有更明确地论述如何量化Y管理行为,如何考量这种管理行为带来的效果。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毕竟走出了这一步 --- Y管理理论为管理学带来了第一个具体的把人当作人来研究的框架,起着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为更精细更明朗更严谨的激励理论(motivation theories)作了精彩的开场白。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有一层幸运。中国古典文化一向讲究参差对照,所以这种X vs. Y,猜疑对信任,严苛对宽柔的比较,在中国小说中屡见不鲜。比如三国里的曹操和刘备,金瓶梅里的潘金莲和李瓶儿。中国古典文学对人性的描述和分析有惊人的冷静细致,所以当哈佛案例令你失望的时候,何不试试翻看故纸堆里的陈年故事,欣赏传统的对照美的同时,看看古人如何对几百上千年以后的理论作立体的,精细的,全方位的演绎。
人是人的妈,妖是妖的妈
(从四大名著看西方管理学)
作者简介
夏安 (Xiaan,Cheyenne),管理学博士,教授管理思维与沟通,从事社交网络,团队管理,跨文化管理研究。现定居美国加州。长期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多种职业人群之中。经历复杂,人品纯洁。从事过若干靠谱和不靠谱的工作,包括翻译,律师助理,数据分析员,大学教授,家庭主妇,中文教师,网站编辑,高科技创业。
误入管理学尘网十余年,有丰富的公司管理调研经验,多次在中美两国高校客座讲演。长期受西方管理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熏陶,科研已成习惯。同时喜好看中文书,写中文字。十岁起开始写小说,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写作。存有小说,散文,杂文草稿无数。虽说敝帚自珍,但也难免寂寞,故正在努力寻知音,求围观,望发表,期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议,批评,指教,鼓励。
联系方法:xiaanmitbbs@gmail.com
下笔前的一些话
从我入管理学的门,到如今,堪堪已经十年过去了,十年当中,我花了至少三年,才能够回答自己,管理学是怎么回事。而要简明扼要的回答别人,作为一个管理学界的研究者,我到底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说不清,并不是因为管理学对大众太陌生,而恰恰相反,这门学科缺乏起码的神秘感,以至于它的存在都经常遭到质疑。不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过管理和被管理的经验,我们从生下来起,几乎每一分钟都在管理和被管理着。因此,我当别人知道我是学管理学的,常常会问我一连串让我挠头的问题。
比如说“(家常的)那你说说看我该怎么管理我老公?”“(学以致用的)管账啊?你研究了这么久有什么好方法吗?”“(高瞻远瞩的)你觉得股市需要怎么管理?”“(忧国忧民的)中国国有企业管理的问题你想明白了吗?”
介于对这些问题我几乎都没有一个小时之内讲得明白的答案,我只好明确告诉他们,“其实我也不知道”。我非但有这么多不知道,我还和大部分人一样,一翻开经济管理科书本,就心惊胆战。就连最具亲和力的管理学课本也基本是“术语串烧”:“科学管理”,“行政规划”,“人际网络”,“行为研究”,“领导力”。明显从英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内行话,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仿佛建筑起一道森严的壁垒,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外行免入”。
不幸的是,管理学这门学科尴尬的地方恰好在于,外行和内行的界限模糊到基本看不清。幸运的是,通过研究者们上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内行和外行之间建筑起一道门槛,使它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然而这到底是怎样一道门槛呢?和西方科学体系里的其它社会科学科目一样,这道门槛里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是理论,也就是在理解常识的基础上作的精细,简明,准确的总结。在我对西方管理学典籍有限的研读中,常常为管理学理论中来自世俗人生的智慧所倾倒,它们通常源于对日常生活细致的观察,来自关于人类行为细致优美的总结和预测,用来证实它们的方法和数据简练直接,又不失严谨。
可是,也许如今有太多管理学者有过类似于我面对各种“外行”问题的不愉快的经历,以至于他们更急于以一个内行的姿态出现,务必在几分钟内用高深莫测的语言吓倒对方。结果很多时候,理论的目的不再是总结和预测,而必须有足够的神秘感,哪怕只是“神秘的废话 ”。科研的目的不再是证实理论,而是必须有足够的迷惑性,哪怕只是“瞎折腾”。
因此,作为一个热爱用简明生动的中文和人交流的人,我从事这个行业的悲剧是不言而喻的。非但常常因为看不懂同行们写的东西而自惭形秽,还会在学术会议上被此起彼伏的高深莫测的理论术语逼得坐立不安。无论经过多少磨练,我还是不习惯用自己都只是一知半解的语言来和人交流。
值得庆幸的是,我非职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文阅读(看似和管理专业无直接关系的文学书籍),却给我的职业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西方管理理论好像给了我一面崭新的七棱镜,透过它,我突然发现我从小就熟知的故事和人物里面的管理实践和智慧,竟是如此的五光十色,妙趣横生。
治人之术在中国从来都很发达,中国文化里面管理学不是个陌生话题。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权谋之术里,从来都不难发现关于管理学的案例和理论。不要说春秋和史记中,就连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四大名著,因为紧扣社会和人性,关于管理学的智慧也无处不在。对比虽然系统严密,但是难免存在炒冷饭,新瓶装旧酒等等顽疾的当代西方管理学研究,中国经典文学内关于组织管理的智慧却巧妙的浸润在各个细节当中,浩瀚如汪洋大海。
但是恰恰因为如此,这些智慧不幸经常被我们忽略。经典文学里的管理学理论和案例,就好比散落的珍珠,缺少的是一个点石成金的过程,而西方管理学严密详尽的方法理论,正好能把这些四处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所以我试着用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来诠释那些老故事,希望能跳出“神秘的废话” 和“瞎折腾”的巢臼,从耳熟能详的故事里读出惊喜和启发。很多年来,我的书桌上常常并列摆着管理学期刊和四大名著。久而久之,两者都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我渴望和大家分享我在这些迂回往返中看到的一点风景,以及记在心里的一些体会。用最简单也足够有趣的语言,透过西方管理学这面七棱镜,在那些陪我们长大的经典故事和人物里,领略到五光十色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最后,我希望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书,尽管书中的理论,概念和话题也同样出现在最尖端的国际管理学期刊上。更希望是一本有趣好玩的书,因为,掀开现代管理学理论神秘的外衣,管理学其实真的是一门有趣又好玩的学科。
目 录
第一章 现代管理学理论的源头 --- 我们都是人来疯: 霍桑实验和三顾茅庐
第二章 《红楼梦》里的X理论和Y理论 ---铁腕江山vs. 以德服人
第三章 激励理论 --- 我拿什么来激励你,孙悟空?
第四章 承诺理论 --- 关云长:一颗红心,两种承诺
第五章 权威反抗理论 --- 大观园里的米尔戈兰试验品:贾宝玉
第六章 公正理论 --- 人和妖,同样的艰辛,不一样的正果
第七章 社会身份理论 --- 到了梁山就是兄弟
第八章 角色定型理论 --- 林冲的标签
第九章 冲突理论 --- 李逵是个好同志
第十章 社会网络理论 --- 宋江凭什么当老大
第十一章 组织文化理论 --- 宁国府的石狮子和荣国府的花园子
第十二章 跨文化管理理论在中国
(一)中国式权力距离
(二)中国式集体主义
(三)中国式不确定性规避
(四)中国式女性主义
(五)中国式长远规划
(六)中国式纵欲主义
样章
第二章:《红楼梦》里的X理论和Y理论
——铁腕江山vs. 以德服人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什么家都不是,因为在管理学的圈子里有过那么几年的沉浮,所以看见曹雪芹带有几分自谦而称作的几个“异样女子”非同小可的管理才干。
据说“女人是天生的管理者”,至少在贾府里面差不多是真理。王熙凤不用说是个中翘楚,贾府上上下下“几百男女,天天等着他调度”;尚未出阁的“腼腆小姐”探春,也是公认的“厉害”,“心里,嘴里都来得”;宁国府中,被王熙凤在恼怒中嘲讽为“又没才干,又没口齿”的尤氏,在比较公允的脂砚斋眼里,其实颇会当家,只是差在“不能谏夫治家”;就连最清高的林黛玉,也偶尔“替你们算机”,并很有见地地指出贾府“出的多,进得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理论上应该当家作主的男人们,却是目光短浅,糊里糊涂的居多。不要说薛蟠之类的酒囊饭袋,贾链虽然是贾府公开的“管事的人”,冷子兴口中“于世路上好机变”,然而王熙凤在他眼皮底下的小九九,他大概一半都没看明白过。
至于迂阔公子贾宝玉,是贾府内头一号“富贵闲人”,甚至没心没肺的说“凭它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我们两个的”,殊不知真到那时候,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这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呆少爷。
从这么多出色的管理者中挑出一两个来细讲,不是容易的事。小的时候看四大名著,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喜欢做“比较”游戏。看《水浒》就比哪个好汉武艺高强;看《西游记》就比哪个妖怪诡计多端;看《三国》比那个谋士更神机妙算;看《红楼梦》,很自然的,比那个女孩子更美。喜欢玩电子游戏的各位,一定对这种比较游戏不会陌生。后来误入管理学的尘网中,职业所限,未免手痒,看什么都对比一下管理风格。
很多年前,西方管理学里面有一套XY理论,将管理者分作两类,一种是X管理者,另一种是Y管理者。这种二分法在如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恨不得用N(N>5)个维度来定义任何一个概念的管理学界注定是要被诟病乃至抛弃的,但是它所描述的两种管理风格如此切合贾府内最有管理才华的两位女子,王熙凤和薛宝钗,仿佛为他们量身定做,让我忍不住再向这个几乎已经被遗忘的理论投去深情的回眸。
X理论和Y理论的差别,来自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其实在中国,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孟老夫子相信“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法家的开山祖师荀子则相信人性本恶,因此需要严格的礼法约束他们的行为。
同样, X理论假设人心险恶,在工作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懒惰,逃避责任,怠工,因此必须有严格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来管束他们(李斯抗议:“我举报,这不是抄袭本相的督责之术吗?”)。Y理论则坚持人性本善,广大劳动人民都是勤勉,有担当和富有创造力的,因此管理者有责任激发他们身上这些“善”的力量。
在贾府里面,X管理者的代表是自幼“充男儿教养”,很会打市井算盘,非常street smart的王熙凤,Y管理者的代表是颇读了一点圣贤书有君子风范的薛宝钗。
细论根源,她们不过是一棵树上开出的两枝花。从血缘上讲,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姓氏,但是他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家族。薛宝钗的妈妈姓王,是金陵王家的女儿,王熙凤的爸爸姓王,是金陵王家的儿子。也就是说,她们是嫡亲的表姊妹,她们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纽带,就是金陵王家。(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大概到更年期了,不是一般的啰嗦啊。)
金陵王家是什么样的人家呢?不用说,一定是富贵的,否则怎么会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么一说呢?
这样的富贵,似乎和贾府的“钟鸣鼎食” 又不大一样。王熙凤说起娘家的时候,不无夸张地炫耀,“粤,闽,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又是船又是货,好像不但是官,还是商,这样亦官亦商的背景,不难解释王熙凤拥有特别多从王家带来的西洋玩物,也不难解释薛宝钗比大观园其他女孩子多几分处世经验,她看得懂林黛玉和史湘云“不知道是什么”的当票子,晓得药铺里卖人参已次充好的手段,而在薛家,薛母大事小事都和她商量,这个在现代意义上来讲还未真正成年的小姑娘,俨然已经是薛家幕后的当家人了。
有趣的是,X理论和Y理论也有共同的渊源,那就是上文提到的霍桑实验。在霍桑实验之后,管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工人们作为人的特质,所以他们的目光开始从机器调控转移到研究人性。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等等和人性息息相关的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科学管理理念而占领管理学家的视野。
即便如此,很多学者仍然认为当时的管理学界关于人性的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细致。任教于麻省理工的心理学家Douglas McGregor (1906-1964) 于是顺势提出了这套相对完整的关于人性的理论,并详细讨论关于人性的不同假设,如何引导管理者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组织决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组织文化和绩效。
如果我们使用XY理论的框架,《红楼梦》里将会出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公司叫贾府,贾府里面有两种人,一种是主子(管理者),一种是下人(被管理者),主子里面有两个阵营,一个是X,一个是Y(抱歉,各位主子们,这个听起来实在是太像染色体了)。双方阵营经过无数轮激烈的竞赛和淘汰,剩下最优秀的两个代表,当当当当当……主持人郑重宣布,今天的决赛将在他们两个人之间进行:王熙凤 PK 薛宝钗。
竞赛的第一个环节是概括讲述各自阵营的基本理念。第一个上场的是王熙凤,她款款走到台前,不怒而威,开始了她的陈述,“我们X管理者最根本的信仰就是,‘下人都是懒骨头’”,顺便一扬柳叶吊稍眉,丹凤三角眼扫视全场,场中的被管理者们立即直起身子,正襟危坐。
“他们干活儿,为的就是个钱字,没有任何其他追求。他们能偷懒则偷懒,能躲则躲。对他们来说,工作越轻松越好,责任越少越好。他们自私自利,不会为别人着想。坐山观虎,借剑杀人,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如果不是我看得严,他们一定会躲在不知道那个犄角旮旯嗑瓜子儿看笑话。”
这个时候薛宝钗温柔的开口说“姐姐说的这些有道理,不过我们Y管理者相信,下人也是人,他们跟我们一样,有志向有理想,有自控力,有才能”(这个时候观众席里的小红热泪盈眶)。
“作为主子,我们必须信任下人。他们干活儿不只是为了月钱,还为了追求成就和创新。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不是钱和物质上的好处能代替的。他们有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我们主子应该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创新。他们也勇于承担责任,责任越大,他们越能感受到自己对贾府的重要性,越能主动为主子们分忧。”。
这个时候台下的下人们纷纷起立鼓掌,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王熙凤再次用她的丹凤眼冷冷的扫视全场,于是全场肃静。“妹妹,你年轻不知事,书读得太多,太理想主义了,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古人说得好‘下人都不是好东西’(场内出现无数张困惑的脸,‘这是哪个古人说的?’)。我在贾府这么多年,见过的下人没有上千也有上百,有哪一个我信得过?就连我的左膀右臂链二爷和平儿,我也必须时时提防他们。”
贾链忿怒的从观众席上站起来,“老子不是下人,老子明明是主子”。主持人示意贾链少安毋躁,“链二爷你是主子不假,但是链二奶奶让你往东你难道敢往西?”
王熙凤轻蔑的看了贾链一眼,继续侃侃而谈,“就说链二爷,油锅里的钱都要捞出来使,还都是花在不三不四的女人身上,你说我能不妨他吗?还有平儿,虽然对我还算忠心,可是她年轻貌美能干,还是合法小三。我要不妨着点儿,难保有朝一日她不会花咱的钱,住咱的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打咱的孩子。还有你,周瑞家的,明明是我的心腹,表面上奉承得我团团转,背地里不还跟刘姥姥说我对下人‘严着点儿’。你,兴儿,还有你,旺儿……跑什么跑?”。
“在宁国府治丧,我要不是杀鸡儆猴,扣掉那个迟到的婆子的月钱,还打他一顿板子,如何服众?所以我的治家,不,管理方法很简单:月钱加板子,做得好加月钱,做得不好打板子。”
薛宝钗擦干冷汗,继续保持温文的姿态,徐徐反驳道,“姐姐此言差矣。古人说得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古人”已经满脑门黑线了),治家先贤雷老虎也说‘我们要以德服人’。我在贾府,最讲究‘随份从时’,不立威也不树敌。我哥哥从江南带来的礼物,我全府上下人人送一份,不露厚薄,用小小恩惠赢得他们的支持,以尊重来收纳盟友,管理学管这叫做社会资本,我不过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台下的赵姨娘母子表情复杂的鼓掌)。”
“前一阵贾府高层集体出差,我加入贾府临时管理团队,我做了简短演说,处处提及下人们的‘脸面’,用荣誉感来激励他们。 还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为他们争取权利,对他们委以重任,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信任,不用动板子打人,也能鼓励大家谨谨慎慎地把大观园照顾周全。下人们都听得欢声鼎沸,裁判曹老师也欣慰地把这件事称作‘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接下来总结陈词,薛宝钗说“我们Y管理者有三个原则,第一是‘用人不疑’,给下人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第二是‘大胆放权’,让下人们参与决策,多给他们自主权,让他们多承担责任,这样他们才更有成就感和参与感,贾府好,就是大家好;第三‘和风细雨’,和下人们多交流,多沟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这时王熙凤在一边已经等得很不耐烦了,“哪有那么罗嗦,我们X管理者就相信三个字:疑,狠,细。疑就是谁都别相信,时刻提防;狠就是千万别手软,该罚就罚,不罚他们就不听话,不听话就不是好下人;细就是事无巨细,都要在我掌握中。任何事情,都不可掉以轻心,给下人们空子钻。”
这一票投给谁,在McGregor那里早已不是问题了。在《企业的人性》这本书里,Y理论是作为X理论的加强版出现的。
他明确指出,严格的监督,严厉的惩罚,既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管理措施。强权只能带来短暂的服从。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谁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没有追求没有思想的小绵羊?长期的高压,势必让被管理者怨气横生。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如果充满了怨声载道,愁容满面的员工,它的生产效率是不会高到哪儿去的。并且,过分强调服从,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员工主动创新的热情和能力。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要获得长期的,稳定的服从,管理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超人的精力和漫长无休的工作时间,而且,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是花在最不愉快的部分上:处处设防,疑神疑鬼,孜孜不倦的“与人斗”。
对于这场争议,曹雪芹似乎也已经早于西方管理学家几百年做出了微妙的裁判。王熙凤和薛宝钗尽管是同一棵树上开出的两枝花,尽管同根连气,尽管都有手段有谋略,尽管同样精明能干美貌,她们在为人处事上确然有云泥之别。王熙凤威严,薛宝钗宽厚;王熙凤工于心计,薛宝钗“自云守拙”;王熙凤谈吐犀利,薛宝钗罕言寡语;王熙凤处处树敌,薛宝钗八面玲珑。
贾府里上上下下最辛苦的是王熙凤,当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赶乱完了,天已四更将尽,总睡下又走了困,不觉天明鸡唱”),干得比驴多 (“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安躲静,独她是不能脱得的”),吃得比猪差(伺候太婆婆,婆婆和小姑子们吃完才吃),任何时候,她心里都装着百十来件事。然而贾府上下,真正念她好的,估计不到五个,而她手下的人,唯一对她没有过怨言的人,恐怕也就赤胆忠心的平儿而已。在诺大的贾府中,处在富贵繁华的最中心,大权独揽的王熙凤,其实异样的悲凉。
老曹在《红楼梦》开篇不久就指出,王熙凤的悲剧是“凡鸟偏从末世来”,一来是末世的大环境使然,二来也和她“凡鸟”的处世作风不无关系。世人为稻粱谋,而令王熙凤欲罢不能的则是权力。“机关算尽太聪明”,导致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在83年央视版里被演绎成芦席裹尸,葬身荒野,好像太过戏剧化了,但是她后来的众叛亲离,的确是在故事的一开始就能看到端倪了。
最悲哀的也许是,王熙凤苦心经营的贾府这个大机器,到了后来,已经半瘫痪了。不论她多么严厉,眼睛里怎么揉不进沙子,贾府里面的下人们,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偷奸耍滑,“每日不是打架,就拌嘴,连赌博偷盗的事情都闹出两三件来了”,更有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的。
玲珑剔透如王熙凤,未尝没看出自己处境不妙,故曾不无寥落的跟心腹平儿说,“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甚至表示要“抽头退步”。这里面,应该有不少心灰意冷和力不从心吧。
薛宝钗的结局如何,在太虚幻境的算命书里有点语焉不详,能确定的是不似王熙凤那样大起大落,最大的悲剧不过是“寂寞”二字,在一个大厦将倾的时代和家族,这样的结局谈不上圆满,但是也好算善终了。
这还算是老曹比较狠心吧,以薛宝钗的资质,要搁在今天宠爱自己和读者的网络写手那里,难保不会让她来来去去穿越几个朝代,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翻手云,覆手雨,统治宇宙的同时不忘颠倒众生,俘获成千上万的帝王,阿哥,将军,大太监,小太监的芳心。
相比《红楼梦》关于两种管理者的感性直观的描述,西方管理学者更愿意把他们的结论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基础上,而McGregor所援引的,正是现在在中国风头正健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有一天在《男人帮》上看到兼具黑社会老大外表和文艺女青年作风的孙红雷同学一脸官司的给人讲马斯洛,我老怀大慰,改革开放就是好啊,人民素质就是高啊)。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几个层次,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吃饱饭,睡好觉(两种意义上的睡觉),身体健康,到更高层次的社会情感需求,爱,关注,归属感,个人尊严。中国人很早就懂得饱暖过后才能思淫欲,“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难怪马克思主义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是最深入人心的哲学,也难怪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现代中国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
McGregor认为,X管理者着眼于马斯洛理论当中最低层次的需求,只看到被管理者“活着”的生理需求,而忽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大部分被管理者已经能得到温饱并超越温饱,开始知礼节,讲荣辱了,因此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的X管理风格,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所以Y管理者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和已然“仓禀足”的工业社会配合的严丝合缝,因此能够完胜X管理者。
令人遗憾的是,支持Y管理理论的数据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丰富,简单来讲,有时候Y管理能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有时候不能。我知道这样的结果有多让人沮丧,简直说了等于没说。但是,就像红楼梦里各色人等错综复杂的际遇,并不都简单的由他们自己的个性,学养,手段,地位所决定,直接明了,温和可喜的Y管理理论也不能为这个能见度越来越低的人类社会提供整齐划一的管理药方。
现实中的因果远比理论更复杂,而人性也从来都不是那么层次分明。好在,作为管理学认识“人是人的妈,妖是妖的妈”的过程中,Y管理理论虽然是至关重要,但仍然是非常早期非常基础的一步。当时并没有更明确地论述如何量化Y管理行为,如何考量这种管理行为带来的效果。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毕竟走出了这一步 --- Y管理理论为管理学带来了第一个具体的把人当作人来研究的框架,起着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为更精细更明朗更严谨的激励理论(motivation theories)作了精彩的开场白。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有一层幸运。中国古典文化一向讲究参差对照,所以这种X vs. Y,猜疑对信任,严苛对宽柔的比较,在中国小说中屡见不鲜。比如三国里的曹操和刘备,金瓶梅里的潘金莲和李瓶儿。中国古典文学对人性的描述和分析有惊人的冷静细致,所以当哈佛案例令你失望的时候,何不试试翻看故纸堆里的陈年故事,欣赏传统的对照美的同时,看看古人如何对几百上千年以后的理论作立体的,精细的,全方位的演绎。
夏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完美的分手 (12人喜欢)
- Zac's Heart: A Flash Fiction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