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艺双全的尹桂芳老师
品艺双全的尹桂芳老师
尹瑞芳
我十三岁那年师从尹桂芳,几十年舞台从艺生涯,师傅的高尚品德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我永难忘怀。
师傅尹桂芳在越剧事业上拚搏了数十年,已成为名演员,但她的为人和品德真使人感到可敬可佩。她出身苦,不忘根本,对自己的母亲和上一辈老人都十分孝顺,特别是对因病躺在床上的外婆,从不厌烦地给予照料和服侍,可称得上是一个孝女。
在团里,师傅更是体贴、关怀和帮助同仁。如果哪个同志家中生活困难,她就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偷偷地往那个人家中寄,而且从不声张。平时也常送钱送物帮助大家解决困难。有人不要,师傅就偷偷地把钱物塞在他人的枕下,当发现后,师傅也从不说是她放的。受到师傅帮助照顾的同志在团里有数十人,如乐队彭文龙,技置章兴发、陆韦林等,提起这些事都十分动情,敬佩师傅的为人。
师傅又是一个平易近人,令人可敬的名演员、艺术家,没有一丝一毫大演员的架子。团里的重活、脏活她都抢着干,如搬布景、扛箱子、大扫除等,没有一次少得了她。对师傅身先士卒的好作风,全团都说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活雷锋。几十年来,师傅还常常教导我们要“清白做人,认真演戏”,这句话使我永难忘记。尤其是在一九九0年,浙江象山小芳华越剧团在上海演出,师傅不顾身体不好,专程亲临剧场看望小演员,给大家讲话,谆谆教导大家要学会做人,学会演戏,这是师傅对下一辈的关心和爱护。六十余年来,她为人民演戏的目标十分明确,她曾说,观众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我们要虚心听取和接受观众的意见,认真把戏演好。哪怕演出再忙,师傅总要抽出一定时间给观众复信;在演出时,她有一股热情,宁可自己劳累些,多加演几场,尽力满足观众的要求。有一次在福建部队演出,师傅身体不好,高烧发到四十度,但她依然咬牙坚持演出,以致最后自己昏倒在地上。如此精神,实人可敬可佩!
师傅从艺数十载,专工小生,演出了不少剧目,所担任的角色均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如张生的风流潇洒,梁山伯的纯情憨厚,屈原的刚正不阿,信陵君的忠义侠骨……都体现得惟妙惟肖。在《梁祝·回十八》这场戏中,师傅的演出是别具一格的,她把梁山伯憨厚又带有一定傻劲的性格十分自然地表演了出来。如“叫四九急急忙忙把行装整”一句唱腔,把梁山伯从不悟到彻悟,既喜悦又认为自己太笨的心态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在合唱“山伯走出书房来……”中,她快步走出忽又停住,这一出一停和后来的眼神、转身、折扇等身段都很自然地与感情紧密地配合起来,把观众的思绪又重新引到了“十八相送”之中。随后,师傅把梁山伯、祝英台两人的唱腔并作一人:“她说道,我说道,”一口气用快慢节奏、重轻腔调酣畅自如地唱下来,圆润抒情、潇洒有致,字字送入观众的耳中,充分体现了尹派唱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吐字清楚、字重腔轻的特有风格和神韵。
在《红楼梦·哭灵》一场戏中,开幕时的三声“妹妹—”呼叫,内涵感情丰富。第一声声圆情惨,既痛又悔;第二声边喊边寻,只盼林妹妹就在面前,带有焦虑不安的心情;第三声,看到灵位,快步刹住,由于不愿见到的事实就在眼前,所有的痛苦悲愤全部爆发在‘宝玉来了’这四个字上,感情一泻千里,泪如雨下,观众如身临其境,并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接着的“想当初……,以〔慢中板〕作如诉如泣的回忆,把观众的思绪拉回到宝玉与黛玉幼时两小无猜的年代。此后的唱腔又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高低起伏,特别是当得知林妹妹临终时还惦记自己时,师傅以〔流水〕、〔小板〕的曲调,把宝玉由委屈、受骗、悔恨、悲愤,转而决断的心态充分地抒发了出来。在摘下“通灵宝玉”后,由〔小板〕转〔中板〕,宝玉由苦笑到发自内心的轻松的真笑,这一连串笑声又充分展现了宝玉追求逍遥自在、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整个表演是真挚而又朴实的。
师傅对待艺术是极其严肃认真的,看过她戏的人都说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她数十年来舞台艺术经验的结晶,其中倾注了她勤学苦练的心血,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发展和升华的过程。我作为她的学生,仅仅只懂得一些皮毛。我们一定要继承老一辈越剧艺术家的丰富表演艺术,发扬她们的崇高品德,为振兴越剧事业而努力。
(想给尹瑞芳老师编一个纪念集子,关于她的尹派艺术,她的学生,她的小芳华越剧团,有相关收藏资料如文章、戏单、剧本、剧照、音像资料都可以提供一下给我哦)
尹瑞芳
![]() |
我十三岁那年师从尹桂芳,几十年舞台从艺生涯,师傅的高尚品德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我永难忘怀。
师傅尹桂芳在越剧事业上拚搏了数十年,已成为名演员,但她的为人和品德真使人感到可敬可佩。她出身苦,不忘根本,对自己的母亲和上一辈老人都十分孝顺,特别是对因病躺在床上的外婆,从不厌烦地给予照料和服侍,可称得上是一个孝女。
在团里,师傅更是体贴、关怀和帮助同仁。如果哪个同志家中生活困难,她就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偷偷地往那个人家中寄,而且从不声张。平时也常送钱送物帮助大家解决困难。有人不要,师傅就偷偷地把钱物塞在他人的枕下,当发现后,师傅也从不说是她放的。受到师傅帮助照顾的同志在团里有数十人,如乐队彭文龙,技置章兴发、陆韦林等,提起这些事都十分动情,敬佩师傅的为人。
师傅又是一个平易近人,令人可敬的名演员、艺术家,没有一丝一毫大演员的架子。团里的重活、脏活她都抢着干,如搬布景、扛箱子、大扫除等,没有一次少得了她。对师傅身先士卒的好作风,全团都说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活雷锋。几十年来,师傅还常常教导我们要“清白做人,认真演戏”,这句话使我永难忘记。尤其是在一九九0年,浙江象山小芳华越剧团在上海演出,师傅不顾身体不好,专程亲临剧场看望小演员,给大家讲话,谆谆教导大家要学会做人,学会演戏,这是师傅对下一辈的关心和爱护。六十余年来,她为人民演戏的目标十分明确,她曾说,观众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我们要虚心听取和接受观众的意见,认真把戏演好。哪怕演出再忙,师傅总要抽出一定时间给观众复信;在演出时,她有一股热情,宁可自己劳累些,多加演几场,尽力满足观众的要求。有一次在福建部队演出,师傅身体不好,高烧发到四十度,但她依然咬牙坚持演出,以致最后自己昏倒在地上。如此精神,实人可敬可佩!
师傅从艺数十载,专工小生,演出了不少剧目,所担任的角色均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如张生的风流潇洒,梁山伯的纯情憨厚,屈原的刚正不阿,信陵君的忠义侠骨……都体现得惟妙惟肖。在《梁祝·回十八》这场戏中,师傅的演出是别具一格的,她把梁山伯憨厚又带有一定傻劲的性格十分自然地表演了出来。如“叫四九急急忙忙把行装整”一句唱腔,把梁山伯从不悟到彻悟,既喜悦又认为自己太笨的心态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在合唱“山伯走出书房来……”中,她快步走出忽又停住,这一出一停和后来的眼神、转身、折扇等身段都很自然地与感情紧密地配合起来,把观众的思绪又重新引到了“十八相送”之中。随后,师傅把梁山伯、祝英台两人的唱腔并作一人:“她说道,我说道,”一口气用快慢节奏、重轻腔调酣畅自如地唱下来,圆润抒情、潇洒有致,字字送入观众的耳中,充分体现了尹派唱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吐字清楚、字重腔轻的特有风格和神韵。
在《红楼梦·哭灵》一场戏中,开幕时的三声“妹妹—”呼叫,内涵感情丰富。第一声声圆情惨,既痛又悔;第二声边喊边寻,只盼林妹妹就在面前,带有焦虑不安的心情;第三声,看到灵位,快步刹住,由于不愿见到的事实就在眼前,所有的痛苦悲愤全部爆发在‘宝玉来了’这四个字上,感情一泻千里,泪如雨下,观众如身临其境,并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接着的“想当初……,以〔慢中板〕作如诉如泣的回忆,把观众的思绪拉回到宝玉与黛玉幼时两小无猜的年代。此后的唱腔又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高低起伏,特别是当得知林妹妹临终时还惦记自己时,师傅以〔流水〕、〔小板〕的曲调,把宝玉由委屈、受骗、悔恨、悲愤,转而决断的心态充分地抒发了出来。在摘下“通灵宝玉”后,由〔小板〕转〔中板〕,宝玉由苦笑到发自内心的轻松的真笑,这一连串笑声又充分展现了宝玉追求逍遥自在、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整个表演是真挚而又朴实的。
师傅对待艺术是极其严肃认真的,看过她戏的人都说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她数十年来舞台艺术经验的结晶,其中倾注了她勤学苦练的心血,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发展和升华的过程。我作为她的学生,仅仅只懂得一些皮毛。我们一定要继承老一辈越剧艺术家的丰富表演艺术,发扬她们的崇高品德,为振兴越剧事业而努力。
(想给尹瑞芳老师编一个纪念集子,关于她的尹派艺术,她的学生,她的小芳华越剧团,有相关收藏资料如文章、戏单、剧本、剧照、音像资料都可以提供一下给我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