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报告(2)最糟糕的“亲密”关系
最糟糕的“亲密”关系莫过于对对方的痛苦视而不见。
这种视而不见是真的视而不见,不是无动于衷,不是因为性格、教养、三观迥异而无法协调。
它来自于一个人已经进入一个完全封闭的极其自我的状态而产生的反映。
这样的人,通常对于整个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也是极其不信任的,甚至悲观厌世,会将自己的焦虑、失败通通归咎到他人和世界身上。
所以他们对于对方表现出来的痛苦,总会下意识去找否定其存在的理由,哪怕采用双重标准。
如果对方需要情感上的回应,他们更会倍感压力,从而下意识回避、撇清关系,或者偷换概念,让对方感到是自己在无事生非。
这又会制造一轮痛苦,一轮痛苦再制造一轮痛苦,循环往复,于是“亲密”关系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更糟糕的是,这样一种亲密关系,双方却都没有勇气去挣脱,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重复痛苦的体验,也是他们最熟悉甚至最依赖的赋予、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而对方身上的问题,也成为了他们站在某种暧昧的道德制高点上推卸责任、不必花力气做出改变的最好的借口。
最糟糕的是,一个真正想挣脱却没有选择的第三者,只能花更多力气去克服内疚、保持适当距离,在负能量充斥周身的情况下,不让自己的正能量被侵蚀、消耗。
这种视而不见是真的视而不见,不是无动于衷,不是因为性格、教养、三观迥异而无法协调。
它来自于一个人已经进入一个完全封闭的极其自我的状态而产生的反映。
这样的人,通常对于整个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也是极其不信任的,甚至悲观厌世,会将自己的焦虑、失败通通归咎到他人和世界身上。
所以他们对于对方表现出来的痛苦,总会下意识去找否定其存在的理由,哪怕采用双重标准。
如果对方需要情感上的回应,他们更会倍感压力,从而下意识回避、撇清关系,或者偷换概念,让对方感到是自己在无事生非。
这又会制造一轮痛苦,一轮痛苦再制造一轮痛苦,循环往复,于是“亲密”关系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更糟糕的是,这样一种亲密关系,双方却都没有勇气去挣脱,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重复痛苦的体验,也是他们最熟悉甚至最依赖的赋予、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而对方身上的问题,也成为了他们站在某种暧昧的道德制高点上推卸责任、不必花力气做出改变的最好的借口。
最糟糕的是,一个真正想挣脱却没有选择的第三者,只能花更多力气去克服内疚、保持适当距离,在负能量充斥周身的情况下,不让自己的正能量被侵蚀、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