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观影流水账
电影十佳:
《万物一体》
《无声婚礼》
《二楼传来的歌声》
《邮差》
《鸟人》
《爱很怪》
《陆上行舟》
《索拉里斯》
《蛮荒故事》
《迷失东京》
剧集:
《主厨的餐桌》
《冰血暴》S1+S2
《真探》S1
《贪嘴意大利》S1+S2
《你所不知道的资本主义》
《Bojack Horseman》S2
《问题餐厅》
以下部分为流水账。
——————
1月6日看完《真探》的第一季,我被最后两集重重地震撼。克苏鲁神话体系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它跟我的哪些思绪不谋而合已经无法再细究出来,但怪谈、存在主义恐怖和神秘主义变成了我面对的新问题。人类、生命是孤星,有宿命,很多事情早已经被遗忘,或者难以言传。人,忘记了天空。这是2015年的独特基调,或者说独特视角。光明与黑暗总是各半,奈何人类贪婪,不肯驻足。
2014年的12月是整个属于赫尔佐格的,《在世界尽头相遇》埋下了不少“隐患”。向着基础、根源而去,能够推翻不少未来,发现不少他人执着着的无趣。赫尔佐格执着于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固执地记录未知,并刻意地展现在作品里,让人摸不到头脑,却印象深刻。片中的人物,也常常在人性与动物性中间往复摇摆,狂怒vs宁静,爆发vs等待,然而统一于一体。《路上行舟》,当你看到伟大被未知驾驭着,这故事便不再如名字那般霸气了。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值得一说,那颗随波逐流突然停滞的苹果和赫尔佐格拍的那只奔向极点的企鹅像极了,都让人突然一怔,陷入混乱,而我的答案在几个月后才在《邮差》里领悟到。《小小迪特想要飞》一个梦想引出的一段旅程,这“旅程”在我们看来,是悲惨的,而在迪特的角度,战争都成了背景,只是,死神并不想要他,这让过程变得又精彩了几倍。
《爱很怪》,《嗜血法医》里面饰演31杀手的演员,演了个GAY片儿,看LGBT片儿的趣味在于,可以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故事,从而看出很多普通的爱情题材电影里难以突出的味道,记忆越是简单,追忆时越是如排山倒海。
《鸟人》,那一瞬间,并非意外,所有的过程都消失的时候,没有人能够记住结果之前的细节,最终触及结果的人,是圆梦者。《鱼的故事》,虽然不够精彩,但思路很有趣,人类的信息传递效率之低下和路径之诡谲,完全无法预料。《狐狸猎手》与年末看的《纽约灾星》是一样的富N代的故事,家族操纵技能考试的劣等生。《修女艾达》,真正的坚守,前提是彻底的认知。《冥王星的早餐》,不知道来路,人生便成了寻找来路的旅程,像是颠倒的公路片,人生的两个方向,有人很幸运,但于是也少了另一种幸运。《游客》,“我是自己本能的受害者”,这句话真的意味深长,人用道德、宗教来限制本能(在某个时代有害处的本能现在是否依然有害),以社会普世道德标准指责他人的人,真的懂得这标准的来由吗?
《贪嘴意大利》,两季。在去意大利之前邂逅了这么一部美食片,诠释了有美食就有希望,对美食的态度真的有点像中国。故乡行,夹带探讨社会问题,两个主角随性、微微懒散、贫嘴,却难以置信地默契,友谊也让人醉心。一代人觉得正在消失的东西,不过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我觉得这是非常真实、可信的答案。
《中国好歌曲》进入第二季,海选依然惊叹!好节目自然会流传吧,下半年多次在地铁上听到别人的耳机里放苏运莹的《野子》,赵雷赵照出专辑+巡演,苏紫旭的各种小型巡演,连没通过海选的杨众国也和守望一起做了北方巡演,这节目给了才华无限的可能,功德无量。
为了预习西西里,终于看了《教父》,看懂了,但只喜欢第一部,也没有做任何评分和分享。这确实是一部不适合过早看的电影(感觉《美国往事》也是,应该安排重看),三部片子都是关于“操纵”,以及“操纵”的传递和进化。与《美国种族简史》呼应来读,看出第一代意裔与第二代的权力交接,洗白、变成美国人,仅存的遗迹是一代代间不断升级着的操纵的能力及其赋予的权力,一种难以理解的孤独。(这样解读下来,倒似乎可以把《纽约灾星》和《狐狸猎手》理解成教父的续集)
《邮差》,2015年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邮差向聂鲁达发问:“所以整个世界对于其他事物都是隐喻?”,这一句话,改变了一年的思维走向。如果所有的表达都嫁接在真实上,那么所有的信息便都成了隐喻,没有尤劣没有轻重,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有意义,只是还没有产生合适的连接,毕竟“点”与“点”是无法区分异同的。“人生是一场修行”与“生命是一次实验”没什么区别。那些连接产生了、错过了,而后影响了一个人,就是幸运了。
《同栖生活》,越熟悉的人越不熟悉,最不了解的人最了解你,愈陌生的人愈容易倾诉。没有交叉之前,会以为世界间就是平行的。《赫尔佐格吃他的鞋》,尽情地疯、尽情地呆、尽情地做小丑、尽情地愚蠢。《侏儒流氓》,关于“抵制和嘲笑”,满片的讥讽、欺辱、诡谲。事情无来由地发生、切换。自然的与疯狂的、平凡的与异数的。《猎鹿人》,行尸走肉的感觉。主角不是人、不是红头绳,而是那把枪。可以开始一些事,可以了结一切事。《半梦半醒的人生》,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布拉格练习曲》,春梦与老年生活。“做这个我不再开心了”真是个离职的好理由。《杀人短片》,动物视角,人类视角,上帝视角,片子里的三个人是三种生物。
《二楼传来的歌声》,如果明天人类灭亡,今天会发生什么?这片子隐含了无穷多的隐喻,粗暴而直接,一切原始的、野蛮的、恐怖的、无法解释的,都一同出现,似乎找回了一点本能,得以认清自己本原的样子。当一切历史与一切经验衔接(不如假设,经验只有人类可以传承),人类还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耶稣不是上帝的儿子,他只是一个好人”。只需要改变一个节点,世界便会大不一样,人类的节点是哪一个?这样看来,历史永远是虚伪的,乐观永远是可笑的,驾驭自然隐喻的人可以解释世界,倘若这一切都会有尽头。
《蛮荒故事》,不得不说,这片子从片头开始就充满了象征意味。看到的是动物性和本能平等、恢复和重建平衡的暴戾感、阶级坍塌和摧毁、工业进步/医疗卫生发展/信息流动加速会对旧道德和旧体制有怎样的推动。细节超多,群众的布置让背景也颇有笑点,细微的表情有深意。电影在台湾被译为《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不如用“最催命”来形容,深入下去都是一种颠覆。
从这时候开始,对“真相”和“事实”的探究开始出现在脑海里,我们生活在前人的经验之上,权威已立,几乎不容推翻。文化、真理、逻辑,简直都是不容证伪的人类文明,纵使为假,也难以通过一己之力反驳。所以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谎言,除了生死之外已没有更大的荒谬。
《索拉里斯》,年末了,还是没有买莱姆的原著来看,硬科幻,人与超级计算机无法交流,就像动物与人无法交流一样。人类自身存在的悖论,一个个被证实,人类所信仰的概念,一个个被推翻。生命的存在就是不断地与自己和解,与人类和解。
《硅谷》S2,创业教科书级别的剧集,看不出东西可能就还没开那根神经吧。《权力的游戏》第一次打出三星,最后一句“Let the man be born”厉害,重生是又一次的启程。《MAD MAX》里看到Tony激动一下。《冰血暴》S1,狼与羊的意味,在结局回归生活。《无声婚礼》,一场无言的控诉,欢笑变为恸哭,白色变为黑色。被抹杀的所有细节、所有痕迹、所有个性,在强压下迫使万物屈从。
巴斯特·基顿的片子补了几部,喜欢《稻草人》和《剧院》,反映真实、略带夸张的早期默片,加入通篇不断的小机灵,创意简直是无尽的。《BoJack Horseman》S2,今年比较高兴的事儿是这部动画终于火了,观众变成旁观者,审视这个奇男子,不知他能代表多少人。《危情十日》,被强加的个人经历,如若真实,没有几个人能幸运地记录下这一切,有一种审判,凌驾于人类法律之上。《你所不知道的资本主义》,被摧毁的另一种可能,这片子像临终抢救一样急切,资本主义努力界定人与劳动的关系,力图区隔人与物的关系。《真正的成本》,服装产业,宏观与微观的较量,移动互联网的人只与远处的人交流而非眼前,在实体经济里早已存在,即工厂的里人只为远方的人生产而非眼前。
《刺客聂隐娘》,没把它当做电影,只是一部不复杂的艺术映像,在动的水墨画,某种程度还原了一种失去已久的风格。《非正式会谈》S1,世界各地的人连接在一起,讨论一个奇特的话题,太特别了,语言+表情+肢体语言,记录了另一种真实的外国人。《极限挑战》S1,情商与智商的展现,觉得真人秀的魅力就在于几无保留的展现,剧组的策划给出真正的难题,更迫使他们求助于本能和真正技能。《潜伏》,“把嘴管严”教科书。
10月看的两部《丹麦9年z班 VS 中国初三13班》和《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对于教育的目的、观念、界限,计划的必要性,教育中的权威树立都有讨论。对比起来,十六七岁的时候,欧洲的孩子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可能,而中国的孩子还在为高考而努力,如果不是社会现状需要和对寿命方面的自信,是否中国的教育也会发生变化?
三部日剧,《最完美的离婚》、《问题餐厅》、《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都是前一半好看,后一半略显鸡肋,总是要回到社会情景中去,可能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关。痛苦本身即是救赎、女性的权力问题、恋爱如何定义。
《万物一体》又译作“Unity”和“太一”,NOT SAME BUT EQUAL,最有深意的当属导演把一大堆似乎毫无相干的名词划出了等号,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阐述,却在现代遭遇无尽的解读,逻辑和理性是人的伟大发明,但唯独缺失了教授或挖掘它们形成的过程,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作出的阐述,都显得苍白。怎样理解人、动物、地球、宇宙?木心说没有宇宙观就不会有世界观,我们却被教育现有世界观,甚至要先有人生观。世界总是颠倒的,这真相令人战栗。
《像鸡毛一样飞》,每天都死去一点儿,再死去一点儿。有些地方,不会再有人到达。《冰血暴》S2,We're put on this earth to do a job, and each of us gets the time we get to do it。《海街日记》,一个人的记忆,被许多人守护;一种味道,被许多人铭记。烟火之夜仿若白昼,疗好了所有的伤。《攀登梅鲁峰》,last 100m & hard mode & sth. must do。
《主厨的餐桌》,最后一部五星,6集小结:颠覆、视角、自由、发掘、融合、回归。主厨的表达、与食客的沟通、传递的情感。一定的压力之下,自然、创造、艺术,合而为一。庞杂与感知似乎是共性所在。这剧集让我想到没有读完的《总体艺术论》,把认知的一切形成项目、形成作品,似乎都是艺术家最终的宿命,融合的事物越多,作品便更易触及人心。
《万物一体》
《无声婚礼》
《二楼传来的歌声》
《邮差》
《鸟人》
《爱很怪》
《陆上行舟》
《索拉里斯》
《蛮荒故事》
《迷失东京》
剧集:
《主厨的餐桌》
《冰血暴》S1+S2
《真探》S1
《贪嘴意大利》S1+S2
《你所不知道的资本主义》
《Bojack Horseman》S2
《问题餐厅》
以下部分为流水账。
——————
1月6日看完《真探》的第一季,我被最后两集重重地震撼。克苏鲁神话体系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它跟我的哪些思绪不谋而合已经无法再细究出来,但怪谈、存在主义恐怖和神秘主义变成了我面对的新问题。人类、生命是孤星,有宿命,很多事情早已经被遗忘,或者难以言传。人,忘记了天空。这是2015年的独特基调,或者说独特视角。光明与黑暗总是各半,奈何人类贪婪,不肯驻足。
2014年的12月是整个属于赫尔佐格的,《在世界尽头相遇》埋下了不少“隐患”。向着基础、根源而去,能够推翻不少未来,发现不少他人执着着的无趣。赫尔佐格执着于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固执地记录未知,并刻意地展现在作品里,让人摸不到头脑,却印象深刻。片中的人物,也常常在人性与动物性中间往复摇摆,狂怒vs宁静,爆发vs等待,然而统一于一体。《路上行舟》,当你看到伟大被未知驾驭着,这故事便不再如名字那般霸气了。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值得一说,那颗随波逐流突然停滞的苹果和赫尔佐格拍的那只奔向极点的企鹅像极了,都让人突然一怔,陷入混乱,而我的答案在几个月后才在《邮差》里领悟到。《小小迪特想要飞》一个梦想引出的一段旅程,这“旅程”在我们看来,是悲惨的,而在迪特的角度,战争都成了背景,只是,死神并不想要他,这让过程变得又精彩了几倍。
《爱很怪》,《嗜血法医》里面饰演31杀手的演员,演了个GAY片儿,看LGBT片儿的趣味在于,可以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故事,从而看出很多普通的爱情题材电影里难以突出的味道,记忆越是简单,追忆时越是如排山倒海。
《鸟人》,那一瞬间,并非意外,所有的过程都消失的时候,没有人能够记住结果之前的细节,最终触及结果的人,是圆梦者。《鱼的故事》,虽然不够精彩,但思路很有趣,人类的信息传递效率之低下和路径之诡谲,完全无法预料。《狐狸猎手》与年末看的《纽约灾星》是一样的富N代的故事,家族操纵技能考试的劣等生。《修女艾达》,真正的坚守,前提是彻底的认知。《冥王星的早餐》,不知道来路,人生便成了寻找来路的旅程,像是颠倒的公路片,人生的两个方向,有人很幸运,但于是也少了另一种幸运。《游客》,“我是自己本能的受害者”,这句话真的意味深长,人用道德、宗教来限制本能(在某个时代有害处的本能现在是否依然有害),以社会普世道德标准指责他人的人,真的懂得这标准的来由吗?
《贪嘴意大利》,两季。在去意大利之前邂逅了这么一部美食片,诠释了有美食就有希望,对美食的态度真的有点像中国。故乡行,夹带探讨社会问题,两个主角随性、微微懒散、贫嘴,却难以置信地默契,友谊也让人醉心。一代人觉得正在消失的东西,不过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我觉得这是非常真实、可信的答案。
《中国好歌曲》进入第二季,海选依然惊叹!好节目自然会流传吧,下半年多次在地铁上听到别人的耳机里放苏运莹的《野子》,赵雷赵照出专辑+巡演,苏紫旭的各种小型巡演,连没通过海选的杨众国也和守望一起做了北方巡演,这节目给了才华无限的可能,功德无量。
为了预习西西里,终于看了《教父》,看懂了,但只喜欢第一部,也没有做任何评分和分享。这确实是一部不适合过早看的电影(感觉《美国往事》也是,应该安排重看),三部片子都是关于“操纵”,以及“操纵”的传递和进化。与《美国种族简史》呼应来读,看出第一代意裔与第二代的权力交接,洗白、变成美国人,仅存的遗迹是一代代间不断升级着的操纵的能力及其赋予的权力,一种难以理解的孤独。(这样解读下来,倒似乎可以把《纽约灾星》和《狐狸猎手》理解成教父的续集)
《邮差》,2015年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邮差向聂鲁达发问:“所以整个世界对于其他事物都是隐喻?”,这一句话,改变了一年的思维走向。如果所有的表达都嫁接在真实上,那么所有的信息便都成了隐喻,没有尤劣没有轻重,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有意义,只是还没有产生合适的连接,毕竟“点”与“点”是无法区分异同的。“人生是一场修行”与“生命是一次实验”没什么区别。那些连接产生了、错过了,而后影响了一个人,就是幸运了。
《同栖生活》,越熟悉的人越不熟悉,最不了解的人最了解你,愈陌生的人愈容易倾诉。没有交叉之前,会以为世界间就是平行的。《赫尔佐格吃他的鞋》,尽情地疯、尽情地呆、尽情地做小丑、尽情地愚蠢。《侏儒流氓》,关于“抵制和嘲笑”,满片的讥讽、欺辱、诡谲。事情无来由地发生、切换。自然的与疯狂的、平凡的与异数的。《猎鹿人》,行尸走肉的感觉。主角不是人、不是红头绳,而是那把枪。可以开始一些事,可以了结一切事。《半梦半醒的人生》,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布拉格练习曲》,春梦与老年生活。“做这个我不再开心了”真是个离职的好理由。《杀人短片》,动物视角,人类视角,上帝视角,片子里的三个人是三种生物。
《二楼传来的歌声》,如果明天人类灭亡,今天会发生什么?这片子隐含了无穷多的隐喻,粗暴而直接,一切原始的、野蛮的、恐怖的、无法解释的,都一同出现,似乎找回了一点本能,得以认清自己本原的样子。当一切历史与一切经验衔接(不如假设,经验只有人类可以传承),人类还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耶稣不是上帝的儿子,他只是一个好人”。只需要改变一个节点,世界便会大不一样,人类的节点是哪一个?这样看来,历史永远是虚伪的,乐观永远是可笑的,驾驭自然隐喻的人可以解释世界,倘若这一切都会有尽头。
《蛮荒故事》,不得不说,这片子从片头开始就充满了象征意味。看到的是动物性和本能平等、恢复和重建平衡的暴戾感、阶级坍塌和摧毁、工业进步/医疗卫生发展/信息流动加速会对旧道德和旧体制有怎样的推动。细节超多,群众的布置让背景也颇有笑点,细微的表情有深意。电影在台湾被译为《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不如用“最催命”来形容,深入下去都是一种颠覆。
从这时候开始,对“真相”和“事实”的探究开始出现在脑海里,我们生活在前人的经验之上,权威已立,几乎不容推翻。文化、真理、逻辑,简直都是不容证伪的人类文明,纵使为假,也难以通过一己之力反驳。所以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谎言,除了生死之外已没有更大的荒谬。
《索拉里斯》,年末了,还是没有买莱姆的原著来看,硬科幻,人与超级计算机无法交流,就像动物与人无法交流一样。人类自身存在的悖论,一个个被证实,人类所信仰的概念,一个个被推翻。生命的存在就是不断地与自己和解,与人类和解。
《硅谷》S2,创业教科书级别的剧集,看不出东西可能就还没开那根神经吧。《权力的游戏》第一次打出三星,最后一句“Let the man be born”厉害,重生是又一次的启程。《MAD MAX》里看到Tony激动一下。《冰血暴》S1,狼与羊的意味,在结局回归生活。《无声婚礼》,一场无言的控诉,欢笑变为恸哭,白色变为黑色。被抹杀的所有细节、所有痕迹、所有个性,在强压下迫使万物屈从。
巴斯特·基顿的片子补了几部,喜欢《稻草人》和《剧院》,反映真实、略带夸张的早期默片,加入通篇不断的小机灵,创意简直是无尽的。《BoJack Horseman》S2,今年比较高兴的事儿是这部动画终于火了,观众变成旁观者,审视这个奇男子,不知他能代表多少人。《危情十日》,被强加的个人经历,如若真实,没有几个人能幸运地记录下这一切,有一种审判,凌驾于人类法律之上。《你所不知道的资本主义》,被摧毁的另一种可能,这片子像临终抢救一样急切,资本主义努力界定人与劳动的关系,力图区隔人与物的关系。《真正的成本》,服装产业,宏观与微观的较量,移动互联网的人只与远处的人交流而非眼前,在实体经济里早已存在,即工厂的里人只为远方的人生产而非眼前。
《刺客聂隐娘》,没把它当做电影,只是一部不复杂的艺术映像,在动的水墨画,某种程度还原了一种失去已久的风格。《非正式会谈》S1,世界各地的人连接在一起,讨论一个奇特的话题,太特别了,语言+表情+肢体语言,记录了另一种真实的外国人。《极限挑战》S1,情商与智商的展现,觉得真人秀的魅力就在于几无保留的展现,剧组的策划给出真正的难题,更迫使他们求助于本能和真正技能。《潜伏》,“把嘴管严”教科书。
10月看的两部《丹麦9年z班 VS 中国初三13班》和《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对于教育的目的、观念、界限,计划的必要性,教育中的权威树立都有讨论。对比起来,十六七岁的时候,欧洲的孩子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可能,而中国的孩子还在为高考而努力,如果不是社会现状需要和对寿命方面的自信,是否中国的教育也会发生变化?
三部日剧,《最完美的离婚》、《问题餐厅》、《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都是前一半好看,后一半略显鸡肋,总是要回到社会情景中去,可能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关。痛苦本身即是救赎、女性的权力问题、恋爱如何定义。
《万物一体》又译作“Unity”和“太一”,NOT SAME BUT EQUAL,最有深意的当属导演把一大堆似乎毫无相干的名词划出了等号,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阐述,却在现代遭遇无尽的解读,逻辑和理性是人的伟大发明,但唯独缺失了教授或挖掘它们形成的过程,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作出的阐述,都显得苍白。怎样理解人、动物、地球、宇宙?木心说没有宇宙观就不会有世界观,我们却被教育现有世界观,甚至要先有人生观。世界总是颠倒的,这真相令人战栗。
《像鸡毛一样飞》,每天都死去一点儿,再死去一点儿。有些地方,不会再有人到达。《冰血暴》S2,We're put on this earth to do a job, and each of us gets the time we get to do it。《海街日记》,一个人的记忆,被许多人守护;一种味道,被许多人铭记。烟火之夜仿若白昼,疗好了所有的伤。《攀登梅鲁峰》,last 100m & hard mode & sth. must do。
《主厨的餐桌》,最后一部五星,6集小结:颠覆、视角、自由、发掘、融合、回归。主厨的表达、与食客的沟通、传递的情感。一定的压力之下,自然、创造、艺术,合而为一。庞杂与感知似乎是共性所在。这剧集让我想到没有读完的《总体艺术论》,把认知的一切形成项目、形成作品,似乎都是艺术家最终的宿命,融合的事物越多,作品便更易触及人心。
-
桑梓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07 10: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