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在讲什么
文/by不二
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看一部电影,尤其是评价比较高的电影时,都会一边看,一边问自己:“这个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当然,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解读,并不值得提倡,说白了就是太功利,贬低了一部好电影的艺术价值。因为一部好电影,它本身有多种解读性,甚至某些看法会自相矛盾,最后沦为不可解读,这都是常有的事。如果我说我完全看懂了这部电影,我想你的反应肯定是“呵呵”,我也会“呵呵”。
最初看到这部电影宣传,再看演员阵容一个李易峰一个吴亦凡,我真的没有多大兴致。两个长得这么好看,这么有人气的人凑一部电影里,很明显导演是要提高它的商业价值。直到冯小刚拿下金马影帝,我突然心动了。我还是蛮信任这个奖的,而且冯小刚这几年做电影的变化很让人欣喜:《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温故一九四二》都是在历史里寻求电影艺术的表达,敢于揭历史的伤疤,把一个民族曾经的疼痛展示给现代人,思考则留给我们自己。
再说导演管虎,我觉得他是属于演艺圈的一个异类,从他的电视剧《黑洞》到电影《斗牛》,你能感觉出这不是个善于哗众取宠的导演,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导演,似乎总是和潮流拧巴着来:不管现如今观众喜欢追捧什么样的电影(有些已经不能叫电影了),他首要选择的是这个电影能否表达他的思考,对当下现实的思考。一句话,这是个有现实情怀的导演。并非他不追求票房,一个不考虑票房的导演肯定不是好导演。但电影对他,更多的是表达思想的方式,就像鲁迅非要写杂文一样。如果说电影是有灵魂的话,那肯定是电影的内涵,而不是它的演员阵容和票房。
在电影开场之前,坐我旁边的人说:“平安夜去看《恶棍天使》,结果我们那一帮人全睡着了。本来是奔着搞笑去的,谁知道把自己给整疲劳了。”我觉得这是个好现象,说明中国的观众水平已经有进步了,至少在一部分人的身上对纯粹的搞笑(不等同于喜剧)和刷脸已经有了免疫力,甚至视觉疲劳了,他们希望能有更高级的营养喂饱他们的视觉神经和大脑。
有人说,这部电影传达了错误的价值观,把一群好勇斗狠,爱打群架,三句话不离脏字儿的人做电影的主演,歌颂他们不就是宣扬了他们的价值观吗?我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广电总局肯定不批。写到这里,我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当年《天下无贼》送广电审批好几次都没通过,理由是以贼作主角不妥。冯小刚一再解释说,这部电影写一个女贼良心发现,改邪归正,这种把鬼变成人的故事,对比强烈,意义深刻,怎么就不行呢?但他的解释是徒劳的,广电就是不批。最后让电影通过审查的人是王朔。他看了电影,说了一句……让女贼怀孕,然后进庙烧香。果然,电影就通过了审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情节让大家看到了人心向善,一个女贼虽然自己这辈子毁了,但她还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好好做人,这一下子就使电影的格调提升不少。讲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电影审查的严格。既然广电批了这部电影,就说明它是没有触碰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点你懂得。
那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前面说过,一部好电影,不会只有一种解读,只有一种内涵。显而易见的父子亲情就不必说了。除此之外,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寻找我们这个时代逐渐缺失的义,正义、仗义、仁义、道义……
从六爷一出场拎着鸟笼子勒令小偷把没钱的钱包给失主寄回去的情节开始,我脑海里就闪出一个人物……堂吉诃德。接下来随着情节一步步深入,这两个人物重叠部分越来越多,先是为了灯罩儿和城管斗智,再为了闷三儿和话匣子借钱,去找好兄弟洋火儿回来的路上看见猎奇的群众撺掇要跳楼的人赶紧跳忍不住破口大骂,为一个没钱回家的陌生女子捐出200块钱,到最后把账单寄出去……这些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不关他的事,他却非要管。为了什么,为了他心中的规则,也就是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他心中的义,是他理解的世界中的规则。虽然处江湖之远,一介布衣小百姓,但遇到了该管还得管。这种爱管闲事的习惯和堂吉诃德是如出一辙的,他们心中都揣着狭义,行侠是他们认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是,堂吉诃德专门外出行侠,六爷是遇到了才管,并且遇到就管。
唯一和他自己有关的事就是儿子晓波。他们父子不和,儿子有家不回,老子不管不问,总觉得哪天小兔崽子在外面惹上事了,混不下去了,自然就回来认他这个爹了。但是,门口一帮不要命的年轻人打架斗殴提醒了他,不能让儿子也混成打架不要命的街头混混。于是,他开始了寻子之旅。
晓波睡了别人的女朋友,还刮了别人的车,已经被一群人带走的消息,让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之所以严重是因为晓波干得这两件事既不仁也不义,不仁不义之人在他眼里是不可饶恕,不值得去救的。但是,他是自己的儿子,他不能不救。所以,这次他不再端着自己了,而是放下那股子劲儿和一群官二代富二代谈判。谭小飞限他三天之内拿出十万块钱赎儿子他认了,被一个年轻后生扇一个嘴巴子他也认了(虽然嘴上没认)。闷三儿为他抱不平,作为这一带颇有些威望的老炮儿,他们从没有吃过这种任人宰割的亏,更何况给他们亏吃的还是一群乳臭未干不懂规矩的毛头小子。话匣子是个懂法的人,她极力主张报警。六爷还是按约定好的方式解决这件事,既然答应了人家这么办,那就得这么办,说到做到才是爷们儿,不能出尔反尔。再说了,谁让儿子睡了人家的女人,刮了人家车呢?!
为了凑钱,从不求人的六爷开始求人了,借钱,碰壁,再借,还是碰壁,让他看到所谓的仗义只是自己的信仰,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已经不仰仗这玩意儿了,包括曾经跟随他的兄弟。最后,还是话匣子出钱补了剩下的缺。电影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六爷是个活得够失败的人,能了一辈子,成天把会打挂嘴边,结果呢,不过是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到头来连个愿意借钱给他的人都没有。你也可以这么说,六爷这个人除了仗义这个优点,其他一无是处。
但是,六爷就是这么个人,他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就是不能没有这点儿仗义。话匣子眼中,闷三儿心里,他是个英雄,敢打敢杀,勇武过人,不过他自己很清楚,他已经老了,打不动了,英雄不复当年勇,他也看到这个时代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所以,能不打的时候就不打;所以,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劝闷三儿先别急着动手,当闷三儿带着一群小孩儿打砸谭小飞的窝点儿时,他把闷三儿痛骂一顿。 但是,唯独“仗义”二字不能丢,这好比他的脸面,丢了仗义也就丢了脸面。人要是脸面都不要了,活着还有什么劲?!这是个人尊严的问题!因此他从洋火儿那里出来后依然可以继续骂那群好事的围观者,为了八万块钱也可以把房本扔给话匣子。
说到茬架,这部电影也只是在结尾处进行了一把。但这最后一把六爷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单刀赴会。如果前面的情节不足以说明他已经不再看重茬架的意义,那么这个行为足以说明这一点了。他为什么还要赴这个约呢?我的理解有二:一是他根本没有打算把账单交给谭小飞,如果不去,他们肯定会知道上当了,接下来可能会波及到身边很多人;二是他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六爷是个要面子的人,别人打他一巴掌,他尚且要挣回来,更何况这次受伤的是他的儿子,而且伤得还不轻。作为一个老炮儿,这是他不能容忍的,他必须对这件事做个了结。怎么了结?他肯定不会去报警。也许是谭小飞一句侠义的肯定触动了他,谭小飞建议的茬架解决方式在他看来不见得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却是最触动他的,在这一点上他和谭小飞是有共鸣的。他为什么又要自己一个人去呢?我觉得这是电影最有喻义的地方,因为六爷知道自己的时代不管怎么怀念,终究是回不去了。
最后赴约部分,正是电影最见艺术功力的地方。导演肯定不会给我们看一出一个老炮儿单挑一群打手的戏,那么怎么消解这个情节呢?怎么处理才能让它看起来更自然,更艺术呢?首先要说六爷的那身行头:绿色的军大衣配一把武士刀。六爷是准备好一切后事才将它们披挂在身的,这样就使得这一架更像是一场仪式,一场庄重的告别仪式:告别这个现行的世界,告别曾经的时代,告别自我。六爷出发了,架还是要打。这个时候,那只关在笼子里的鸵鸟跑出来了。我认为它的出逃是有寓意的,它意味着谭家的败落。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架是打不起来了。那个时候我还猜结尾会不会是六爷到了野湖,发现谭家的人没有出现,或者在他们过湖的时候冰面裂开,一起掉进了湖里。当然,那样的话,这部电影就成喜剧了,电影的艺术含量也会跟着跌落。接着往下走,六爷来到了湖边,谭家早就等在那里。六爷一步步走向对面。这场仗看来是要打了。这个时候镜头推向了开阔的湖面,在这开阔的湖面上只有六爷一个人一步一步向前行走,人立天地间,如同一蜉蝣,渺小而无力。但是,越是渺小,越是能凸显人的精神的不可超越。行走在湖面上的六爷成了一个英勇的赴死者。安排六爷死在对方的乱棍之下,这个结局会显得过于简单、暴力,且悲而不壮,没有厚重感。怎么才能让一个豪侠终结的有意义?六爷的老毛病犯了,几经挣扎还是倒在了冰面上。豪侠可以死,不是死在战斗中,死在对方刀下,而是死在奔赴战斗的路上。这个结尾刚刚好。从此,那个闷三儿一直怀念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电影有肯定,就有批判:城管蛮横执法;谭小飞一帮人对规则的界定-我可以犯人,人不可以犯我;现代人对友情的界定-大家都好时,不认识也可以玩儿的很high,随便一玩儿就是朋友,嗅到危险的气息,立马做鸟兽散;现代人对美的界定:男人也要瘦,穿细腿裤,画烟熏妆,以魅为美,以阴柔为美;毫无良知的看客心理,用鲁迅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国民劣根性”……
回到开始时,我说的另一个人物:堂吉诃德。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堂吉诃德, 是因为这两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堂吉诃德》是写在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制度兴起的时候,堂吉诃德却要逆时代潮流恢复骑士制度,大行骑士之事,结果处处碰壁,自己也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看似是在批判骑士制度,实则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原则对人性的腐蚀。在这样的时代讲侠义,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老炮儿》没有肯定好勇斗狠的茬架方式,但它肯定那个时代那群人身上对义字的坚守和担当,而这个义是多义的:正义、仗义、仁义、道义…… ,由此对比反观当下社会的我们缺失了什么。
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看一部电影,尤其是评价比较高的电影时,都会一边看,一边问自己:“这个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当然,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解读,并不值得提倡,说白了就是太功利,贬低了一部好电影的艺术价值。因为一部好电影,它本身有多种解读性,甚至某些看法会自相矛盾,最后沦为不可解读,这都是常有的事。如果我说我完全看懂了这部电影,我想你的反应肯定是“呵呵”,我也会“呵呵”。
最初看到这部电影宣传,再看演员阵容一个李易峰一个吴亦凡,我真的没有多大兴致。两个长得这么好看,这么有人气的人凑一部电影里,很明显导演是要提高它的商业价值。直到冯小刚拿下金马影帝,我突然心动了。我还是蛮信任这个奖的,而且冯小刚这几年做电影的变化很让人欣喜:《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温故一九四二》都是在历史里寻求电影艺术的表达,敢于揭历史的伤疤,把一个民族曾经的疼痛展示给现代人,思考则留给我们自己。
再说导演管虎,我觉得他是属于演艺圈的一个异类,从他的电视剧《黑洞》到电影《斗牛》,你能感觉出这不是个善于哗众取宠的导演,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导演,似乎总是和潮流拧巴着来:不管现如今观众喜欢追捧什么样的电影(有些已经不能叫电影了),他首要选择的是这个电影能否表达他的思考,对当下现实的思考。一句话,这是个有现实情怀的导演。并非他不追求票房,一个不考虑票房的导演肯定不是好导演。但电影对他,更多的是表达思想的方式,就像鲁迅非要写杂文一样。如果说电影是有灵魂的话,那肯定是电影的内涵,而不是它的演员阵容和票房。
在电影开场之前,坐我旁边的人说:“平安夜去看《恶棍天使》,结果我们那一帮人全睡着了。本来是奔着搞笑去的,谁知道把自己给整疲劳了。”我觉得这是个好现象,说明中国的观众水平已经有进步了,至少在一部分人的身上对纯粹的搞笑(不等同于喜剧)和刷脸已经有了免疫力,甚至视觉疲劳了,他们希望能有更高级的营养喂饱他们的视觉神经和大脑。
有人说,这部电影传达了错误的价值观,把一群好勇斗狠,爱打群架,三句话不离脏字儿的人做电影的主演,歌颂他们不就是宣扬了他们的价值观吗?我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广电总局肯定不批。写到这里,我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当年《天下无贼》送广电审批好几次都没通过,理由是以贼作主角不妥。冯小刚一再解释说,这部电影写一个女贼良心发现,改邪归正,这种把鬼变成人的故事,对比强烈,意义深刻,怎么就不行呢?但他的解释是徒劳的,广电就是不批。最后让电影通过审查的人是王朔。他看了电影,说了一句……让女贼怀孕,然后进庙烧香。果然,电影就通过了审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情节让大家看到了人心向善,一个女贼虽然自己这辈子毁了,但她还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好好做人,这一下子就使电影的格调提升不少。讲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电影审查的严格。既然广电批了这部电影,就说明它是没有触碰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点你懂得。
那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前面说过,一部好电影,不会只有一种解读,只有一种内涵。显而易见的父子亲情就不必说了。除此之外,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寻找我们这个时代逐渐缺失的义,正义、仗义、仁义、道义……
从六爷一出场拎着鸟笼子勒令小偷把没钱的钱包给失主寄回去的情节开始,我脑海里就闪出一个人物……堂吉诃德。接下来随着情节一步步深入,这两个人物重叠部分越来越多,先是为了灯罩儿和城管斗智,再为了闷三儿和话匣子借钱,去找好兄弟洋火儿回来的路上看见猎奇的群众撺掇要跳楼的人赶紧跳忍不住破口大骂,为一个没钱回家的陌生女子捐出200块钱,到最后把账单寄出去……这些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不关他的事,他却非要管。为了什么,为了他心中的规则,也就是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他心中的义,是他理解的世界中的规则。虽然处江湖之远,一介布衣小百姓,但遇到了该管还得管。这种爱管闲事的习惯和堂吉诃德是如出一辙的,他们心中都揣着狭义,行侠是他们认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是,堂吉诃德专门外出行侠,六爷是遇到了才管,并且遇到就管。
唯一和他自己有关的事就是儿子晓波。他们父子不和,儿子有家不回,老子不管不问,总觉得哪天小兔崽子在外面惹上事了,混不下去了,自然就回来认他这个爹了。但是,门口一帮不要命的年轻人打架斗殴提醒了他,不能让儿子也混成打架不要命的街头混混。于是,他开始了寻子之旅。
晓波睡了别人的女朋友,还刮了别人的车,已经被一群人带走的消息,让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之所以严重是因为晓波干得这两件事既不仁也不义,不仁不义之人在他眼里是不可饶恕,不值得去救的。但是,他是自己的儿子,他不能不救。所以,这次他不再端着自己了,而是放下那股子劲儿和一群官二代富二代谈判。谭小飞限他三天之内拿出十万块钱赎儿子他认了,被一个年轻后生扇一个嘴巴子他也认了(虽然嘴上没认)。闷三儿为他抱不平,作为这一带颇有些威望的老炮儿,他们从没有吃过这种任人宰割的亏,更何况给他们亏吃的还是一群乳臭未干不懂规矩的毛头小子。话匣子是个懂法的人,她极力主张报警。六爷还是按约定好的方式解决这件事,既然答应了人家这么办,那就得这么办,说到做到才是爷们儿,不能出尔反尔。再说了,谁让儿子睡了人家的女人,刮了人家车呢?!
为了凑钱,从不求人的六爷开始求人了,借钱,碰壁,再借,还是碰壁,让他看到所谓的仗义只是自己的信仰,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已经不仰仗这玩意儿了,包括曾经跟随他的兄弟。最后,还是话匣子出钱补了剩下的缺。电影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六爷是个活得够失败的人,能了一辈子,成天把会打挂嘴边,结果呢,不过是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到头来连个愿意借钱给他的人都没有。你也可以这么说,六爷这个人除了仗义这个优点,其他一无是处。
但是,六爷就是这么个人,他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就是不能没有这点儿仗义。话匣子眼中,闷三儿心里,他是个英雄,敢打敢杀,勇武过人,不过他自己很清楚,他已经老了,打不动了,英雄不复当年勇,他也看到这个时代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所以,能不打的时候就不打;所以,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劝闷三儿先别急着动手,当闷三儿带着一群小孩儿打砸谭小飞的窝点儿时,他把闷三儿痛骂一顿。 但是,唯独“仗义”二字不能丢,这好比他的脸面,丢了仗义也就丢了脸面。人要是脸面都不要了,活着还有什么劲?!这是个人尊严的问题!因此他从洋火儿那里出来后依然可以继续骂那群好事的围观者,为了八万块钱也可以把房本扔给话匣子。
说到茬架,这部电影也只是在结尾处进行了一把。但这最后一把六爷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单刀赴会。如果前面的情节不足以说明他已经不再看重茬架的意义,那么这个行为足以说明这一点了。他为什么还要赴这个约呢?我的理解有二:一是他根本没有打算把账单交给谭小飞,如果不去,他们肯定会知道上当了,接下来可能会波及到身边很多人;二是他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六爷是个要面子的人,别人打他一巴掌,他尚且要挣回来,更何况这次受伤的是他的儿子,而且伤得还不轻。作为一个老炮儿,这是他不能容忍的,他必须对这件事做个了结。怎么了结?他肯定不会去报警。也许是谭小飞一句侠义的肯定触动了他,谭小飞建议的茬架解决方式在他看来不见得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却是最触动他的,在这一点上他和谭小飞是有共鸣的。他为什么又要自己一个人去呢?我觉得这是电影最有喻义的地方,因为六爷知道自己的时代不管怎么怀念,终究是回不去了。
最后赴约部分,正是电影最见艺术功力的地方。导演肯定不会给我们看一出一个老炮儿单挑一群打手的戏,那么怎么消解这个情节呢?怎么处理才能让它看起来更自然,更艺术呢?首先要说六爷的那身行头:绿色的军大衣配一把武士刀。六爷是准备好一切后事才将它们披挂在身的,这样就使得这一架更像是一场仪式,一场庄重的告别仪式:告别这个现行的世界,告别曾经的时代,告别自我。六爷出发了,架还是要打。这个时候,那只关在笼子里的鸵鸟跑出来了。我认为它的出逃是有寓意的,它意味着谭家的败落。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架是打不起来了。那个时候我还猜结尾会不会是六爷到了野湖,发现谭家的人没有出现,或者在他们过湖的时候冰面裂开,一起掉进了湖里。当然,那样的话,这部电影就成喜剧了,电影的艺术含量也会跟着跌落。接着往下走,六爷来到了湖边,谭家早就等在那里。六爷一步步走向对面。这场仗看来是要打了。这个时候镜头推向了开阔的湖面,在这开阔的湖面上只有六爷一个人一步一步向前行走,人立天地间,如同一蜉蝣,渺小而无力。但是,越是渺小,越是能凸显人的精神的不可超越。行走在湖面上的六爷成了一个英勇的赴死者。安排六爷死在对方的乱棍之下,这个结局会显得过于简单、暴力,且悲而不壮,没有厚重感。怎么才能让一个豪侠终结的有意义?六爷的老毛病犯了,几经挣扎还是倒在了冰面上。豪侠可以死,不是死在战斗中,死在对方刀下,而是死在奔赴战斗的路上。这个结尾刚刚好。从此,那个闷三儿一直怀念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电影有肯定,就有批判:城管蛮横执法;谭小飞一帮人对规则的界定-我可以犯人,人不可以犯我;现代人对友情的界定-大家都好时,不认识也可以玩儿的很high,随便一玩儿就是朋友,嗅到危险的气息,立马做鸟兽散;现代人对美的界定:男人也要瘦,穿细腿裤,画烟熏妆,以魅为美,以阴柔为美;毫无良知的看客心理,用鲁迅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国民劣根性”……
回到开始时,我说的另一个人物:堂吉诃德。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堂吉诃德, 是因为这两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堂吉诃德》是写在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制度兴起的时候,堂吉诃德却要逆时代潮流恢复骑士制度,大行骑士之事,结果处处碰壁,自己也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看似是在批判骑士制度,实则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原则对人性的腐蚀。在这样的时代讲侠义,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老炮儿》没有肯定好勇斗狠的茬架方式,但它肯定那个时代那群人身上对义字的坚守和担当,而这个义是多义的:正义、仗义、仁义、道义…… ,由此对比反观当下社会的我们缺失了什么。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